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活動訊息
MAPECT活動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2023年度第2期〈併購專業人才培訓課程〉進階併購課程於9/9開課 ,熱烈招生

最具系統性的專業併購課程,協助企業運用併購高速成長

國際產經環境驟變,企業轉型需求迫在眉睫但有成本效益憂慮?
想要進入海外市場卻又擔心門檻太高?
沒有併購專業團隊或具經驗的併購人才,不知如何進行國內或跨國併購?
中小型企業「小魚吃大魚」風險如何評量?

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召集國內最頂尖的併購專業人士,辦理併購專業人才培訓課程,提供給有意「擴大公司營運規模」、「推動公司轉型創新」、「提升業界競爭優勢」的有志商務人士,學會運用併購策略,加速公司邁向高速成長及永續經營之路!

本系列課程開辦迄今,已有超過900多名企業領導人、高階管理層及財務、法務、企劃等專業經理人參加,產業類別橫跨金融、光電、半導體、傳產、生技、資通訊、電商、物流、航太及新能源等多元領域,並獲得參與學員一致好評。

2023年度第2期併購課程將於8/5開課,課程熱烈招生中。其中,12/2(六)「併購大師班」特別邀請兩位產業併購界卓越成就獎得主──友嘉集團朱志洋總裁台灣產業創生平台黃日燦創辦人暨董事長親自授課,分享集團的併購策略與投後管理以及面對併購轉型時應具備的心態與思維。授課方式以實務案例為主軸,帶領學員深入了解企業領導人在面對併購投資與策略結盟前的評估,以及併後、投後管理時可能遭遇的機會或挑戰,並與學員進行面對面討論。課程內容寶貴難得,絕對值得一聽!

課程特色
課程兩大核心特色:

  • 併購實戰經驗超過二十年、經手併購案逾百件的專業講師群
  • 課程內容結合:(1)理論 (2)企業講師案例驗證 

學員將透過此課程獲得:

  • 系統性的併購專業知識建立,快速突破公司經營限制及解決公司發展關卡
  • 併購策略流程理論結合分組實戰攻防,有助於累積併購協商經驗,降低併購執行風險
  • 建立跨領域人脈網絡並拓展職涯進路

今年度特別新增:

  • 「併購人資管理課程」:美商韋萊韜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周淑媛總經理            
  • 「併購實例分享課程」: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立善投資長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邱素梅法務長
               復盛應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廷儀財務長         
               

 

學員訓後成果分享

 

《課程報名時間》

  • 併購課程:即日起~7/30止
  • 進階課程:即日起~9/3止
  • 併購大師班:即日起~11/26止
  • 案例演練課程:即日起~8/20止

 

《課程表》

        上課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26B4F(松江南京捷運站8號出口旁)

報名方式

  1. 報名前請先來電與課程聯絡人確認名額,再E-Mail報名表,課程聯絡人收到報名表後,將以E-Mail回覆並通知繳費。敬請於報名後5日內完成繳款,如逾時匯款,將不保留上課名額。(課程聯絡人:高小姐,電話:02-2325 8186 ext.11,jamie@mapect.com)。
  2.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開課前5日止,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3. 請務必正確填寫報名表之所有表格內容,以利聯繫與發票開立。

優惠折扣說明

  1. 學員可單獨報名併購課程、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之資格限定請於報名時檢附相關文件。
  2. 各課程優惠折扣說明如下(優惠恕無法併用):
    •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會員及舊生報名單一課程享9折優惠同時報名併購課程、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三課程享8折優惠
    •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會員推薦及舊生推薦的學員報名單一課程享95折優惠同時報名併購課程、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三課程享85折優惠
    • 一般學員同時報名併購課程、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三課程享9折優惠
    • 凡本期報名併購案例演練課程並符合資格,皆可享有9折優惠
    • 上述折扣優惠僅適用於一次性報名,分次報名課程則不享有優惠
    • 若符合會員推薦之優惠折扣務必於報名時確認,繳費後才通知符合優惠折扣而申請退費者,由退費內扣除行政手續費與匯款手續費200元
  3. 報名課程即贈送「企業併購的十堂必修課」或「私募股權基金剖析:從國際到台灣本土」1本(二擇一),並於課程報到當日領取,一期課程中,一位學員僅贈送一本,不重覆贈送。
  4. 上課講義內容有可能與課程當天使用不同,本會保留課程內容及講師調整之權利。
  5. 此系列課程不提供補課,如學員因喪病或其他不可抗拒之因素無法到課,最晚需於課程前一日中午12:00前聯繫課程承辦人並提供相關證明,始得以個案處理,逾時不受理。

繳費方式

  1. 協會帳戶資訊:第一銀行民權分行,帳號:147-10-122322,戶名及支票抬頭: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2. ATM轉帳,轉帳後請記得來電告知帳號後五碼,以利完成對帳。
  3. 如臨櫃匯款或無摺存款,請務必填寫學員名字,以利對帳。
  4. 即期支票(請註明學員姓名及聯絡電話),郵寄至: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57號4樓之2,高小姐收。
  5. 課程費用不含跨行手續費及其他額外費用,請勿自行扣除,若自行扣除則需補齊差額後,始完成報名。

 

附件下載 》MAPECT 併購學苑 2023 年度第二期-課程簡章.pdf
附件下載 》MAPECT 併購學苑 2023年度第二期-報名表.doc

大聯大董座連任理事長 黃偉祥續掌產控協會

經濟日報/2023-08-06/記者鐘惠玲

圖說:台灣產業控股協會進行理監事改選,理事長由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左)連任。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也到場致詞。台灣產業控股協會/提供

台灣產業控股協會舉行理監事改選,理事長由大聯大(3702)董事長黃偉祥連任。該協會表示,希望促成台灣更多產業合作或各式策略聯盟,打造產業共贏生態圈。

台灣產業控股協會 4 日晚間舉行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並進行理監事改選,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等也到場致詞。

黃偉祥表示,協會自成立以來篳路藍縷,即使資源有限,依然一步步完成許多目標,並透過大聯大的成功經驗分享,持續推動台灣產控發展,希望能藉此協助台灣中小企業因應大者恆大的國際競爭。

鄭文燦致詞時指出,台灣產業控股協會推廣的產業控股模式,為企業轉型的嶄新視角。台灣不乏實力堅強的隱形冠軍,以此模式發展,便有機會扭轉資源不足、營業規模有限及個股成交量小等現況,讓競合的良善循環持續發酵,帶動經濟向前邁進。

環球晶徐秀蘭:半導體 2024 反彈

工商時報/2023-08-02/李娟萍 

圖說: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 圖本報資料照片

環球晶 1 日舉行英文線上法說,董事長徐秀蘭也為 AI 按讚,她指出,AI 模型推動生成式 AI 熱潮,將帶動高速運算及記憶體需求。

全球半導體產業包括記憶體,預期在 2023 年都將面臨衰退,但她預測,半導體將於 2024 年出現反彈力道!汽車、工業電子及生成式 AI 將成為支持半導體營收的關鍵驅動力。

其中,AI 運算滲透至多元專業領域中,包含雲端服務、電子商務、智慧製造、金融保險、醫療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進而推動 AI 伺服器需求。

環球晶同時也公布第二季財報,毛利率呈現季減,徐秀蘭對此解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產能未充分利用,二是電費成本增加,三是折舊費用增加所致。

在第二季的產能利用率部分,環球晶 6 吋晶圓產能利用率七成,8 吋及 12 吋的產能利用率則不如第一季,但仍達九成以上,值得留意的是,有兩種產品持續供不應求,分別是 FZ 晶圓與化合物半導體晶圓。

法人關切晶圓價格後市,徐秀蘭指出,該公司的長約覆蓋率高,少部分是現貨價合約,目前因現貨價較弱,預期下半年價格問題對公司會有一點(a little bit )挑戰。

2023 年全球 GDP 因通膨趨緩及實質所得增加預計有所成長,然而通膨壓力及能源價格等因素,仍對經濟復甦構成挑戰。

徐秀蘭先前在股東會中,曾提出第三季旺季效應難以期待的說法,她在此次法說會中再次說明,下半年各項不確定因素仍多,因此,無法提出財務預測。

但法人認為,環球晶在 2024 年將回復季對季及年對年的成長,產業谷底應將屆,有望在 2024 年回復成長力道。

環球晶第二季合併營收 179 億元,季減 3.9%,年增 2%;營業毛利率 37.7%、營業淨利率 29.1%、單季稅後純益(EPS)47.9 億元,季減 4.2%,年增 76.3%;稅後純益率 26.8%,季減 0.1%,年增 11.3%,單季EPS 11 元。

環球晶上半年累計合併營收 365.1億元年增 7.9%;營業毛利率 39.2%、營業淨利率 31%,前六月稅後純益 97.9 億元年增 119.4%;稅後純益率26.8%,年增 13.6% 累計EPS 22.49 元。

經營權爭奪風起雲湧 成公司治理重要課題

工商時報/2023-08-07/簡立宗


圖說:萬國法律事務所黃正欣助理合夥律師(左起)、安卓樂資本林家振董事長、臺北大學法律系陳彥良教授、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柯承恩教授、中華公司治理協會陳清祥理事長、福邦創投黃顯華董事長、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羅名威合夥律師、萬國法律事務所黃帥升資深合夥律師、萬國法律事務所陳一銘合夥律師。圖/簡立宗

公司經營權爭奪風起雲湧,突顯出經營權爭奪將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課題。其中董事會如何善盡董事責任,更是確保利害關系人的權益,促進公司良性發展的重要環節。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及《當代法律》雜誌社於日前舉辦【經營權與董事責任研討會】,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清祥說,邁入第二十一週年,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持續扮演公司治理制度倡議推動之尖兵,除了透過出版著作,亦透過各項研討會及年度高峰論壇,強調公司治理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展現亮眼成果。此次延續去年探討財報不實的董監責任,今年針對經營權爭奪議題深入探討,就是希望為董事及獨立董事面臨這樣的問題應如何自處,提供最佳指引。

圖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清祥。圖/簡立宗

中華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林火燈說,在美國社會,不管經營權爭奪是敵意或非敵意,都司空見慣。這是資本市場給的市場機制,目的不是要保護公司派或市場派,而是要能促進經濟效益,但在臺灣對於經營權爭奪都要被透過有色眼鏡放大檢視。英文的 hostile 其實只是一個中性的名詞,由於臺灣翻成敵意併購,大眾先入為主的就會認為是負面情事,就像臺灣把 short sell 翻成放空,讓放空的人給人一種負面印象,因此過去臺灣對放空就有諸多限制。公司治理的角度追求的是合睦,併購是一個工具是一個手段,經營權爭奪或敵意併購之所以有爭議,就是有人用了不好的手段,如果大家都以實力原則,用適法手段,合乎公司治理,對於經營權爭奪或敵意併購,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負面印象,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如果公司經營團隊長期經營一個企業沒作好,還能作什麼?臺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柯承恩說,談到公司治理,併購其實就是公司治理機制之一,要容許所有權可以競爭,作得不好,就要換更好的人來作。不然掌握這麼多資金,就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市場上快速變化大,有時併購就是另外一種成長的策略。這些年來,主管機關也認知到併購是一個社會產業成長,跟內生成長並行的策略,在法律上必須容許企業走這一條路,雖然現在法規還不完備,但社會進步就是循序漸進,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修正。雖然過去對市場派的印象較為負面,但亞洲己漸漸接受,併購是經濟成長必須容許的策略,法律上不應過度限制。

圖說:理律法律事務所吳志光合夥律師(左起)、建業法律事務所金玉瑩主持律師、中華公司治理協會陳清祥理事長、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林火燈副理事長、世新大學法律系劉連煜客座教授、政治大學法律系方嘉麟教授、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張心悌董事長。圖/簡立宗

劉連煜:董事有注意與忠實義務

董事在經營權爭奪中如何盡到公司治理的功能?世新大學法律系客座教授劉連煜表示,根據 OECD ,公司治理有六大原則,分別為:確保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構,保障股東權益、公平對待股東及發揮其重要功能,機構投資人、證券市場及其他中介機構,落實董、監事會之責任,資訊揭露及透明性與重視利害關係人之權益。這六大觀察指標,也是董事在經營權爭奪時應當時常念茲在茲。如何作到?最重要的是董事須保持獨立性,不是只有獨立董事,一般董事也是,二者只是要求的形式法規及程級不同而已。他認為,經營權爭奪時常會看到獨董也分派系,這是不對的,因為董事有忠實、注意義務,這些義務不是對任用或提名你的人,而是公司。公司治理目標是為了追求企業經營效益的最大化,但必須要架構在受任義務或受託義務的法制之下,也就是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如此才能落實執行公司治理。董事負責經營的是別人的錢,因此會有此法律的約制。另外,董事須特別重視守法義務,因為違反了可能會有損害賠償,且違反守法義務的消極效果 就是沒有辦法作經營判斷法則的抗辯,且有可能被解任。

黃帥升:獨董在經營權爭奪中佔要角

「通常是好的公司才會有股權爭奪的情事,尤其是價值低估或懷璧其罪的公司。」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將常見的經營防禦樣態歸納為皇冠上珠寶、白騎士、剔除表決權及交叉持股。其中,最近泰山與龍邦,泰豐與南港案就是探討是否為處分皇冠上珠寶之爭議,而矽品對日月光及文曄對大聯大就是引進白騎士的代表案例。在金鼎、大同及泰山等案例中,都有看到剔除表決權的運用,至於運用交叉持股所形成攻不破的鐵三角戰術,在東元案中,黃育仁之菱光、光菱和東友之三角交叉持股,以及國外案例之三星愛寶樂園控股的三星電子集團的環形交叉持股,都是交叉持股防禦經營權的重要案例。從國外打到國內的聯亞生技及聯生藥案法律攻防戰,則看到經濟部公司變更登記的重要性。黃帥升特別強調,在未來經營權爭奪過程,甚至易主之後各派別的角力中,獨董將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獨董的任何決策,雖然免不了會受到其支持股東的立場所影響,但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案例,獨董在每一個個案決議,考量遵法義務超越大股東的意志,這點也讓董事會各派的博弈,增加不可控的結果,但確因此逐步朝向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標前進。

黃正欣:假公濟私可能有董事責任疑慮

萬國法律事務所助理合夥律師黃正欣針對股權爭奪中,攻防兩派所應用的招式,所可能產生的董事責任及假公濟私之質疑,透過案例加以分析。案例之一有公司派疑似利用公司資源寄發信函給股東,其中不僅有配票建議,甚至提供派專人至股東家裡收取委託書之服務,希望藉此鞏固對公司經營團隊的支持,此時到底是董事長或經經理名義所發出,還是濫用公司名義所發的,在經營權爭奪過程,如果是利用公司資金來作這樣的事,恐有公司資源挪作自用的疑慮。另一個案例中,敵方對標的公司進行公開收購,防守方亦藉自己可掌控的友方公司,對標的公司公開收購進行競價動作,企圖阻礙對手的收購;此外,在面臨對方對己公開收購時,利用私募來達到股權稀釋效果及用公司的錢持續買進員工庫藏股,此都可能有董事責任之問題,蓋這些友方公司進行公開收購或標的公司實施庫藏股,到底基於公司業務需求,還是只是要鞏固經營權,恐有疑慮。此外在著名經營權爭奪案中,市場派利用質押擴大槓桿,持續增加持股,但卻申報為自有資金,或有隱匿資金來源之疑慮。

陳一銘:代理問題常成為兩派的攻防議題

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陳一銘說,股東把董事選出來,是希望其代替將公司顧好,把公司經營好,但董事在經營權爭奪當中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公司的利益。公司派常運用現任優勢,以公司資源來鞏固經營權。例如利用掌握董事會多數席次,實施私募、股份交換、庫藏股等方式,藉以壓制市場派的持股,或委請律師、財務顧問、公關公司等,進行經營權保衛戰。在股權攻防中,大家常把焦點放公司派的作法是否合宜,但其實市場派也有相同的問題,例如以多角化經營或策略聯盟為由,對其他公司展開公開收購,但實際上公司卻未必有充沛的資金,或有發展業外的足夠條件。此外,「代理問題」常在經營權爭奪的過程中成為兩派的攻防議題,市場派藉由蒐集公司派的違失情報、反對公司派的決策,從董事會戰到行政機關、地檢署及法院。不論是市場派或公司派,他們所採取的攻防手段通常都會有一個形式上合理的理由,但實際上確是為了維護特定人的利益,例如以多角化經營為由進行公開收購、或為提高員工向心力而實施庫藏股,但公司的資金狀況卻不理想,這就不免讓人有傷害小股東利益的質疑,表面上官冕堂皇的理由,間接都是為了個人利益。

黃顯華:百年企業重返榮耀

股權爭奪中,花那麼多的成本和力氣拿下經營權,接下來怎麼作?福邦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董事長黃顯華以其實際參與的大同公司案例作分析。股價創新低,市場派開始買進,後來董事會通過私募,市場派否決,公司派剔除董事候選人,林郭文豔續任董事長,股價直上,公司法新增大同條款公司法第 173 絛之 4 ,持股滿一年就可以召開股東會。子公司陸續下市,持續發佈利空,企圖讓市場派斷頭,公司逕自剔除股東會表決權,經濟部核准股東臨時會,市場派成功翻轉經營權,由盧明光接任董事長,後來王光祥接任董座,百年企業重返千億市值,轉虧為盈,目前員工對公司向心力更高,正良性循環中。黃顯華同時分析股權爭奪各種策略,包括引進夥伴,藉由員工認股及公募、私募,將公司股本增大,利用訴訟,檢舉炒作及檢舉公司方背信,檢舉行政程序不合法,賣出價值資產或發布利空,讓股價下跌,想辦法讓買方斷頭,或應用到綁委託書通路,股權投票服務公司等策略,在泰山,新光金,矽品等案例中之實際案例應用。

林家振:收購律師安排很重要

美國安卓樂資本 Andra Capital 董事長林家振說,敵意併購中要特別注意到工作團隊成員資訊流要作到嚴格控制,以避免內線交易的法律風險,因為很難作到股權計算與價格推測等 Due Diligence ,估值模型風險很大。同時要注意到,除了委託書三大通路商。也有許多靠行的人扮演重要關鍵,可能隨時倒戈。此外,收購律師安排也很重要,像假處分擔保要支付多少錢,一個很好的律師可以說服法官,用很少的成本,就可以進行假處分。此外,併購時融資安排,最好在當地國進行。股東名冊雖然在公司法修法後市場派也可以拿得到,但由於公司派拒絕提供的罰則只有區區 20 萬,而且是由公司集體支付,此時市場派可能也沒辦法因為修法而獲益。此外,公司派像股務人員的策反,也都是有效的策略。當標的公司不合意被併購時,也可以採王子救美及或毒藥丸的方式,也就是可以付錢給自己的股東,讓其以低價收購對方公司的股份,或收購自己公司的股份,都有反收購的效果。此外,黃金降落傘,還有 anti greenmail 都是可以參考應用的策略。

羅名威:持股過低易有經營權爭奪問題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羅名威表示,國內參與經營權爭奪相關業務涉及產業甚多, 已有完整上中下游產業鏈,可見其發生之頻繁。而經營權爭奪在特定條件下較容易發生,包括公司經營團隊持股低、股價低於淨值、或有產業競爭因素。一旦經營團隊持股過低,有心人士會以低成本方式, 例如徵求委託書在董事改選時搶下董事會多數席次,近年來之經營權爭奪多屬此種情形, 通常經營團隊所能控制股權若不到 20% 則風險增高。另外股價低於淨值也會容易造成經營權爭奪,以目前台灣取得委託書參與改選十分方便之情形下, 經營團隊要注意實力原則, 否則容易面對經營權爭奪風險。

陳彥良:經營權爭奪是公司治理很重要的一環

臺北大學法律系教授陳彥良表示,經營權爭奪時,標的與勢頭很重要,如果勢可為,標的又是好的,若是違法的,不管找再好的顧問與律師,最後都難免損兵折將,經營權爭奪屬於外部監控機制,經營層作得不好的自然現象,經營權爭奪有助於公司經營輪替,是公司治理很重要的一環。經營權爭奪各出奇招,有委託書模式,有報到程序的拖延或干擾等等程序主場優勢型,有利用資格審查及無表決權等權利排除型實務,也有利用股東會召集權另闢戰場,先搶主場再出怪招。他以半導體 IC 通路龍頭廠大聯大,公開收購第 2 大通路商文曄為例,說明當時以三大招,包括指控併購方未詳實說明收購目的與計畫,甚至未向台灣公平交易委員會、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提出申報程序,可能有虛偽隱匿公開收購說明書之情事,涉嫌違反證交法相關規範。還有將短期資金做為長期股權投資用,資金用途顯然與金融機構貸放目的不符。且由於此收購目標公司事前並不知情,期間股票成交量自不正常的價量波動,可能有內線交易之嫌,企圖抵禦。強調經營權爭奪己成法律戰的天下,應藉由一套公平的遊戲規則的建立促其回歸正軌,才能解決經營權爭奪的亂象。

方嘉麟:國內外民情不同面對經營權態度亦不同

法律面對經營權爭奪,董事可以發揮何種功能?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方嘉麟說,在不同標準下,董事會角色定位是不一樣的。英國法規定,認為董事會面對敵意併購是有利益衝突存在的,任何防禦措施須取得股東會的同意,條件取決於是否直接妨礙股東行使表決權,在此董事會要合法化其舉證責任相當高。我國公司法第23條只說董事對公司負有注意忠實義務,但針對敵意併購時應採取何種措施才是符合忠實義務沒有任何指引。方嘉麟說,臺灣大部份的公司派都是家族菁英,美國都是專業經理人,面臨敵意併購時,態度上是大不相同的,專業經理人通常不會玉石俱焚去抵禦,因為專業經理人可以到其他公司任職,但家族除了情感因素之外,另外其實也沒有其他退路,因此會不顧一切去抵禦,當考慮到企業股權結構及經營權結構大不同之時,在法制上對於要不要抵禦應該採比較寬鬆的標準。此外,根據公司法202條董事會優位原則,好像也就是要有合理防禦措施,董事負責業務執行,是否也包括敵意併購之防禦,好像也是可以商量的空間。再者,我國沒有毒藥丸之設計,公司派防禦措施受限,所以理應有防禦措施。

張心悌: 獨立董事應確保專業性及獨立性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董事長張心悌說,除了忠實義務外,董事須特別留意注意義務,也就是資訊要相當充分。例如泰山公司在防禦時採取賣全家股份的措施,被金管會處罰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進行此一決策時只憑一張紙,在這方面,董事完全沒有盡到資訊充分的義務。經營權爭奪時,董事要確保資訊充分,適當詢問,要非常瞭解公司目前所處之位置及風險所在,如果認為在專業能力上有待加強,可以請公司委託會計師、律師或財務專家協助,出具意見。善意守法義務則是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這些年經營權爭奪案件有點走偏鋒,有把法律視為無物之情事,投保中心將視個案情形提起解任訴訟,如果這條紅線都守不住,市場就沒有所謂的遊戲規則;教科書上的公司法跟實際經營權爭奪時對公司法之解讀可能大不相同,應從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予以合理解釋,但經營權爭奪涉及重大利益時,可能會在某種程度曲解法律,或擴大法律解釋的糢糊空間。這對市場及投保中心都是很大的挑戰。獨立董事同時要確保專業性及獨立性,也就是不能投桃報李,現在經營權爭奪中,獨董似乎中立性也有點難做到。

金玉瑩:董事應充份掌握相關資訊

董事在經營權爭奪中如何確保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建業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金玉瑩說,董事在經營權爭奪中負有重大責任,應在維護公司之最佳利益、公平對待所有股東及避免利益衝突的原則下,維護公司和利害關係人之利益,確保公司的經營權在合法和公正之情況下進行轉移。此時亦應該特別對公司及利害關係人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是否影響公司股價波動,造成投資者信心下降,造成客戶流失,妨礙公司運作產生影響,造成員工士氣低落等。至於應如何確保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董事應在經營權爭奪中充分披露相關資訊,包括收購方之背景、收購價格、收購計劃等,都應該請公司將相關資料檢附清楚,以作為反對與贊成的依據。此外,股東各有意見,董事站在獨立的立場,應尊重股東之意見,採取有利於股東之決策,也不得做出如向收購方提供不公平之優惠條件損害公司利益之決策。

吳志光:員工是經營權爭奪時重要友軍

董事會於非合意併購得否採行防禦措施?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吳志光說,董事責任是沒有分經營權爭議與否,其內涵就是受託義務,也就是忠誠義務加注意義務及善意義務,也就是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企業併購法第5條亦規定公司進行併購時,董事會應為公司之最大利益行之,並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處理併購事宜。最重要就是要作到公司治理四本柱,也就是透明、問責、公平及責任,同時要留意有無充分資訊為基礎供其為判斷,有無利益衝突、欠缺獨立性判斷或具迴避事由,有無濫用裁量權,有無對公司營運進行必要之監督。吳志光說,在併購過程中,員工是公司治理重要利害關係人,經營層應特別注意員工合法享有之權益應受尊重,權利可能受侵害時應有救濟機會,應該有適當參與機制,應有管道可及時獲悉充足且可信之相關資訊,應有與管理階層及政府機關溝通意見之管道。此外,在面臨敵意併購時,員工常是經營團隊很重要的友軍,因此要充份運用員工獎酬制度與員工福利作結合,作為自己的友軍,也是在經營權攻防策略中,很重要的思考點。

獨董報告出爐 駱秉寬提永續 4 改革

工商時報/2023-08-03/孫彬訓

圖說:永續治理與獨立董事關鍵調查報告出爐,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理事長駱秉寬提出四項永續改革建議。圖/中華獨立董事協會提供

從董事會的視野觀察我國公司治理的現況,以及 ESG 永續行動的策略與執行力,加上配合政府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中華獨立董事協會推動「董事會職能與 ESG 永續發展的功能」問卷調查計畫,希望從董事會高度審視公司治理和 ESG 永續發展行動的最新成效。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理事長駱秉寬指出,經過幾個月的調查、資料彙整、統計、分析後,提出兩項觀察指標、五項肯定事項、六點永續治理改進方向以及四點建議。兩項觀察指標中,第一是獨立董事行使監督職權時,最關注的前五大議題為「財務報表的準確合理性」、「風險管理作業」、「 ESG 永續經營」、「內部稽核查察」以及「資產處置及關係人交易」,值得全體上市櫃公司經營層參考。

第二是獨立董事在董事會的實務運作制度上,關注焦點集中在獨立董事的報酬與權責(47.27%)、誠信經營與揭弊機制(45%)、董事會人才聘用的多樣性與包容度(39.06%)及氣候碳盤查議題(29.55%)四項,反映出獨董在永續經營的角色與期許。

駱秉寬指出,五項肯定中,一是 9 成 2 獨董肯定知情權和調查權獲得實現,配合資訊蒐集和調查的需求;二是提高獨董專業進修培訓課程時數是共識,有將近 2/3 的獨董希望提高專業培訓課程的進修時數至少到 9 小時以上;三是 8 成以「會前會」溝通來提高董事會的議事效率,相信有助於提高董事會的效率和決策質量。

四是 3 成表決率打破董事會一言堂的誤解,有近 3 成左右的有動用到投票表決形成決議,打破外界董事會一言堂的誤解;五是肯定定期評估功能性委員會績效的重要性,超過 88% 以上支持定期績效評估,以確保委員會有效率地履行職務。

永續治理改進方向,推動 ESG 永續計畫面臨的難題,主要是缺乏推動永續工作的人才、企業組織內未建立永續文化、永續行動觀念不足及老闆擔心成本過高、未編列預算等。

四項建議中,駱秉寬說,一是提高女性獨立董事比例,建議企業與政府在提名獨立董事中,提高女性獨董比例;二是盡速修改獨董的財報不實責任與比例,3/4 以上的獨立董事希望調整財報不實的法律責任,希望儘速修訂證券相關法令與法院審理準則,以符合比例原則。

三是董事會實務運作時應事前與獨立董事充分溝通、尊重知情權和調查權、重視獨董監督議題以及強化獨董的專業素養,以提升公司治理品質;四是董事會應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永續發展行動策略和目標納入企業戰略,強化永續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加強碳管理進度、落實推動永續人才培育、ESG 資訊揭露以及對財務風險評估。

駱秉寬認為,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獨立董事又是董事會的關鍵人物,獨董在永續治理的功能,攸關公司的經營品質、股東權益、商譽和資本市場的秩序,期能將我國 ESG 永續治理向前邁出一大步,讓獨立董事在董事會和永續委員會更有效地履行監督職責,提升治理品質及企業的競爭力。

誰說獨董都肥貓?年薪千萬鳳毛麟角 三成年酬不到 50 萬

經濟日報/2023-08-02/記者仝澤蓉

圖說: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發布關鍵調查報告,3/4 獨立董事希望調整財報不實的法律責任,希望修法以符比例原則。記者/仝澤蓉攝影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發布「永續治理與獨立董事關鍵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國內獨立董事年酬介於 50 至 100 萬元者比率最高,達 32.27%,另有約三成獨董年酬不到 50 萬元。

以往許多人對獨董的印象是,每年開個四、五次會,就可以「坐領」百萬甚至千萬酬勞,宛如一個時薪最高的工作;但近來多起上市櫃公司爆發經營權之爭,或因董事權責發生問題而進而爭訟 ,讓部分獨董專業遭受質疑。

獨董本身最大的風險,則來自公司爆發財報不實事件時,投資人的民事求償,責任比率往往比公司的執行董事還高。現在獨董絕對不是錢多事少的工作,相反的責任重大,風險也很高。

根據中華獨董協會這次調查,年酬超過 300 萬元未滿 1,000 萬元者,僅占 6.82% ,六成受訪獨董年酬不到 100 萬元,100 萬至 300 萬者則約占 30% 。

擔任獨董者以 50 歲以上男性居多,調查顯示,45.91% 獨董年齡介於 60 至 70 歲,27.27% 年齡介於 50 至 60 歲之間;還有 18.64% 的獨董年齡逾 70 歲。

超過八成五的獨董為男性,多數(50.91%)獨董僅擔任一家公司獨董,擔任兩家公司獨董者占 26.36%;法規規定一人最多擔任四家公司獨董(金控五家),本次調查發現有 5.45% 獨董擔任四家以上的獨董。

本次調查收集 220 位獨立董事有效作答樣本,其中上市公司占 69.55% 。

龔明鑫:碳權交易所揭牌 我們已邁上未來 30 年的正確道路

工商時報/2023-08-07/于國欽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7)日出席台灣碳權交易所揭牌典禮表示,碳權交易所揭牌象徵我國在碳權交易領域,已跨出第一步,我們已邁上未來 30 年的正確道路。

龔明鑫表示,為落實蔡總統在 2021 年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 淨零排放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行政團隊經歷近兩年的努力,我們已成為淨零排放國家的前段班。

國發會發布新聞稿,龔明鑫在揭牌典禮上說,今年 2 月「氣候變遷因應法」經總統公布施行,將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顯示政府推動淨零的決心,也向世界宣示,面對全球氣候風險、響應環境永續,台灣絕不缺席。

他指出,今年 2 月公布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政府將以課徵碳費、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等碳定價措施,作為我國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的方針,期望藉由碳定價,提供經濟誘因,促進企業減碳。

國發會表示,「臺灣碳權交易所」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及國發基金共同出資設立,顯示政府對於碳權交易市場的支持,讓減碳不再只是企業的壓力與責任,而是藉由碳權的供需交易,創造減碳誘因及加速國際合作。

龔明鑫說,碳權交易所總公司設於高雄,可以發揮碳金融在地影響力,協助更多企業加速淨零轉型,帶動綠色科技創新、促進綠色就業。

龔明鑫指出,碳權交易所的揭牌只是一個開始,象徵我國在碳交易領域已跨出第一步,這兩年的努力,在總統及院長的領導下,我們邁上未來 30 年正確的道路,一定會成功。

碳交所揭牌 3 大挑戰 國內碳權交易明年上路

聯合報/2023-08-08/記者朱漢崙、林海、簡永祥

圖說:台灣碳權交易所昨在高雄揭牌,董事長林修銘表示,預計明年上半年開放國內碳權交易。圖為高雄大林蒲石化工業區。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昨天在高雄舉行揭牌儀式,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明年第一季環保署的碳費徵收標準出來,就會開放國內碳權交易,預計會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他也提出碳權交易兩大規則,一是國內碳權交易只會開放法人,不會開放自然人,畢竟碳排大戶都是法人;另外則是國內碳權交易不會開放次級市場交易,也不會有金融商品交易。

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官員昨天都出席揭牌儀式,蔡總統宣示台灣預計整體推動淨零轉型的努力,二○二三到二○三○年將帶動四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五點九兆元產值,並提供超過五十五萬個就業機會。

國外碳權 預定今年底開放購買

林修銘指出,碳交所將依性質及對象不同,分成三個板塊,初期將以碳諮詢為重點。另一個板塊是國內碳權交易,分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及增量抵換交易等兩類。在國外碳權部分,碳交所目前已與 Gold Standrad(黃金標準)進行多次跨國會議,雙方預計於九月簽署 MOU ,就提供企業合規及高品質的國際碳權進行合作,已預定以今年底為目標上架開放法人購買。

圖說:碳權要如何交易  圖/聯合報提供

工總昨天表示,二○五○年推動淨零時間很趕,因此相當需要政府協助,政府成立碳交所後,目前除了碳諮詢方面協助企業盤查、教育等,在國內自願減量的額度交易,還看不到內涵。工總認為,用自願減量而非總額控制的方式,對於產業來說,節能減碳效果比較不好,政府應該先檢視台灣的總碳排是多少,才能細分產業、企業,一層一層的往下推,才知道各個產業減碳目標。

專家:國際碳權認證標準不一

國內永續專家則對碳交所未來營運以及台灣的碳權交易市場管理提出三大提醒,第一,透過碳權交易對企業減碳的鼓勵誘因能發揮多少?會否導致企業反而過於依賴買碳權甚於自己努力減碳?第二,明年初台灣徵收碳費的標準到底如何?屆時企業對碳權的需求會爆棚或是一般?碳交所如何據此安排相關技術人才?第三,在開放國內的碳權交易之後,到底買賣雙方的規模是否對稱?交易價格是否會有相當的波動?

此外,現在國際碳權的認證標準,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接受同一套規則,這種國際碳權在不同國家之間的認證問題,也是碳交所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林修銘受訪時也表示,得到環保署所認證自願減碳的專利,目前並不被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認可,如何解決這類障礙,也是重要課題。

上市櫃公司減碳藍圖 年報要揭露

經濟日報/2023-08-02/記者廖珮君、楊筱筠

為引導上市櫃公司落實減碳淨零目標並強化與利害關係人溝通,金管會昨(1)日同步修正「年報準則」、「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有兩大新增揭露事項,一、放寬溫室氣體確信意見的揭露時點,二、增訂上市櫃公司應揭露溫室氣體減量基準日、減量目標、策略及行動計劃。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說,溫室氣體確信意見,主要是考量實務上,來不及在 2023 年的年報刊印時完成溫室氣體確信,因此修正年報附表,准許僅揭露截至年報刊印時的確信情況。

其次,為協助上市櫃公司未來順利接軌永續資訊揭露預為準備,增訂年報附表應在完成合併財務報告的溫室氣體盤查揭露年度,同時揭露溫室氣體減量資訊。

例如,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應於 2025 年揭露 2024 年度的盤查資訊及當年度的減碳目標、策略及行動計劃。高晶萍說,為利上市櫃公司遵循,也將請證交所於公司治理中心網站提供最佳實務參考範例。

最後是,2024 年也要求資本額 20 億元以上,共 386 家上市櫃公司申報年報時間,得提前在股東會召開日前 14 日申報。

勤業眾信:全球審計確信資源助攻企業揭露永續

工商時報/2023-08-07/傅沁怡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日前公布「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第 S1 號和第 S2 號」正式版本,建立國際一致適用的永續揭露規範,引領全球永續揭露邁向新里程。

金管會也於日前宣布將研議並分階段推動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雖目前計畫擬維持現行揭露架構,但年報編製內容應新增條文,單獨揭露永續資訊;此外金管會也正研議如何精簡年報內容。

接軌第一階段擬由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編製與揭露,預計 2026 年將成為採用 IFRS 永續揭露準則之元年。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目的為讓全球擁有具一致性、高品質、可靠且可比較性的永續發展資訊基準。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歸納,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要求揭露的內容比 TCFD 、SASB 準則都更加詳細,如何有效盤點及蒐集並整合較複雜之資料,將是企業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的一大挑戰。

台版晶片法 勤業眾信解析八大重點

經濟日報/2023-08-07/記者陳姿穎

在全球供應鏈走向區域化及產業鏈進行重組之際,為鼓勵產業因應新競合情勢並持續扮演要角,進而鞏固並提升關鍵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之地位,產業創新條例乃增訂第 10 條之 2 即俗稱「台版晶片法案」並於 112 年度開始施行,各界關注台版晶片法案具體適用細節,相關辦法已於今(7)於行政院公報發布實施。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張瑞峰指出,台版晶片法案適用條件門檻高,符合資格之企業應留意申請程序規範,並說明解析八大重點。

勤業眾信解析台版晶片法八大重點

一、與產業創新條例第 10 條及第 10 條之 1 差異為,研發投資抵減支出抵減率由 15% 增加為 25%、購置自行使用於先進製程之全新機器或設備若達 100 億元以上,則雖然抵減率為 5% 沒變,但可抵減之支出金額無上限。

二、公司應於境內進行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其所稱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指公司生產之產品或提供之服務應用於涉及二個以上國家或地區之產業供應鏈,且其產品或服務於該產業供應鏈任一環節具顯著影響力;所稱前瞻創新研究發展,指公司投入國際領先技術或成熟製造技術之創新性應用研究發展活動,其適用領域由經濟部公告。此外,經濟部將每 2 年邀請各界檢討適用領域及相關定義。張瑞峰說明,前述認定由企業提供說明文件及佐證資料,如公司產品、服務於國際市場占有率、排名、進出口貿易等量化數據,以及其他可供佐證其具有顯著影響力之文件。最終是否符合前述要件將由審查小組審議。

三、企業最關心的重點為相關財務數據硬指標,最終為年度個體研發費用達 60 億元、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淨額達 6% 且有效稅率未低於 12%( 113 年度起視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情形調整為 15% ),各界預估符合此門檻之企業可能不多。

四、為適用租稅優惠之天條,企業最近三年內不能違反環境保護、勞工或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律且情節重大情事。

五、企業應於每年 2 月到 5 月向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申請,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且於辦理營所稅結算申報時應依規定格式填報並備妥相關資料。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於每年 12 月底前將審查結果函復公司及申請企業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審核時若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為文件有缺漏將一次通知期限補正,逾期未補正或不全者就現有資料予以審查。

六、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受理後將成立 11 人以上之審查小組,審核委員逾半數屬專家學者;其餘委員為經濟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其他機關代表。是以張瑞峰會計師提醒欲申請之企業宜先行審視自身產品或服務之關鍵度,並評估適用台版晶片法案或適用第 10 條及第 10 條之 1 何者有利。

七、企業申請時可聲明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不符適用台版晶片法案之條件時,變更適用產業創新條例(下稱同條例)第 10 條及第 10 條之 1 規定,未聲明者不得變更適用。聲明同意變更適用者,於相關結果送達之次日起 1 個月內依相關規定格式向稅捐稽徵機關提出申請並補繳適用第 10 條之 2 之溢抵減稅額(免加計利息),嗣後中央目的事業主關機關會於收到稅捐稽徵機關通知後三個月內依規定再予以審核。

八、申請核准適用台版晶片法案之公司,其當年度全部研究發展支出,不得適用同條例第 10 條、第 12 條之 1 第 1 項及其他法律為鼓勵研究發展目的提供之所得稅優惠;其當年度全部購置機器及設備支出,不得適用同條例第 10 條之 1 及其他法律規定機器或設備投資之所得稅優惠,即企業僅能擇一適用,不得拆分研發計畫或購置金額同時適用台版晶片法案及前述條款。

張瑞峰說明,台版晶片法案有其政策用意及效果,雖然各界認為得適用企業可能不多,但不啻為鼓勵更多潛在適用企業加快厚實研發能量、以達力拚產業轉型或爭取更多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之效果。

 台灣M&A與PE要聞

生醫掀併購潮!保瑞併成龍頭,連鎖藥局也搶手

透過併購取得資金、資產與技術,是生醫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之一。除了國際藥廠併購不手軟,國內最受矚目的就是 CDMO 專業廠保瑞(6472),還有哪些業者透過併購壯大規模,帶動產業前行?

詳全文

華新麗華收購英商 SMP 准了

電纜及不銹鋼廠華新麗華(1605)收購歐洲高端不銹鋼暨鎳基超合金材料領導廠商英國 SMP,公平會評估沒有顯著限制競爭疑慮,昨(2)日公平會委員會議決議不禁止結合。華新麗華將間接持有 SMP 70% 股權,進一步拓展航太高端市場以及在歐洲影響力。

詳全文

統一收購南韓熊津食品後 羅智先拍板投資興建物流中心、收購水廠

統一(1216)集團持有 79.32% 的南韓熊津食品廠首度對外公開,熊津食品總經理李芷浩 4 日指出,熊津食品物流中心和礦泉水水源地是很久之前就開始著手規劃項目,在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預見未來十年銷量承載下,擴大斥資 7.5 億興建規模逾 1.5 萬坪物流中心,且於上月以 3.2 億收購礦泉水水源廠,總計逾 10 億投資。

詳全文

美商邁凌反悔收購? 慧榮:請求承擔重大賠償

慧榮今 (8) 日最新宣布,向美商 MaxLinear (邁凌) 發出書面通知,慧榮於該通知中斷然駁斥美商邁凌終止合併協議之企圖,以及美商邁凌於其 2023 年 7 月 26 日信件中的主張。慧榮科技將積極尋求救濟,並保留所有合併協議下及其他之所有權利,包括請求美商邁凌承擔重大損害賠償之責任。

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殲 20 娘家被「抄了」?成飛集團被 174 億人民幣併購

生產 殲- 20 的成都飛機集團已被中航電測以 174 億人民幣併購,評論認為,這一變革將給中國航空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成飛集團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重要支柱,其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是 殲- 20 等一系列戰機的製造商,然而,中航電測這次高調入主,不僅將為該企業帶來領軍地位,也將成飛集團與中航電測的技術實力與市場資源融合在一起。

詳全文

赤子城科技正式完成收購藍城兄弟,並合併財務報表

8 月 2 日,赤子城科技(9911.HK)發佈公告稱,公司收購藍城兄弟的事項已落實,其業績將併入公司的合併財務報表。自此,藍城兄弟已正式成為赤子城科技的控股子公司,Blued 等產品也正式進入赤子城科技的全球社交產品矩陣。

詳全文

德永佳 (00321) 6.13 億元收購越南紡織廠

<匯港通訊> 德永佳 (00321) 宣布,向天虹國際 (02678) 收購位於越南之針織面料廠房,代價約 7859.19 萬美元 (約 6.13 億港元)。

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東芝公開收購案 8 日啟動 將以總價逾 4400 億元下市

(中央社東京 7 日綜合外電報導)麻煩不斷的日本綜合企業東芝(Toshiba)今天表示,先前宣布以價值近 2 兆日圓(約新台幣 4444 億元)讓公司下市的公開收購案,將在明天啟動。

法新社報導,這起收購案是由日本產業合作夥伴公司(JPI)帶頭、17 家日本公司和 6 家日本銀行組成的財團向東芝提出。東芝今年 3 月表示,若這個財團未能收購至少 66.7% 的東芝在外流通股票,交易將會取消。

詳全文

148 年老店東芝出售案啟動…為何激進派股東最後願意妥協價格?

東芝 3 月曾宣布,該公司已同意 JIP 為首的財團,出價 2 兆日圓(約 15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待收購案完成後,東芝股票便會下市。

2022 年 3 月,東芝外國股東否決將公司一分為二的提案。在這些激進派股東施壓下,東芝管理階層同意以競標方式出售整間公司。東芝次月便展開出售程序,後來收到 8 份私有化收購提議。

詳全文

東芝曾為日本經濟之光,為何殞落至此?作假帳、變賣家產背後故事

2023-08-08 更新:日本工業巨擘東芝 7 日發布聲明表示,以日本產業夥伴株式會社(JIP,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為首,包括 17 家日本公司和 6 家日本銀行組成的財團,將於 8 日啟動對東芝的收購,預計東芝 2023 年底將下市並私有化。昔日曾一度為日本經濟威力象徵的東芝,近年因醜聞、財務動盪和高層辭職等問題,如今走到被收購、下市一路,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詳全文

特斯拉無線充電技術發展有望!確定併購 Wiferion 無線充電技術公司

6 月底時才剛有傳聞指出特斯拉可能會併購德國的 Wiferion 無線充電技術公司,但沒想到動作這麼快;根據外媒的最新消息目前特斯拉已完成對 Wiferion 公司的收購程序,看來可以開始期待一下特斯拉開發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了。

詳全文

泰雷茲從 Thoma Bravo 收購網絡安全領軍企業 Imperva

法國默東--(美國商業資訊)--近日,泰雷茲(泛歐證券交易所代碼:HO)宣布已與大型軟件投資公司 Thoma Bravo 達成協議,以 36 億美元的企業價值收購領先的數據和應用網絡安全公司 Imperva 的全部股權。

詳全文

OPNX 傳以 3000 萬美元的 $FLEX,收購破產借貸平台 Hodlnaut

與破產加密貨幣對沖基金三箭資本共同創辦人 Kyle Davies、Su Zhu 有關聯的加密貨幣債權交易所 Open Exchange(OPNX),傳出正尋求收購當前處於臨時司法管理程序的加密貨幣貸款機構 Hodlnaut,但尚無法確認這筆交易是否能成功。

詳全文

HD KSOE 收購全球第三大發動機製造商 STX 控股權

韓國最大的造船集團韓國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Korea Ship-building & Offshore Engineering,KSOE)正透過收購全球第三大船用發動機製造商 STX Heavy Industries的控股地位以加強其競爭地位。現代汽車部門在去(二○二二)年十二月為發動機製造商發起的招標競賽中成為獲勝者。

詳全文

金寶湯以 27 億美元收購義大利麵醬製造商 Sovos Brands

金寶湯 (CPB-US) 再度重回併購市場,這次收購目標是價格更高的義大利麵醬。

金寶湯周一 (7 日) 表示,將斥資 27 億美元或每股 23 美元收購 Rao 的義大利麵醬製造商 Sovos Brands (SOVO-US)。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