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澄清聲明】本協會白皮書遭不肖業者竄改盜用

近日,本會接獲民眾反應,本會於 2022 年 10 月 12 日偕同 Deloitte 共同發布之「2022 台灣私募股權基金白皮書」遭不肖業者擅自竄改盜用內容,並發布於 Line 交流群組中。

本會茲此聲明,本會及 Deloitte 並未授權同意任何單位針對白皮書內容進行修改、重製或發布,上開不肖業者之個人及其所屬單位行為,均與本會無關。

敬請本會會員及社會大眾切勿聽信來源不明之資訊,並應針對資訊來源進行多方查證,以避免蒙受不必要之損失。

圖說:〈2022台灣私募股權基金白皮書〉封面

安永:世界看到台灣企業家

工商時報/2023-06-26/傅沁怡


圖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左)陪同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右)前往蒙地卡羅參加《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並奪下年度大獎。圖/安永提供

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拿下《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年度大獎,是該獎項 23 年來第三位女性得主,更是台灣首度奪得年度大獎。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表示,這代表台灣被看見,全球開始把台灣視為一個重要的企業家產生地。

《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是全球第一個表彰優秀企業家的國際獎項,至今已邁入第 37 年,有超過 60 個國家的 145 個城市參與,並從 2001 年開始,由各地年度大獎得主角逐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台灣則是自 2005 年開始舉辦《安永企業家獎》,至今已推薦 18 位台灣企業家角逐國際性的《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大獎。

傅文芳表示,台灣是在亞太區第三個舉辦《安永企業家獎》的國家,也是他從零開始成功推動執行的。2004 年他第一次親自去蒙地卡羅觀摩,回來後從頭開始在台灣籌設這個獎項,期間還去亞洲前兩個舉辦《安永企業家獎》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參訪相關的典禮等活動,讓台灣也有這樣的平台能夠讓企業家們共同交流、分享企業經營的理念,進一步在全球舞台上表彰台灣企業家精神。

傅文芳說,這次徐秀蘭董事長能在全球 49 位各地區選出最優秀企業家中脫穎而出,拿下大獎,代表台灣被看見了,國際上已把台灣視為重要的企業家產生的地方。

他也分析,本次徐秀蘭拿下年度大獎可說「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與地利包括因為地緣關係和中美關係,使台灣近兩年成為世界焦點;地利則是在高科技供應鏈上,台灣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環球晶圓更身處現在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

至於人和的部分,傅文芳表示,徐秀蘭是獨立自主的女性,在高科技產業帶領全球十個國家的上萬個員工,在疫情期間調度得宜,依不同地區提出相應策略,帶領企業持續發展,並且在國際場合中非常自信大方,「如果不是她得,應該是誰得?」

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則表示,安永做了對產業、對國家非常棒的事情,就是把企業家精神透過這樣的場合傳出去,也讓大家知道,擁有熱誠可以成就很多事。

徐秀蘭說,她很感謝安永提供這個機會,出席《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48 小時過程中獲得三件重要的感想:第一個就是反思,第二個是分享,第三個則是承諾。她體會到國際評審團成員的提問讓參與者不斷地反思;其次,在與各國企業家交流過程中,從彼此分享也能向別人學習;承諾則是把學到的東西執行、一同讓世界再進步。

傅文芳表示,安永舉辦《安永企業家獎》有三大期待,第一個是希望社會可以表彰台灣優秀企業家;第二個就是讓年輕人或要創業的人有楷模可激發他們持續創業;第三則是創造企業回饋社會的良性循環。

傅文芳舉例,《安永企業家獎》的歷屆得主都具前瞻未來,展現出企業家的毅力及執行力,像是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每天還是到辦公室上班,友嘉總裁朱志洋經常到國外到處跑、去看有沒有併購的機會;他們都已經七十幾歲了,還能熱情不減地繼續帶領企業發展,值得許多企業家借鏡。

傅文芳表示,除了表彰這些企業家的成就,也讓他們的精神可以影響台灣企業和社會,也希望這樣的良性循環能夠一直循環下去,發揮企業的永續影響力。

環球晶轉變策略…併購改擴廠

經濟日報/2023-06-21/記者鐘惠玲

環球晶(6488)過去多年來一直透過併購來擴大規模,惟董事長徐秀蘭昨(20)日坦言,在全球地緣政治情勢未緩解之前,因為各國愈來愈看重半導體產業布局,跨國半導體併購案難度可能愈來愈高,為此,環球晶去年開始已改變以外部併購為主要成長動能的策略,改為尋求以公司自身的有機成長為動能,自行積極擴廠。

徐秀蘭強調,上述策略轉變並不代表在未來幾年,環球晶就不再進行跨國併購,只是不會低估其困難度。經歷德國世創案的情況之後,該公司會更小心評估併購案可成功的機率。

談到自家產能擴充,徐秀蘭表示,環球晶在全球九個國家共有 18 個工廠,未來可在既有據點持續擴大規模,這比從頭在新的據點設廠把握度更高。

關於美國新廠進度,徐秀蘭指出,仍按計畫進行,正在興建廠房,大約 2024 下半年設備就會逐步進駐並開始送樣客戶,2025 年逐漸增加產能,預期第一階段建置產能將於 2025 年第 4 季或 2026 年初達高檔產能利用率。

環球晶美國新廠已進入晶片法案前段預申請階段,但要等第一批其他晶圓代工廠完成協商後,才會輪到如該公司等材料相關廠商進行程序。

環球晶成長主動能 從對外併購轉為自身有機成長

經濟日報/2023-06-20/記者鐘惠玲

在過去多年來,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6488)主要透過併購來擴大規模,不過該公司董事長徐秀蘭 20 日坦言,在地緣政治情勢未緩解之前,跨國半導體併購案的難度可能越來越高,因為各國越來越看重半導體產業布局。所以環球晶從去年開始,也已改變以外部併購為主要成長動能的策略,轉為尋求以公司自身的有機成長為動能,自行積極擴廠。

徐秀蘭強調,上述策略轉變並不代表在未來幾年,環球晶就不再進行跨國併購,只是不會低估其困難度,經過世創案之後,會更小心評估併購案可成就的機率。

而對於本身產能擴充,徐秀蘭說,環球晶在 9 個國家共有 18 個工廠,未來可以在既有據點持續擴大規模,這比從頭在新據點設廠,會有更高的把握度。

關於美國新廠,徐秀蘭表示,仍按照進度進行,正在興建廠房,大約 2024 年下半時,設備就會逐步進駐並開始送樣給客戶,2025 年逐漸增加產能,第一階段建置產能的稼動率,估計將於 2025 年第 4 季或 2026 年初可達高檔。

徐秀蘭指出,環球晶目前最先進的廠房位於南韓,月產能約 20 萬片,後續將會複製到美國新廠,產能規模也更大。至於人才方面,可有台灣、南韓與美國既有廠區的工程師可支援,而在美國當地新招募的人員,也可以在建廠階段就先行送到亞洲廠區受訓。

金控法及銀行法研討會 聚焦股權透明

經濟日報/2023-06-20/蔡穎青

由當代法律雜誌主辦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及銀行法「股權透明及對控制股東裁處措施」修正草案研討會〉,15 日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A747 CB 個案教室舉行。

圖文: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當代法律雜誌副總編輯蔡鐘慶(左起)、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陳肇鴻、政大法學院教授方嘉麟、台大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兼副校長曾宛如、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許永欽、當代法律雜誌法律顧問/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當代法律雜誌行銷長江承勳出席研討會。吳榮邦/攝影

當代法律雜誌法律顧問/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開幕致詞時表示,此次主要針對金控法及銀行法新修草案中有關股權透明以及控制股東的裁罰,邀請對金控法與銀行法富有專精研究的權威學者出席研討,特別是陳肇鴻老師在新加坡的大學有 10 年教學經驗,而此次草案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參考新加坡的相關法制,所以今日特別邀請到陳肇鴻老師就相關法制的援引部分,到底是不是恰當?或者是有需要再改進的地方,進行報告。另外,也請到幾位重量級學者及金管會前副主委許永欽與談,相信今日論壇能探討出草案是否有再精進的必要。

報告人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陳肇鴻表示,這次的草案只針對金控跟銀行,但是國內資產最大的不一定是銀行,有很多人壽公司擁有巨量的資產,如果是小型券商就算了,為什麼保險公司沒有納入?大股東的控制權是很重要的議題,為什麼只限於銀行跟金控。

其次,陳肇鴻表示,修正草案中的立法理由引用到一些美國聯邦存款保險法的條文以及新加坡銀行法,但簡單講,有的條文裡通篇沒有授權主管機關決定什麼叫控制能力,雖然不代表主管機關沒有這個權限,但是並沒有授權主管機關下行政命令,所以引用的條文部分,有點不適合。

陳肇鴻說,我國法下,於法律條文中僅在與大股東相關的條文有提到「適格」 (金控法第 16 條、銀行法第 25 條),可考慮更通盤的制定關鍵人適格性的規範。以新加坡為例,相關準則適用到大股東、實質控制股東、所有的董事 (不限於董事長)及高階經理人、以及若干居關鍵職位(如實際投資操盤的經理人或員工、精算人)等,亦可適用至非銀行之金融機構。

陳肇鴻表示,金管會這次修訂的重點是放在處理方式的部分,如限制表決權或出售股份。但最根本還是要從實質控制股東的揭露開始,包括申報規定、關鍵人適格性的規定,正本清源,一方面可以協助主管機關裁罰,但更重要的是,在審查的時候可以有積極的準則,也有助於提升我國金融業的治理水平。

與談人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方嘉麟表示,此次修法納入:有控制能力者、不當干預而有礙其健全經營。但是,如果大股東堅決不要介入公司經營,只是消極的財務性投資,其實會跟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以及公司治理的原則有違背之虞。

對此,方嘉麟提出幾點問題:投資人為何要投資台灣股市?何時構成不當干預?投資人作了大筆投資,對被投資公司業務經營要採取甚麼立場?大股東「不當」干預最終將遭強制處分其持有或「控制」之股份,股份之受託者 ( TRUSTEE ) 將面臨不確定風險,又為何要投資台灣股市?

方嘉麟指出,何時構成不當干預的紅線很難畫出,所以重點應該不是用股份來箝制,因經營權爭奪我國往往委託書,而非股份,居關鍵地位。因公司法法人代表人制,以及董事提名制,管理階層享有真正獨立性極度困難,如僅將現任者停職或免職,而不修正我國之法人代表人制及董事提名制,仍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若前述二項制度無法改變,董事失格制度下,在大股東已遭免職或停職處分下,管理階層倘仍聽命,則課其民刑責任,或有阻嚇效果。但僅謂「不當」干預,將置管理階層於不知聽命與否之窘境(前已述及,管理階層本會聽從大股東「建議」,極難判斷不當之紅線),主管機關處分仍恐難有具體效果。

與談人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兼副校長曾宛如表示,為什麼主管主管不考慮採用公司法上原本就存在的機制例如影子董事以追究相關責任,卻要去採取程度上激烈的出售持股手段?更有趣的是,很多家族企業兄弟、叔侄不同心,雖然從血緣關係而論都被算成是同一關係人,倘若某方做了所謂的不當干預,將使其他同一關係人被拖累,而必須一起出售持股,會不會產生這個結果?這些同一關係人若對併購有不同看法時,此種強制出售持股會發生何種效果並非毫無疑慮。此外,強制未為行為之人一併出售,是否有正當性,是否剝奪人民的財產權也希望主管機關三思

在現實面上,曾宛如說,新加坡的法律在經過 9 年沉寂後才生效,可見主管機關很謹慎。但我國尚未建構起足夠的實質所有人揭露,欠缺垂直辨識,即使公司法在 107 年大修後,也只能往上追到一層兩層,一旦到國外就已經完全逸脫,相關規定執行的可能性讓人家存疑。

曾宛如認為,應具體落實在適格性審查的標準在實務上的運用,人民才有辦法遵循,此外,應在現有體制下,強化對幕後控制者的責任訴究,而不是強迫他出售持股,第三,就是應建立起水平及垂直之實質所有人的揭露概念,讓持有重大股權的關係,能夠在整個規範體系上更清楚。

與談人金管會前副主委/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許永欽表示,系爭規定的修法目的及理論基礎有待商榷,系爭規定也有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及比例原則之疑慮,且採取的手段對人民財產權的干預過於強烈,外溢效益過大。

許永欽說,主管機關為履行其作為主管關職責所做之努力固然值得嘉獎,亦理解主管機關為了面對、處理各種變動快速的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實係殫精竭慮。然而,我國作為法治國家,對於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亦為主管機關之職責,故究應如何在管制與權利保護中加以衡量,實在考驗主管機關的智慧。

與談人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當代法律雜誌副總編輯蔡鐘慶表示,認同報告人提出的思考點:強制限制表決權行使及出售股份是否合乎比例原則,以及前揭金控法及銀行法的修正條文充滿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值得再加以思考。此外,申報股權內容虛偽不實或隱匿、控制股東不當干預公司、子公司決策而有礙其健全經營之情事,經主管機關限期改善而未改善者究竟要重大到何種程度方能限制表決權行使或限期內處分應更再加以討論,若真要規範,規範應更明確。實務上實質受益人揭露與最近金控經營權爭奪凸顯出委託書成為決勝關鍵,這些草案似乎都無法涵蓋,宜整體考量,而修正草案立法理由引述之美國與新加坡之規定與草案條文亦有所差異。

蔡鐘慶指出,肯定金管會此次修法強化股權透明與公司治理之用心。但何謂「不得有不當干預銀行決策而有礙其健全經營之情事」,是否有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草案中提到主管機關對金融控股公司有控制能力者,為前項處分後,仍不改善者,得命其限期處分所持有或控制之股份,是否合乎比例原則?強制出售股份的規定宜再思考。至於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公司之非董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之規定是否即可處理草案之情形宜一併思考。

主持人黃帥升總結表示,報告人及與談人在今日論壇做出非常透徹的解析,針對這次的金控法跟銀行法是否有必這樣修正,也提出相當多的質疑。現在趨勢是主管機關修法越來越嚴格,但也更模糊,導致被規範對象無法從客觀去判準。實務上,主管機關要如何做適度的監理,讓我國的金融機構及市場的運作能夠更順暢,值得各界認真思考。

蔡鐘慶閉幕致詞說,肯定主管機關修法的立意,只是修法過程如果能更細膩,把相關的可能性盡量設想到,才能避免法條成為具文,這也是舉辦此次研討會的目的,希望能提供主管機關些許建言,更完善我國公司治理法制。

財長:產創 10 之 1 租稅獎勵是「點火」 不宜拉長落日期

中央社/2023-06-24/記者張璦

圖文:財政部長莊翠雲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提到,產創條例第 10 之 1 落日條款可以檢討,但如果要比照第 10 之 2 延續到 118 年,將無法達到點火作用,難以促使廠商積極升級轉型。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2 年 6 月 24 日

產創條例 10 之 1 智慧機械及 5G 系統投資抵減,將於 113 年底落日,財政部長莊翠雲表示,這一租稅誘因目的是鼓勵企業「加速」升級轉型,期程若拉太長,反而會失去效果;與亞鄰國家相比,台灣既有抵減率適當,加上配套優惠,已是「利上加利」。

為鞏固台灣核心產業,維持關鍵領先地位,堪稱史上最大投資抵減租稅獎勵的「台版晶片法」、產創條例第 10 條之 2 ,為莊翠雲接掌財長後,首件敲定子法細節的重大租稅減免案。

近期業界持續爭取產創條例 10 之 1 租稅減免落日期,比照 10 之 2 ,拉長至 118 年,等同期盼政府再次提供租稅優惠,莊翠雲接受中央社專訪,也首度回應外界訴求。

莊翠雲表示,10 之 1 的定位是「點火」,如果時間「拉很長」,反而會失去鼓勵企業在短時間內加速智慧升級、運用 5G 系統與資安服務的政策效果;回顧當初,10 之 1 施行期間原為 108 年至 110 年,但 COVID -19 疫情攪局,影響企業投資規劃,因此這一租稅優惠已延長施行至明年底。

以投資抵減率來說,莊翠雲表示,與日本、韓國相比,台灣既有抵減率是適當的,業者在支出金額 5% 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繳納的營所稅額,或在 3% 內、自當年度起 3 年內抵減各年度營所稅;再者,若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報稅時可列為未分配盈餘減除項目,免加徵 5% 營所稅,可謂是「利上加利」。

莊翠雲進一步指出,10 之 2 是為了鞏固台灣企業在國際間的競爭優勢,這些業者必須去投資前瞻創新研發、先進製程設備等,且投資規模相當大,給了 7 年適用期間、投抵至 118 年;把 10 之 1 、10 之 2 落日時間切齊,會混淆兩者政策目的。

不過她也強調,10 之 1 租稅優惠是否延續,產業主管機關可再評估,但應避免為延長而延長,蹉跎企業轉型的步伐;財政部會衡酌產業需求、國家財政狀況等,滾動檢討修正租稅優惠。

此外,財政部端出租稅優惠時,也須考量國際租稅遊戲規則的變革,比如 10 之 2 適用要件包含「有效稅率」門檻,今年為 12% ,113 年料提高至 15% ,並會審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全球最低稅負制實行狀況。

談及台灣接軌 OECD 全球最低稅負制,莊翠雲表示,這主要是為避免跨國企業集團透過租稅規劃,造成稅基侵蝕,也因此要求在各租稅管轄區的實質稅率要達 15% ,台灣勢必要導入,但可能涉及國內法修正,新制最終將對企業、稅收帶來何種程度的影響,仍須審慎觀察各國實際推動情形。

莊翠雲指出,財政部持續關注國際反避稅趨勢,也相應做了稅制上的調整,比如移轉訂價(Transfer pricing)、營利事業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等,有助於台灣在銜接 OECD 全球最低稅負制的過程,守住稅基。

新聞中的法律/碳交所把關 確保高品質碳權

經濟日報/2023-06-26/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主任 蔡玲儀

圖文:國內正在規劃成立碳權交易所,未來其中一項重要業務將協助企業購買國外碳權。(本報系資料庫)

國內正在規劃成立碳權交易所,未來其中一項重要業務將協助企業購買國外碳權,且環保署、金管會、證交所組成工作小組正在研議碳交所可販售品項,經過把關機制,將確保企業透過碳交所購買的碳權,將是可靠、高品質的碳權。

蔡總統宣布成立碳交所以來,國內對於碳交易討論熱烈。《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環保署可委託金管會指定機構辦理碳交易事宜,金管會已指定證交所成立碳交所,未來完成設立後,環保署將委託碳交所辦理國內碳交易工作。

未來誰會需要購買碳權?台灣要做的是自願性碳權,需求方主要有兩大類。首先是受到法規要求環評增量抵換,例如新的開發案在進行環評審查時,由於開發導致溫室氣體增加,環評要求一定比率增量抵換。

舉例來說,像是竹科寶山一、二期,供台積電開發使用,每年需要 37 萬噸抵換量;另外中科、南科、經濟部產業園區也都有一定的碳權需求,這部分需求僅能以國內碳權來抵換。

第二類需求並非來自法規要求,而是企業自願碳中和,在盤查產品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並進行減量後,仍有一定排放量,需透過購買碳權來抵銷,才能成為碳中和產品,例如有企業現在就透過新加坡 CIX 碳交易平台購買東南亞紅樹林保育專案。

至於碳權來源,也可分成兩種。首先是國外碳權,目前主要是由國際獨立機構來認證及核發,像是 VCS、Gold Standard(GS)等,透過一定方法學核發碳權,核發額度分別達到 9 億餘噸、2 億餘噸。

第二種來源則是國內產生的碳權,必須是在國內從事減量行為,經過環保署審查才能取得額度。在氣候法修法前的溫管法時代,國內就有溫室氣體抵換專案,運作下來已註冊通過 92 案,包括鍋爐汰換、台北 101 燈具汰換等取得碳權。

雖然抵換專案碳權未來也能到碳交所進行買賣,但實務上,可能僅不到一成會進入市場,多數持有者仍會留作自身抵換所用,因此氣候法訂定自願減量專案,希望國內愈來愈多住商、農業部門加入,註冊自願減量專案、取得碳權,進入市場交易。

環保署未來希望鼓勵其他自願性專案,有能力產生碳權的民間單位、政府部門共同加大力道減量,一起幫助國內減碳。

未來台灣碳交所經營,針對國內碳權交易,初期將限制交易對象,提供依法有抵換需求者合宜管道、合理價格取得碳權,也就是優先提供有環評增量抵換需求者使用,避免非必要「囤碳」炒高碳價,兼顧產業發展與減碳。

另外碳交所協助企業購買國外碳權,則不限交易對象,提供碳中和、供應鏈要求、ESG 等需求者合宜管道、品質可靠的國外碳權。

未來雖然企業仍可自己到國外買碳權,未必要透過台灣碳交所代購,但國際自願性碳權近來受到不少挑戰,在計算認定上產生不少爭議,因此未來會建立把關機制,確保企業透過碳交所能買到高品質碳權。(本文由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主任蔡玲儀口述,記者翁至威整理)

企業購買綠電遇挑戰 經部兩機制協助

中央社/2023-06-25/記者劉千綾

為解決企業購買綠電面臨的成本及信評挑戰,經濟部表示,正在擬定綠電團購協議,盼透過彈性分配增加綠能採購效益;另也將針對離岸風電建立新的信保機制,協助企業克服保費等成本要求,更有效率取得綠電。

全球吹起減碳風,為響應綠色供應鏈,國內廠商紛紛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經濟部官員表示,已擬定綠電團購協議(APPA),預計今年第3季公布;希望藉由企業團購建立「用戶池」加上彈性分配措施,在綠電購進後,依用戶需求,優先分配給要達到 RE100 的用戶。

經濟部官員解釋,因企業對綠電使用要求的占比不盡相同,加上再生能源間歇性的發電特性,透過彈性分配,除可減少綠電匹配時產生的餘電,團購用戶也能協議擬定差別費率,優先分配到綠電的用戶須負擔較高費用、反之負擔費用則較低,讓企業能「各取所需」。

舉例來說,A、B、C、D這 4 家用戶團購綠電,假設用電量皆為 100 萬度,購得發電量 200 萬度的綠電,現行制度為按照實際用電比例分配,4 家用戶各分配到 50 萬度;若透過彈性分配措施,A須達到RE100,因此可優先匹配 100 萬度綠電,B、C、D 則可以較低價格調降綠電比例。

經濟部官員指出,因應產業營業型態多元,像是商辦大樓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日,大型餐廳主要為週末用電,有些夜間工廠則為離峰用電,透過不同用電型態的用戶組成「用戶池」,擴大不同時段可轉供綠電量,再於用戶池內進行彈性分配,也可提高特定用戶綠電使用占比。

因簽約時間可能長達 10 、20 年,為預防有用戶中途退出團購,官員表示,APPA 中也擬定「激勵機制」,若有用戶退出團購,剩下的綠電額度可由參與團購的其他用戶以較優惠的價格優先購買,此機制也能節省開發商另尋其他買家的時間成本。

經濟部官員強調,APPA 並非強制性,而是在綠電交易市場上建立指引和選項;透過用戶池聚合不同用電型態的用戶,增加團購用戶信用,同時減少談判成本,綠電買賣雙方都能受益。

此外,經濟部長王美花近日出席活動時表示,將針對離岸風電建立新的信保機制,協助購買綠電的企業在國家信用保證下,克服開發業者提出保費的成本要求;目前行政院已核定,並交由中國輸出入銀行承辦。

經濟部官員說明,因許多國內企業不具國際信評認證,難以簽署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將透過國家融資保證機制,提供購電企業發生給付不能時,代償購電費用,藉此協助媒合國內企業和離岸風電開發商,相關機制確定後將對外說明。

綠電交易需求增 經濟部:中小企業家數占 2 成

Yahoo奇摩/2023-06-25/秦穎雯

響應淨零排放目標,台灣綠能布局持續擴展,經濟部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 10% ,相當年發電約 300 億度,隨著企業綠電需求增加,綠電交易市場也快速成長。經濟部表示,在綠電交易平台上完成轉供的企業家數逐年倍增,中小企業占比約 2 成;除明年上路的平價專區,經濟部也將持續藉由綠市集協助中小企業購買綠電。

圖文:響應淨零排放目標,台灣綠能布局持續擴展,經濟部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 10% ,相當年發電約 300 億度。圖為太陽能發電設施。(中央社資料照)

現在企業可透過綠電交易平台取得綠電及憑證,根據今年最新統計,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自 2017 年核發第1張再生能源憑證(T-REC)以來,已核發將近 286 萬張憑證,相當於約 28.6 億度電,距離今年底憑證張數破 300 萬張目標已不遠。

經濟部官員表示,從 2020 年開啟轉供綠電後,目前總計完成轉供的企業家數已達 131 家,今年上半年買到綠電的家數已有 49 家,接近去年全年總數量 57 家,可見越來越多企業透過交易平台購買綠電。面對外界質疑中小企業較難買到綠電,官員指出,在完成綠電轉供的總家數中,中小企業家數占比約 2 成,「中小企業要買到綠電也沒有問題」;因中小企業用電量較少,在綠電市場占比相對小,且各家企業採購綠電策略不同,有些規模較小公司已達到 RE100( 100% 再生能源)。

為協助更多中小企業購買綠電,經濟部官員指出,今年除持續推動綠市集,媒合在地企業與售電業者外,「中小企綠電平價專案」也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上路,每度綠電的底價訂為新台幣 4.3 元。不過,由於中小企業透過平價專案購買的綠電不能超過前一年公司發電量的 3 成,官員建議,中小企業所需綠電占比若達 5 成,建議可先購買 2 成,或是透過短期合約購買綠電,之後再透過平價專案買足所需綠電,如此一來可節省成本。

此外,經濟部繼 2020 年推出「單一電號多用戶」,協助商辦大樓內無獨立電表企業取得綠電憑證後,去年 6 月進一步推出「單一電號多用戶 2.0 」,即「綠色租賃」方案,由商辦大樓房東主動團購綠電、再分配給房客。經濟部官員表示,方案推行近 1 年非常成功,已有 10 個據點完成轉供,包含國泰人壽、開發金控及台達電等,據點數量將持續增加,擴及讓更多大樓內的服務業、商業獲得綠電。

 台灣M&A與PE要聞

光鼎併購開啟基因 跨入癌症基因檢測市場

光鼎生技 (6850-TW) 今 (26) 日宣布,以 4800 萬元取得開啟基因 100% 股權,並成為旗下子公司,藉此也正式跨足癌症基因檢測市場,朝向全方位分子檢測解決方案供應商目標更進一步。

詳全文

公平會核准了!華新麗華併購瑞典鋼鐵業者 有利拓展歐洲市場

公平會今天委員會議通過,華新麗華股份有限公司(華新麗華公司)、義大利商 Cogne Acciai Speciali S.p.A. (CAS) 與瑞典商 Outokumpu Long Products AB (標的公司)結合案,依公平法第 13 條第 1 項規定,不禁止其結合。

詳全文

Whoscall 將 IPO!郭建甫:能走到這,是因不要臉

Gogolook(走著瞧)終於走著走著瞧見 IPO 里程碑!歷經初創高光時刻、被收購、又釋出,每個大風大浪的波段,都是其他新創團隊的全生命週期,但對 Gogolook 來說,都像一段插曲,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成功道路。

「創業成功的三個要素,就是不要臉、不要臉、不要臉。」Whoscall 母公司 Gogolook 執行長郭建甫,上週在 IPO 前的業績發表會直率地說,使現場百名與會者冒出掌聲。

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中國神華擬收購控股股東國家能源集團部分資產

中國神華 (01088) 今年 4 月底公告,決定啟動收購控股股東國家能源集團部分資產的工作,推動減少和解決同業競爭,今晚(25日)再發公告交代收購工作的進展,包括內蒙古大雁礦業、國家能源集團杭錦能源。自啟動收購工作以來,中國神華與國家能源集團充分溝通協商,開展審計、評估、 法律等中介機構的選聘工作,持續推進相關工作。

詳全文

中國中船集團收購德國燃氣渦輪發動機業務

(中央社台北 21 日電)中德兩國總理昨天在柏林會晤後,中國中船集團旗下的龍江廣瀚公司,今天與德國福斯集團旗下的曼恩能源公司簽屬資產購買協定,收購其燃氣渦輪發動機業務,不但取得先進技術,還獲得歐洲兩個研發中心。

詳全文

榮萬家 (02146) 4000 萬人民幣收購物業管理服務公司股權

<匯港通訊> 榮萬家 (02146) 宣布,以代價 4000 萬元人民幣,收購河北金項物業集團(目標公司) 80% 股權。

詳全文

美的棄買瑞典伊萊克斯

中國家電巨擘美的集團早前傳出有意收購瑞典家電製造商伊萊克斯(Electrolux),彭博昨引述消息報道,美的發現伊萊克斯不願接受協議後已放棄收購。 無法滿足賣方要求 據報,雙方一直就交易條件進行談判,惟美的無法滿足伊萊克斯及其最大股東 Investor AB 提出的所有要求,當中包括員工就業、治理和策略 ...。

詳全文

港華智慧能源 (01083) 2751 萬元購再生能源商 50% 股權

《經濟通通訊社 23 日專訊》港華智慧能源 (01083) 公布,以 2750.7 萬元向控股股東中華煤氣 (00003) 收購中華煤氣可再生能源(香港)全部股權及股東貸款約 3058 萬元。

該集團指,所購公司持有睿華智慧能源 50% 股權,後者專注於再生能源項目包括太陽能、生物質、風力等,以及輕資產服務項目包括光伏、節能、能源儲存、充電及換電以及虛擬電廠等項目開發、建造、營運及維護,項目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基地。

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能源轉型推動需求增加 2022 年銅併購交易增長

澳洲網路媒體《Proactive Investors》報導,根據標普全球普氏的統計,2022 年共有 18 筆銅行業併購交易,比上年度增加 4 筆,併購總額年增 103% 至 142.4 億美元;黃金產業的併購規模則是年減 48% 至 98 億美元。該統計基於 2022 年併購交易金額 1,000 萬美元以上,或收購儲量及資源量達 100 萬盎司黃金或 10 萬噸基本金屬以上。

詳全文

強勁併購 新加坡擠進全球創業生態圈第 8 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經濟前景不明以及通膨上升威脅,創業生態圈普遍面臨募資寒冬,但新加坡卻仍活躍的併購一舉躍升至全球創業生態圈排名第 8 名。根據日經新聞引述美國研究公司 Startup Genome 的最新報告,新加坡正在鞏固創業和風險投資中心的地位,首次與矽谷、紐約和倫敦等創業生態圈一起進入前 10 名。

詳全文

重振半導體榮耀 日政府:收購光阻劑龍頭 JSR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日本政府 26 日公佈,以 9093 億日圓( 1966.77 億台幣)收購並私有化半導體材料大廠 JSR 公司,在美中緊張恐分裂價值 5500 億美元全球半導體產業之際,日本政府直接控制這家半導體化合物巨頭,同時也突顯在振興日本晶片產業的努力上,日益加深的國家角色。

詳全文

日本官民基金 JIC 擬砸 1 兆日圓 收購 JSR

日本政府早已將半導體視為攸關國安的重要戰略物資,據日媒報導,政府支持的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投資機構」(JIC)擬砸 1 兆日圓( 70 億美元),收購半導體關鍵材料「光阻劑」製造商 JSR 。

詳全文

禮來製藥以 24 億美元收購 Dice Therapeutics 擴大免疫療法組合

禮來 (Eli Lilly)(LLY-US) 周二 (20 日) 表示,已達成一項 24 億美元的交易收購 Dice Therapeutics (DICE-US),以擴大其免疫相關疾病的治療產品組合。

詳全文

Amedisys 同意接受 UniitedHealth 收購要約 放棄與 Option Care 合併

Amedisys Inc (AMED-US) 周一 (26 日) 同意被 UnitedHealth Group (UNH-US) 以每股 101 美元現金收購,並終止了 Option Care Health Inc 收購的全股票交易。此次收購將擴大 UnitedHealth 在家庭醫療保健領域的影響力。該公司今年斥資 54 億美元收購 Amedisys 的競爭對手 LHC Group 來加強該業務。

詳全文

Nordson Corporation 擬以10 億美元全現金交易收購 ARAG

諾信公司 (Nordson Corporation)(NDSN-US) 周一 (26 日) 表示,將以全現金交易收購義大利 ARAG 集團及其子公司,企業價值為 9.6 億歐元,約 10.5 億美元。

詳全文

IBM 加速轉型步伐 傳砸 1550 億收購雲端軟體商 Apptio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人工智慧使美國科技業走強,傳統科技業若不想被市場淘汰不得不跟上腳步,如 IBM 就轉型成混和雲及人工智能(AI)服務的企業,傳出為積極加速轉型步伐,將以 50 億美元(約台幣 1550 億)收購雲端軟體商 Apptio 。

詳全文

傳亞馬遜有意收購 英國線上雜貨商 Ocado 股價暴漲

英國線上雜貨商 Ocado Group 股價周四飆升逾 40%。《泰晤士報》報導指「超過一家美國收購者對收購有高度興趣」。

報導指出,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正在評估收購 Ocado,並點名亞馬遜 (AMZN-US) 是最感興趣的業者。

詳全文

網路券商 Robinhood 以 9500 萬美元現金收購金融科技公司 X1

Robinhood Markets (HOOD-US) 將以約 9500 萬美元現金收購金融科技公司 X1 Inc,以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以應對其主要交易部門的疲軟。

Robinhood 是 2021 年股票交易狂潮的中心,由於升息對股市的影響,零售交易活動有所下降。

詳全文

CleanSpark 將以 930 萬美元現金收購佐治亞州兩處礦場

BlockBeats 消息,6 月 21 日,據 CoinDesk 報導,比特幣礦企 CleanSpark 將以 930 萬美元現金收購佐治亞州兩處礦場,這些設施將容納超 6000 台比特大陸 Antminer S19 XP 和 S19J Pro+ 礦機,預計將產生 1EH/s 的算力。

詳全文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斥 4.65 億美元收購印尼主要車貸服務商

日本最大銀行集團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MUFJ) 宣布,斥資約 7.04 萬億印尼盾 (約 4.65 億美元) 收購印尼主要汽車貸款服務商 PT Mandala Multifinance Tbk 80.6% 權益。

詳全文

Rivian(RIVN.US) 收購瑞典電動車路線規劃應用程式

《路透》報道,Rivian(RIVN.US) 行政總裁 RJ Scaringe 周三 (22日) 表示,公司已收購瑞典電動車路線規劃應用程式製造商 Iternio ,將其技術添加至公司的電動卡車及運動型多功能車中,並利用有關數據擴展公司的充電網絡。

詳全文

一樁高價併購案 窺見毛小孩驚人商機

近期瑞典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為擴張在寵物醫療保健市場的版圖,大手筆斥資約 56 億美元,收購英國一家獸藥製造商,創下英國今年來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交易案。一筆私募案再度讓寵物市場龐大的商機引發關注。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