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 探討疫後機遇挑戰

中時/2023-05-17/記者林資傑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 17 日下午偕同經濟部台美產業推動辦公室舉辦「 2023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深入探討供應鏈走向區域化布局、創新技術應用落地及低碳經濟等趨勢,對疫後企業轉型和經濟活動型態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亦與資誠聯合、普華財顧共同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針對全球及台灣併購交易活動活動變化及未來併購市場趨勢進行深入分析。調查顯示,去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額年減約 31% ,件數 4 萬 8996 件、年減約 8% 。

白皮書指出,去年併購交易件數及金額雙降,主要受烏俄戰爭、通膨加劇、中國大陸封城及央行升息等因素影響。其中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APC)及科技業併購交易衰退最明顯,交易總額分別衰退 81% 及 36% 、件數分別衰退 30% 及 21% 。

台灣方面,2022 年併購總件數創新高,但金額逾 5 億美元的案件自 10 件降至 7 件,交易總額年減約 14% 。其中,外資併購台資企業金額占比年增 61% ,主要由 MaxLinear 併購慧榮科技、星展銀行併購花旗消金部門、美國 Costco 集團收購台灣 Costco 股權等交易案推升。

而台灣企業赴海外併購方面,受 SPAC 交易驟減及大型交易減少影響,去年交易件數僅 39 件,交易金額為 22.07 億美元,金額及占比均為 5 年來低點。

白皮書同時指出,台灣企業發動跨國跨界併購的主要動機,包括進入新市場、增加市占率、擴大供應鏈及獲取人才、新技術等。而東南亞、美洲、日本地區為台灣企業執行跨國跨界併購的關注重點區域,又以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及半導體為前3大優先考慮的併購領域。

此外,ESG 永續浪潮也反映在台灣企業的投資併購決策中,有 8 成受訪者認為 ESG 影響力將在未來 5 年大幅提升,但只有 14% 受訪者表示,標的公司的 ESG 績效可能成為終止併購交易執行的關鍵影響。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陳其宏表示,受美中角力、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系統走向貼近市場需求的區域化布局,成為國際大型龍頭企業與台灣科技製造業共識,加上電動車、智慧醫療、再生能源、AI 等領域發展前景樂觀,加速推動供應鏈相關企業走向跨界轉型。

陳其宏認為,善用擴產、併購、投資、處分、策略結盟等方式重新調整區域策略,取得關鍵資產、市場及核心技術與人才資源,進一步加深對新技術應用領域的布局,有助於台灣企業在疫後產業轉型浪潮中取得關鍵地位。

PwC 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台灣併購發展空間大

經濟日報/2023-05-17/記者陳姿穎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籌備《台灣併購白皮書》系列已邁入第九年,並於 2023 年 5 月 17 日於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主題為「開創佈局 成就永續」,今年延續去年的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台灣企業家及高階經理人對於台灣併購市場的未來展望,並在「跨國跨界與併購後整合」及「 併購投資中 ESG 重要議題」之兩大構面彙整重要發現。

2022 年全球併購市場交易總額較 2021 年衰退 31%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表示,2021 年受惠於資金寬鬆及疫後消費需求暴增之影響,全球併購市場也寫下歷史紀錄。然而,2022 年經濟局勢卻風雲變色,在接連受到俄烏戰爭危機、物價上漲、各國央行大幅升息等因素之交互影響下,併購交易市場快速降溫,尤其下半年衰退最為明顯,2022 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額較 2021 年衰退了 31% 、交易件數則減少 8% 。而各類型產業可說是全面衰退,尤其是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 SPAC ) 及科技業有關之併購交易衰退最多,金額分別減少 81% 及 36% 。

觀察台灣鄰近幾個國家的併購活動,去年也都有程度不同的降溫。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韓國及日本之併購交易金額及案件數量均較前一年度下降,而其中以新加坡及韓國之交易金額減少較多,分別減少 56% 及 42% ;另外中國大陸及日本則已經連續兩年呈現衰退。

台灣併購市場表現雖相對平穩 仍有待趕上鄰近國家的發展

去年台灣市場併購件數呈現「逆風穩健」的態勢,特別是在中小型併購案件,交易較以往更為活絡。交易金額不高於美金 5,000 萬之併購交易件數由 56 件成長至 72 件,成長比率為 29% ,交易金額成長 34% ,占整體市場交易金額比例也由 5% 成長至 7% 。可見去年台灣企業投資雖趨於嚴謹,併購的腳步並未因此停歇。

劉博文分析,表面上台灣去年的併購件數創下新高,但若以台灣的經濟規模而言,併購活動其實仍遠低於鄰近國家。例如,韓國 GDP 總量約是台灣的 2.2 倍、然其併購件數卻是台灣的 6.3 倍;新加坡 GDP 總量約只有台灣的 55% ,其併購件數卻為台灣的 4.9 倍。顯見台灣企業在併購動能上仍遠低於鄰近國家,未來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

從新冠疫情影響下復甦 台灣企業更積極採用併購來作為成長手段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周容羽指出,台灣企業於全球供應鏈具有戰略性地位,於地緣政治、永續發展、供應鏈韌性與人才發展下,跨國跨界佈局已成趨勢,依據 PwC Taiwan《 2023 年臺灣企業領袖調查》,雖然全球經濟逆風降溫,但 65% 企業表示不會延遲併購交易決策,且有 75% 企業領袖進行產品與服務多元性,台灣企業表示更積極採用併購來作為成長手段。

併購市場未來展望:

1. 台灣企業仍保持審慎樂觀,未來 5 年的併購積極程度,較 2022 年有所提升

2. 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半導體,為台灣企業前 3 大優先考慮之併購領域

3. 以深度結盟方式,具一定話語權,並結合策略夥伴共同合作,強化併購效益

4. 近 43% 有併購經驗之產業公司受訪者表示有考慮出售的選項,把資源重新取捨並聚焦於具潛力之業務

跨國跨界與併購後整合-關鍵發現:

1. 東南亞、美洲、日本地區,已躍升為台灣企業進行跨國跨界併購的重要關注熱點,而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併購興趣則不如以往

2. 進入市場/增加市占率、擴大供應鏈、獲取人才/新技術等,是台灣企業發動跨國跨界併購的主要動機

3. 透過跨國跨界的靈活布局,調整供應鏈、分散生產基地,可創造台灣企業新的成長曲線

4. 超過7成受訪者表示,明確併購主軸與清楚發展方向,皆是成功併購的重要原因

5. 評估併購的成本節省綜效相對單純且容易實現,然營收增加綜效與企業文化融合之踐行則有待提升

併購投資中 ESG 重要議題-關鍵發現:

1. 近 8 成受訪者認為標的公司 ESG 表現將影響其併購投資決策,且多數受訪者認為,ESG 的影響將在未來 5 年大幅提升

2. 在 ESG 各項因子中,公司治理 ( G ) 、社會責任 ( S ) 均有高比例認同,在全球持續倡議下,環境永續 ( E ) 重要性於特定議題獲得高度的肯定

3. 僅 14% 受訪者表示標的公司 ESG 績效將成為終止併購交易執行的關鍵影響

4. 在現今全球 ESG 規範漸趨嚴格下,49% 的產業公司及私募創投於併購投資活動中曾從事 ESG 盡職調查

5. 過往進行 ESG 盡職調查的經驗,受訪者多僅關注於特定議題,ESG 檢視全面性有提升空間

台灣企業各個領域累積深厚基礎,著眼於未來永續成長,應持續透過跨國、跨界的布局,選擇己身合適的賽道,深度參與全球市場的經濟活動與成長機會。

綜觀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周容羽說明,透過併購、投資,可使企業快速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經濟規模,並能取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此外,還可實現跨產品、跨領域的整合,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周容羽建議,跨國跨界併購風險高,台灣企業應膽大心細,於進行併購前,確立明確的併購主軸及清楚的發展方向,而完整盡職調查、ESG 評估與詳實併購整合計畫不可少。盡職調查不僅在辨識併購風險,更在挖掘綜效來源與提出具體價值創造之行動計畫,並且對於併購後整合可能遇到在綜效實現及企業文化融合的挑戰,在併購前先行著墨,透過併購整合計畫,系統性追蹤與實現綜效,面對企業文化融合,保持開放的態度,塑造鼓勵資源共享與交流之氛圍,以成就一個跨國企業。

供應鏈區域化發展成局 企業購併走向三大趨勢

Digitimes/2023-05-18/記者黃立安


圖文: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陳其宏(右4)出席「2023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黃立安攝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17 日舉辦「 2023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協會理事長陳其宏表示,全球供應鏈系統走向貼近市場需求的區域化布局,電動車( EV )、智慧醫療、再生能源、人工智慧( AI )等領域發展前景樂觀,加速企業走向跨界轉型。

2023 年併購白皮書指出三大重點:一、東南亞、美洲、日本地區為台灣跨國跨界購併關鍵重點區域,對中國市場興趣不如以往;二、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及半導體為前三大優先考慮領域;三、ESG 永續浪潮成企業投資購併決策關注要點之一,未來五年 ESG 影響力將大幅提升。

受到中美角力、疫情等因素影響,供應鏈朝向區域化發展,且已是國際大型龍頭企業與台灣科技製造業的共識,台灣企業應加速轉型,善用擴產、購併、投資、處分與策略結盟等方式重新調整區域策略,才能有助台灣企業在疫後產業轉型浪潮中取得關鍵地位。

據白皮書調查顯示,2022 年全球購併交易總額較 2021 年衰退 31% ,交易件數則減少 8% ,其中又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及科技業相關購併交易衰退最多,金額分別減少 81% 、36% ,交易件數分別衰退 30% 、21% 。

資誠普華( PwC )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表示,2021 年全球購併市場寫下歷史紀錄,但 2022 年受到俄烏戰爭影響、通膨以及各國央行大幅升息等因素影響,購併交易市場快速降溫,尤其下半年衰退最為明顯。

觀察台灣購併市場交易情況,2022 年台灣購併交易 117 件,微幅成長 2 件交易至五年新高,但交易總金額衰退 14% 至美元 140 億元,仍高於疫情前水準。

在台灣購併熱門產業中,包括電子零組件產業及半導體產業,其中電子零組件產業於 2017 ~ 2022 年間產值增加 45% ,有望持續為企業注入活水,如神盾於 2022 年公開收購晶相光 23% 股權,加速車用市場及安全監控領域發展。

半導體產業在 2022 年產值為 1,623 億美元,藉由購併擴增事業可快速推升營運成長,如 2022 年半導體通路商文曄科技購併新加坡世健科技( Excelpoint ),以互補的產品線強化業務擴張,提供完整產品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援服務。

在全球總經環境逆風下,台灣購併案件數呈現逆風穩健,特別是在中小型購併案件交易較以往更為活絡,但若以台灣經濟規模而言,台灣購併活動其實仍遠低於鄰近國家。

劉博文舉例,南韓 GDP 總量約台灣的 2.2 倍,購併件數卻是台灣的 6.3 倍,新加坡 GDP 總量約只有台灣的 55% ,其購併件數卻是台灣的 4.9 倍,顯示出台灣企業在購併動能上仍遠低於鄰近國家,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展望 2023 年購併市場趨勢,2023 年第 1 季全球購併交易量年減 42% ,台灣購併市場年減 73% 、購併件數年減 27%。

劉博文認為,2023 年購併市場表現將趨於平淡,將受到五大因素左右購併市場走向,包括經濟衰退隱憂、資金成本上揚、地緣政治緊張、購併審查嚴格、歐美銀行危機。

資誠:台企併購轉向東南亞等 對中國市場興趣下降

自由財經/2023-05/17/記者鄭琪芳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昨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台灣企業家及高階經理人對於併購市場的展望。資誠指出,東南亞、美洲、日本地區已躍升為台企跨國跨界併購的關注熱點,對中國市場的併購興趣則不如以往。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表示,2022 年經濟局勢風雲變色,全球併購交易總額較 2021 年衰退 31% 、交易件數減少 8% ;且各類型產業可說是全面衰退,尤其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及科技業有關併購交易衰退最多,金額分別減少 81% 及 36% 。

觀察台灣鄰近幾個國家的併購活動,去年也都有程度不同的降溫,包括中國、新加坡、韓國及日本,併購交易金額及案件均較前一年下降,以新加坡及韓國交易金額年減 56% 及 42% 最多,而中國及日本已連續 2 年衰退。

相較之下,去年台灣市場併購件數呈「逆風穩健」態勢,特別是中小型併購案件較以往更為活絡,交易金額低於 5000 萬美元的件數由 56 件成長至 72 件、增幅 29% ,交易金額則成長 34% ,占整體市場交易金額比率也由 5% 成長至 7% ,顯見去年台企投資雖趨於嚴謹,併購的腳步並未因此停歇。

劉博文分析,台灣去年的併購件數雖創新高,但若以台灣經濟規模而言,併購活動仍遠低於鄰近國家,例如,韓國 GDP 約台灣的 2.2 倍、但併購件數卻是台灣的 6.3 倍;新加坡 GDP 約只台灣的 55% ,併購件數卻是台灣的 4.9 倍,顯見台企在併購動能上仍遠低於鄰近國家,未來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

展望未來,台企仍保持審慎樂觀,未來 5 年的併購積極程度,較 2022 年有所提升;而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半導體,為台企前 3 大優先考慮之併購領域。此外,東南亞、美洲、日本已躍升為台企跨國跨界併購的關注熱點,對中國市場的併購興趣則不如以往;而進入市場、增加市占率、擴大供應鏈、獲取人才及新技術等,是台企發動跨國跨界併購的主要動機,透過跨國跨界的靈活布局,調整供應鏈、分散生產基地,可創造台企新的成長曲線。

台灣去年併購數創新高

工商時報/2023-05-18/傅沁怡、陳碧芬

圖文:台灣企業優先考慮的併購領域有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半導體等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17 日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指出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半導體是台灣企業前三大優先考慮的併購領域。

併購白皮書主要是採取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台灣企業家及高階經理人對於台灣併購市場的展望。資誠形容,2022 年台灣市場併購件數呈現「逆風穩健」態勢,特別是中小型併購案件和交易都較以往更活絡。

其中,交易金額不高於 5,000 萬美元的併購交易件數由 56 件成長至 72 件,成長比率為 29% ,交易金額成長 34% ,占整體市場交易金額比重也由 5% 成長至 7% ,顯示台灣企業去年投資雖趨於嚴謹,但並未因此停下併購的腳步。

資誠指出,展望未來,台灣企業仍將保持審慎樂觀,未來五年的併購積極程度可望較 2022 年有所提升。其中東南亞、美洲、日本已躍升為台灣企業進行跨國跨界併購的重要關注熱點,對大陸市場的併購興趣則不如以往。

但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也提醒,台灣去年併購件數創下新高,但若以台灣的經濟規模而言,併購活動其實仍遠低於鄰近國家,顯示台灣企業在併購動能上,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他舉例,像韓國 GDP 總量約是台灣的 2.2 倍、其併購件數卻是台灣的 6.3 倍;新加坡 GDP 總量約只有台灣的 55% ,其併購件數卻為台灣的 4.9 倍。

受惠資金寬鬆及疫後消費需求爆增,全球併購市場 2021 年創新高;但 2022 年經濟局勢風雲變色,全球併購交易總額較 2021 年衰退 31% 、交易件數減少 8% ,各類型產業全面衰退,其中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及科技業衰退最多。

資誠表示,多數台灣企業併購的重點有二,一是進入市場/增加市占率、擴大供應鏈、獲取人才/新技術等;二是透過跨國跨界的靈活布局,調整供應鏈、分散生產基地,創造台灣企業新的成長曲線。

台灣去年併購件數創新高,為何交易金額卻大減?一文解析 2023 併購趨勢

今周刊/2023-05-18/呂玨陞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今日( 5/17 )舉辦「 2023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並由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共同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從全球、亞洲以及台灣併購交際活動變化及未來併購趨勢進行分析。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指出,去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金額年減約 31% ,件數 4 萬 8996 件、年減約 8% 。其中,過去幾年引人矚目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APC )及科技業併購交易大幅衰退,交易總金額分別衰退 81% 及 36% 、併購件數分別衰退 30% 及 21% 。

劉博文指出,去年併購交易件數及金額雙雙下降,主要受烏俄戰爭、聯準會升息影響,尤其是下半年以後的影響更加明顯。

至於台灣,2022 年併購總件數逆勢創下新高,但是交易總金額還是不敵大趨勢,年減 14% ,從帳面數字來看,最主要是因為金額逾 5 億美元的中大型併購案件自 2021 年的 10 件下降至 7 件。再加上受到 SPAC 交易減少及大型交易減少影響,去年交易件數僅 39 件,交易金額僅 22.07 億美元,併購金額為 5 年來最低。

雖然台灣併購市場和件數維持穩定,但是劉博文特別指出,台灣的 GDP 跟南韓相差大約 2.2 倍,2022 年韓國的併購件數則是台灣的 6.3 倍;新加坡的 GDP 則是台灣的 55% ,但是新加坡去年的併購件數卻是台灣的 4.9 倍。

從這個角度看來,台灣的企業透過併購來達到規模經濟與星、韓都有一段差距,「台灣的併購市場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劉博文指出。

除了交易金額與件數之外,劉博文觀察,現在併購趨勢已經轉移到東南亞,擺脫過去併購標的主要集中在中國,加強區域經濟的風險分散。

另一方面,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會長陳其宏則表示,ESG 永續浪潮也已經反映在台灣企業的投資併購決策中,有 8 成企業受訪者認為 ESG 影響力將會影響到併購的投資決策,影響力將在未來 5 年大幅提升。

和經濟規模不相符 台灣企業併購件數大輸韓國、新加坡

工商/2023-05-17/記者陳碧芬

圖文:「 2023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17 日舉辦,同步公布《 2023 年台灣併購白皮書》。(圖/陳碧芬)

企業併購不是金融遊戲。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17 日公布《 2023 年台灣併購白皮書》時指出,韓國和新加坡企業善用運用併購進行轉型,就近兩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單年全年的交易件數, 2022 年韓國和新加坡分別是台灣的 6.3 倍、4.9 倍;2021 年則分別為 7.7 倍、5.3 倍。就 GDP 規模比較,韓國是台灣的 2.2 倍,新加坡僅有台灣的 55% ,台灣的企業併購動力和台灣的經濟規模,實在不相符!

2022 年因為有外資併購台資企業三大案例( MAXLINEAR 併購慧榮科技,星展銀行併購花旗消金部門,及美國 COSTCO 集團收購台灣 COSTCO 股權)帶來單年金額上占比年增高達 61% ,實際上台灣整體併購市場的全年交易金額下降 14% 至 140 億美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陳其宏表示,台灣企業必須更加強化併購策略,在產業轉型浪潮中戰勝。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17 日偕同經濟部台美產業推動辦公室共同舉辦〈 2023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深入探討供應鏈走向區域化布局、創新技術應用落地及低碳經濟等趨勢對疫後企業轉型和經濟活動型態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並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共同發布《 2023 台灣併購白皮書》,針對全球及台灣併購交易活動活動變化及未來併購市場趨勢進行深入分析。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指出,2022 年度台灣市場的併購總件數創下新高,但金額超過 5 億美元以上的案件由 2021 年 10 件下降至 7 件,交易總金額下降約 14% 。其中,外資併購台資企業金額占比較去年提升 61% ,主要由MaxLinear 併購慧榮科技、星展銀行併購花旗消金部門及美國 Costco 集團收購台灣 Costco 股權等交易案推升。

劉博文分析,台灣企業發動跨國跨界併購的主要動機,包括進入新市場、增加市佔率、擴大供應鏈及獲取人才、新技術等,而東南亞、美洲、日本地區為台灣企業執行跨國跨界併購的關注重點區域,其中又以電子零組件、生技醫療及半導體為前三大優先考慮的併購領域。

就這樣玩完了 SPAC 從神壇跌落

工商/2023-05-17/陳碧芬

圖文:SPAC上市在美國市場急凍。資料來源/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

新創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以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成為夢幻一場!根據 SPAC Analytics 統計,在 2021 年出現 613 件案例、3,346.5 億美元的史上「喜馬拉雅」高峰紀錄,2022 年重挫到 86 件、228.81 億美元,大減九成三,完全跌落神壇;而今年以來行情繼續下跌,截至 2023 年 5 月僅有 14 件、金額 80.25 億美元,三分之一都不到。

普華國際財顧董事長劉博文 17 日在「 2023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上表示,2022 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額年衰退約 31% ,交易件數亦衰退約 8% ;單就全球科技產業來看,2022 年併購交易量大減 36% ,SPAC 交易量先前太瘋狂了,2022 年在美國市場交易驟減,亞洲市場原本跟進的新加坡、香港,也很快就熄火了。

劉博文分析,SPAC 急凍有兩大因素,一是 2022 年 6 月以來的暴力升息,大型收購行動的融資成本太高;一是美國經濟環境變動影響。由於台灣企業赴海外併購,會遇上 SPAC ,2022 年在交易驟減及大型交易減少影響下,全年交易件數僅 39 件,交易金額為 22.07 億美元,金額及占比為五年來低點。

2022 年有兩家台灣公司赴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以 SPAC 方式掛牌上市,一是電動車 GOGORO ,一是 AI 邊緣影像分析技術大猩猩科技( Gorilla Technology Group Inc )。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理事長駱秉寬指出,SPAC 是新冠疫情下的投資人選擇,如今已走向後疫時代,投資人並不想回頭看,更重要的是 SPAC 公司至今多數沒有亮點,難以展現商業模式,要說服一般散戶持續支持,實在是有困難。

併購隱形冠軍企業有 SOP?佳世達:先做大、再做強

DiGiTimes/2023-05-18/黃立安

圖文:佳世達持續透過購併,拓展新興事業。李建樑攝

近年佳世達透過購併,加速擴展和布局新事業,跨足資通訊、網通及醫療等不同產業。佳世達總經理黃漢州表示,科技賽局變化快速,佳世達透過優化現有事業、購併隱形冠軍擴展新創事業的雙重策略,將集團繼續做大、做強。

黃漢州 17 日出席「 2023 台灣產業購併與轉型論壇」,分享佳世達近幾年購併轉型策略。他表示,佳世達過去很少談購併,但現今科技產業環境變動快速,因此 2013 年開始積極進行跨界布局。

佳世達在集團業務發展策略包括,優化現有事業、購併新興事業。黃漢州進一步分析,針對優化現有事業,透過原有業務基礎,購併關鍵零組件及具有先進特殊技術的企業,除了在垂直面上拓展銷售通路,同時也橫向購併打入不同產業群。

購併新興事業方面,黃漢州指出,如果要跨足新產業,從設計到完成,至少要花上五年時間,客戶才會下單,等到量產時間更久,單靠有機成長速度太慢,因此透過購併產業中的隱形冠軍,將佳世達既有技術與購併企業的技術整合,透過「先做大、再做強」方式,持續布局不同產業群。

黃漢州分享,佳世達在購併策略上有 SOP ,包括前期的購併評估;中期與購併公司團隊談願景及執行方式,接著檢視其既有優勢及弱點,並針對弱點去思考集團可以提供哪些資源;後期則要設立購併後的新目標,若後續同業中有合適機會,可再進行合併。

佳世達近年來陸續購併 70 餘家公司,黃漢州表示,集團購併策略對整體營收有顯著幫助。以佳世達近五年營收來看, 2017 年營收為新台幣 1,369 億元,到 2022 年成長到新台幣 2,398 億元,其中高附加價值事業群的營收佔比,從 16% 更快速成長至 44.4% 。

細數佳世達跨足新興事業的戰績,從集團既有液晶顯示器產業,跨足資通訊、網通、醫療、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多元化產業,包括 2017 年以 1.7 億美元投資友通資訊,進入產業電腦領域;2018 年以新台幣 1.8 億元投資中國宇迪光學,打入光學鏡頭領域。

針對市場布局,2020 年佳世達投資印尼捐血耗材通路商 Frismed ,取得東南亞通路,推廣集團醫療產品;2021 年也透過旗下友通取得美國 Brainstorm 的 35.09% 股權,進一步強化美國當地市場布局。

黃漢州建議,企業在購併新市場及拓展新產品領域時,必須先思考購併是為了擴大市佔率,還是為了技術,若以技術導向,則要了解購併時該公司技術是否存在,同時也要調查清楚經營團隊的理念與文化是否與公司相近。

國發基金匡列 50 億補助新創 國發會:帶動逾 109 億投資

自由時報/2023-05-18/記者鍾麗華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18)日主持行政院會,聽取國發會報告創新創業推動成果。國發會指出,國發基金匡列 50 億元「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已投資 225 家新創、逾 31 億元,帶動投資超過 109 億元,另金管會已推動「台灣創新板」及「戰略新板」目前已有 19 家公司登錄戰略新板、3家登錄創新板。

國發會指出,自 2016 年推動「亞洲·矽谷」計畫 7 年來,創新創業生態系蓬勃發展,國際能見度也顯著提高,國內新創不僅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更有包括沛星互動科技 Appier 、睿能創意 Gogoro 、九易宇軒 91APP 、玩美移動 Perfect 四家獨角獸成功出場。

國發會說,新創是數位經濟的催化劑,也是下一波經濟及產業成長動能的驅動力,政府在資金、人才、法規、市場及國際新創聚落等面向持續政策推動,給予新創從種子期到成熟出場多元支持。

其中新創事業最關心的資金部分,國發基金匡列 50 億元「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已投資 225 家新創、逾 31 億元,帶動投資超過 109 億元;在融資部分,經濟部推動青創貸款,迄今已核保逾 9.2 萬件,協助取得融資逾 735 億元。

為延攬國際創新人才,國發會也透過就業金卡及創業家簽證吸引國際人才來台;其中,就業金卡已核發 7283 張,包含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矽谷創業家 Tim Draper 等人。另透過修正企業併購法、沙盒機制及提供租稅誘因鼓勵天使投資新創等,協助新創加速成長。

為協助新創拓展國際市場,政府推動國家新創品牌 Startup Island TAIWAN ,與新創社群及部會聯名舉辦或參加國際展會,如 CES、Viva Tech 及台日新創交流會等,透過品牌力協助台灣新創拓展全球市場。此外,也透過打造台灣科技新創基地 TTA 、林口新創園、亞灣新創園等國際新創聚落,吸引逾 20 家國內外加速器(如 500 Startups 等)及 800 家新創進駐,匯聚國際創業資源及能量,帶領新創拓展國際市場。

件數減、金額增 僑外投資今年以來破 33 億美元

工商時報/2023-05-22/邱琮皓

圖文:經濟部 22 日公布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最新統計。圖/經濟部

經濟部 22 日公布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最新統計,2023 年 1 至 4 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 687 件,較上年同期減少 5.76% ;在核准金額部分,投增資金額為 33.07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6.02% 。

投審會表示,4 月核准大型投資案件包含美商微軟以貸款投資方式對台灣微軟營運有限公司增加投資 4.3 億美元,從事經營資訊軟體服務業等業,以及英屬開曼群島商 FIRST MELODY 以新臺幣 21.45 億元增資前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經營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等業務。

2023 年 1 至 4 月核准新設公司件數為 377 件,新設公司投資金額為 8,391.4 萬美元;另 2023 年 1 至 4 月核准新南向國家來臺投資件數為 164 件,較去年同期增加 9.33% ,投增資金額計 3.8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37.82% ,其中投資來源地主要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

陸資來臺投資方面,2023 年 1 至 4 月核准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 9 件,較上年同期減少 47.06% ;投增資金額計 1,244.7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62.96% ,主要係因 2023 年 1 至 4 月核准香港商永道無線射頻標籤(香港)有限公司以新臺幣 2.75 億 7,500 萬元增加臺灣分公司營運資金,從事 RFID 中介軟體等研發及銷售。自 2009 年 6 月 30 日開放陸資來臺投資以來,累計核准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 1,565 件,核准投增資金額計 25.78 億美元。

台美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完整內容曝光 上半年將完成簽署

經濟日報/2023-05-19/記者余弦妙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今(19)日與美國同步宣布,已完成「臺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中的五項議題談判,且雙方亦有共識將會今年上半年內簽署首批協定 ( first agreement ) ,我方也將與美方儘速確認簽署時間、地點等細節後,向國人報告,未來並將儘速展開下一輪談判,目標設定在年底之前,完成所有議題的談判。據悉,首批協定簽署地點應會在美國。

經貿辦指出,自 2022 年 6 月宣布啟動「臺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以來,雙方歷經二次實體會議及數十次視訊會議與溝通,已就 12 項議題中的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五項議題完成談判,並完成中、英文法律約本,雙方亦有共識,將在未來數週內簽署首批協定 ( first agreement ) ,雙方共同認為,這將是台美雙邊經貿關係深具歷史意義的一刻。

經貿辦同時間也公開了首批協定相關細節,將包括前言及八個章節,共 81 條條文,協定結構相當完整,且內容可再擴充,主要重點分別為。

一、敘明雙方尋求強化台美經貿關係,達成一項高標準且具經濟意義的貿易協定,且未來在此基礎上可增進彼此共同的優先事項。

二、台美分別指定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及美國貿易代表署作為簽約方(我駐美代表處及美國在台協會)的指定代表,並透過指定代表及其他主管機關履行協定義務。

三、在「貿易便捷化」方面,確保關務程序之效率與透明化,以簡化通關及邊境查驗作業,並透過電子化方式加速通關,節省廠商通關所需時間及費用。

四、在「良好法制作業」方面,規範中央行政機關在制定法規時,應採用完善、透明化的原則,且應將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納入考量。

五、在「服務業國內規章」方面,規範服務業主管機關在受理服務業業者之證照申請時,在核發程序上應以合理、客觀、公正、獨立之方式執行。

六、在「反貪腐」方面,台美共同打擊、預防影響國際貿易及投資之賄賂與貪腐行為,並促進社會參與;另確認雙方在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及 WTO 政府採購協定之義務。

七、在「中小企業」方面,將合作增加中小企業的經商機會,促進雙方中小企業的就業與成長,包括透過資訊分享與定期對話機制等方式共同合作。

八、納入貿易協定常見的一般例外、安全例外、租稅措施、金融業基於審慎原則之措施、原住民族權利等例外規定;雙方並將設置聯絡點,溝通協定涵蓋事項。

九、設立諮商機制,以處理雙方對協定執行之爭議,並規範修正、生效、檢討、終止等程序;此外,本協定之中文及英文文本將具同等效力。

本協定不僅是台美間自 1979 年以來所簽署結構最為完整的貿易協定,更代表著台灣經貿制度符合國際高標準的重要里程碑。這也是利用堆積木 ( building block ) 方式完成台美 FTA 的重要一步。

經貿辦表示,協定後續還有至少七項議題須完成,談判完成後,將會擴充協定內容,為未來台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奠定更穩健的基礎。我方將與美方儘速確認簽署時間、地點等細節後,向國人報告。未來並將儘速展開下一輪談判,目標設定在年底之前,完成所有議題的談判。

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簽協定 經濟部:我國中小企有利多

經濟日報/2023-05-19/記者鍾泓良


圖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中的五項議題將簽署首批協定。圖/行政院提供

針對「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中的五項議題將簽署首批協定,經濟部官員今(19)日說明,其中與國內產業最息息相關的「貿易便捷化」及「中小企業」對於我國中小企業幫助大,並直說此次協定對我方較利多。

經濟部官員解釋,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主談,經濟部針對中小企有組成工作小組,與美方討論中小企赴美所會遇到的疑難雜症。

而五項議題中,貿易便捷化及中小企業與國內業者息息相關。經濟部解釋,美國海關商品入關流程上不確定性高,部分中小企業出口到美國若在入關上遇上延宕,那麼就會徒增成本;因此這次增添簡便通關、驗證及自動通關等,將對於中小企有所改善。

官員補充,雖然在貿易便捷化方面,台灣仍無法比上與美國有簽署 FTA 國家順暢度相比,但絕對會比原本情況更加改善。

其次,針對中小企業部分,我國中小企業赴美時,可能會遇上對於法規、程序不夠熟悉所造成的延宕,因此這次雙方也宣告,行政機關法治作業須要考量到台美中小企溝通管道及執照核發順暢度。

至於貿易便捷化及中小企業協議對我方影響,經濟部官員說明,美國中小企是以美國本土市場為主,較少移置海外市場落地;台灣海關順暢程度也優於美國;換言之,此次協定相當於美國對台灣讓利較多。

數位部助拳 挺科技、文創上市櫃

工商時報/2023-05-23/曹悅華

為利數位經濟相關產業取得發展所需資金,數位部近日訂定發布「數位發展部提供科技事業或文化創意事業具市場性意見書作業要點」,就數位經濟相關新興科技或文化創意事業,其產品或服務開發是否具有市場性,出具意見書予台灣證券交易所及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以加速上市櫃作業審查,協助業者順利進入公開交易市場籌資。

據了解,目前約五家業者有相關需求,數位部預計後續還有其他業者也會有需要,而且只會愈來愈多。

數位部表示,數位經濟相關業者若欲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現行有一般上市櫃、創新板或戰略新板、以科技事業或文創事業條件上市櫃等多種管道可選擇。其中,具發展潛力新興科技事業,常因營運績效尚未顯現,難以跨越上市櫃門檻,可依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訂定上市櫃審查準則,取得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出具市場性評估意見書,申請進入資本市場。

數位部說,目前,經濟部、文化部及農委會均訂有相關作業要點,協助主管產業新興科技業者循此途徑上市櫃。

因應數位經濟產業業者申請上市櫃需求,數位部表示,經過產業公協會意見徵集及跨部會研商,於日前正式發布「數位發展部提供科技事業或文化創意事業具市場性意見書作業要點」,歡迎符合資格條件業者向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提出申請。

數位部表示,在接獲前二單位轉來申請資料之後,將會邀集相關背景專家、學者組成專案小組,並針對申請公司是否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成長潛力等事項,評估是否具市場性。

 台灣M&A與PE要聞

20 年前,李焜耀一個起心動念 竟意外成為佳世達集團關鍵轉型新跳板?

4 月 21 日,佳世達宣布以 18 億元取得諾貝兒寶貝 28.54% ,將旗下近百家丁丁藥局納入集團通路版圖。電子代工大廠收購藥局通路,引發市場好奇,也讓佳世達集團的醫療事業布局浮上台面。仔細審視,外界才發現,佳世達集團默默布局多年的醫療版圖,已經進入關鍵收割期。

詳全文

一家「毛三到四」台灣代工廠,佳世達為何敢一腳踏入醫院經營?

花了 20 年,科技與醫療的那道鴻溝,佳世達集團終於跨過最難的門檻;轉投資的明基醫院步入高速成長,並已啟動上市作業。

詳全文

年營收挑戰 300 億元!一表看懂,佳世達 4 大醫療事業布局

去年,醫療艦隊成為佳世達集團中成長速度最快的事業群之一,營收首度突破 200 億元。疫情結束之後,醫療需求顯著增溫,加上併購效益發酵,預期今年營收將達到兩成以上的年增率。陳其宏深具信心說:「很快就可以達到 300 億元的目標了。」

詳全文

南京、蘇州獨家直擊!佳世達醫療旗艦營收衝破200億 拚成台資首家掛牌醫院

從創辦人李焜耀的一個起心動念,到 2003 年獲准設置,再到 2008 年落成開業,明基醫院如今已躋身中國民營單體醫院前 10 強,成績得來不易。花了 20 年時間,佳世達集團轉投資的明基醫院步入高速成長,並已啟動上市作業。

詳全文

淨值 2 元喊價 20 元!無人機狂熱 佳世達為何喊「冷靜點」

經濟部推軍用商規無人機專案,打造國家隊,佳世達去年 12 月積極參與獲選「偵監型無人機」資格,但今年 3 月簽約卻沒在名單中,對此佳世達總經理黃漢州簡單回應「沒跟上」,他強調佳世達一定會做無人機,也會等待併購機會,在一片無人機狂熱中,為何他力排眾議喊要冷靜一點?

詳全文

新新金若換股併 金管會:新發普通股最好

新光金控與台新金控若要換股合併,金管會要求新發普通股最佳。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及銀行局長莊琇媛 17 日都強調,兩家金控應尚未實際洽談合併,因此仍未到需跟金管會溝通的階段,若金控未來要換股合併,最好是新發普通股,不要摻雜太多的具負債性質的「特別股」。

詳全文

電信遠亞併獲公平會受理 台台併暫未公告

公平會網站公告,受理遠傳電信與亞太電信結合案,依法須在 30 個工作天內完成審查,必要時得延長 60 天,而截至今天為止,台灣大與台灣之星的合併案暫未獲公平會正式受理。

詳全文

國巨集團併購 開花結果

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近年動作頻頻,除了出任 CMOS 影像感測器(CIS)封裝廠同欣電董座外,更透過私募入股富鼎。業界分析,近年陳泰銘整併泛國巨集團,並攜手與鴻海結盟,跨大步進入感測器領域,目標就是聚焦高階應用,成為高階零組件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

詳全文

泰山禁買街口 假處分獲准

泰山公司日前通過以卅六億元投資街口金融科技及增資新股百分之四十點三九股權,市場派龍邦聲請假處分禁止交易執行。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昨天裁定准許假處分,禁止進行交易。業內人士分析,泰山投資街口款項已匯出,新股交易完成交割,老股交易只待投審會審議,假處分並沒實質意義,僅代表法院態度,要追回投資款項恐無力回天。

詳全文

被 Google 併購、跨海日本與泰國,3 位台灣創業家從 0 到出場的「3 大關鍵」

新創資料庫 Crunchbase 2018 年曾經研究了 127 家上市科技公司的發展時程,他們發現,新創從創立到出場所需的時間取決於行業類別,在這份調查中,遊戲新創需要花費 6 年、電商新創 5 年,而 SaaS 新創則需要 9 年。

詳全文

併購安泰銀行訴訟案 國票金控再次勝訴

國票金控併購安泰銀行訴訟案連三勝,確認無「金控法」第 45 條利害關係人交易之適用。國票金 18 日表示,對於與安泰銀股份轉換案,台灣苗農乳品發展公司過去提起無效之訴,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18 日終局判決,確認並未違反金融控股公司法第 45 條規定,並對台灣苗農乳品發展公司所主張的,國票金董事違反忠實及善良管理義務,請求停止執行董事會決議之訴,也予以駁回。

詳全文

搶學生族群 龍丞資本收購 Zuvio

龍丞資本(Turn Capital)創辦人潘杰賢,繼去年成立壹蘋新聞網後,16 日宣布收購台灣最多大學生使用的師生互動平台 Zuvio 。該平台累計用戶 165 萬,月活躍用戶 60 萬,將與龍丞資本其他相關的投資平台,進行社群與內容的資源整合。

詳全文

OVO 進軍日本 拚 2026 年 IPO

以投影機起家的台灣串流影音業者 OVO ,日前公布五年計畫,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有順表示,OVO 將於今年正式進軍日本投影機市場、並於 2026 年上興櫃,以成為國內最大正版免費聯網電視平台為目標。

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中國證監會新法實施 KY 回台上市被掃到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今年 2 月發布《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並於 3 月 31 日起施行。博泰明安專業法商服務表示,該辦法公布後,將對 3 大類公司有影響:一、爭取在 A 股上市。二、在大陸地區其他交易板塊掛牌(如美股或港股)。三、利用 KY 公司模式辦理回台上市。

詳全文

《 A 股焦點》國家電投傳就收購 Inkia 進行深入談判,電力股弱

《經濟通通訊社 23 日專訊》據外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能源巨頭國家電力投資集團 ( SPIC ) 正就潛在收購拉美電力生產商 Inkia Energy 進行深入談判,這筆交易估值可能約為 20 億美元(約 140.9 億元人民幣)。

詳全文

《國企紅籌》鷹瞳科技 1.8 億人幣購眼科醫療器械商

《經濟通通訊社 22 日專訊》鷹瞳科技- B ( 02251 ) 公布,以 1.82 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北京智瞳科技 70% 股權。

詳全文

星島停牌待公布購併內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近年股權變動頻繁的星島昨日停牌,以待刊發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構成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星島停牌前收市報 0.435 元。該集團於 3 月公布去年業績,錄得股東應佔虧損近 1.39 億元,虧蝕按年相若,並為連續 4 年虧損,累計虧損約 3.82 億元,不派末期息。

詳全文

陸晶圓代工二哥華虹「回 A」過會 將成科創板史上第三大 IPO

大陸科創板史上第三大 IPO 來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 17 日發布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大陸晶圓代工「二哥」華虹半導體(簡稱華虹宏力)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資訊披露要求,其於上交所科創板 IPO 首發申請獲得通過。

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美國司法部研擬提出訴訟 阻止大韓航空併購韓亞航空

南韓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大韓航空,從 2020 年起推動併購債台高築、南韓規模第 2 大的韓亞航空,不過併購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最近傳出,考量到大韓航空在美國航線出現獨占市場的疑慮,且增加半導體運輸的風險,因此美國司法部研擬提出訴訟,來阻止大韓航空併購韓亞航空。

詳全文

瑞穗進一步挺進美國投銀業 估價 5.5 億美元收購 Greenhill

兩家公司周一發布公告稱,瑞穗同意以每股 15 美元的價格收購 Greenhill。這筆全現金交易對其包括債務在內的估值為 5.5 億美元。瑞穗將保留 Greenhill 的領導層,其中執行長 Scott Bok 將擔任併購重組事業董事長。

詳全文

安進收購 Horizon Therapeutics FTC 出手阻擋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出手阻擋生技大廠安進(Amgen)278 億美元收購愛爾蘭同業 Horizon Therapeutics 的交易,FTC 已在 16 日向聯邦法院申請禁制令,阻止雙方完成交易。主席漢莉娜(Lina Khan)領導的 FTC 對併購案採取更嚴格的立場。

詳全文

CNN:耶倫指銀行界需更多合併

【明報專訊】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CNN )引述消息報道,財長耶倫在剛過去的周四與一眾大型銀行行政總裁級數的高層人員會面,隨着業界繼續要渡過危機,料銀行界有需要更多合併。不過她在席間強調,美國銀行系統仍具備實力及健全,同時保持良好資本狀態及強勁流動性。她更對銀行業界在應對地區銀行危機時發揮的領導及支持,作出致謝。

詳全文

雪佛龍宣布以 76 億美元收購 PDC Energy

雪佛龍 ( CVX-US ) 周一 ( 22 日) 表示,將以包括債務在內的 76 億美元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購 PDC Energy Inc ( PDCE-US ),從而為其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增加新的鑽井能力。

詳全文

三星布局 Micro OLED 斥資 2.18 億美元收購美商 eMagin

南韓媒體 Businesskorea 今 ( 19 ) 日報導指出,三星顯示預計將以 2.18 億美元收購美國 Micro OLED 公司 eMagin,最快下半年將完成交易。

詳全文

輝瑞擬發債籌 9523 億元 用來收購生化藥廠 Seagen

外媒報導,美國製藥商「輝瑞(Pfizer)」計劃發行債券,籌集 31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523 億元)資金,以資助其收購競爭對手、生化藥廠「Seagen」的計畫。

詳全文

英飛凌收購 Imagimob 增強嵌入式 AI 解決方案

英飛凌科技 ( Infineon ) 宣布已收購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新創企業 Imagimob ,這是一家平台提供商,致力於為邊緣設備的機器學習 ( ML ) 解決方案開發提供助力。透過此次收購,英飛凌進一步加強了其在機器學習解決方案的地位,並大幅擴充了其 AI 產品陣容。

詳全文

Cadence 併購英國 Pulsic 微晶片設計公司,細節尚未披露

美國 Cadence 半導體公司頃併購總部位於英國 Bristol的Pulsic 半導體設計公司。Cadence 公司為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上市公司,市值 550億美元,雇用約 1 萬名員工,主要業務為積體電路設計(IC Design)、系統單晶片(SoC)、以及印刷電路板所需的軟體工具與矽智慧財產權(I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