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深度解析》碳關稅到底是什麼?我的企業會被收碳費嗎?
碳盤查如何進行?Q&A一文秒懂
今周刊/2023-02-06/王之杰
2023 年,將是人類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上,最具指標性的一年。10 月,歐盟推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正式上路,以後出口至歐洲的商品,都可能被課徵碳稅,此舉將徹底改變全球淨零競爭力的版圖。台灣政府也在 2023 年 1 月,正式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開啟碳計價的新時代。
初期階段,雖然只有 287 家排碳大戶或 250 家用電大戶,納入徵收碳稅的範圍內,不過,可見的未來,課徵範圍必定陸續擴大。全球邁入碳費新世紀,難免會帶動成本上升、經營挑戰變大,但同時也是下一個競爭力躍升的開始,誰能掌握這個新商機,就能領跑淨零新賽局。
碳經濟瞬息萬變,透過幾個簡單的問答,相信更容易掌握其中關鍵:
全球碳市場目前的規模如何?碳價最貴的國家有那些?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碳定價趨勢報告 2022》(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顯示,全球碳市場規模在 2021 年再度急速上升,至 840 億美元,較上年增加了 310 億美元,已經與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 2.5 兆台幣相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研究也指出,如果與 2018 年相比,全球平均碳價在 2018 年至 2021 年間增加了一倍多,已經達到 4 歐元/每公噸的水準。不過,目前碳市場只函蓋 40% 之溫室氣體(GHG)總排放量,未來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南美洲國家烏拉圭(Uruguay),2022 年開始徵收汽油碳稅,135 美元/一公噸,使其平均碳價一飛沖天,站上 137 美元,超越原本前三名的歐洲國家:瑞典、列支敦士登及瑞士。

歐盟「碳關稅」CBAM 到底是什麼?為何台灣出口商,對此都很擔心,害怕會增加成本、喪失競爭力?CBAM 真的會影響台灣的經濟?
歐盟是世界上最先引進碳權市場的地區,早在 2005 年就針對排放二氧化碳的歐盟企業,開始徵收碳費,但進口商品或服務至歐盟的境外廠商,就不必繳納碳費,形成不公平競爭,因此歐盟推出全球第一個「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針對跨境進口至歐盟的商品或服務,徵收碳費,也就是俗稱的「歐洲碳關稅」,歐盟是全球第二大的商品市場,因此歐盟的 CBAM 機制,影響範圍極大,特別是對於台灣出口到歐盟的出口商,影響更顯著。
依歐盟規畫 CBAM 碳稅,將在 2023 年 10 月 1 日起實施,2027 年正式開始收取碳稅,進口商須申報相關產品的碳排放量,同時向歐盟購買「CBAM 憑證」(CBAM certificate),以繳交進口產品碳排放量之費用。CBAM 之適用範圍,初期將以七大項為主,包含: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擴大到氫能及鋼鐵相關下游產品(如:螺絲、螺栓等類似的鋼鐵製品)。

台灣也有碳市場?將如何計價?我的企業會被抽碳稅嗎?
2023 年 1 月 10 日,立法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排碳收費因此有了法源的基礎,原則上,台灣會以徵收碳稅為主,以直接及間接(用電)的排碳大戶(排放量在 2.5 萬公噸以上者)為優先,根據環保署估計,初期階段,只有約 287 家排碳大戶或 250 家用電大戶,納入徵收碳稅的範圍內。
換句話說,因為台灣採取的是直接收取碳稅,因此不會像歐盟會有碳市場機制,企業節省下來的碳排,也無法交易。根據環保署規畫,預計 2024 年起開徵碳費。環保署表示,在母法通過的半年內,還會有 12 項子法,會優先提出,包含碳稅徵收、溫管基金收支辦法、碳盤查等相關辦法等。根據 2020 年度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國內有近4成的碳排放來自前十大碳排企業,如中鋼、台塑及台積電等知名企業均榜上有名。

如果我的企業不屬於碳排大戶,是不是不需要進行碳盤查了?當然不是。特別是若企業有在台灣掛牌,屬於上市櫃公司 1,700 家公開發行公司之一,就必須遵照金管會的規範,進行碳盤查及碳足跡等永續發展數據的揭露。金管會已經在 2022 年 3 月 3 日,啟動一項「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計畫,依照上市櫃公司的規模,分階段完成碳盤查工作。

企業碳盤查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碳盤查對於很多台灣企業來說,可能很陌生,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其實,環保署編制了一個頗具實用價值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裡面清楚說明,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可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以及「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三類。
「範疇一」指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如:工廠鍋爐、製程操作過程使用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此外,交通運具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以及冷氣、飲水設備等之冷媒逸散排放,也在「範疇一」的領域中。
「範疇二」:主要來自於使用電力或蒸汽之能源利用所產生之間接排放。例如:向台電買的電力或外購的蒸汽。
「範疇三」:主要指的是企業生產活動以外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如:租賃、委外業務、員工通勤、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和配送等活動之其他間接排放。

碳盤查有沒有國際規範可以參考?ISO14064 及 ISO14067 到底是什麼?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 ISO 組織)推出 ISO14064 標準,作為企業內部碳盤查與查證方法的依據,主要著重在範疇一的範圍。
ISO還有另一個標準,叫ISO14067,主要是測量企業產生的「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著重在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其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及間接排碳總量,因為企業所產生的最大碳排放量,不一定是製程階段,許多時候可能是會發生在上下游運輸或後勤服務上,類如:員工乘坐高鐵或商務旅行等。換句話說,ISO14064 著重在企業內的「碳盤查」,ISO 14067 則著重企業外部的「碳足跡」追蹤。
除了法定規範之外,也有企業自行規範碳排進度?聽說標準更為嚴格?
根據國際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以下簡稱 CDP)的研究,一間公司其供應鏈之溫室氣體排放,平均是公司自身營運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的 11.4 倍,因此許多跨國企業,逐步引導其供應鏈之溫室氣體減量。台灣企業在國際供應鏈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若是國際大廠宣示更積極的減碳目標,台灣的供應廠商往往也需要配合。最顯著的例子是蘋果公司(Apple)。
蘋果宣布 2030 年將全面達成碳中和目標,因此要求其供應鏈廠商,必須全力配合。根據蘋果公布的《我們供應鏈中的人員與環境--2022 年進度報告》,蘋果 70% 以上的碳排是產自 200 多家供應商,因此蘋果積極要求其供應鏈廠商,使用風能或太陽能等潔淨能源,包括康寧公司、日東電工公司、SK 海力士、意法半導體、台積電,已承諾使用 100% 再生能源。這些蘋果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同樣也會要求其數千個上下游供應商,要求配合完成更嚴格、更積極的減碳目標。
碳盤查有沒有國際評比或是規範需要遵守?
有。以目前的狀況來說,每年定期公布的道瓊永續指數評比(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主要對象是全球重要的公開發行公司,藉由企業自行提供溫室氣體排放揭露資訊,進行評比,2022 年,台灣有 33 家上市公司上榜,包括台積電、中華電信、中國信託、永豐金控等;而氣候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及永續會計準則(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準則,SASB 準則)主要是引導企業將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放入相關財務資訊的揭露項目中。
有沒有碳權相關標的,適合個體投資人參與的?
ETF 是台灣一般投資人,最容易參與碳權市場的管道,雖然台灣本地市場沒有碳權 ETF 交易,但在美國主流市場上,主要碳權ETF有六支(見下表),其中規模最大的,仍然是KraneShares Global Carbon Strategy ETF(KRBN),基金規模約 6.3 億美元。
KRBN 追蹤的是 IHS Markit 公司推出的 Global Carbon Index,這個指數組成主要是來自三個排權交易(emission trading)的金融商品,包括:歐盟碳權配額(EUA),加州碳權配額(CCA)及美國東部各州組成的碳權交易市場。去年俄烏戰爭時,KRBN 曾一度重挫至 35 美元左右,隨後反彈近 48 美元,配息之後,二月初時,報價約為 38 美元左右。若以五年走勢來看,KRBN 不含配息報酬率,接近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