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佳世達:明年景氣漸好

經濟日報/2022-12-21/記者吳凱中

佳世達( 2352 )董事長陳其宏昨( 21 )日指出,中國大陸調整動態清零政策,雖然最近當地比較辛苦,但估疫情應該在一、兩月內看到高峰期,然後逐步下滑,疫情趨緩有利全球經濟需求回溫,明年上半年產業景氣仍是「谷底」,但看好下半年需求將逐步好轉。

明基佳世達集團昨日舉辦齊力減碳大會暨 ESG 永續行動工作坊,會後針對 2023 年產業景氣、佳世達展望及庫存狀況回應。

陳其宏認為明年上半年是產業景氣谷底,預期明年第1季將比今年第4季更差,「首季肯定不好,第 2 季還不清楚,因為沒有能見度。」但有超過一半機率明年下半年需求逐步轉佳。

陳其宏分析,大陸官方動態清零政策做大幅調整,現在剛開放、會比較辛苦,而後面因即將步入農曆新年,預估大陸疫情應該在 1-2 月內可以看到高峰期,然後就逐步下滑,大陸疫情的趨緩有利全球經濟需求回溫。

以佳世達來說,蘇州廠雖然染疫速度相對快,但因把關得宜,維持住廠區生產力。

整體來看,陳其宏目前對後市看法正面,預計佳世達明年下半年營運會逐步好轉,但上半年不會太好,2023 全年至少維持跟今年相似,若下半年市場需求恢復更快,公司明年營運有機會優於今年。至於庫存狀況,佳世達今年第 3 季金額為 533.92 億元,預計到明年首季庫存重回健康水準,庫存周轉天數將同步好轉。

其中,佳世達加明基庫存從 320 億元,預計到本月底降至 200 多億,佳世達估到 2023 年首季結束時,通路與工廠將回到產銷平衡。至於佳世達子公司方面,先前庫存金額約為 120-130 億元,預計到年底可降至 90 億元。

佳世達總經理黃漢州透露,今年 8 月以後品牌商到前線放庫存,通路產品過多,工廠要維持生產、只好延後庫存,但近期依據客戶給的回饋,現在應該已是谷底,預計明年第 3 季佳世達工廠生產回到 100% 生產率。

佳世達:大陸開放將刺激消費復甦

工商時報/2022-12-22/袁顥庭

圖文:對於 2023 年展望,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表示,現在看來超過一半的機會下半年景氣逐步轉好。圖/本報資料照片

佳世達( 2352 )董事長陳其宏 21 日表示,大陸調整動態清零政策,染疫速度快,應該會在一~二個月內達到高峰、然後結束。他指出,大陸是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對全球需求面有很大的影響,邊境開放之後可以到全球消費,會刺激需求復甦。

展望 2023 年,陳其宏指出,第一季不好,第二季還看不清楚,但超過一半的機會下半年景氣逐步轉好,明年景氣有機會略優於今年。

佳世達總經理黃漢州表示,30 多年工作歷程當中碰到過伊拉克戰爭、亞洲金融風暴、SARS、美國次貸風暴等等,但都是單一的一次性事件。但近兩年卻是兩強對抗、半導體缺貨、烏俄戰爭、疫情等所有事情同時發生。舉例來說,過去出貨到歐洲有部分走鐵路,但戰爭開打後歐洲保險公司不保戰爭險,只能改海運,但海運長達 12~13周,庫存就增加了。去美國也一樣,碼頭罷工,4 周運輸時間拉長到 12 周。半導體等零組件缺貨,也讓庫存時間拉長。下半年海運塞港的情況解決,運輸時間縮短,長達 12 周的庫存都擠到前線,所以下半年老闆們都在找倉庫放庫存,前線沒賣掉,後面製造段只能減產。佳世達庫存持續下降,預期在 3 月庫存會回到正常水準,第二季生產至少回到 8~9 成的水準,第三季可望回歸正常生產。

對於 2023 年展望,陳其宏表示,第一季不好,第二季還看不清楚,一般來說第二季會比第一季好一點,但是目前沒有能見度。現在看來超過一半的機會下半年景氣逐步轉好,需求會逐漸的回來。

整體來看,明年景氣跟今年差不多、甚至比今年好一點。不同公司、不同產業也不同。佳世達大艦隊,醫療正面看待、AIOT 也不錯,網通可能會有一點不如今年、但也不會太差。高附加價值事業成長快,在需要的時候扮演好角色,靠著高毛利事業的成長穩住獲利。

明基佳世達舉辦減碳大會 目標 2030 年達到供應鏈減碳 20%

經濟日報/2022-12-21/記者吳凱中

圖文: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記者吳凱中/攝影

明基佳世達集團今( 21 )日舉辦齊力減碳大會暨 ESG 永續行動工作坊,表揚績優供應鏈夥伴,齊力倡議減碳目標。未來,將助力供應鏈夥伴從溫室氣體盤查、設定減碳目標、能源管理開始,進一步建立產品碳足跡計算能力,在 2030 年達到供應鏈減碳 20% 之目標,合力打造永續低碳供應鏈。

齊力減碳大會今年為首度舉辦,線上、線下有超過 400 家供應商、超過 700 位與會人士參與,與會企業總市值超過 1 兆美元,佳世達( 2352 )在此盛會表揚 29 家永續績優供應商,攜手承諾永續倡議,更邀請專題演講分享減碳新技術、減碳現況與實務做法,共同朝向減碳目標邁進。

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強調,明基佳世達集團致力實踐「齊力減碳、共創共好」的永續精神,減碳不是容易的事,更需要知識共學、經驗共享,齊力發揮一百倍的力量。

為了鼓勵供應鏈夥伴和佳世達共同攜手邁向永續,永續績優供應商評選指標包括積極回應佳世達供應商年度社會責任及環境安全調查、永續績效表現優異,例如獲得國際永續評比,或已參加國際永續倡議者的績優企業。

呼應永續精神,永續績優供應商獎座特別採用廢棄玉石角料進行設計,賦予玉石角料全新的生命力。以往玉石僅有清透完整的部分會被取來製作玉鐲,其餘角料不再被加工使用,但正是取鐲後的特殊孔洞與造型,更能呈現每個獎座的獨特面貌,透過取材再利用,在在象徵每位獲獎者的獨特與永續價值。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以「 ESG 與淨零挑戰」為題,分享國際淨零及 ESG 趨勢,以淨零新技術與商業模式帶動產業轉型。他指出,面對氣候災難,企業責無旁貸,必須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以顯示器產業為例,他建議以循環經濟的角度思考產品設計、強化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從材料選擇、機構設計、製造程序、包裝運輸到廢棄回收,攜手發展低碳顯示器。

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總監陳耀德則分享「淨零排放與減碳實務」,說明淨零的國際標準要求,以及企業各種淨零策略與方法學,指出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各階段的減碳重點,並以實際案例說明來降低各種企業低碳轉型的「碳焦慮」。

明基佳世達集團強調,未來將持續開設永續供應鏈行動工作坊,初期從減碳目標設定、溫室氣體盤查,到產品碳足跡計算、溫室氣體盤查驗證等,將和供應鏈夥伴攜手並進,知識共學、經驗共享,合力打造永續低碳供應鏈。

大同總座:儲能系統建置明年達 100MW

自由時報/2022-12-20/記者黃皓宸


圖文:大同智能建置全台首座自建 E-dReg 儲能案,今啟用。(桃園觀音場)

大同( 2371 )子公司大同智能建置全台首座自建之 E-dReg 儲能案場,今於桃園觀音舉行啟用典禮,大同總經理王金來表示,旗下 4 大事業部門中,未來將以集團中佔年營收 7 成以上的電力、新能源事業部為獲利雙火車頭,估計 2 事業體明年有雙位數成長,集團的儲能系統建置也將達 100MW,太陽能光電發電量也從 270MW,成長至 300MW。

大同智能繼日前取得台電冬山 44MW 儲能案後,今位於觀音輔助案場 6MW 也啟動,目前自有自製儲能一年達 50MW,明年底加上台電冬山變電所儲能案,儲能將超過 100MW。

大同表示,觀音場為全國首家透過 IEC / CNS 62933-5-2 雙認證案場,E-dReg 儲能將日間發電電能儲存,用於用電尖峰時刻移轉電能,能有效的調節尖峰與離峰的電力需求。

王金來表示,近年來企業都講求 ESG 發展,大同本業是馬達發電起家,發展能源事業對大同來說是目標,包括自行建置儲能案場、協助用電大戶建置案場、進入綠電交易平台等,也帶動旗下電力、新能源部門發展,例如商業空調將因減碳需求而汰舊換新、馬達也達到省電效果,帶動需求成長。

王金來指出,近年大同在電力與新能源事業維持獲利表現優秀,預期明年來到雙位數成長,另 4 大事業體則有信心達到獲利;展望未來,王金來表示,大同今年在認列華映、精英併表後,財務也逐步健全,上週提出的銀行聯貸 130 億元,主要是貸新償舊,明年用於新能源事業的開發支出上。

2022 年度產業控股關鍵報告:台企應強強聯手以應對國際競爭

ETtoday/2022-12-20 /記者潘姿吟

圖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暨聯盟執行長游明德、崑鼎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俊喆、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台灣產業控股協會理事長黃偉祥、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左至右)。(圖/台灣產業控股協會提供)

台灣產業控股協會今年度針對我國產業控股發展相關議題,攜手台經院撰擬出版《 111 年度產業控股關鍵報告》,昨( 19 日)於國泰萬怡酒店舉辦發表會,聚焦租稅議題對產業控股營運總部相關職能,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座談會現場,由產控協會理事長黃偉祥的致詞揭開序幕,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分享產業控股關鍵報告內容,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執行長游明德、大眾全球投資控股總經理簡民智,出席討論產控發展現況。

龔明鑫致詞表示:「過去台灣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常常是仰賴彼此之間的人情義理,這絕非長久之計,透過制度化的正式安排,也就是產控模式的實現,始能發揮更大的合作綜效,落實永續經營。」另外,龔明鑫也指出,產控協會的成立、出書,有助台灣產業對於業態有正確認認知,當投資人願意支持產控公司,股價就能有好表現,更足以吸引優秀人才,如此能形成正向循環,促使產控更為健全,更有本錢及資源進軍國際。吳中書提綱挈領地介紹《 111 年度產業控股關鍵報告》,他指出企業組織重整的目的,無非是擴大產業規模、取得技術、引進關鍵人才、激發公司創新、互補效應、議價能力等,企業視需求成立合組式產控或重組式產產控。此報告並詳細介紹產業控股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大聯大,以及其他 24 家上市櫃產業控股公司,讓讀者得以了解其整併過程、跨業組成結構以及整併效益等資訊,體認出企業轉型以及彼此間的合作所帶來的效益,遠比過去單打獨鬥更能創造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說明了我國產控轉型已頗有績效,從既有產控公司的經營情況來看,轉型產業控股公司可快速提升營收、逐步降低營運成本與改善獲利,且控股母公司人力編制的充實與組織功能的完善,有機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在座談交流會上,簡民智分享大眾集團成立投資控股公司經驗,「大眾集團於 2004 年成立投控,在此一保護傘下陸續整理集團內部龐雜的投資及子公司,由於調整得當,營收從 70 幾億元一路回升至 120 億元,旗下多家公司亦能逐步成長至獨立運作,且陸續上市櫃。」

黃偉祥則表示:「關鍵報告提供正確詳盡的書面資訊,有利產業與政府溝通產控業態的需求,進而加速產控專法的設置。」他並且指出,台灣第一家控股公司於 2004才成立,相較於國外已有 30、40 年歷史,台灣才是剛起步,而產控業態的成熟,必須仰賴時間和信任。「透過協會的積極推廣,預期將有更多中小企業透過合組產控做強做大,傳承接班維繫中堅企業不墜,從量變到質變,提升公司治理層次,以因應國際淨零轉型與 ESG 等挑戰。」

台灣產業控股協會期望藉由此次報告發表,鼓勵更多台灣企業強強聯手,以應對愈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加上政府適時提供的企業協助,如「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等投資 3 大方案,多管齊下必能促成企業根留台灣、放眼世界。

世界先進加入 RE100 承諾 2040 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

鉅亨網/2022-12-21/記者魏志豪 

圖文:世界董事長方略。(鉅亨網資料照)

世界先進 ( 5347-TW ) 今 ( 21 ) 日宣布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 RE100,承諾 2040 年全球營運據點將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中首家承諾於 2040 年達到 RE100 目標的企業。

此外,世界先進進一步設定淨零路徑,穩步朝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世界先進指出,公司積極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不僅連續兩年入選道瓊永續世界指數 ( DJSI World ) 成分股,今年也首度入選新興市場 ( Emerging Markets ) 成分股,在環境面多項指標取得佳績。

為具體落實低碳轉型行動,世界先進 2021 年成立氣候變遷議題管理架構,並設置「節能減碳委員會」。 「節能減碳委員會」、「企業永續委員會」及「企業風險管理委員會」定期就「碳資產管理、節能減碳、低碳供應鏈」三項主題,共同對經營團隊及董事會報告,系統性執行低碳轉型計畫。

世界先進去年同步啟動 RE100 與淨零排放專案,規畫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並在今年正式成為 RE100 會員,將加速再生能源採用腳步,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世界先進補充、淨零排放路徑以節電、減排、減量為主,輔以使用綠電及負碳技術;也持續推動與輔導供應鏈的低碳轉型,透過落實低碳轉型路徑、持續強化各項綠色行動,世界先進公司設定具體減碳目標為 2040 年碳排量相較去年將下降 70%,邁向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

董事長方略表示,世界先進身為全球特殊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領導廠商,堅持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永續價值,致力於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積極推動相關綠色行動,並承諾於 2040 年底之前,全球營運據點將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並訂定淨零排放路徑,期許透過攜手上下游產業及 RE100 會員夥伴共同推動環境友善行動,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世界先進公司目前擁有五座八吋晶圓廠,除了積極採用再生能源,同時將優於法規要求,提前在明年達成契約容量 10% 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此外,世界先進公司更展現自發自用精神,在公司內自建太陽能光電系統,並於今年 8 月完工,開始供電。

十年營收飆 5 倍!貿聯- KY 老董梁華哲談併購:買公司一定要留團隊

經濟日報/2022-12-21/記者王郁倫

圖文:貿聯- KY 董事長梁華哲說,台灣企業不偏好併購,有的話也比較以併購台灣企業為主,貿聯- KY 則期望不斷擴張,才能吸引海外人才加入。王郁倫攝影

從以為被拋棄賣出,到發現嫁入的新集團市值已超越前東家,貿聯- KY 併購紀錄亮眼,除促成更多人才與併購機會上門,多連勝紀錄甚至讓待售團隊還沒談成就心意已屬,連接線束大廠貿聯- KY 究竟如何創造併購的雪球效應?

貿聯- KY 一向以大膽併購在業界著稱,2011 年上市以來,11 年間不斷透過併購,拿下新市場、新技術、新團隊,營業額從十年前的不到百億,今年預估將超過 500 億元,年成長超過5倍,董事長梁華哲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指出:文化要被認可、原團隊要留下,是兩大關鍵,也才能促成上述的三大效益。

2017 年貿聯- KY 為跨入電器產業併購德國 LEONI 集團旗下的電器線束部門( EA BU ),是關鍵一役,「 Roger(梁華哲英文名)!現在我們市值已經超過 LEONI了。」歐洲團隊開心的向解封後才到斯洛伐克工廠視察的梁華哲說。

LEONI 是全球最大汽機車電線電纜製造商,5 年前宣布出售電器線束部門,一度讓這個被賣掉的歐洲團隊有點喪氣。「他們本來有點小小鬱卒,認為 LEONI 不要他們了,但現在不一樣了,貿聯- KY 本來市值比 LEONI 小,但現在貿聯- KY 市值已經超過 LEONI,很多歐洲人也發現不一樣了,願意來我們這裡。」他說。

「他們(待出售團隊)要認同公司文化,我們矽谷團隊被視為美系企業,加上英文溝通沒問題,他們碰到典型亞洲台廠或中國大陸公司就會有點抗拒。」梁華哲提出併購談判時,第一個門檻:企業文化。

跨國併購就像是一樁異國聯姻,也是企業經營最難的課程之一,貿聯- KY 從矽谷創業,企業文化風氣吸收矽谷的開放氛圍,讓併購第一個門檻「文化衝突」降低,但併購還有其他考驗,比方團隊融合。

「買公司,一定要把團隊留下來!」梁華哲說,貿聯- KY 會想盡各種辦法留人,「最好的併購是買到很好的團隊,我們很多成功案子,包括德國案子人都留下來,你也不用管理。」如何成功併購事業體,買下的經營團隊「高興被買」,就更是一門藝術。

但併購並非沒有風險,貿聯- KY 出手前必定會做沙盤推演。「併購的極限是自己的能力!千萬不要超出能力範圍,在併購前,我一定會想:併購這家公司,萬一管理團隊跑掉了,大客戶跑掉了,我還可不可以 RUN 這個組織?算一算可以才做,若不行就 Pass,等公司夠大,好的人才會來。」

4 年後,貿聯- KY 又在併購桌上跟 LEONI 談判買工業應用事業群( IN BG ),併購對象從 BU 升級為賺錢的 BG,自然又得經過一番廝殺,但因為先前已有成功的併購紀錄,梁華哲透露,還在談判時,「 IN BG 事業群還沒買就好像認定要嫁過來了。」

一次成功的交易,自然促成下一次成功契機,貿聯- KY 的併購征途,目前顯然還沒有看到終點站。

國發會推進 2030 減碳目標

經濟日報/2022-12-26/記者余弦妙、翁至威

圖文:國發會預計本周三(28日)公布「2050淨零路徑規劃」12項關鍵戰略執行方案。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發會預計本周三( 28 日)公布「 2050 淨零路徑規劃」12 項關鍵戰略執行方案,其中,備受矚目的是我國 2030 減碳目標將更精進;據悉,我國 2030 年減碳目標至少上升 10 個百分點,達到減碳30%的目標。

我國原訂減排目標是以 2005 年為基準年,當年排碳量為 268 百萬噸,2020 年減碳 2%,2025 年減碳 10%,2030 年減 碳20%,但因應國際上 2050 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2030 年的階段性目標勢將更精進。

據了解,在藉由全力發展再生能源,運具電動化、無碳化,節能及儲能後,我國 2030 年的減碳目標將上升到 30%,整體投入總經費將近 9,000 億元。

國發會在今年 3 月 30 日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除了提出「 12 項關鍵戰略」的具體行動方案外,更揭示「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二大治理基礎。當預估投入總經費約 8,800 億元,預算來源包括國營事業 4,400 億元、新增計畫3,200 億元、既有規劃 1,200 億元。

不過,先前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提出 2030 年減碳目標應達 43%,而其他世界各國都已訂出高於此標準的目標,反觀台灣仍是低於聯合國的目標。台灣目前的 2030 減碳目標只訂出 20%,與聯合國的標準差距頗大,因此,環保署表示將會把這項目標往上提升。據了解,我國 2030 年減碳目標將至少達到 30%。

其中,我國減碳最大的能量來源將出自再生能源,根據環保署的預估,離岸風電 2030 年減碳量可達 2,465 萬噸;太陽光電 2023 年減碳量達 1,945 萬噸;另外,也將積極發展氫能,將與主要氫能生產國家合作,拓展進口氫能供應來源,建構氫能產輸儲基礎,包含國際供應鏈、液氫接收站及輸儲設施,取得長期且穩定供應的氫氣,預計減碳量達 422 噸至 1.2 萬噸;地熱發電、生質能及海洋能也分別能減碳 18 萬至 62 萬噸、218 萬至 400 萬噸、0.013 萬至 0.13 萬噸。

併購無形資產認定爭議不斷 新版企併法上路後痛點有解?

經濟日報/2022-12-26/記者翁至威

《企業併購法》修法在今年 12 月 15 日正式上路,其中明定可辨認無形資產類型,放寬併購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計算標準,擴大彈性租稅措施,只不過,此次修法,雖然在無形資產認定上開了「一扇門」,但這扇門是大是小,能不能符合業界期待,仍有討論空間。

企併法翻修 財經部會盼解決稅務痛點

總統府今年 6 月公布企併法修正條文,並在 12 月 15 日正式施行,經濟部指出,修法包含保障股東權益、放寬非對稱併購適用範圍及擴大彈性租稅措施等三大重點。

在租稅措施方面,企業從事併購,過去在無形資產價值認定上,常須與稅局交手,稅局認不認無形資產或商譽,雙方經常你來我往,爭得面紅耳赤,而多數案件中,稅局對於商譽認列,往往是打折再打折,令協助客戶從事併購的會計師也相當無奈,過去曾有業界人士形容,無形資產價值認定的稅務問題,是從事併購者心中永遠的痛。

在這次企併法大規模翻修當中,其中一項重點鎖定租稅措施,希望解決長期以來租稅痛點,讓無形資產認定更為明確。

不過,站在經濟部立場,希望開大門、讓業者實務上該列的都能列;然而對財政部來說,租稅大門怎能說開就開?必須考量租稅公平及稅損,兩部會在拔河之後,最後得到折衷版本。

根據新版企併法條文,除了原先所得稅法 60 條就規定的營業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還明定包括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植物品種權、漁業權、礦業權、水權、營業秘密、電腦軟體及各種特許權等,皆屬無形資產範圍,可按實際取得成本在一定年限內平均攤銷。

當中尤其是「營業秘密」明確納入,對於產業界而言是一大福音,一定程度可改善目前企業部分併購成本無法從課稅所得額減除的不合理狀況。

財政部日前也重新發布商譽認定原則及證明文件相關解釋令,要求必須合理說明歷次評價形成意見的依據,並新增「可辨認無形資產檢查表」,希望讓稽徵雙方較容易取得共識。

無形資產認定放寬 但這扇門是大是小仍是未知數

安永稅務服務部執業會計師周黎芳表示,此次企併法修法,確實對於無形資產範圍給予一定放寬,尤其過去財政部對於「營業秘密」能否入列態度較為保守,此次修法在經過討論後也納入,踏出了關鍵一步,值得肯定。

不過較為可惜的是,可發現此次修法雖擴充無形資產範圍,但多數屬於需經過登記的法定權利,例如礦權、漁業權等,對於實務上營業秘密法的範圍有多寬,可能仍得回到實務上認定,從事併購的企業與稅局之間,還是免不了「拔河」。

周黎芳舉例,鑑價團隊實務上依據財會準則,包括客戶關係、客戶名單、供應商合約、know-how(技術、技能)等,都會進行評價與列帳,但走到企併法或稅法上的邏輯,國稅局認不認,可能還是必須回到個案認定。

另一位熟悉併購的會計師則說,財政部發布的解釋令,美其名是透過明確「可辨認無形資產」來降低徵納雙方爭議,但實際上,卻是放大檢視無形資產評價過程,避免企業刻意放大商譽,來達到減稅效果,稽徵機關對於商譽、無形資產認定的態度仍偏向保守。

產創投抵 四支出須專案認定

經濟日報/2022-12-26/記者翁至威

《產業創新條例》是企業的「減稅好朋友」,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提醒,公司若想適用產創條例研究發展支出投資抵減,除了要向經濟部申請認定及審核外,有特定四項支出,還要進一步經過「專案認定」,否則將會被調整補稅。

根據「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研究發展支出適用投資抵減辦法」規定,這四項支出包含:第一,專為研發所購買或使用的專用技術,當年度的攤折或支付費用;第二,專為用於研發而購買的專業性或特殊性資料庫、軟體或系統費用。

第三,委託國外大專校院或研究機構研究,或聘請國外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費用;第四,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與國內外公司、大專校院或研究機構共同研究發展所為支出。

北區國稅局舉例,轄內甲公司辦理 2020 年營所稅結算申報,依產創條例規定,列報研發支出適用投資抵減,已依規定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研發活動認定申請,並經審核符合「高度創新」。

然而其中有一部分支出,是專為研發購買或使用的專用技術共 1,900 萬元,由於未向工業局提出專案認定申請,不符規定,導致被國稅局不准這項專用技術 1,900 萬元適用投資抵減優惠。

國稅局表示,產創條例第 10 條規定,近三年內未違反環境保護、勞工或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律且情節重大情事的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從事研發支出申請適用投資抵減,應在辦理當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開始前三個月起,至申報期間截止日內,向經濟部提出研發活動及專案認定申請。

公司在經過經濟部認定、審核後,則須在辦理當年度結算申報時,依規定格式填報及檢附證明文件,送所在地國稅局核定投資抵減稅額。

國稅局提醒,公司申請適用研發支出投資抵減時,如有應專案認定的申請項目,應留意申請程序及條件,以免因不符稅法規定而遭調整補稅。

產創條例除提供研發支出投抵外,也提供智慧機械及 5G 投抵等租稅優惠,符合條件的營利事業可多加運用,並留意適用要件。

金管會修《證券交易法》規定 牽動市場派、保險業布局

經濟日報/2022-12-23/記者廖珮君

為提升股權透明度,金管會修改《證券交易法》規定,只要持有上市櫃、興櫃公司 5% 股東,需在十日內立即申報且公告,且持股每增減 1% 都須在兩天內公告,此舉對市場有三大影響,一、想突襲經營權的市場派,意圖將會提早曝光,二、投資人對大戶動向更清楚,三、短時間內揭露持股變動,包括保險業等,投資標的恐提早曝光。

據了解,已有保險業者表達擔憂,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昨( 22 )日說,會等母法通過後,再來評估是否在子法中、針對保險業者的需求再來做考慮,且該法也會有一年緩衝期。

依保險法規定,保險業投資單一個股持股限制在 10% 以下,因此過去大量持股揭露門檻在 10% 並沒有此問題,就算 2020 年要求上市櫃公司每季財報揭露持股 5% 以上的股東和持股比,也因是「季報」,保險業者也不擔心。

但新法上路後,因保險業依法得在持股達到 5% 時,持股十天內就得立即自行向被投資公司申報,再由被投資公司對外申報;換言之,保險業得在很短時間內,揭露持股變動,有業者擔心,壽險業的投資標的可能淪為「股市明牌」成為散戶跟單標的。

高晶萍說,政院通過證交法第第 43 條之 1、178 條之 1 及 183 條,除將大量持股申報門檻降低、也提高券商罰鍰上限到 600 萬元,因這是行政院核准尚未經立法院通過,將等母法通過,再來評估保險業者的需求。

金管會修法 外銀在台分行授信及投資額度擴大

中央社/2022-12-21/記者謝方娪

金管會修法放寬外銀在台分行存款總餘額的計算基準,納入外銀在台分行向海外聯行拆借1年內短期借款額度,可望隨之擴大外銀在台分行授信及投資量能,目前已完成法規預告程序,最快今年底前可正式上路。

以金管會今年第1季調查資料為基準設算,預估修法後外銀在台分行授信及投資量能可分別增加新台幣 4251 億元及 1062 億元額度,31 家外銀及陸銀在台分行均可受惠。

金管會今年 9 月公布「外國銀行分行及代表人辦事處設立及管理辦法」第 18 條修正草案,內容主要為金管會採納日商透過日本工商會白皮書所提建議,放寬以母行及聯行資金來源為基礎,適度增加外銀在台分行授信及投資量能。

金管會官員今天說明,目前已完成法規預告程序,預告期間外界並無意見,最快今年底前可正式上路。

根據銀行法第 72 條規定,銀行「中期放款」除以「定期存款」以1倍為限,銀行法第 74 條之1授權訂定的相關規範則明定,銀行「投資有價證券總餘額」除以「存款總餘額加計金融債券發售額」不得超過 25%。

外銀在台分行「存款總餘額」的計算基準,是新台幣存款、外幣存款、母國總行匯入的營運資金、母國總行授信額度已動用部分、海外聯行1年期以上定期聯行存款共 5 部分的總和。

金管會此次放寬「母國總行授信額度已動用部分」定義,除了原先向母國總行拆借 1 年內短期借款外,將再增加外銀在台分行向海外聯行拆借 1 年內短期借款。

根據金管會今年第 1 季調查資料,外銀在台分行向母國總行拆借 1 年內短期借款為 1 兆 243 億元,此次修法後,「母國總行授信額度已動用部分」將再擴大計入外銀在台分行向海外聯行拆借 1 年內短期借款 4251 億元。

若根據銀行法第 72 條及第 74 條之 1 授權訂定的相關規範設算,外銀在台分行可望因此同額增加 4251 億元中期放款額度或 1062 億元投資有價證券額度。

金管會官員說明,日商在不同區域進行資金調度,習慣上可能不會和母行拆借,而是會和區域其他分行拆借,但過往和聯行拆借不能納入存款額度計算,外銀分行在台灣放款能量就會受限,因此向金管會提出建議;此次修法放寬,將可一併增加外銀在台分行的授信及投資額度。

明年金檢 金管會點名四大項

工商時報/2022-12-24/魏喬怡

金管會 23 日公布 2023 年度金融檢查重點,點名四大項:「國內外投資風險管理」、「金融韌性(資本與財務韌性及網路安全與資訊韌性)」、「防制詐騙」及「金融消費者保護」。

在俄烏戰爭、疫情肆虐、美國暴力升息下,國內外情勢變化劇烈,金管會已加強緊盯國內外風險管理。例如,近期公股行庫在歐洲療養院集團 Orpea S.A. 授信案踩雷 46 億元,金管會已在 11 月赴英國倫敦,對兩家國銀倫敦分行辦理實地金檢,並將 Orpea S.A. 授信案納入檢查,將視檢查結果給予適當處理。

金管會指出,2023 年在「因應國內外政經環境變化之風險管理」部份,會加強金檢國內外投資風險與不動產授信風險。在「國內外投資風險管理」共 5 項,主要涵蓋海外暴險因應國際金融情勢變化之風險控管、海外與大陸地區授信與投資受當地政策影響之風險控管、機構對疫情及升息環境衍生風險之因應對策等。

而「不動產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有3項,主要涵蓋購屋、餘屋及土建融放款之徵授信作業、利率風險定價及貸後管理,工業區土地貸款資金用途、閒置工業區土地授信作業、不動產業保證業務集中度控管、金融機構對央行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之遵循等。

另外,近年金融詐騙案飆升,金管會也將「防制詐騙」列為金檢重點,共 2 項,占比 2.2%。重點涵蓋防杜貸款詐騙之內部控制機制、協助民眾防制詐騙相關措施,含關懷提問、疑涉詐欺帳戶預警機制、異常交易辨識及虛擬帳號控管等。

而監理重點仍放在「金融韌性」上,共 33 項,占比 35.5%,分為六大類,包括:「資本與財務韌性」尤其是壽險及產險公司的自我風險及清償能力評估機制( ORSA )的辦理情形。「網路安全與資訊韌性」主要涵蓋金控公司對子公司更新資訊系統及網路安控與資安維護之督導與檢視、資安專責單位與專責主管之職能發揮、防範主機系統及程式異常之控管、網路安全措施、供應鏈風險管理、資安人力與訓練、營運持續管理機制等。

還有「公司治理」,尤其是大股東溝通機制/關係人、企業間財務費用管理等,在「有控制能力股東之溝通機制、董事會及功能性委員會職能運作、負責人兼職與費用報支及分層負責之管理機制 」等加強金檢。

在永續金融/綠色金融部分,金檢查核重點為投信發行的 ESG 相關主題基金的資訊揭露事項情形。

國泰萬寶買全家 金管會要檢視四面向三件事

中時/2022-12-20/彭禎伶 、 魏喬怡

國泰金控第一法人股東萬寶開發以股票借款方式,承接全家便利店近 20% 股權,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 20 日表示,要從大股東專業性、財力、風險區隔及經濟力量是否過度集中等四面向,檢視此案是否符合產金分離及大股東適格性。

但若國泰金現金增資 525 億元能順利完成,萬寶及霖園等大股東能依比率認購增資額度,且其他股份若無人認購時,亦能很負責的去承接,則銀行局對國泰金大股東「疑慮就會降到比較低」。

童政彰亦表示,並不是所有金控或銀行大股東轉投資非金融產業,都要大股東來說明四件事,主要還是看投資規模,及是否引發社會關注;同時若金融機構資本適足率充足,短期內不需增資,大股東去進行其他產業投資,金管會也不能立即要求大股東採取任何行動,但過度財務槓桿或跨產業投資「畢竟不妥」,因為金融機構要環顧整個經營環境變化,大股東必須有能力增資及履行相關承諾。

國泰金大股東萬寶開發以 81 億元,接下泰山公司手中 19.4% 的全家股票,引起外界關注,金管會亦因此要檢視萬寶開發產金分離的問題,童政彰表示,這是依據金控法 16 條、銀行法 25 條授權,金管會有權對金控或銀行大股東檢視其適格性問題;先前產金分離三規定,一是金融機構董總不得兼任非金融機構董總,二是轉投資單一非金融機構不得逾 5%,這二項規定都很明確,第三項大股東適格性將採個案監理方式,無法「一刀切」訂出明確的界線。

童政彰表示,對金融機構大股東隨時要檢視四面向,一是本身的專業性,包括派出的法人代表是否具經營金融機構能力;二是大股東本身財力,不能因高度槓桿,影響未來對金融機構增資或強化各項業務的能力;三是風險區隔,若與產業高度聯結時,是否會影響金融機構健全經營。

四是經濟力量是否有不當集中,影響整個社會資源分配,與產業公平競爭問題。即不能用金融力量去影響產業公平競爭或寡占。

銀行局將要求國泰金大股東說明財力及槓桿等問題,要讓金管會確信萬寶開發及霖園投資在增資及屢行相關承諾上沒有任何問題。

由於國泰金目前正在進行 15 億股普通股、共 525 億元的現金增資,童政彰說大股東用股票質借投資,是其財務操作的權利,金管會無法限制,若國泰金能順利完成525 億元現增,大股東都能依比例認購應增資額度,且在其他股東未能增資時,負責任承接股票,三件事都作到,就可將金管會的疑慮降低。

 台灣M&A與PE要聞

首家國際團隊 博觀資本取得私募股權基金資格函

由國際團隊成立的博觀資本,20 日宣布取得國發會核發的私募股權基金( PE FUND )資格函,是第一檔由獨立基金管理公司取得該項重大資格函。詳全文

投信開發私募股權基金業務

投信投顧公會最新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專案小組,由副理事長暨第一金投信董事長尤昭文擔任召集人,近日召開首次會議,約有 20 家投信業者出席,表達對私募股權基金的高度興趣。討論後參與業者聚焦了功能,專案小組未來將擔任法規調整建議、經驗分享的重要平台,目標在於打開投信業開發私募股權基金業務的新藍海。詳全文

前 11 月僑外資大幅成長 投審會:推動綠能及離岸風電資金進入

投審會 20 日公布 2022 年前 11 個月僑外投資、陸資投資、對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僑外資核准金額部分達 124.95 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 3,722.86 億,較前一年同期增加 84.71% 。詳全文

星展銀併花旗消金准了!資產衝 8,527 億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 22 日宣布,同意星展(台灣)銀行以現金為對價,受讓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受讓基準日為 2023 年 8 月 12 日,星展台灣估計,受讓基準日的資產總額將達 8,527.2 1億元,排名第 18 名,國內營業據點達 74 家。信用卡部份,今年 11 月底星展流通 65 萬張,花旗 279 萬張,共 344 萬張,排名第六大。詳全文

投審會核准國巨併購德國感測器企業

經濟部投審會 26 日召開第 1218 次委員會議,計核准及備查重大投資案件計 4 件。其中,核准國巨以歐元 1.05 億歐元間接受讓取得德國感測器公司 Heraeus Nexensos 全數股權,從事白金薄膜溫度感測元件產銷業務。詳全文

國巨、聚鼎 加速整合集團資源

被動元件產業靜待景氣回升,不過老牌被動元件廠國巨( 2327 )、聚鼎( 6224 )趁景氣低潮,整併集團內子公司,期待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綜效,劍指景氣回升段。詳全文

Sony 合體 Honda 強攻電動車

2023 年 1 月即將舉行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 CES ),傳出 Sony 將與 Honda 聯手舉辦發表會,攜手亮相電動車新產品,為此一上年度快速成長的市場拋下震撼彈,引起台灣電動車相關業者矚目,尤其是半導體供應鏈,可望全面迎接電動車新商機,整體產值持續看增。詳全文

大廠拚併購 2023 誰有看頭?

動盪的 2022 年為企業經營帶來相當大挑戰,不過也有不少大廠透過併購、收購、結盟蓄積動能,力拚 1 加 1 大於 2 。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陸拚自給自足、晶片/設備商 IPO 募資額暴增近 3 倍

隨著華盛頓當局祭出先進晶片及有關設備不得出口至中國的禁令,在北京政府希望晶片能自給自足的推動下,中國半導體企業掀起一股 IPO 熱潮。 華爾街日報 21 日報導,今 (2022 )年截至 12 月 15 日為止,中國晶片/晶片設備製造商透過 IPO 募集了 120 億美元的資金,是 2021 年近三倍。 詳全文

2022 年全球股票 IPO 承銷排行榜出爐 中資銀行摘得狀元榜眼

 今年全球股票 IPO 承銷排行榜出爐,從承銷金額來看,中資銀行大放異彩,表現優於華爾街同行。全球 IPO 交易嚴重滑坡之際,大陸上市活動卻創下紀錄。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半導體成國家戰略關鍵 為何德、英相繼擋下晶圓廠出售案?

近期接連傳出德國 Elmos Semiconductor 旗下晶圓廠及英國最大晶圓廠 Newport Wafer Fab(NWF)出售案,相繼被母國政府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擋下。兩樁交易案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被收購方皆以汽車為主要市場、收購者都是中國企業旗下的歐洲公司,以及母國政府態度皆有戲劇性的轉折。詳全文

從印度賺得併購手續費首度超車中國 西方銀行金雞母易主

《金融時報》報導,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今年從印度賺得的手續費將超越中國,這項首見的發展被金融機構形容為歷史性的重新定位,這些機構正從與世界脫鉤的中國經濟轉向多元化布局。詳全文

新上市公司股價暴跌成美國 IPO 市場新難題

數百家在首次公開募股( IPO )市場如火如荼時上市的公司遭遇了形勢的急劇逆轉,如今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股價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到最初的高位。詳全文

歐洲鑽探併購案 Seadrill 全資買下 Aquadrill

挪威的海上油氣鑽探公司 Seadrill 在周五表示,將以全股方式買下英國同業 Aquadrill ,對該公司估值為 9.58 億美元。詳全文

必和必拓收購澳銅礦商

全球市值最大礦商必和必拓( BHP )22 日表示,已同意以 96 億澳幣( 64 億美元)價碼,收購澳洲銅礦商 OZ Minerals,將成為該公司逾十年來最大筆併購案。詳全文

Nexo 合夥人:沒有放棄收購 Vauld,仍在嘗試幫其債權人收回資金

12 月 27 日消息,Nexo 管理合夥人 Kalin Metodie v在接受 Decrypt 採訪時否認了有關可能收購競爭對手加密借貸平台 Vauld 的談判已經終止的報導,並回應稱:Nexo 並沒有放棄拯救 Vauld 並幫助其債權人收回儘可能多的平台資金的嘗試。詳全文

博通收購 VMWare 歐盟啟動調查

負責反壟斷調查的歐盟執委會( European Commission )20 日表示,要對美國晶片製造商博通( Broadcom )計劃以 610 億美元收購雲端服務供應商 VMWare 的交易展開調查,擔心會限制特定硬體零件在市場上的公平競爭。詳全文

斯泰蘭蒂斯將收購氫燃料系統製造商 Symbio 大量股權

外媒報導,世界第 3 大汽車製造商「斯泰蘭蒂斯( Stellantis )」將收購氫燃料系統製造商「 Symbio 」大量股權。詳全文

Tata Communications 將收購總部位於美國的 The Switch Enterprises

全球數碼生態系統推動者 Tata Communications (Netherlands) B.V. 達成最終協議,收購 The Switch Enterprises LLC。The Switch 總部位於紐約,是全球領先的端到端實時影片製作和傳輸服務供應商,業務遍及北美的頂級體育場館。透過此次交易,Tata Communications 將在美洲媒體和娛樂市場站穩腳步,將其產品組合擴展到直播影片製作領域,並可以獨特定位為全球整個內容開發價值鏈中端到端媒體生態系統的參與者。 詳全文

Vinco Ventures 完成對 TikTok 競爭對手 Lomotif 的收購

Vinco Ventures 完成 ZVV Media Partners 所有 ZVV 媒體股權的收購。ZVV 是 Vinco Ventures 與 Zash Global Media 的合資企業。 詳全文

加速自動駕駛技術開發 Stellantis 宣布收購 aiMotive

Stellantis 集團日前正式宣布收購自動駕駛公司 AiMotive,期盼透過該公司的技術核心快速拓展在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方面的領域,以促進 STLA AutoDrive 平台的中期開發。未來 AiMotive 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成果將與 Stellantis 的 STLA 架構結合,預計於 2024 年開始應用在電動車款上。詳全文

好萊塢電影服務提供商 ROW8 收購 Web3 流媒體平台 Rad

BlockBeats 消息,12 月 22 日,好萊塢電影服務提供商 ROW8 宣布收購 Web3 流媒體平台 Rad,具體金額暫未披露。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