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活動時間通知】〈2021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延至10/25(一)下午舉辦

本年度〈2021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將延至 10/25 (一)下午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 3 樓遠東廳舉辦,詳細議程及活動報名資訊將於9月中旬公告,敬請各位會員多多予以關注!

「我不是為了活化資產來的!」跟大股東唱反調,盧明光用什麼絕活救大同

天下雜誌/2021-09-07/吳靜芳

圖說:上任後首度轉盈,《天下》專訪大同董事長盧明光(右)、總經理何春盛(左):以我們的決心,不能把大同做好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黃明堂/攝)

盧明光進大同 8 個月,交出第一張虧轉盈的成績單。打過數年經營權泥巴戰,在一地泥水之中,他要怎麼讓大同迅速轉骨、明年就見成效?

結束經營權之爭不到一年的大同,一連虧了 4 季總算轉盈。上任 8 個月的董座盧明光及 2 個月的總經理何春盛,端出第二季每股稅後純益 0.35 元的成績,上任以來第一場大同股東會上,盧明光給這個成果打了勉強及格的 65 分;明年中旬,他想要做到 80 分。

這家百年老店的轉骨過程,才剛剛開始。

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的大同總部7樓會議室裡,地板上的綠色膠皮、黑色老式扶手沙發椅和展示櫃裡的日本藝品,「工業之父」林挺生接待國際政商要人的場景,彷彿只是昨日。「以盧明光和何春盛的決心,不能把大同做好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一頭白髮的盧明光坐在大同創辦人林家第二代林挺生曾坐過的位子上,信心滿滿要讓大同重現輝煌,「我相信不出明年中旬,大同所有財務結構已經變漂亮,可能 9 大事業部、10 個子公司全部都能賺錢。」

相差 7 屆的大同工學院學長、學弟

去年 10 月,以台商鄭文逸、三圓建設董事長王光祥為首的市場派取得大同 7 席董事,前董事長林郭文艷為首的公司派拿下 2 席,林家守了百年的基業正式拱手讓人。市場派找來台苯董事長林文淵擔任董座,卻只坐了 50 天,改由剛從中美晶、環球晶董座退休的盧明光走馬上任。6 月,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加入擔任總經理。

在這兩位相差 7 屆的大同工學院電機系學長、學弟坐鎮下,經營權爭奪後的陣陣煙硝才開始散去。不僅獲利改善,林家也全面退出董事會,林郭文艷只剩子公司尚志資產開發的一席董事,經營權爭奪時雙方陣營互告的民事訴訟也已撤銷。

撤銷雙方訴訟,是盧明光會答應加入大同的兩個條件之一。另一個,是要全體董事同意這項人事案,包含當時還擔任董事的林郭文艷。這象徵,他不代表市場派,而是各方勢力的最大公約數。

盧明光很熟悉戰場泥濘。2007 年,他出任中美晶董事長就是應市場派大股東孫鐵漢之邀,「兩邊都很亂、都是市場派佔有、都希望有專業經理人來經營,」盧明光說,「大同的基礎比我當時接中美晶的時候好太多。」

所謂的基礎,就是大同帳上超過 45 萬坪、價值千億的國內土地。這也是外界認為,建商出身的市場派王光祥入主大同後的最大目標。

第一役:拒絕開發起家厝,先活化閒置資產

大股東曾暗示應盡快開發坐落在台北市蛋黃區的大同總部,這6千多坪的土地粗估市值超過 130 億,就佔大同所有土地資產十分之一。

「但我們沒有同意,」何春盛指出,大同總部、大同大學及大同高中土地屬於工業用地,要轉成商業用地仍需耗時規劃申請,加上這一帶算是大同的「起家厝」,市場派一入主就開發,有違社會觀感,不宜妄動。

雖然沒有急迫開發的計劃,但大同總部也並非完全沒有活化的彈性,大同將部份總部空間租給富邦媒做為衛星倉,momo 的桃紅色物流車已經在園區草綠色大樓下進進出出。

相較大同總部,大同散落台灣的廠房以及早年因應家電事業設置的發貨中心,這些較為外圍的土地,才是盧明光、何春盛資產開發計劃中的優先。「資產的活化可以幫助我趕快改善財務結構,走得更遠,」盧明光也指出,尚志已有大同莊園開發案、捷運萬大線共構案等開發案進行中,粗估 2024 年以後,每年有望挹注 40 至 50 億的獲利。

大同現在負債比近 8 成,盧明光的目標是一年內要下降 2 到 3 成——明年 6 月個體負債比降到 50% 以下,合併負債比降到 50% 至 55% 。這要靠盡速擺脫中華映管 400 億、佔集團總負債一半的債務。

第二役:趁面板榮景,盡速處分華映

華映 2019 年聲請破產,但這兩年市場已經大為不同,不僅面板業又熱起來,廠房土地也增值,眼下是處理華映最好的時機。「其實現在國內外廠商都有人評估接收,」何春盛指出,尤其印度十分積極要自建面板工業,正在洽談把華映廠房當作訓練基地,一旦華映成功賣出,大同可以認列 60 幾億獲利。

財務結構改善,大同就有底氣規劃策略聯盟及發動併購,聚焦原本的強項電機馬達、好好經營大電力系統市場。這也是被稱為併購大王的盧明光最拿手的絕活。

盧明光再三強調,「我不是為了如何來活化資產進來,我是要把這個企業給經營好,」身為老大同人,這一役他心情特別不同。

他在大同工學院畢業、當助教,23 歲就進大同公司當採購組長,「過去老董事長(林挺生)培育這麼多的幹部、校友⋯⋯,台灣少有百年的企業,它基礎還在,只是現在亂,我不忍心它是這個樣子。」

第三役:尋找電力市場的機會

不忍心的,還有研華科技共同創辦人何春盛。在大股東王光祥、鄭文逸從去年長達半年「六顧茅廬」下,何春盛也念及林挺生栽培之情,6 月加入大同擔任總經理。

若說盧明光的任務是改善大同的財務體質,何春盛就是整頓大同太過廣泛、發散的業務。

何春盛帶入研華管理經驗,體檢發現,大同雖然和研華一樣,都是不同部門、少量多樣的生意,但大同實際上比研華複雜。上半年各事業當中,太陽能系統、儲能系統及微電網業務,雖然營收規模遜於重電馬達及家電,但是獲利率及人均生產力最高,且賣電有穩定現金流。電力也是大同起家的本業之一,大同從重電機具開始,深耕台灣電力系統 58 年,幾乎全台灣的發電廠,都可以看到大同的變壓器。

何春盛的計劃,就是以再生能源及智慧儲能發展為主,牽引生產電表、電纜及馬達老牌重電部門。太陽能部門不只做太陽能,還要從電廠投資、工程規劃、維運管理,一直發展到綠電交易平台一條龍的服務。

何春盛還要改善過往的商業模式思維。綠能及智慧電力依靠政府政策,前期工程需要龐大投資,但是經常因為政治或是政府組織變動,增加無法驗收的風險。

「我現在要求他們選案要非常謹慎,」何春盛說,「而且我不做沒有附加價值的事情。如果案子裡沒有大同的電表、沒有大同的變壓器,只是去買別人的東西來,我就不做。」

真正的底氣:林挺生培養出的校友

細究下來,王光祥、鄭文逸的誠意並不是盧明光、何春盛願意點頭的原因,關鍵還是林挺生。

「大同人一直以大同為榮,」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說,大同是台灣 1962 年第一批 16 家上市公司之一,經營企業也熱衷辦學的林挺生深知大企業需要跨領域人才,不只學機電也要學會計、經濟。

盧明光和何春盛在學時,都聽過林挺生親授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老校長不只帶頭每週中英夾雜地上英文名著選讀,更讓學生到工廠實習輪過每個工作站,從無到有拚出一台馬達。盧明光創業的第一桶金,也是來自大同分贈員工的 3 萬張股票。大同工學院校友不多,教育嚴格但實用,是大同校友緊密向心力的最大原因。

生前職銜抬頭就有三個身分「教授、校長、董事長」的林挺生,兒孫子女沒能好好傳承、經營大同,大同工學院的滿樹桃李卻把公司救了下來。而大同接下來聚焦的電力領域,又有大同大學的平台支援,在台灣大電力人才缺乏的當下,或許是大同獨有的優勢。

鄭文逸、王光祥曾問盧明光期待的待遇。「我說你請不起,我不會為錢而來,」受訪當下,盧明光才剛捐了名下價值 1 億元的中美晶股票給大同大學。

打過經營權泥巴仗的大同,大股東鄭文逸還有操縱股價刑事官司未定,為了老董事長而來的盧明光,難道不怕髒?盧明光語氣加重,強調市場派大股東即使入主大同,也必須尊重公司治理。

訪談到一半,盧明光得離席了。他趕著要向審計委員會解釋,為何他得把獨立董事本來一年 260 萬到 320 萬的酬勞,砍到剩 120 萬。「團隊一定會把公司經營得很好,擔任(大同)董事很值得安心,所以並不需要很高的報酬⋯⋯,這樣也是公司治理。」

大同在經營權之戰中,公司治理做得荒腔走板;現在,盧明光把這4個字,說得像不得僭越的神諭天條,「只要讓我發現不符合公司治理,我一天都不想待。」最後幾個字,他斬釘截鐵。

黃日燦:成立>10億美元「Fund of Funds」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

環球月刊/2021-08-31/記者吳培安

圖說: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資料照/圖片來源:環球月刊資料中心)

攸關臺灣生技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年度盛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會議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 8 月 30 日至 9 月 1 日線上 + 實體同步舉行,今(31日)進行第二天閉門會議,由 BTC 召集人暨科技部長吳政忠邀集委員及各部會機關單位,共同檢視及策進本年度各項推動成果。

本刊特別邀請到 BTC 委員、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分析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不足之處。他將產業的「自我成長」和「外部合作」比喻為雙腿,生技企業不能只靠右腳,得靠著兩隻腳一起,才能站得穩、走得遠。

  • 黃日燦擁有逾 25 年豐富實務併購經驗,在律師界素有「併購大師」美譽,他是眾達(Jones Day)國際法律事務所全球唯一華裔合夥人,回臺後創立了眾達台北分所。臺灣多起高達千億元的大型併購案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例如聯發科併購晨星、日月光併購矽品等案。在 BTC 委員陣容中,黃日燦以資深的企業併購專業經驗,為臺灣生技製藥產業提供觀察建言。

臺灣生技醫藥產業,在最近幾年得到國內與日俱增的關注和支持,但這些投資主要來自少數大企業集團的直接挹注,以及資本市場的散戶大眾。

然而,國內眾多成熟企業對這方面觀望者仍然遠多於參與者;另一方面,散戶大眾不青睞太早期的公司,使得生技產業募資非常困難。

黃日燦直言:「馬多沒有用,會跑的馬才有用!臺灣有很多創投,但如果都是投即將要上市的公司,對生技產業幫助也不大。」

他表示,國外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都是靠具備專業的創投長期支持、把不適合的標的都逐步淘汰掉,才能形成健康的體系。相對來說,臺灣的創投(VC)和企業創投(CVC)參與的程度似嫌不足,比較缺少策略聯盟的加值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生技基金,以及國發基金在生技醫療產業的投資加持都已有相當績效,但只有這麼兩家,創投加速仍然不夠,亟需更多創投和企業創投,發揮推波助瀾、穿針引線的功能。」黃日燦說。

民間大企業主導到國外大型併購 政策優惠配套支持

黃日燦認為,政府若能透過適當優惠政策,鼓勵臺灣大中小企業,各自或共同設立或參與創投和企業創投,聚焦投注到生技醫療產業,應可加速老創與新創跨業跨域整合,互補長短,相輔相成。

黃日燦也大膽提出想法,集眾人之力成立一家 10 億美元以上的「Fund of Funds」(基金中基金)的想法,目的是投資國際上頂尖的生技醫藥創投基金。「這樣做應可加強國際鍵結,提升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國際能見度,失敗風險,也比單打獨鬥做創投來得低,也更有籌碼請到高手來挑案子。」

臺灣是否有機會將生技醫藥產業打造成下一座「護國神山」?黃日燦認為,這恐怕要靠大型併購才有可能達到足夠的規模和實力,而且不是在國內,而是要在海外尋找適當的併購對象。

「這種併購案應由民間大企業主導,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優惠配套也絕不可缺,更需要跨部會前瞻性的思維突破。當年台積電派人去 RCA 去取經,才有今天的護國神山,但現在生技產業國際上大家搶著要做。因此,我們可能買不到最頂尖的,但一定要買比我們先進、規模比我們大的公司,才能讓我們快速成長。」黃日燦說。

黃日燦也強調併購及策略合作對於產業的重要性。「這幾年來臺灣無論是新藥、醫材、醫療服務都越來越成形,但大多侷限於產業自己的發展,我稱它是產業自我成長的『右腳』;相對的,多數產業都缺少大規模的合作,透過策略聯盟或投資合作、創造1+1>2價值的案例還很少,我稱它為外部合作的『左腳』。一個人要靠兩隻腳,才能站得穩、走得遠。」

大陸改革的長期戰略意義

聯合報 / 2021-09-02/黃齊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最近中國大陸掀起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反壟斷,針對教育、醫療、住房出台許多新政策,整治遊戲業和娛樂業,及提出「共同富裕」鼓勵高收入者回報社會,一夕間風聲鶴唳,造成資本市場劇烈震盪。

和台灣高度相關的有以下幾點:第一是財富再分配,大陸中央特別強調不會「殺富濟貧」,主要是形成「中間大兩頭小」分配結構。第二是扶植中小企業,培育「專精特新」的「小巨人」。第三是重視製造業,降低互聯網比重,轉向實體經濟。第四是投資第三代半導體,編列一兆美元預算。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整體改革思路,可從幾個層面來分析:首先,這是精密的頂層設計,涵蓋經濟、社會、政治各層面,對內維穩,對外準備長期鬥爭。其次,分配重於成長,大陸決心糾正資本主義的弊病,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者,加強管控民營企業,民企是中國經濟成長引擎,抓緊民企龍頭可控制貢獻大半產值的少數人。

大陸中央近期入股互聯網平台如字節跳動等企業,只占股百分之一但擁有董事席位。我們可用「產業控股公司」來比喻,這好比一家超級的「China Inc」,子公司各自獨立,中央可以有效掌控,但並非依靠持股比率。如果子公司不聽話,結合外資想搞獨立,或試圖改變經營方向,中央會毫不留情介入,改組董事結構。這個龐然巨物的企業文化就是黨文化,以黨領政,以政領企。

這不同於以往國企,因為企業仍然獨立運作,前提是要服從中央,否則下場就像香港一樣。說習近平面臨內憂外患並不為過,但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中國要走自己的路,不再複製美式民主與資本主義,也會記取前蘇聯瓦解的教訓,不再重蹈歐盟失敗覆轍。

中國面臨陣痛是必然的,因此中概股市值已蒸發上兆美元。但西方世界在批評同時,更敬畏中國的改革。臉書祖克柏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美國政府反壟斷措施會縮小其影響力,但中國卻變得更強大,這是實話。

美國正在沒落,阿富汗事件對拜登是嚴重打擊,起因都是為了集中力量對抗中國。國際政治學大師法蘭西斯.福山表示,美國不可能回復以往霸權,只能與盟國一起維持「對民主價值觀友好的世界秩序」,未來美國是否願意為台而戰,取決於國內黨派利益。

中國外長王毅最近為中美關係畫下「三條紅線」:第一、美國不得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的是中國不吃美式民主普世價值這一套;第二、不得試圖阻撓中國發展進程,指的是 AI、5G、半導體等高科技;第三、不得侵犯中國主權,特別點出台灣問題是「重中之重」。

從近期發展戰略來看,美國變得愈來愈像中國,中國某些地方像台灣,而台灣像美國。美中短期都是空,台灣是多,但長期誰才是多,有待觀察,時間會證明一切。

CFC 新制 課稅不溯既往

聯合報/2021-09-07/記者賴昭穎

境外資金回台專法 8 月 14 日落日,緊接而來要面對的是最快明年生效施行的受控外國公司制度(CFC 制度),會計師建議,台商個人在針對 CFC 制度進行任何調整之前,要完整評估五現況,及早相關準備文件,才能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決策。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投資部執業會計師洪銘鴻說,首先是充分了解 CFC 制度施行後可能面臨的課稅問題及風險,CFC 制度是針對生效後的當年度盈餘才有視同分配問題,因此不必因為目前已累積在帳上的大筆資金,擔心會有立即性之所得課稅影響,反而應進一步了解該境外公司歷年產生收益性質、原因及金額,以綜合判斷可能衍生之租稅負擔。

舉例而言,個人透過境外公司持有國內未上市櫃之家族公司股權,縱然國內公司分配盈餘予境外公司時要先扣繳 21% 稅額,且該扣繳稅款不能扣抵境外公司盈餘因 CFC 制度視同分配予股東的最低稅負,而造成重複課稅。但在個人海外所得最低稅負與國內來源所得綜合計算下,其實質有效稅率並不必然一定大於個人持股(最高 28%)。因此,CFC 制度雖然會導致原先股利不分配給個人的免稅或遞延課稅效果消失,但實際會產生的稅負影響,仍應視個案情形判斷才能掌握其影響結果。

第二是研擬股權調整的因應對策。若透過境外公司進行三角貿易以保留部分利潤於免稅地區,因在 CFC 制度實施後,該公司的利潤均面臨直接課徵股東稅負問題,且以往保留於該公司的利潤,也可能遭國稅局以非常規交易甚或以經濟實質課稅原則進行補稅處罰,洪銘鴻建議,台商宜儘速依實際交易情形,調整營運模式,以降低可能之風險。

以透過境外公司轉投資中國大陸為例,在 CFC 制度生效後,大陸公司盈餘分配除當地 10% 預提所得稅外,因視同分配予股東可能再衍生 20% 的最低稅負,若調整成個人直接持有大陸公司股權,大陸公司盈餘分配屬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範圍,可能面臨最高 40% 稅負,調整成個人持股反而可能較為不利。洪銘鴻建議,若是個人透過境外公司轉投資境內外營運公司股權等情形,則應評估調整前後對盈餘分配可能衍生之稅負效果。

第三,試算調整過程可能衍生之稅負,避免一次性稅負成本過高。延續上述個人透過境外公司轉投資大陸公司之情形,若擬調整成透過新加坡公司持有大陸公司股權以適用租稅協定下盈餘分配的優惠稅率,洪銘鴻建議,應一併評估大陸公司股權移轉,可能衍生當地繳納資本利得稅負是否過高,以避免未來節稅效益難以彌補因調整而發生一次性稅負成本,反而得不償失。

第四,調整應避免陷入單點迷思,宜通盤考量整體稅負效益。另針對個人透過境外公司持有國內家族公司股權為例,若僅考量每年盈餘分配之扣繳稅款,加上 CFC 視同分配課徵個人最低稅負之重複課稅問題,而將持股架構調整改由個人透過國內投資公司持有家族公司股權。雖然每年因盈餘分配衍生的股利稅負降低,但因盈餘一直保留在國內投資公司不再分配給股東,導致股權價值在逐年累積下水漲船高,反而可能衍生未來傳承時的鉅額財產稅負(遺產稅或贈與稅),建議在調整時宜進行整體性的通盤考量,才能真正達到最優化的租稅效益。

最後,因應實施後申報之應備文件,超前部署避免措手不及。在 CFC 制度申報應備文件上,加上境外公司往往存在因資金往來複雜而衍生潛在稅務風險,若不預先釐清相關資金來源、發生時點及性質並備妥相關資料,未來面臨申報時恐因措手不及而導致查核風險大幅增加,因此應儘快與會計師等相關專業人士充分討論並事先備妥資料,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因應,必要一併考量是否先行自動補報繳以避免受罰。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服務部副總經理張智揚提醒,根據過往經驗,最怕遇到客戶因資訊不充分的影響,即倉促決策而做出不當調整,除可能面臨更高的查核風險外,事後往往面臨更高的補救成本。因此,在面對 CFC 制度可能造成之衝擊,應該先建立正確的思維邏輯,按部就班進行必要評估作業,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取代過往隱匿資訊的鴕鳥心態,才能在 CFC 制度上路後,繼續稅得安穩而無後顧之憂。

上櫃公司重訊規章修正

經濟日報/2021-09-05/記者王奐敏

為強化公司治理,提升資訊揭露,櫃買中心修正「對有價證券上櫃公司重大訊息之查證暨公開處理程序」等規章。

為提升上(興)櫃公司重大訊息之及時性與完整性,及依「公司治理 3.0」藍圖時程,增訂(興)櫃公司之查核(或核閱)財務報告經會計師出具繼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上櫃公司董事會於會計年度終了後 75 日內通過年度自結財務資訊、第一上櫃公司董事會之台籍董事未過半且台籍獨立董事未達二席或與主辦推薦證券商訂定之委任契約於存續期間終止或變更受委任主辦推薦證券商者、外國興櫃戰略新板公司已無在我國設有戶籍之獨立董事時,應發布重大訊息,暨第一上櫃公司及外國興櫃公司應申報主要業務往來國別及其董事暨總經理異動時之國籍資訊等相關事項,爰修正櫃買中心「對有價證券上櫃公司重大訊息之查證暨公開處理程序」、「對有價證券上櫃公司資訊申報作業辦法」以及「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興櫃股票審查準則」。

另外,為了強化第一上櫃公司監理機制,本次也修正櫃買中心「就上櫃公司財務業務平時及例外管理處理程序」,明定第一上櫃公司台籍董事或獨立董事員額數未符規定時,應進行例外管理。

2 年內增資規劃一次申報 金管會明年有條件放行

中央社/2021-09-02/記者謝方娪

為讓企業籌資更具效率和彈性,金管會參考國外制度,將開放總括申報發行新股制。金管會今天表示,預計今年第 4 季完成修法,明年符合一定規模和條件的企業申請增資時即可適用。

證期局副局長郭佳君今天宣布,金管會研議開放符合一定規模和條件的上市櫃公司,可一次申報預計未來 2 年內發行的新股額度,即開放台灣企業採「總括申報發行新股制」,經申報生效後,後續在原申請額度內辦理追補發行,企業不必再重新和主管機關申報生效,可提升企業籌資彈性和效率。

郭佳君表示,以往公司籌資,從開始籌備到股款募集,一般需時 3 個月到 6 個月左右時間,新制可望縮短至 1 個半月即可完成資金募集;對具長期資本投入較大或研發時間較長等產業特性的公司,可更彈性選擇發行新股時機。

據金管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上市櫃公司現金增資衝高至新台幣 585.2 億元、件數達 40 件,和 2020 年上半年現增 293.82 億元、 2019 年上半年現增 302.37 億元相比,都來得更高。

若觀察 2019 年和 2020 年企業募資情況,共有 147 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其中連辦 2 次增資的上市櫃公司共 18 家,代表這些公司短時間內就有籌資需求,主要產業落在生技醫療業、半導體業、電子零組件業和航運業等。

郭佳君說,舉例而言,生技醫療業研發時程或許橫跨 2 年,事前已確定資金需求,但目前國內還沒有總括申報制,企業會擔心一次募集那麼大的金額,市場沒有相應胃納量,但逐次向主管機關申報生效,至少都耗時 3 個月以上,中間股市可能已有變化;未來開放一次申報,企業可視當下股市情況,選擇適當時機點發行新股,籌資更有彈性。

至於為何限制一定規模和條件的企業才可採總括申報制,郭佳君說,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都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司才可採總括申報制,並非全面放行;主要考量企業一次申報可能涵蓋未來 2 年時間,2 年期間企業都不需再向主管機關申報,且一次申請增資金額較大,因此都會要求公司相對有一定規模、呈現較穩定的公司才開放適用。

郭佳君指出,金管會預計在今年第 4 季完成相關法令研修,並請證交所、櫃買中心、券商公會等單位配合調整資訊申報並修正自律規範等相關配套措施,預計企業明年增資時即可適用新制。

國發會簡化資格認定 及時提供新創產業協助

青年日報/2021-09-05/記者吳典叡

為協助企業度過後疫情時代,政府推出紓困融資加碼方案,緩解新創產業財務壓力。國發會產業發展處長詹方冠指出,從初步統計近2個月申辦結果來看,不僅核准融資的新創企業家數已突破 200 家,範圍更橫跨文創設計、科技等多項產業別。

詹方冠表示,新創產業受限於資格認定問題,在取得資金方面,經常碰上困難,而面對疫情突然來襲,更讓新創事業在紓困上面臨困境,因此,國發會推出新創紓困融資加碼,若新創事業成立未滿 8 年,獲認定具創新能力者,即可申請貸款,且不受營業額衰退 15% 限制,協助業者取得營運所需要的資金。

減輕新創產業營運壓力

詹方冠說,新創事業規模不一定很大,卻需投入大筆資金從事研發,過去經常面臨營收衰退或未達預期,導致難以取得銀行融資,此方案 2 家主辦銀行透過篩選名單,快速認定提出申請該方案的新創產業,評估標準著重於產業發展性、企業體質及核心團隊等面向,跳脫既往以營收及財務數據分析的迷思,及時提供資金挹注,減輕新創產業營運壓力。

詹方冠強調,目前已經核准包括遠距醫療復健、飛航控制系統相關等新創業者貸款案件,辦理中的產業類型,更涵蓋循環經濟、文創設計、共享機車、輔助疫苗運輸的高科技冷鏈設備等,顯示國發會結合公、民營銀行投入對新創事業發展,已成為「新創事業再出發」的助力。

企業換股併購 不利處分撤銷

經濟日報/2021-09-03/記者程士華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昨(2)日發表 2021 年度最佳稅法判決,揭露翔名與寶虹早年換股案衍生的課稅爭議,北商大副教授黃士洲指出,國稅局雖向寶虹原股東祭出課稅處分,但本案判決將其不利處分撤銷,有助於在我國企業併購過程中,釐清諸多難解稅負爭議。

年度最佳稅法判決評選由台大財稅法學研究中心、中華產業國際租稅學會、資誠教育基金會、台灣稅法學會等單位共同主辦,本屆評選當中,其中值得注意的亮點,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 108 年度訴字第 1649、1650 號判決,涉及翔名併購寶虹後,在 2015 年間衍生的稅務爭議。

根據判決書,翔名作為上市公司,併購未上市的寶虹,是採發行新股方式給原有股東,而寶虹本身也未消滅,而是成為翔名的 100% 全資子公司。

黃士洲表示,時間是本案的重點,換股發生時,恰好是證所稅恢復課稅的期間,當時未上市股票證交所得,須依15%稅率分離課稅。

根據第 1649 號判決書,國稅局當時對一位寶虹股東,課徵核定證券交易所得 235 萬餘元,證所稅額 35 萬餘元,又主張該股東未主動申報,按所漏稅額加罰 17 萬餘元,本案法官判決,國稅局所做出的訴願、復查結果等不利於寶虹原股東的部分,均予以撤銷。

黃士洲表示,這份判決的重要性在於,針對以股換股的併購模式 ,對於被併購方而言,就算換回的公司股票市價較高,仍屬於企業內部組織改造,所形成的純資產增加,而且還尚未經市場交易而被實現,國稅局不能直接將其視為所得課稅。

黃士洲表示,在以股換股的併購案件中,股東的持股變化,與買賣股票的所得不同,法官透過這樣的個案,印證純資產增加,未必等於所得,對於徵納環境更有幫助。

評選活動的召集人、台灣稅法學會理事長葛克昌表示,希望透過此活動,讓重視納稅人的法官,其用心得以被看見。

 台灣M&A與PE要聞

日經︰台科技業撤出中國 轉投資美、歐、東南亞

《日經新聞》報導,台灣科技業者從中國撤出,多轉向美國、歐洲、東南亞設立新廠及進行收購;台灣經濟部7月底公布的供應鏈報告顯示,過去10年台灣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劇烈下降。《詳全文》

國巨今股臨會 通過整併奇力新 100% 股權案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今(7)日上午舉行股東臨時會,會中通過發行新股交換取得奇力新(2456)100%股權案,預計12月30日為股份轉換基準日,屆時奇力新將下市。《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北京市副市長殷勇:積極構建私募股權投資生態體系

殷勇表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私募股權投資大有可為。北京將大力激發「兩區」建設形成的體制機制創新潛能,牢牢把握數字經濟趨勢下產業發展的變化規律,積極構建私募股權投資生態體系,為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加有利的金融服務。《詳全文》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來了 跨境金融成一大重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今(5)日發布,在總體方案中,作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一大抓手,跨境金融合作是一大重點。該《總體方案》要求,充分發揮澳門對接葡語國家的視窗作用,支援合作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鼓勵社會資本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多幣種創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吸引外資加大對合作區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創業支援力度。《詳全文》

SOHO中國:黑石需就收購案向監管部門提供更多資料

中國大陸商業房地產商 SOHO 中國 6 日表示,就黑石集團的要約收購案,黑石已向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提供進一步文件及資料,以回應當局於補充額外資訊的要求,並被進一步要求提供更多資訊供監管機構審查,目前不確定審查程序何時完成。《詳全文》

大陸紫光破產重整 透析背後的複雜政商關係

中國自從七一百年黨慶之後,大動作的針對民企展開整頓動作,媒體的評論大多針對經濟影響的層面去解讀,這其實也不奇怪,因為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薰陶,崇尚市場供需法則是自由民主開放的一部分,但對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說,一切都離不開政治的需要。《詳全文》

陸大量收購德頂尖中小企業 德隱形冠軍加速中國製造業升級

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德國與大陸關係發展極為密切,愈來愈多具有頂尖技術但全球知名度不高的的「隱形冠軍」陸續在大陸設立生產基地,現在這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公司不只感受到中國在技術上追趕的壓力,中國甚至還透過收購這類公司的方式快速推進大陸產業升級。《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憂國安風險 美擋中資收購MagnaChip

美國財政部轄下的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表示,中國私募股權公司智路資本(Wise Road Capital)收購系統晶片製造商美格納半導體(Magnachip Semiconductor),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風險,這將是中企試圖投資海外關鍵產業所面臨的另一次挫折。《詳全文》

路透:若能掌握尖端技術 日本考慮支持威騰電子併購鎧俠

路透引述兩位知情人士報導,針對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WDC-US)與鎧俠(Kioxia)併購案,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立場似乎正在軟化,若能由日本掌握尖端技術的控制權,經濟產業省將準備支持這項併購案。《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