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活動時間通知】〈2021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延至10/25(一)下午舉辦

本年度〈2021 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將延至 10/25 (一)下午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 3 樓遠東廳舉辦,詳細議程及活動報名資訊將於9月中旬公告,敬請各位會員多多予以關注!

名家專欄:台灣走向區域金融中心新契機

工商時報/2021-08-25/黃齊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藍濤亞洲有限公司總裁)

圖說: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內雖受衝擊,但由於中資和中企支持,仍可維持一定局面(圖/中新社)

最近大陸中央積極整頓互聯網和新經濟產業,造成香港股市劇烈震盪,相關企業股價大幅向下調整,至今市值蒸發超過 7,000 億美元。在此同時,中美大戰拉高到新戰略層次,從貿易、科技到金融領域,美國對中國概念股祭出嚴格監理法規,大陸主管機關也警告企業到美上市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沒有影響到美資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反而在北京全面開放金融市場的政策下,積極前進中國市場。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內雖受衝擊,但由於中資和中企支持,仍可維持一定局面。但台灣作為東北亞區域金融中心,正出現前所未有的機遇。

摩根大通近期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獲得全資證券商執照的外國機構;高盛子公司也獲准證券商以跟投方式投資科創板股票(類似台灣興櫃)。繼貝萊德之後,富達最近拿到第二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執照;另外花旗也獲准從事中國境內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這說明大陸證券市場正全方位對外資開放。

一個中心(Hub)的形成,必須打造生態系,包括資金進出、人員與機構聚集以及活動頻繁程度。以台灣本地市場來看,規模太小,所以外商證券、銀行、保險,近年呈現流出趨勢,外商證券公司縮編台灣布局,改由區域團隊負責,不少銀行、保險公司已逐漸出售,近期保德信保險賣給台新金,花旗消金部門也在出售中。

但台灣是區域超級金主。以國際板債券為例,現有流通數達 728 檔,都是國際知名企業,到今年第三季總發行量可超過 2,000 億美元。至於在私募股權基金(PE)方面,台灣保險公司也是重要投資人,去年投資金額將近 150 億美元。

只要外國企業與機構持續到台灣來募資,特別是 PE,台灣就有機會成為金融中心。不同於公募基金的是,PE 投資許多明日科技項目如電動車和生技,也是基礎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PE 不同於公募基金,後者不會參與董事會、比較關注短期資本利得;但PE卻能引進許多資源,和經營團隊攜手合作,共創股東價值。

一個國家作為資本輸出者,通常都能發展成為金融中心,但要有戰略。首先,我們可以要求外資 PE 主動介紹其所投資公司,不論是清潔能源、生技或 FinTech,積極來台投資或策略合作;其次,可要求 PE 所投資公司未來融資時邀請台灣企業參加;再者,甚至可以鼓勵成立中外合資私募股權基金,如同投信業。一個重要原則是,應把對台灣的貢獻納入保險公司投資評估,在投資績效相同情況下,優先考慮台灣連結度高的 PE。

台灣金融業長期願景,不只是吸引外商進入本地市場,更應鼓勵外資 PE 和台灣實體產業結合,打造區域投融資平台。在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影響力下降的當下,台灣至少可有三個定位:第一、成為亞洲私募股權投資中心。和新加坡相比,台灣不僅有資金,還有人才、技術和科技產業鏈,是全球重要戰略合作夥伴。

第二、成為 ESG 綠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不同於台灣,缺乏製造產業基礎;台灣產業排碳問題嚴重,有必要和外資 PE 合作打造綠色供應鏈。第三、成為大中華 FinTech 中心。香港和新加坡 FinTech 發展領先亞洲,但香港受限於大陸主權數字貨幣政策,未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不容易創造格局,這正是台灣的商機。

亞洲區域資本市場及新創企業,近來發展迅速。南韓純網銀 Kakao Bank 上市,市值超越國民銀行,成為韓國金融業第一,創辦人成為韓國首富。印尼電商 Bukalapak 上市,募資 15 億美元,為印尼有史以來最大 IPO;菲律賓食品公司 Monte Nissan 上市募資 10 億美元,成為菲律賓最大 IPO。新加坡租車平台 Grab 最近以 SPAC 在美國上市,估值 400 億美元;印尼同業 GoTo 年底也將在美上市,估值逼近 400 億美元。

台灣一直在尋找下一個護國神山,但不論電動車或生技,均尚未形成規模。在香港動盪的當下,台灣應藉由 PE 樹立金融中心的地位,整合產業優勢,和外國夥伴一起開拓印太市場及新興科技的光明前景!

整合資源 FINTECH 大聯盟成軍

工商時報/2021-08-30/陳碧芬

圖說: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圖/工商時報)

資深投行人黃齊元宣布發起「FINTECH 大聯盟」,以資源整合模式架構台灣 Fintech 平台,第一個實驗標的是首家金融監理沙盒實驗落地的「好好投資」轉型的好好證券平台。

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表示,他手上還有新北市─亞馬遜 AWS 聯合創新中心,此一合作平台最新再度獲得新北市政府的三年合約,該中心累計已育成 70 支新創團隊,他會從中挑選出適合的對象,納入 FINTECH 大聯盟的整合,最終邁向產業控股的大框架,走出新商業模式和契機。

以大聯盟方式,加速推動金融科技在台灣市場的發展,台灣金融科技董事長王可言在多年前提過,至今市場上沒有看出明確的成績,金管會要求金總出資的金融科技新創園區 FINTECHSPACE,每期培育 30~40 家新創公司,至今許多團隊陷入「成長停滯」,頂多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外掛技術服務或業務部門。

黃齊元表示,金融科技新創在台面臨三大難點,一是每家公司的資本額太小,能達到千萬級的個案不多,從金融科技再申請投顧執照就需另外募資台幣 3,000 萬元,像好好投資的創業團隊都是金融業人士投入,發展了五年也不過 1.4 億元,國外的金融科技迷你獨角獸都是上億美元,台灣團隊規模太小了。

二是台灣金融科技新創的技術偏向 B2B,且服務打擊面不完整,適當作法是整合、串接多家新創,完整「B2B2C」的技術研發與場景應用。三是金融法規複雜,技術出身的新創團隊沒有資深金融界的出面協助,難以協調法令。

為了能把「好好證券」做為 FINTECH 大聯盟的首要案例,該公司的董事與顧問名單中,由黃齊元建議,包含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任委員詹婷怡、前東亞證券董事長王伯鑫,都是一路和黃齊元在整合科技新創的團隊成員。

黃齊元表示,目前推動台灣 FINTECH 資源整合,剛好利用香港當前局勢的微妙關係,為台灣走出新商業模式和契機,尤其東南亞市場更是他看好的標的市場。

台杉投資成績單亮眼 5 家公司上市市值逾 1,500 億元

中央社/2021-08-31/記者潘姿羽

台杉投資成立至今屆滿4年,交出漂亮成績單,台杉投資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投資後成功上市的公司共有5間,以27日股價計算,總市值已超過53.8億美元、約新台幣1500億元。

台杉投資成立於2017年8月,分別於2017年12月募資完成新台幣46.5億元的台杉物聯網基金、2018年7月募資完成59億元台杉生技基金,今年6月完成鎖定數位醫療及醫材的16.4億元台杉水牛三號生技基金、專注投資早期新創的15.6億元台杉水牛五號科技基金。

截至2021年8月,台杉投資總基金規模達到137.5億元、約4.9億美元。

台杉投資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台杉投資成立至今滿4年,隨著多家所投資的新創公司在美、台上市,投資績效已浮現。

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進一步指出,台杉物聯網及生技兩支共100億元的基金,已完成34間海內外的投資案;其中在台杉投資後成功上市的公司共有5間(4間美國公司、1間台灣公司),以8月27日股價計算,總市值已超過53.8億美金,約新台幣1500億元。

翁嘉盛接著表示,台杉也成功引進國外7間新創先進技術來台落地,包含新型複合材料製造工藝開發商Arris Composites,已擇定在台灣北部設廠。

台杉投資成績單有目共睹,且達到當初創立時,以投資串連台灣與國際創新技術、資源的目標。

翁嘉盛表示,矽谷的Facebook、Google到現在的Uber、特斯拉,或是國內早期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都證明創投對新創的投資與支持,將讓這些擁有破壞式創新技術的新創企業能持續發展,甚至有機會成為下一世代科技的領導者;而投資海外新創則可以串接起與國際級創投的互動,增加台灣在國際創投及新創圈的知名度。

翁嘉盛也說,以科技產業為主的美國矽谷及以生技醫療產業為主的波士頓地區,在數個投資案成功IPO、募資,及與國際創投建立起的互信後,台杉投資已打下專業的口碑與知名度。日前就有美國新創生醫公司在規劃亞洲市場時,主動洽詢台杉投資希望做為主要合作夥伴。

翁嘉盛表示,台杉下一階段將在過去的基礎上,加速並擴大與國際資金、技術的合作,全力協助台灣產業以更積極的作為面對後疫情的新經濟與技術的挑戰。

盛保熙 差異化代工闖出一片天

工商時報/2021-08-30/杜蕙蓉

圖說: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

瞄準 CDMO 每年逾千億美元商機 

全球藥品製造將朝向專業分工,CDMO(國際委託研發暨生產服務)每年逾千億美元市場商機,吸引廠商爭相卡位;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瞄準此趨勢,自 2013 年起即透過併購國際藥廠的海外生產基地,並承接至少五年的代工訂單,不僅讓保瑞自 2018 年起即進入高獲利,今年上半年營收 25.61 億,交出年增 248.59% 佳績,營收更擠進上櫃生技公司前十名、位居第八,EPS 為 8.72 元、年增 428.48%,也同步改寫歷年同期新高紀錄。

盛保熙表示,保瑞正力拚成為製藥業的台積電,「要讓世界看到台灣做的藥」!

精準併購 營運三級跳

透過併購,營運呈現三級跳的保瑞,創立於 2007 年,在 2017 年之前,保瑞每年 EPS 約 0.5 至 1.5 元間,但 2018 年該公司即在併購效益和廉價併購利益,創造出EPS達 16.18 元的歷史新高紀錄,2019 年也有 7.9 元的表現,2020 年在疫情衝擊中,仍大賺一個股本,以 10.76 元躍居製藥業每股獲利王寶座,預計未來每年 EPS 逾10元應是常態水準。

根據生策會統計資料,今年上半年 195 家生技公司(上市、上櫃、興櫃)總營收為 1,567 億元,相較去年 185 家成長了 18%;其中屬於藥品製造、新藥研發的生技公司共有 67 家,總營收 370.7 億,平均營收 5.5 億,而保瑞今年上半年營收就來到了 25.61 億,全年應有機會挑戰 50 億元。

根據調查,全球藥品製造將朝向專業分工的趨勢,CDMO 每年商機約有千億美元以上,不論是從市場規模或是保瑞的國際併購策略,CDMO 業務也是保瑞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的重要關鍵。

積極打造成為藥業台積電的保瑞,很早就開始布局 CDMO 業務。從 2013 年開始,保瑞併購日本衛采台南廠、2014 年吃下聯邦製藥、2018 年併購美國 Impax 旗下益邦製藥、2020 年併購 GSK(葛蘭素史克)加拿大廠,成功的國際併購策略,使保瑞代工外銷全球的藥品得以從15個國家一路成長到 100 多個國家,也使保瑞的市值從2017年IPO時的12億,快速成長至現在約150億。

盛保熙表示,國際化是台灣生技產業存活的最大關鍵,不走出去就是會「慢慢死」,不管是產品、代工生產或者通路布局,只有打進國際競技場才有機會!而生技產業要走向國際化有三個領域:研發、製造和通路。台灣的市場小,從通路練兵很難有競爭力;而研發新藥需要燒錢、技術人才門檻高、風險大,不是短時間內保瑞能承受的風險,因此,代工生產是現階段最合適的策略。

創造門檻 要當「製藥業台積」

實際上,由於衛采、益邦和 GSK 帶進國際藥廠代工訂單,讓保瑞的製程技術提升,成為有優勢競爭力的 CDMO 廠,藥品也賣進美國、亞洲,逐步實踐保瑞「讓世界看到台灣做的藥」的夢想。

不過,盛保熙認為,「代工生產」也是要創造技術差異化的門檻,就好比台積電雖然是代工,卻已經是國際熟知的品牌,保瑞就是要打造為「製藥業的台積電」。

罕見複雜製程 國際青睞

例如,保瑞益邦廠有一套全球僅三家藥廠有的膠囊充填機,可分別將三種不同的粉體及顆粒充填進同一顆膠囊裡,這個特殊的機器設備,需要培養一群優秀的技術人才,這兩者需要搭配,才能生產,而保瑞也因為複雜製程的生產技術,取得國際藥廠新藥開發等新訂單。

目前保瑞在 CDMO 製造產品部分,包括治療低血鉀症的口服緩釋劑型藥(KCl)、用於帕金森氏症的長效型療效膠囊-瑞多寧(Numient,外銷名為 Rytary)、治療關節炎的 Voltaren 都是相當具指標性的藥品。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 126 億美元的低血鉀症市場、49 億美元的帕金森氏症市場、美國每年也有超過 5,000 萬患者罹患各種關節炎,數據顯示保瑞所代工之藥品的市場性與前瞻性,未來也可望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逐步提升產能,後續營運表現可期。

對保瑞而言,雖然不是從研發端投入新藥開發,但從製程生產,也培養了新技術,而且有穩定的現金流加上在國際的知名度打開,保瑞就有充分的實力可持續併購,甚至不排除未來會投資或併購利基型的新藥公司。

保持童心 學什麼都在行

1972 年出生的保瑞董事長盛保熙,是國內知名藥商和安行的第二代 ,也是吳火獅外孫女婿,他一手創立的保瑞不僅已躋身製藥業獲利王寶座,定位的 CDMO 模式,更已掀起一股風潮,他八年啟動五件國內外藥廠併購案,創造打進國際競技場的效益,更成為藥業奇蹟!

兒童節出生的盛保熙,興趣很廣泛,對任何事永保著一顆好奇的童心,學什麼也都很在行;音樂、體育、經商、創業,讓他的人生很精采。他 3 歲就到美國接受西式教育,18 歲時就和李玟、王力宏等人混在一起學音樂,一度還被經紀人看上,要他加入 L.A.Boyz;他也曾是網球好手,在加州網球選手中排名第 38 名,和張德培等網球好手一起打球。

盛保熙曾經營過 Kiehl’s 等知名醫藥和彩妝品牌,創立的 Earth 88 更受到 LV 集團青睞。他還創立麻吉娛樂經紀和得藝國際媒體,投資的經紀公司栽培出金曲獎「最佳男歌手」李玖哲。

1994 年盛保熙因為父親肝癌過去,回到台灣在家族事業的和安行學習,從倉庫、業務員到經理走了五年,而後再晉升總經理,2007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盛保熙認為產業的機會來臨,創立了保瑞,並以國際化為發展目標。

盛保熙表示,生技產業從早期 1.0 的摸索環境建置 GMP,受惠國際藥廠在台設廠培養的製程生產技術;到 2.0 世代新藥蓬勃發展,資本市場的活絡,將生技產業帶進空前的榮景;接著因幾個新藥解盲失利,資本市場的低迷,資金退潮,也讓產業進入 3.0 的世代,產業的結構已逐步改變!目前生技產業發展已從新藥開發的本夢比階段進入成熟的本益比,強調的是業績和價值,需要有成功的雛形,才能「吸金」和「吸睛」。

盛保熙表示,全球藥業專業代工已成趨勢,保瑞在併購效益發揮下,營運將持續呈現「高成長」,目前已鎖定在美國、澳洲、歐洲市場尋找併購標的,以躋身全球前五大代工藥廠為目標。

盛保熙小檔案

  • 現職:保瑞藥業董事長
  • 出生:1972年,牡羊座
  •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學士
  • 經歷:和安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保瑞藥業董事長暨總經理、聯邦化學製藥董事長暨總經理、宇泰欣藥業董事長暨總經理、益邦製藥董事長暨總經理
  • 得獎殊榮:中華民國傑出企業管理人協會「第十二屆年度十大績優潛力企業金炬獎」(2015年)、經理人月刊百大MVP-組織管理創新獎 (2015年) 、Deloitte勤業眾信Technology Fast 500 2016 APAC (2016年)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台灣併購金鑫獎-最佳創意併購獎 (2018年)

科技業協助打造 林百里 倡三大智慧醫療平台

工商時報/2021-08-31/杜蕙蓉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 30 日在 BTC(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中表示,台灣推展智慧醫療,面臨醫院內的 IT 基礎建設、人才部署問題,科技業可以協助建構以資料、醫生、病患為導向的三種平台,未來有新技術與資訊工具後,才能真正結合發揮功能。

被視為生技產業政策風向球的 BTC,今年聚焦智慧數位醫療,台灣在應用健康數據開發商模時,如何吸引投資者和接軌國際?如何從醫院端改善科技落地的問題?吸引海內外專家紛紛提出良方。

林百里認為,台灣有 AI、Cloud、5G、Iot、AR/VR、照護機器人七大技術可以應用在智慧醫療,但要先解決醫院內的IT基礎建設、人才部署不足的困境;以 IT 眼光看台灣的優勢,是把硬體軟體結合成解決方案,先達到數位轉型,再達到醫療轉型。

他建議,科技業應打造三個平台,一是智慧醫院基礎建設 Data Center,提供資料導向平台;二是醫生導向的遠距醫療平台,三是病人導向的智慧型醫療照護平台,透過三平台結合建構出醫療線上線下生態系。

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認為,智慧醫療的落地,需要啟動醫療資訊的大型投資計畫、健保兩大策略下手。國內每年有八千億元的健保經費,但給予新藥和創新醫材的總額預算卻僅 7,700 萬元,只要透過政策調整提 1%、甚至 0.5% 的預算,每年就會有 80 億、40 億的經費可扶持產業。

張鴻仁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醫院的資訊系統約在 20 年前建立,難以負荷人工智慧,未來若能因國發會和衛福部,啟動醫療資訊的大型投資計畫,讓大、小醫院甚至診所,都能導入人工智慧,加上健保總額對新藥和創新醫材的支持,台灣生技產業一定可以再創奇蹟。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楊泮池指出,「醫院評鑑」制度應該與時俱進,才能讓醫院更願意發展智慧醫療。另外,台灣也需要有好的場域,讓智慧醫療產品進行測試、驗證,台灣先開始使用,產品才有機會走上國際。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上,還未有大錢進來,是因為台灣市場需求還在釐清,若要擴大市場,就要往國外發展。

異質整合成新顯學 為何半導體廠會攜手搶攻此商機?

經濟日報/2021-08-30/記者李孟珊

在半導體產業面臨摩爾定律(Moore's Law)物理極限,異質整合便成為半導體業新顯學,台積電(2330)與力晶集團攜手打造結合邏輯晶片與 DRAM 的全球最強異質整合晶片,日月光投控、精測等大廠也都積極卡位相關領域,市場看好台灣擁有結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進而築起一道他人難以跨越的門檻,在半導體市場上保有競爭優勢。(延伸閱讀:晶圓一哥攜力晶 築技術高牆)

業界人士指出,「異質整合」意思是,將兩個、甚至多個不同性質的電子元件(如邏輯晶片、感測器、記憶體等)整合進單一封裝裡;或從晶片的布局下手,利用 2.5D 或 3D 等多維度空間設計,將不同電子元件堆疊、整合在一個晶片中,解決空間限制。

台積電和力晶兩大集團合作分工,由愛普提供的VHM(3D 堆疊技術記憶體),包含客製化 DRAM 設計及 DRAM 與邏輯晶片整合介面的 VHM LInK IP,力積電供應客製化 DRAM 晶圓代工製造,最後由台積電提供邏輯製程晶圓代工及 3D 堆疊製造服務,透過 DRAM 與邏輯晶片的真 3D 堆疊異質整合技術,打造出業界首創的異質整合晶片,協助客戶打破摩爾定律的限制。

業界人士進一步分析,在發展半導體異質整合過程中,跨域溝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兩個不同晶片放在一起,需要處理的問題很多,包括連結方式、距離長短等,這些問題需要 IC 設計、晶圓製造、封裝等業者密切配合才能解決,而完整又集中的產業鏈,才能加快跨領域溝通的速度。

以日月光投控來說,該公司一直深耕異質整合,因為看到電子終端產品發展朝向低價格、多功能、高效能與高整合度發展,彰顯出異質晶片封裝在系統整合創新的重要性;日月光投控表示,隨著技術的演進,能夠透過異質整合讓 SIP 達到更佳的效能;中華精測先前則指出,5G 智慧型手機對晶片輕薄短小設計和異質整合封裝需求增加,晶片測試作業更複雜且時間拉長,半導體製程前段晶圓測試和後段系統級測試角色提升,連帶對測試介面和測試治具需求看增。

業界人士強調,台灣擁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在攜手合作之下,有望築起一道高牆,保持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競爭優勢。

金管會開門 虛擬幣平台喊衝

工商時報/2021-08-30/陳碧芬

金管會依法納管的虛擬通貨平台及其業者,多家業者已做妥全新的客戶 KYC/AML 作業流程與文件給金管會,達到合法被監管,也準備藉此擴大客群對象。交易商 MaiCoin 將於 9 月 1 日起開放在台灣註冊的社團法人申請開戶,便於該單位接收國外的虛擬貨幣捐款,創下台灣市場新紀錄。

金管會通過施行的「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直接點名台灣市場的八家加密貨幣交易商「納入管理」,主要是要求客戶開戶、交易虛擬貨幣的實名制,若是台灣本地民眾要有台灣的身分證,若是外國人則要有居留證或護照影本、銀行開戶證明等,而且過去開戶時缺少的資料也都要補齊。業者透露,在此規定下,已有兩家平台自動停止交易服務。

但也因 KYC/AML 的納管要求明確,虛擬通貨交易商可以新增客源,因此最近也重新接觸曾經主動詢問開戶事宜的社團法人、基金會等。

MaiCoin 表示,社團法人的業務內容不乏與國際關聯,例如移工、外籍配偶等,隨著虛擬貨幣在國際間的使用愈來愈廣泛,連一般商業公司都有國外貨款拿到比持幣、穩定幣,許多國際捐款也都接受虛擬貨幣,社團法人確有實際的需求。

對於開拓社團法人的開戶管道,MaiCoin 認為,基本規定和一般公司戶沒有差別,支援台灣註冊公司以及海外註冊公司,後者需排除美國、日本、FATF,以及 OFAC 禁制國家,服務內容包括國內公司使用新台幣銀行轉帳交易虛擬貨幣,國外公司則使用美元銀行轉帳交易虛擬貨幣。

至於社團法人在開戶申請過程,除在台登記證明需另外準備募資計畫書面資料,也要接受若要在台灣轉成法幣的提領金額限制。

基於虛擬通貨在國內外法規上的嚴管,公司戶開設虛擬通貨帳戶,實際上並不容易。交易商會額外要求公司戶實質受益人聲明和個人文件、交易授權委託書、客戶資產來源及風險偏好調查表等,而且交易商有開戶的最後審核權。但是,至今已有不少公司戶成功開戶,並在業外投資部分增加虛擬資產。

 台灣M&A與PE要聞

韓流比較好?統一羅智先二度併購韓國食品商背後盤算

食品業龍頭統一(1216)日前召開董事會,擬收購韓國第三大茶飲公司「TEAZEN」不超過80%股權,並已向賣方韓國私募股權基金IBK-TS財務顧問,也就是韓國PwC,提交約束性報價,有望成為統一第二個併購的韓國公司。《詳全文》

旺矽斥 2.85 億元併購美工程探針卡廠 今年 9 月完成

探針卡大廠旺矽(6223-TW)26 日宣布,擬斥資約 1,020 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2.85 億元,透過百分百持有子公司 MPI America,取得美國高性能工程測試探針卡 Celadon Systems Inc. 全數股權,強化在測試領域領先地位,預計今年 9 月上旬完成併購。《詳全文》

大同提升集團資源 整併兩家醫療子公司

大同(2371-TW)26 日公告,為整合資源提升公司發展潛力,子公司進行合併,將存續大同醫護公司、消滅安欣好耀公司,合併基準日暫定 9 月 30 日。《詳全文》

半導體整併 美日聯手打三星?威騰擬豪擲 5,600 億併鎧俠

在南韓 SK 海力士 90 億美元收購英特爾 NAND 快閃記憶體業務的交易正逐步推進下,NAND 快閃記憶體市場也發生變化,知情人士稱,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考慮以 200 億美元,併購日本日本第二大 NAND 型快閃記憶體商-鎧俠,估計交易金額達 2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600 億元),此併購案最快 9 月中旬敲定。《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大陸出重拳 嚴管私募基金

大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管理資產超過人民幣60兆元(約新台幣261兆元)的基金業對推動大陸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將頒布私募基金條例,針對基金投資行為短期化特徵加大工作力度(意指要嚴管),不斷壯大長期投資力量。《詳全文》

大陸醫健併購投資 8 年逾 2,800 億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2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醫療健康服務併購投資總額累計超28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2016年和2019年至今呈現行業併購投資高峰。《詳全文》

大陸併購違法審查:滴滴、騰訊和阿里問題多 美團和百度等躲過一劫?

在大陸市場中,若被認定構成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俗稱「併購」或「合營」),但不具有限制、排除競爭效果,將被處以罰款警告。《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瑞薩完成併購英商戴樂格 聚焦物聯網市場

日本 MCU 龍頭大廠瑞薩電子(Renesas)(6723-JP) 31 日宣布,已完成英商戴樂格半導體(Dialog Semiconductor)的併購。《詳全文》

越南獨角獸VNG  考慮透過SPAC購併在美上市

越南首隻獨角獸新創公司 VNG 正在考慮透過涉及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反向購併在美國上市,此一潛在交易可能使 VNG 的估值達到 20 億~30 億美元(8.6萬~13 萬美元)。知情人士指出,VNG 正在就此與財務顧問進行討論。《詳全文》

Mazda事業體整併 收購一汽馬自達納為子公司

Mazda中國事業體重整,總部在南京的長安馬自達汽車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申請收購一汽馬自達股權案,擬交易完成後,一汽馬自達與長安馬自達業務將合併,一汽馬自達成為子公司,馬自達在中國將只有長安馬自達一家合資公司。《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