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協會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8:工研院產科所蘇孟宗所長

編按:全球製造業大規模走向區域化經濟貿易系統,新的合作夥伴關係與新的商業模式也因應而生,在地製造、短鏈供應和疫情擴散等趨勢所引發的跨國管理問題,不但改變了企業既有的營運模式,也加速了 AI 應用科技與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結合。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製作團隊持續透過訪談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供應鏈重組後的價值轉型與疫後併購投資策略思維對未來台灣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機會。


問:2020 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發展及產業製造活動,過往運行已久的商業模式在面臨遠距工作、社交距離等政策的推行下有了重大變化,並衍生出新的商務模式及加速全球企業數位轉型的拓展,隨著疫苗推出、國際政經局勢也逐趨穩定,您怎麼看台灣 ICT 科技產業在後疫情時代的戰略地位?是危機還是轉機?

答:從全球股市的表現來觀察,是很難觀察出全球其實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主要是因為疫情將未來 5 至 10 年科技應用的場域提前發酵,如線上教學、遠距工作、虛擬零售等,都提供機會讓創新技術能夠實際落地實行,加速了企業本來就在規劃推行的數位轉型。

商機上來說,台灣雖然沒有太多品牌,但在硬體的電子產品供應鏈上能有所幫助;此外,中美貿易的衝突下,台灣廠商儼然成為國際企業在中國選項以外的折衷地帶,不論在供應鏈在地化及國際品牌轉單商機都有有機會切入。

危機來說,因為台灣防疫有成,所以其實企業及人民在體驗未來科技應用場域上相較於實際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為少,很多中小企業在公司文化及企業運作面還沒有體會到數位轉型的需求;同時,在全球供應鏈趨向短鏈及在地化,台灣中小企業並不一定有資源來逐水草而居,進而對於未來產品終端市場及企業規模擴張產生限制,這時併購佈局或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問:您去年曾發表「疫情當下台灣產業振興策略的關鍵思維」一文,文中分析了疫情對台灣各產業的影響,就目前邁入後疫情時代,依據您的觀察,各產業的影響是否與去年的觀察有所不同??

答:過去一年的疫情發展,在疫情前半段主要是中國供應鏈端受到嚴重的影響,而進入到疫情下半段,雖然亞洲疫情趨穩,供應鏈多開始復工,但歐美地區的消費端反而受到波及。因此,現在重新評估,在中國製造、中國銷售的部份應比原先更為樂觀。

但因美中衝突仍存,政治考量凌駕經濟,其他國際國家是否會選邊站還不太明朗,但去年整體台灣表現都是較原始預估更加樂觀的,主要幾個觀點來分析:

  • 美台互動增溫,中國尚未針對中國內的台商供應鏈施壓
  • 電子產業及機械產業去年度的實際營運表現都優於原先工研院預期
  • 中美衝突,彼此也並未有朝向相互讓利的情況發生

放眼 2021,預期相關轉單及疫情趨緩效應,台灣各產業的營運成長將可持續,但針對 ICT 及機械產業會有些波動,主要是缺料及去年基期墊高的影響,不過整體來說應是樂觀的。

問:中國近期積極主推國有品牌化,然而中國內需市場仍是台灣企業相當重要的一塊市場,在中國供應鏈自主、產品國產化的趨勢下,您有什麼觀察?

答:目前從手機、電動、自駕車都可以觀察到中國開始推動在地品牌化,起初台灣因為技術、製造及成本優勢,應仍可切入相關供應鏈, 後期可能如同當初 NB、PC 的發展歷程,在地廠商多會逐步崛起,向既有供應鏈競爭。

此外,我們近期也有觀察到受中國國產化、供應鏈調整及疫情影響,許多台商在經營調整的狀況下,透過合併及合資的方式,與中國廠商在技術、產能、生產上整合,提升了中國自主生產的能力。

問:在國際供應鏈方面,目前我們看到國際品牌大廠多將旗下供應鏈分為「中國內需市場」及「非中國市場」兩大主線進行,許多台灣企業也藉機重整供應鏈佈局來轉型升級,在台灣企業重新建立海外供應鏈的同時,對於台灣企業出走中國、朝往國際投資佈局,您是否有什麼可以觀點可提供分享?

答:在過去台商西進中國以前,台灣有非常多的企業人才已經在泰國、馬來西亞、歐洲都有國際市場發展經驗,許多人才也多在國際企業效力。當中國逐漸開放市場讓外資投入後,台商馬上將過去累積的國際製造和管理的經驗輸入中國,因為文化及語言上多有相似,台商能在當地市場取得成功。

但經過多年的訓練,除了中國過去的人口紅利外,中國當地的企業及人才國際化也快速的在提升,台灣大型製造業對於人才吸引及培育上仍還有能力去抗衡,但台灣的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相對就較落後,過去我們台灣的強項,現在變成我們最需要注意的環節 

台灣在產業面也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擺脫過去低成本、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務,而去尋找技術含量高、取代性低的新成長曲線。如同以色列所追求的「不是要做第一,而是要做唯一」

問:面對企業數位轉型趨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可以提供什麼機制讓台灣企業能夠加速朝向智慧化解決方案供應者的方向發展?

答:政府近期提供了「雲世代」平台,集結多家提供數位轉型所需的軟硬體工具廠商,給予中小企業及新創在數位轉型的幫助,透過給予點數的方式,讓企業能夠選購雲平台上的產品服務來協助企業加速數位轉型。因為對新創來說,透過實際資金的給予來推動數位轉型,實際效益並不如預期高。

在機制面上,政府也可以透過設立相對應的獎勵機制,不論是透過抵減、優惠的方式去鼓勵企業在國際佈局的策略下,將相關高附加價值的管理、研發、智慧財產、採購等部門留在台灣,來做到放眼國際、根留台灣。

問:我們觀察到近年來創新技術快速發展,從過往行動裝置到現在未來 5G 時代,穿戴裝置、物聯網、雲端運算、AI 自動化、電動車等嶄新應用百花齊放,傳統科技產業面臨了質與量的改變及軟硬整合的需求,台灣過去以硬體為主要強項,軟體相對是我們的短板,您對於台灣軟體人才發展的觀察為何?

答:不論 5G、AIOT,客製化在 ICT 產業的比重越來越高,過去台灣客制化多是著重在軟硬整合面,台灣其實有相當多的軟體人才,但整體企業對於軟體人才的需求讓他供不應求,這次的疫情讓大家看見台灣,但台灣要思考在後疫情時代,要如何讓國際更深度地認識台灣、認同台灣,讓台灣與國際的科技服務(軟體、系統整合、雲端平台、軟體測試、科技顧問等)人才能夠相互循環流動。

問:在後疫情新技術發展的趨勢下,我們觀察到很多台灣廠商透過多元方式相互合作結盟、聯手建構生態圈,有助於台灣產業的競爭力提升,據您的觀察及經驗,是否可以分享在全球競爭的局勢下,您對於台灣企業彼此合作、搶下一席之地有何看法?

答:如同近期電動車的 MIH 聯盟,將台灣的產業鏈能夠彼此整合、資源共享 ,對於台灣在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上面多會有所幫助,我們都樂觀其成。

過去產業之間多看到的是較為鬆散的聯盟,而非彼此深入合作的夥伴,主要是企業間在利益及業務上能夠取得共識是困難的。從過往的經驗看,如果能夠從產業促成,而非由單一企業號召的方式組成聯盟,或許大家深度整合的可能性較高。

另外,在國際面,如果同一產業高度透過聯盟整合,相互整合越緊密,國際間越容易遇到 Anti-trust 的問題,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問:目前中、美等國在電動車供應鏈的發展上,都有自主品牌及相關企業加速佈局中,台灣則是定位希望成為各國電動車供應鏈的合作夥伴,從您的角度觀察,台灣要在電動車的領域搶下一席之地,有什麼關鍵需要注意?

答:台灣企業投入電動車大多有 7 至 8 年以上的歷史,台灣要如何在電動車的領域彎道超車,應該著眼思考下一時代的技術及應用,電動車近期會這麼快速的發展,都是源於新的企業所提供的商務模式已逐漸成熟,觸動了原本較為封閉的傳統領導企業。

未來在電動車的領域,對於汽車的使用目的、操作、可提供的服務多會跟人的互動有關,因為當人已經不需要駕駛,在車內著重的就回歸到人的需求。台灣雖然人口不多、規模不大,但仍保有多年的歷史及豐富的文化,這部分在未來電動車產業中,可以去探索並勾勒可能的場景及應用來提前布局。

》更多 2021 台灣併購白皮書企業領導者訪談專文,請點選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H1 全球併購金額 2.6 兆美元 創同期新高

工商時報/2021-07-2/林昱均

安永最新全球報告指出,2021 年上半年的全球併購活動創下歷史新高,交易額超過 2.6 兆美元,高於去年同期 9,260 億美元,並超過新冠病毒疫情發生的前5年平均值(2015-2019年上半年)1.6兆美元。

今年上半年的全球併購活動超過一半在北美,交易額共 1.4 兆美元(高於 2020 年上半年 3,450 億美元),幾乎是疫情爆發前五年平均水準(7,840 億美元)的兩倍。其次是亞太地區併購額 4,460 億美元,相較 2020 年上半年共 2,220 億美元躍升許多,與前五年同期的年平均相比增加3,170億美元。

歐洲緊隨其後共 4,120 億美元,相較 2020 年上半年的 2,450 億美元增加,也超過前五年同期 3,560 億美元的平均水準。

雖然全球併購交易總數下降,但今年單件金額達數十億美元的併購交易激增達到 479 件,是推動交易活絡的主因。儘管全球經濟仍受疫情影響,但跨境交易也出現復甦,從 2020 年上半年 2,360 億美元,增至今年同期 6,880 億美元。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淑芬表示,併購交易者發現自己身處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樂觀、疫苗推廣的進展、低成本融資和創紀錄的私人資本乾火藥環境中,成功因應疫情如何轉變成虛擬交易的挑戰之後,在千載難逢的市場中尋找交易機會。

此外,就台灣市場併購活動,她觀察到因歐美市場有些大型集團已在進行事業群的分拆出售策略,台灣企業可藉此機會,藉由併購取得歐美地區的布局或相關高階技術。

併購交易熱絡 台灣生醫產業「打群架」

中國時報/2021-07-20/記者郭鴻慧

台灣生醫產業併購交易以生技製藥業居多, 2021 年上半年生技製藥業交易量明顯大於前 2 年,前 4 月的案件數更已和 2019 及 2020 年整年度的案件量接近。未來,市場將更快速的成長但也更加的競爭,越來越多台灣企業跳脫過往各自埋首發展、獨佔一方的思維,願意藉由更開放的態度、更多元的策略來「打群架」,透過彼此結盟合作加速轉型升級。

近期引領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的六大併購焦點包括:(1) 科技業者近年積極跨足生醫領域,整合 ICT 及生醫技術(2) 具技術潛力生技製藥代工、掌握關鍵原料藥及積極進軍國際市場(3) 消費者追求健康意識持續提高,業者關注焦點擴及整個大健康版圖,並由台灣延伸至全球(4) 再生醫療領域興起,台廠透過併購投資、跨國合資、策略聯盟切入此領域;(5) 互利共贏台日併購加強企業競爭力(6) 生醫業者結盟財務型投資人進行併購投資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指出,2020 年全球面臨疫情變化莫測的不確定性,即使如此,生醫產業的併購活動並未像其他產業般受到影響,2020 年下半年併購案件數及金額皆已雙雙回升,充份顯示業者對於透過併購加速取得優質資產的迫切性。2020 年前十大交易中有多起併購交易標的為生物製劑廠商,而於遠距醫療、分子檢測及基因治療相關領域亦有具規模的代表性併購案例。

台灣生醫產業要成長茁壯,應利用現有利基及競爭優勢,透過投資併購做為加速器。生醫業者若能「群策群力」結合資源,將有助實現馳騁國際的願景。而大健康產業等新興領域的興起,也將開創更多元的高附加價值。台灣生醫產業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展現了高強度的韌性,相信未來的發展必定指日可待。

資誠:貿易戰加疫情 台灣家族企業營收衰退占比倍增

中央社/2021-07-19/記者吳佳蓉

資誠(PwC)今天發布「2021 全球暨台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在美中貿易戰及 COVID-19 疫情接連衝擊下,去年營業額衰退的台灣家族企業比率升高,從 2018 年調查的 14% 攀升至 41%,倍數增加。

資誠每 2 年進行一次台灣家族企業調查,上次是 2018 年。本次的「2021 全球暨台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於 2020 年 10 月 5 日至 12 月 11 日間,調查來自 87 國的 2801 位家族企業領導者,其中包括 37 位台灣受訪者。

調查顯示,近年受調查的台灣家族企業,營業額成長比率逐年下滑,營收衰退比率則不斷上升。分析第一階段衝擊來自美中貿易戰,使台灣家族企業營收成長的比率從 55% 下滑到 43%,營收衰退的企業比率則從 14% 增加到 22%,高於全球家族企業平均。

疫情爆發後,台灣家族企業營收成長比率再由 43% 下降至 38%,營收衰退的比率則從 22% 大幅增加至 41%,惟衰退的占比仍比全球平均的 46% 低,表現相對有撐。

所幸,對於疫後復甦的關鍵 2 年(2021 年及 2022 年),台灣家族企業看法普遍樂觀,近 6 成受訪者認為今年營收可穩步或強勁成長,84% 有信心能於 2022 年保持成長態勢。

資誠建議,在中國紅色供應鏈進逼下,規模不大的台灣家族企業,應善用其他籌資管道,如資本市場、私募股權基金、引資策略夥伴等,別僅固守銀行借貸、營運現金流、內部資源(家族資本)等傳統籌資工具。

展望未來,調查指出,未來 2 年的主要挑戰包括業務拓展與多元化,如拓展新市場或客戶群體,以及推出新產品,重新思考調整業務模式,加強與其他公司或組織合作等,之後才是提升數位力及增加使用新技術,台灣家族企業對這兩項挑戰重視度,低於全球。

調查提到,未來 5 年台灣家族企業的業務結構,將由專精某一個商業領域的模式,轉變為多角化經營,同時,5 年內台灣家族企業股東,將主要由二代掌權,目前已有近 5 成第二代擔任企業管理層成員,第一代逐步退位。

資誠建議,家族企業可依循「先企業接班,後股權傳承」的傳承路徑,建立一套明文的接班傳承制度,包括所有權、經營權、受益權的分配等,降低未來爭權奪利的風波。下一代不參與經營的企業,則要提前擘劃外部接班人遴選與培養制度,避免後繼無人影響企業存續。

資誠表示,如果不將企業與家族價值觀書面化,將難以有效傳遞與傳承;調查顯示,目前已有 4 成以上台灣家族企業,不時會發生家族衝突,但卻缺乏明確的衝突解決方式。

資誠每2年進行一次台灣家族企業調查,並從 2013 年起針對家族企業財富及傳承提供專屬服務,今天並宣布進一步成立「資誠家族及企業永續辦公室」。

四成家族企業 估今年營收衰退

工商時報/2021-07-20/林昱均

圖說:台灣家族企業近年面臨各項挑戰,企業經營也較為保守,要加快數位化腳步、改變經營策略

資誠(PwC)會計師事務所19日指出,台灣家族企業自2019年逐步走下坡,營收衰退的家族企業占比從2019年的14%、2020年的22%,今年受疫情影響更上升到41%,等於有四成以上家族企業今年營收將衰退,為近三年最慘。

台灣家族企業近年面臨各項挑戰,資誠指出,除宏觀面的疫情、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遷移等因素外,我國多數家族企業經營策略也較為保守,引進資本市場資源步調也較慢,可能因此失去市場商機。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表示,台灣家族企業以傳產代工為主,其經營多面臨三大劣勢,包括商業模式固定、產品同質性過高、未改善成本結構等,惟市場競爭是不進則退,若遲遲未改變,自然會面臨營收衰退情況。

舉例來說,過去國外產品是透過台灣代理商、經銷商、再到實體店面販售,但電商產業興起後,產品直接運輸到店面或消費者手上,中間各盤商現已受衝擊。

盧志浩認為,台灣企業產品本身品質良好,但適逢數位化時代,各國競爭者以IoT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運用數位工具降低成本,台灣家族企業勢必要加快數位化腳步、改變經營策略。

資誠副所長林鈞堯則表示,台灣企業對外也面臨紅色供應鏈挑戰,大陸企業是透過資本市場大量取得資金擴廠,同時在各區快速鋪張營業據點搶訂單。相較之下,台商為保守投資,多為經營有成再將盈餘用來擴廠,其擴張速度相對大陸公司就慢上許多,也無法搶先取得市場地位。

資誠家族及企業永續辦公室主持會計師洪連盛也指出,台灣家族企業主要透過銀行借貸、營運現金流與家族資本等三種傳統籌資方式,未來因應數位轉型、紅色供應鏈挑戰等,台企應善用其他籌資管道如資本市場、私募股權基金、引資策略夥伴。

不過,部分家族企業擔心引進資本市場資源如上市櫃後失去經營主導權。洪連盛則以德國35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默克集團為例,默克只釋出三成股權到資本市場,剩下七成為家族企業持有,只要企業能手握五成到七成股權,仍可確實掌握公司主導權。

「臺灣創新板」正式開板! 為國內經濟注入成長新動能

 ETtoday/2021-07-20/記者陳心怡

圖說:證交所「臺灣創新板」及櫃買中心「戰略新板」聯合開板典禮(圖/攝影中心)

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於今日共同主辦「臺灣創新板及戰略新板聯合開板典禮」,臺灣創新板將提供創新公司籌資新選擇,是新創生態圈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新創團隊可於資本市場獲得長期穩定的營運資本,有助其拓展業務及穩健發展,並強化營運體質和競爭力。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資本市場具有籌資和投資的流通功能,為持續推動資本市場發展,金管會於去年12月正式啟動資本市場藍圖,以『公平效率、創新開放、連結國際』作為重要發展指標。創新性新板的推出,正符合資本市場藍圖中『強化發行市場功能,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目標。

證交所近年來已陸續推出逐筆交易、盤中零股交易制度,經過一年審慎研議後推出「臺灣創新板」,滿足創新企業的籌資需求,落實響應政府政策。

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表示,近年國內經濟顯著成長,證券市場也蓬勃發展,目前股市總市值達到60兆元,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突破5仟億元,都比往年呈現倍數成長,在資本市場資金動能充沛情況下,正是實施創新板最好的時機。新制度研議過程中業已徵詢各界寶貴意見,並參採各主要國家作法,整合出較為可行的方案。

證交所本於活絡資本市場、發展國家經濟的初衷,期藉由資本市場的力量扶植新創產業發展,「臺灣創新板」的推出,提供創新公司籌資新選擇,是新創生態圈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新創團隊可於資本市場獲得長期穩定的營運資本,有助其拓展業務及穩健發展,並強化營運體質和競爭力。

展望未來,證交所,表示將持續積極努力,確保市場參與者權益,營造良好的投資與籌資環境,創造資本市場的正向發長。

台股 2 新板將上線,Gogoro、KKBOX 會掛牌嗎?

數位時代/2021-07-19/陳君毅

一次新增 2 個股市的新板塊,新創、會計師、承銷商、創投怎麼看?金管會又如何回覆大家最關心的「流動性」問題?

台灣可以把 Gogoro、KKBOX 留在本地掛牌嗎?對於這些知名的新創來說,先不論在台灣上市的環境考量,光是要滿足台灣上市的「獲利」條件,可能就有些難度。

金管會為了將優質但未獲利的優質新創留在台灣,7 月 20 日將上線 2 個全新的股市板塊,分別是幾乎沒有太多限制即可掛牌、隸屬興櫃體系的「戰略新板」,以及替營收未達上市標準企業所設立的「創新板」(2 個板塊合稱創新性新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受訪時表示:短期目標是在開板 1 年內,2 個板塊至少各有 10 家企業掛牌。

Gogoro、KKBOX 與眾多新創的態度:觀望中

Gogoro 與 KKBOX 會有興趣嗎?《數位時代》向兩者詢問是否有在台掛牌的計畫,確實有人給出較樂觀答案。

KKBOX 回覆,「目前仍在評估中,現階段將會以台灣為主,但仍不排除於其他地區上市。」至於 Gogoro 僅表示:「對未來任何的可能性與發展,都保持開放的態度。」

圖說:KKBOX 表示,目前仍在評估中,現階段將會以台灣為主,但仍不排除於其他地區上市

圖說:被金管會點名接觸,希望能在台掛牌的 Gogoro,目前也沒有明確地表示,僅說:「對未來任何的可能性與發展,都保持開放的態度。」

近期曾喊出上市的 2 家雲端與軟體領域的新創,也都在不具名的情況下回覆:「目前還在觀察創新性板塊的發展。」直至正式開板前,戰略新板出現一間申請企業,由從事電子產品檢測、認證與技術服務的東研信超拿下首位。不過原本搶下創新版申請頭香的新藥研發公司仁新醫藥,最終卻選擇放棄遞件,僅強調「不會影響公司營運」。

面對創新性板塊,台灣新創似乎都在「觀望」。

不願具名的承銷商表示,的確目前有些客戶在考慮,「但台灣市場就這麼大,能否支持這麼多板塊還有待觀察,特別是現在才剛開板,未來發展還不明確,客戶也想說不要第一個衝進去,想等比較成熟再來動作。」

流動性、外國投資者意願成新創 2 大考量點,金管會怎解?

新創選擇觀望的主要原因,許多從業人員指向「流動性」。

擔憂流動性不足的主要原因,與 2 個新板塊的風險程度有關。由於戰略新板屬興櫃體系,並沒有太多的量化申請門檻;創新板則是為了改善過去以營收為主的上市門檻,改以市值認定,金管會認為創新事業多屬於發展階段、營運風險較高,且公司治理等相關制度尚未完善,因此設立了「投資門檻」。

除了專業投資機構與創投之外,創新性板塊的個人投資者淨資產須達 1,000 萬元,或者是 2 年平均年收入達 150 萬元,並要有 2 年以上的證券交易經驗。

在限制投資人資格的情況下,新創擔心就算上市了,但股票缺乏流動性,淪為形式上的上市公司。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平均年收入達 150 萬元,相當於收入前 10% 的受僱人口,若要他們願意優先考慮投資高風險的新創事業,會有一定難度。

金管會也知道新創的顧慮,並向《數位時代》表示,原先針對個人投資者的標準是參考「境外結構型商品管理規則(註)」,其中包含必須擁有 3,000 萬元的財力證明等,但考量到可能會影響創新性板塊股票的流動性的情況下,參考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的建議,才修正為目前的條件。

雖然個人投資門檻已經下修,但仍可想見相較於「散戶」, 機構投資 與 創投 兩者可能才是創新性新板所瞄準的主力。

為了增加創新性新板的能見度,金管會也提到,會在官網建置相關專屬網頁說明制度內容,便於投資人查詢。並會舉辦宣導會向證券經紀商介紹新板制度,讓證券經紀商能夠向潛在投資人說明,以提升所有合格投資人的參與、增進新板交易流動性。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創新性新板對於國外投資者有多大的吸引力?

如果能有效吸引國外機構投資人或創投,對新創來說也是一大利多。金管會也針對國外投資者,陸續接觸外資創投機構,「希望能爭取認同,並期望尤其引薦更多新事業加入創新性新板,同時也會在引資活動中加入新板的介紹專題,向外資法人機構宣傳。」

是否上市、在哪裡上市,仍看企業的目的為何

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專業組織策略長郭冠纓認為,流動性與國外投資人意願都是值得關注的指標,但是成為上市公司與否,或是在哪裡上市,最終仍是看企業的目的。

如專攻人工智慧(AI)的 Appier,今年 3 月於日本上市,就是考量到主要的營收來自於東北亞,且日本對於軟體業的投資意願較高,在上市前 Appier 擁有的市值營收比超過 15 倍,可比擬台灣頂級的電子股,「而且如果要跟國外的企業洽談合作企業,上市的身分對它來說還是有些幫助。」郭冠纓說。

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則以創投的角度出發:「創新性新板的確是一個新的出場管道,如果有機會run起來,將會增加一些創投的投資意願。」

圖說: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認為,創新性新板若順利運作起來,將增加創投的投資意願

不論如何,創新性新板即將在第三季開板已是不可改變的事情,新創與業者們的考量是杞人憂天還是擔憂成真,就只能看開板後的進展而定。

但就如加速器 SparkLabs Taiepi 管理合夥人邱彥錡所說:「好的公司無論在哪裡上市,投資人都會追著過去。」上市只是新創公司永續經營中的其中一環,更多的板塊也是為了加速這條路徑,不管選擇哪一條路走,唯一不變的就是專注本業,創造能讓股東願意追隨的價值。

註:境外結構型商品係指於中華民國境外發行,以固定收益商品結合連結股權、利率、匯率、指數、商品、信用事件或其他利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之複合式商品,且以債券方式發行者。

龔明鑫:對新創天使投資將提高至100億元

中國時報/2021-07-20/呂淑美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20)日在創新板及戰略板開板典禮致詞時指出,過去 2 年,國發基金對天使投資已達 138 家,已經開展起來了,估計金額也達到 50 億元以上,在院長蘇貞昌的支持下,未來要投資到50億元在投資天使新創上,未來還要再進一步加碼到 100 億元。

龔明鑫致詞首先表示,因疫情關係,在推出創新板及戰略板過程中有很大挑戰性,包括金管會與上市櫃公司討論設計,也與新創界溝通,大家共同了解後,推出今天最好的設計制度;誠如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所說「這是勇敢的一步」。

龔明鑫說,國發會負責台灣創新創業研發環境,獲得新創業支持是國發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新創企業發展初期,除了人才與技術之外,資金上的協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過去 2 年,國發基金對天使投資已達 138 家,已經開展起來了,金額也達到 50 億元以上,在院長蘇貞的支持下,未來要投資到 50 億元在投資天使創新事業,未來還要再加碼到 100 億元,來支持新創。

他強調,而對新創資金上的協助,除了天使的協助之外,接下來可能還要再進行 A 輪、B 輪及 C 輪的募資,但終究新創還是要畢業,畢業可能可能是被併購,但另外未來目標則是上市上櫃 IPO,以募集更大資金。

龔明鑫指出,由於新創板及戰略板開板後,未來資金是來自投資大眾,所以制度設計上要特別謹慎小心,因投資新創風險較高,因而顧慮較多,所以說開創這二個新板,真的是勇敢的第一步,革命性的第一刻,呼籲新創業珍惜並善用這二個新創,也呼籲投資人支持這二個新創,讓企業可以永續發展。

好消息 新創紓困融資加碼

聯合報/2021-07-20/記者陳芝瑄

疫情衝擊各個產業,為協助新創業者取得資金度過難關,行政院也將新創產業納入紓困對象,國發基金委由兆豐銀行、台灣企銀(2834)主辦「新創紓困融資加碼方案」,提供 2,600 萬元額度內、1 年期最高 1.345% 的利息補貼,目前已有一家新創業者核准申請。

新創產業受限於資格認定問題,在取得資金方面,經常碰上困難,而面對疫情突然來襲,再讓新創事業在紓困上面臨困境,上月 24 日國發會即宣布,新創事業成立未滿八年,獲認定具創新能力者,即可申請貸款,且不受營業額衰退 15% 限制,協助業者取得營運所需要的資金。

國發基金與公股銀行的兆豐銀行、台灣企銀合作,只要是經國發會審查資格,並且有核發「新創事業資格證明函」的新創事業,銀行就可快速認定該事業是否符合適用資格,並在新台幣2,600萬元額度內,從原本八至九成的信保成數再加碼至十成信用保證,同時享有1年期最高 1.345% 的利息補貼,並且不必負擔保證手續費。

銀行主管解釋,也就是假設銀行提供申請的新創業者 2% 的利率,第一年最高補貼 1.345%,而 0.655% 利率計息則為業者負擔,第二年才恢復2%的利率計算。

兆豐銀行已於本月舉行線上說明會,向各新創事業分享兆豐銀行申貸辦法,協助新創業者了解如何向銀行出申請,目前兆豐銀行已經完成首件影視傳播相關新創業者的貸款案件,而台企銀目前則尚無案件核准。

新創產業貸款由於風險較高,多數銀行在承作新創企業的相關業務時,考量與評估的事項就會比較多,不過,如果是背後有信保基金作擔保,銀行也會提高辦理新創產業貸款相關業務的意願。

像是知名導演魏德聖過去在拍攝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時,曾出現資金不足等問題,而後是透過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擔保,才順利向銀行貸款。

 台灣M&A與PE要聞

宏碁陳俊聖批SPAC像玩福袋、太超過!

國外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上市正熱門,許多獨角獸或新創藉此管道快速上市籌資,「臺灣創新板」也宣佈即日起開放創新企業申請,孵育許多小金雞的宏碁集團董事長陳俊聖 31 日表示,集團成員「不會做 SPAC」,但會考慮創新板或戰略板,評估哪一種生意在哪裡掛牌最合適。《詳全文》

併購大潤發 五買家浮上檯面

法國歐尚集團(Auchan)擬以 3 億至 4 億美元(約新台幣 84 億至 112 億元)出脫台灣大潤發 65% 股權,市場昨(14)日傳出,大潤發最快今天將與新買家簽署合作意向書。《詳全文》

NCC 否准大豐併購 TBC 案:希望呂芳銘再著墨努力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今(14)日依「有線廣播電視法」第 15 條第 2 項規定,否准大大數位匯流併購 TBC 一案。NCC 表示,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在 2017 年取得 TBC 經營權時,曾作出改善負債比等承諾,NCC 希望呂芳銘能在經營 TBC 上再著墨、努力,讓其提出的措施「有時間去發揮」。《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又有43家私募被注銷 基金業協會:「扶優限劣」促行業合規發展

近日,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基金業協會」)連發了3份公告,分別有15家和28家私募機構被注銷,同時還公佈了87家疑似失聯私募機構的名單。此前,有媒體統計,截至2021年5月31日,已有464家私募管理人機構被基金業協會注銷。《詳全文》

險資再「鬆綁」:適度放寬PE/VC要求 萬億資金或進軍投資大市場

近 25 萬億的保險業資金再次迎來鬆綁時刻。7 月 14 日,在國新辦 2021 年上半年銀行業保險業運行發展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張忠寧對外透露,將適度放寬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的要求。而這一表示讓業界對於保險資金的投資管道再度拓寬引發關注。《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併購達人碰壁!博通砸200億美元提親SAS破局收場,背後有哪些原因?

外媒指出,晶片製造業者博通(Broadcom)擬砸以 150 至 200 億美元,收購生產分析軟體領導廠商 SAS。不過,這項併購消息曝光不久後,《華爾街日報》即報導此次併購宣布破裂,原因是 SAS 創始人改變心意,不願將公司轉售給博通。《詳全文》

格芯:尚未與英特爾進行相關併購案討論

英特爾正在尋求機會收購全球晶圓四哥格芯(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價碼約 300 億美元,若成交將大大提振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並將是英特爾歷來最大手筆併購。《詳全文》

收購規模 147 億美元 Zoom 併購雲端軟體商 Five9

視訊會議軟體業者 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在 18 日宣布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買下雲端軟體供應商 Five9,收購規模約達 147 億美元,是 Zoom 歷來最大併購案。透過併購,有助於 Zoom 擴展企業客戶領域,俾以在解封後維持營運增長力。《詳全文》

印度線上眼鏡業者Lenskart闢土 軟銀、淡馬錫相挺

除了日本軟銀外,印度線上眼鏡零售業者 Lenskart 這次又從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以及美國對沖基金 Falcon Edge Capital 等全球不同金主,拿到 2.2 億美元擴店資本。《詳全文》

黑石集團擬斥資 22 億美元,收購 AIG 人壽和退休業務 9.9% 股權

外電報導指出,美國國際集團(AIG US)表示,同意將其人壽和退休業務 9.9% 的股權以 22 億美元現金出售給黑石集團(BX US)。 AIG 週三發布聲明表示,公司與黑石集團同意建立「長期戰略資產管理關係」,管理初始規模 500 億美元的人壽和退休投資組合。《詳全文》

LVMH 再傳收購 傳收購米蘭時裝 60% 股權

LVMH 近期收購動作頻頻,先前收購了蒂芙尼(Tiffany & Co),18 日再傳其支持的私募股權公司收購了艾綽(Etro)60% 股權。《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