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協會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6:樺漢朱復銓董事長/蔡能吉總經理

編按:全球製造業大規模走向區域化經濟貿易系統,新的合作夥伴關係與新的商業模式也因應而生,在地製造、短鏈供應和疫情擴散等趨勢所引發的跨國管理問題,不但改變了企業既有的營運模式,也加速了 AI 應用科技與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結合。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製作團隊持續透過訪談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供應鏈重組後的價值轉型與疫後併購投資策略思維對未來台灣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機會。


問:能否談談樺漢併購發展策略、佈局?

朱復銓董事長答:樺漢併購有三大主軸,分別為設計製造、品牌通路及系統整合,所有的併購完成後,均必需規劃完整的「集合、整合、融合」程序及相關資源的調整,才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績效。

大生態圈,包括智能物流、智能製造、智能家居/樓宇、智能博弈、智能零售、網路安全、智慧醫院、智能消防、智慧交通等十大領域,所有的產品技術都要落地,才能發光發熱。

樺漢規劃 IPC 這三個字的階段性定義,從傳統 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到 2015 年的 Intelligent Performing Computing,至 2021 年起,則是進化到 Innovation Platform Connecting。要做這件事,就牽涉到硬體、軟體、雲端,包括資源整合、新生活模式、完整生態圈等。目前公司朝此方向自主發展之外,當然也會透過投資、併購的方式來進行,這都是公司發展的重要策略。

公司一開始的核心只有技術,後來發展到品牌應用,到最後是所有系統整合,是全方位發展的公司,兼顧到客製化服務,也兼顧到品牌推展,也兼顧到未來全球生態鏈應用。

所以樺漢的各子公司集合在一起,就能達成群策群力這樣的組織能力,並創造樺漢事業體持續成長的動能。目前這些佈局或許需要一些時間來發酵,但正在做的事就是讓所有解決方案都能落地。

將持續專注未來中長期發展,繼續延伸郭創辦人企業經營管理的「廣深高速」策略思維,並勾勒公司發展的願景及遠景。

未來,雲、網等都是各個國家的重要需求,希望在台灣落地生根之後再向外發散,這是我們未來希望做出差異化的特色。

從零組件、硬體、系統、軟體,到將要發展的平台服務,從硬軟整合、上中下游整合,把所有能量整合在一起,預期能夠逐漸開花結果。

最後談到智慧城市,包括消防、樓宇、醫療、教育等,未來在大智慧城市概念下,透過自我研究發展及投資整合,再逐步推行到其他國家。

另外特別說明,樺漢的投資併購重點是產生凝聚力,例如樺漢採用的是實際投資股權,並成為生命共同體,因此技術、產品、品牌通路等各種層面合作有良好的綜效。

總而言之,樺漢的經營管理及投資併購,都是一步一腳印,穩扎穩打的前進,並著眼未來三年、五年、十年的中長期發展。

問:目前樺漢有多家子公司,包括在海外所併購的子公司,後續的管理要如何進行?

朱復銓董事長答:主要透過董事會的運作來管理,包括人事任用、投資策略,大方向都是董事會在管理。

基本上,樺漢進行的投資與併購,並不一定需要派員進駐,透過董事會管理掌握好大方向、善用人才、給予績效獎勵措施,就能激發潛能,創造企業成長的原動力

問:過去樺漢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有哪些提醒、分享可供其他企業參考?

朱復銓董事長答:過去樺漢投資也有失敗的案例,大約佔 15%,是因為當時衡量自己能力有錯誤,到投資後才發現並沒有辦法提供資源協助成長,乃至於實際狀況跟當初投資產生差異。我們投資的思維,首先是先想到投資對彼此產生的綜效是什麼,如何能對被投資者創造利益,而不是跟對方要什麼,這點是大家都忽略掉的。

簡言之,雙方合作綜效要能落地,同時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資源。

問:剛剛所提到,樺漢投資後都是會給當地被投資公司很高的自主性?

蔡能吉總經理答:大方向是回到 Mission、Vision、Strategy 來看,董事會看的是長期發展 Mission、Vision,方向是不是有 Align 在一起,從任命總經理、高階人才,都是依循這個模式。

當地公司經營團隊採用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和關鍵成果)能由上而下制定目標,總經理制定組織 OKR 後,所有層級的員工同步設定自己的 OKR,目標設定時間從數個月縮短為一周。由於制定時間短,員工也願意因應市場變化調整。總公司也會進行定期 QBR(Quarterly Business Review),與海外子公司主管進行定期交流聚會與知識分享,有助於相關執行計畫與績效之提升。

當併購後最常見的風險之一就是高階主管與員工離職率倍增,因此,我們必須事先規劃,例如組織規劃、文化融合,溝通說明與人員配置,並且協助各個職位功能,將公司未來的資源與員工效率極大化,以避免高階主管與員工離職。

鄭建邦特助補充說明:投資著重的要點包括產品、業務的綜效,另外的重點就是人才留任與匯集。所以初期花很多時間在產品、業務面的合作,後期花很多時間在人才的管理、匯集,像是我們會要求 Kontron 團隊要留任,提供發展空間,讓他們協助管理當地市場。

問:即使是用董事來控管,但是子公司非常多,董事的管理責任、負擔相對龐大,要如何解決?

蔡能吉總經理答:首先董事人員的派任都是經過專業訓練,也賦予相對的責任與義務。大部分的營運還是由子公司自主調整,採用 80、20 法則,小的事情讓他們自主管理,大的決策就會經董事討論,彼此互相分工。

問:針對不同的應用場域的了解,公司這邊盤點及規劃已非常詳盡,那是如何去篩選目標的場域?此外企業要如何去落實?

蔡能吉總經理答:針對目標市場與場域,主要設定的標準是終端市場與成長性要夠大。策略發展與落實基本上都有核心概念在裡面。從底層到上層,從軟體到雲、網串連與整合在一起並且應用落地是有一定的複雜度。

歐洲與美國各有不同經營的方式,然而產業既競爭又合作,所以從合作、落實到各場域時,首先是我們能提供什麼資源、產品、技術或服務,來幫助合作夥伴,才能共贏、共創、共發展。

問:就整合的角度上,兩間德國公司(S&T、Kontron)的整合,是相當大的挑戰,能否分享整合的相關經驗與心法?

蔡能吉總經理答:Kontron 有品牌、利基產品和硬體設計開發,S&T 有軟體開發與 IT 服務,加上樺漢有設計製造能力,所以當時就在思考,要將 S&T 跟 Kontron 兩家公司整併在一起,加上樺漢全球製造資源,再藉由 Kontron 這品牌來深化歐洲與美洲當地市場,其所能創造的綜效是最高的。

問:了解到公司的併購是有計畫性的,從 2014年 開始併購的過程,慢慢堆疊延伸,但都有最核心的策略。請問內部核心策略的方向為?

蔡能吉總經理答:公司一定有發展策略藍圖,過去是從硬體、軟硬整合來看未來的市場,但現在是從上層的雲端與流量、中層的軟體與通訊協議、下層的場域與應用,針對產業與市場來開發設計需要的硬軟整合與解決方案。

樺漢現在以雲、網、軟與通訊協議作為生意核心主軸,主因是質與量的商機都跟雲、網、5G 相關。

問:樺漢是少數往軟體去發展、轉型,且做的比較好的台灣企業,那要如何去經營軟體方面的發展?要如何做出差異化?

蔡能吉總經理答:舉例來說,在線上會議軟體專案,樺漢已經跟 Microsoft Teams 與 Zoom 合作,從策略夥伴開始發展雲端視訊系統時,我們便積極與開發團隊一起合作,主要工作是軟硬體的系統整合與測試,並且和策略夥伴的關係深厚,這也是我們持續深耕市場的差異化。   

再例如,以連貫性生產的工廠為例子,某國際飲料公司全球有數千個工廠,像是生產飲料的一條產線至少要有 18 個人機介面的設備,硬體售價為 1,000 – 2,000 元美金,加上策略夥伴的應用軟體安裝與測試後,售價便提升至 5,000 - 6,000 元美金,同時提升了樺漢的獲利。硬體好取代,但是軟體的深度合作、客製化,是雙方或多方的策略夥伴能長期合作的關鍵。

問:樺漢是少數國內外併購都有進行的公司,進行海外併購的差異?以及成功的關鍵為何?

蔡能吉總經理答:首先是建立在雙方的互利、互信及企業能長期持續共創、共發展,並且要有當地的專業顧問團隊來評估與協助,在合規合法的基礎下,降低跨國企業投資風險,進而能順利完成雙方合作。

問:台商在國際能見度並不高,像日本賣方就傾向找日本買方。但過去樺漢併購了在歐洲的兩間知名公司,若在當地有一個區域性的平台,有助於進行海外併購?有哪些分享可供企業參考?

蔡能吉總經理答:海外併購案需要專業團隊來評估,包括當地保護主義等諸多限制,就像台灣的投審會一樣,審查 IP、技術對國家發展安全與經濟成長影響等。

針對持股比例,過去台灣企業進行投資,希望持股超過半,導致合作案無法順利推動,若是將持股降至 30% 以下,便較易於合作案能如期順利完成。

另外,歐美是以專業經理人為主,整體的文化和東南亞家族企業文化不太一樣,以專業經理人出發並融入當地企業文化,將有助於進行海外併購。

問:因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影響,觀察到大多數企業開始走向在地製造,供應鏈由過去長鏈改變為短鏈,關於供應鏈的調整與管理有什麼分享?

蔡能吉總經理答:台灣與亞洲具有半導體供應鏈與零組件、設計製造的優勢,傳統上長鏈是會以亞洲為基地。短鏈則能提供在地化整機生產與測試,以即時出貨來滿足客戶需求。

傳統 IPC 的供應商都以零組件與次系統服務為主且生產製造集中於亞洲,由於中美貿易及疫情影響,公司必須提供長鏈搭配短鏈來維持競爭力與差異化,以因應對外在環境的衝擊。 

例如樺漢的長鏈,零組件與模組在亞洲生產製造,而大型光、機、電大型系統(ATM、自助結帳機、拉霸機)則在歐美當地組裝測試,提供短鏈來即時出貨服務。

問:雖然目前台灣ICT產業的經濟狀況較其他國家好,請問是否有哪些建議能讓台灣企業持續去把握發展的機會?

蔡能吉總經理答:首先,做雲、網的市場趨勢研究,其中包括在 5G、AI、大數據、演算法等等的應用,並且了解雲系統整合商的痛點,根據市場趨勢與痛點為基礎,提供完整解決方案來滿足市場與策略夥伴的需求。

問:請問 ESG 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的併購、發展決策?未來應用面、材料面等,就樺漢角度來看,有沒有最重要的 Mission?

蔡能吉總經理一定會影響到併購、發展的決策,這領域台灣公司相比還是沒有歐美公司強,但會持續努力,包括符合當地規範等,包括 HR 等面向。反而是當地子公司會用更高的標準來思考這些問題。

包括EU、IEC等國際標準,包括環境、節能減碳等,都會去看。此外因產品生命周期很長,一開始在產品開發設計、公司治理等都會從這面向思考,ESG 都是必要的。

》更多 2021 台灣併購白皮書企業領導者訪談專文,請點選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科技與創新》朱志洋: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2021-06-29

圖說: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對企業來說,碳管理有四大動力:國際公約、政府法規管制、供應鏈管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圖/工研院)

極端氣候導致旱澇頻傳,各國政府陸續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也迫使企業需配合節能減碳,儘管短期間將造成營運壓力,長期而言卻是成長契機。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從企業視角,分享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與商機;若能掌握臺灣既有優勢,建立零碳智慧產業生態,將可儲備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全球氣候領袖高峰會甫落幕,淨零碳排已經成為世界共識,這個已然成形的全新產業環境,對臺灣產業來說,是陣痛也是契機。工研院日前舉辦「極端氣候下的新常態—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邀請工具機大廠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發表演說,他直指,「低碳轉型已成為企業降低氣候風險的關鍵策略。」

淨零碳排是世界潮流

朱志洋指出,今年臺灣面對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大旱,與氣候有很大關聯,連帶能資源的供給也受到影響,這是臺灣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全球暴雨成災、嚴重乾旱等狀況頻傳,各國政府深知氣候變遷衝擊無一可置身事外,積極推動減碳政策因應。臺灣屬於出口導向經濟,一旦歐美對環保減碳的規範趨嚴,必導致臺灣產品和服務無法走向國際,或須負擔碳稅而成本上升,競爭力勢必隨之下降。

換言之,以低碳創新的企業,最能打造營運上的優勢。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一度因融資問題,股價跌至谷底;然而今年3月公布去年度財報,首度轉虧為盈;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6億多美元的盈餘中,多達15億美元的收益是來自碳權交易,這也代表其電動車本業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股價仍隨之狂飆,減碳商機受市場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企業碳管理四大驅動力

朱志洋強調,對企業來說,碳管理有四大動力:國際公約、政府法規管制、供應鏈管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巴黎氣候協定承諾2050年須控制氣溫上升在攝氏2度以內、國內也有溫管法及氣候變遷法的討論與制定;此外,臺灣以蘋果供應鏈聞名全球,然而像蘋果、Google這類跨國大企業,都嚴格要求供應鏈從設計、生產到服務端的全生命週期必須推動減碳。更有甚者,市場投資人包括長線基金等,在投資企業標的時,也將碳揭露及「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評比列為重要指標。

設定目標、明訂管理策略、擴大影響力

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碳管理?朱志洋認為有3個重要步驟,第一是碳盤查與設定減碳目標,找出碳足跡所在的製程,藉以明訂碳排放的絕對減量目標以及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國內部分標竿企業甚至已宣誓淨零碳排、導入再生能源的時程及計畫。例如國內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便宣布2030年底,全廠房用電量25%使用再生能源,2050年達100%使用再生能源。

第二是低碳或零碳排的管理策略,包括企業能源管理、員工行為改變、製程改變、低碳分析等等,推動過程中也可找到創新契機。此外,企業發展自有現地再生能源的優勢,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朱志洋認為,臺灣有很好的機會與條件投入綠能發展,主要是夏季日照充足、冬季風力強勁,恰能在夏天使用太陽光電、冬天仰賴風力發電。

第三是擴大減碳影響力,與地方合作投入能源效率提升,並且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協助客戶(使用者)減碳。要求供應鏈揭露碳排放並設立減碳目標,共同努力來達成價值鏈減碳,更是國際上日益成為主流的碳管理趨勢。

朱志洋指出,臺灣既有的產業實力也可成為減碳大未來的基礎優勢。全球電動車領導品牌特斯拉,有7成供應鏈廠商來自臺灣,因此包括BMW、賓士等傳統大型車廠在轉型走向電動化時,均前來臺灣尋找供應鏈廠商。換言之,「我們很有機會建立起全球性的綠色品牌,以臺灣的供應鏈,提供世界需要的綠色解決方案。」

朱志洋認為,產業減碳可進一步帶動社會轉型,其中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他建議,可參考東京都政府與產業合作推動的零排放策略,從六大主題著手:能源、建築、交通、工業、氣候變遷調適、參與(地方政府及全球鏈結);多層面地實踐產業能源與經濟轉型,一方面可帶領企業進入淨零碳排的新時代,參與電動車、智慧電力、儲能電池等全新商機;另一方面,這些全新綠能應用在生活中普及的同時,也可讓社會綠色轉型,迎接零碳社會的到來。

黃帥升觀點:ESG 減碳訴訟戰之衝擊與因應

新新聞/2021-06-28/黃帥升(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

圖說:環保團體在2019年對皇家殼牌公司提起訴訟,指控其生產石油與天然氣產品的過程,加劇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遷(圖/取自pixabay)

代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 ESG,近年來逐漸受到國內外企業與投資人之重視。最近,國際三大石油巨頭-皇家殼牌公司(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以及雪佛龍公司(Chevron)分別面臨來自法院與股東有關減少碳排放以及要求重視 ESG 之壓力,更是值得國內企業予以關注。

2019 年荷蘭的「綠色和平」與「地球之友」等七個環保團體接受一萬七千多名荷蘭市民的委託,對皇家殼牌公司提起訴訟,主張皇家殼牌公司生產石油與天然氣產品的過程,加劇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遷,其營運方式違反企業的謹慎責任以及歐洲人權公約第 2 條與第 8 條生命權和家庭生活權之規定,因此要求皇家殼牌公司改變經營策略,大幅減少碳排放,並對防止全球暖化負起有效的責任。

針對環保團體之主張,皇家殼牌公司則抗辯稱,公司已承諾於每單位的煉油產品中減少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非未做出減少碳排放之承諾。同時,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遷是相當複雜的全球性社會議題,並非只是單一企業之責任。若依原告之主張,恐將使得單一企業或特定產業承擔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遷之責任,故原告之主張並無理由。

然而,海牙地方法院於今年 5 月 26 日卻判決皇家殼牌公司敗訴。海牙地方法院認為,皇家殼牌公司早已知悉碳排放對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遷之影響,且根據荷蘭法律與歐洲人權公約,該公司對於防止全球暖化確有義務。目前皇家殼牌公司雖未違反企業減碳承諾,惟其政策內容並不具體,因此要求其必須以 2019 年的企業總碳排量為標準,在 2030 年前達成至少減碳 45% 的目標。此外,海牙地方法院亦表示,皇家殼牌公司 2030 年至少減碳 45% 之目標,並不僅限於企業本身的生產過程,上游的採油供應與下游的石化產品使用,也應一併算入公司應減碳之公眾責任。

就在皇家殼牌公司收到判決書的這一天,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以及雪佛龍這兩家跨國石油公司亦同樣因減排不力,而感受到來自股東的壓力。埃克森美孚在同一日的董事會改選中,綠色投資基金「一號引擎」(Engine No.1)主張,在綠色能源經濟的趨勢下,埃克森美孚之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高達 1.2 億噸,是皇家殼牌公司的兩倍,因此公司應擴大減碳步伐,並儘早完成企業轉型。雖然綠色投資基金「一號引擎」僅持有埃克森美孚 0.02% 的股份,卻獲得第二大股東貝萊德以及包括美國加州教師退休基金在內的美國三大養老基金的支持,取得兩席董事席次。同樣地,雪佛龍公司股東會上,有關強制公司揭露氣候變遷相關影響及要求公司加強減少碳排放的提案,亦分別獲得 48% 與 61% 票數的支持。這些現象顯示,市場氛圍已有所改變,在投資人日益重視 ESG 的情況下,石油公司的減碳腳步並不符合股東的期待,企業減碳轉型可能已經勢在必行。

隨著各國日益要求於投資決策或企業經營時,應將 ESG 納入考量。我國公司法在 2018 年修正時,亦增訂第 1 條第 2 項將企業社會責任入法,要求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此外,我國自 2020 年起亦參考國際間各交易所非財務資訊揭露的規範實務,將環境、氣候變遷、社會及公司治理風險評估納入揭露規範,以強化非財務資訊的關鍵績效指標與管理連結。因此,企業在追求獲利之餘,仍應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同時,在企業資訊揭露方面,除了傳統財務資訊之揭露外,企業還必須揭露非財務面的永續性報告給投資人,以幫助投資人判斷是否投資該公司。

從前述所提及國外三大石油巨頭之案例,可以發現愈來愈多具有環保意識的投資人已不再是消極被動,而是積極主動出擊。以皇家殼牌公司的減碳訴訟為例,皇家殼牌公司的註冊地在英國,但環保團體卻選擇在荷蘭海牙提告,主要是因為皇家殼牌公司的行政與策略總部皆在荷蘭。荷蘭法院的判決才能對公司達到實質性的法律壓力,所以顯見跨國訴訟地的管轄權選擇,不再是台灣訴訟法所僵化拘泥的住所、居所、發生地或最適切法律,而是決策決定地,因為在總部上班的人,表示對企業的運籌帷幄有一定裁奪權跟實質影響力。此一勝訴先例一出後,若企業在減碳貢獻或自訂的減碳目標不夠理想,各國環保團體可能藉此判決發起減碳訴訟。因此,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不可不慎。

另外,埃克森美孚以及雪佛龍的例子亦顯示,藉由股東(特別是機構投資人)由下而上對企業施壓的做法,可能比法令更能驅使企業轉型。由於埃克森美孚在 2011 年仍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之一,但在 2020 年 8 月卻遭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從成分股行列中除名,顯見愈來愈多機構投資人認為企業若不快馬加鞭認真減少碳排放,而繼續從事污染的生產活動,無疑地將會自掘墳墓,損及投資人的長遠利益,而埃克森美孚以及雪佛龍兩家公司股東會之投票結果亦反映出股東對公司未善盡 ESG 的不滿。

圖說: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及雪佛龍兩家跨國石油公司因減排不力,而感受到來自股東的壓力。作者認為,藉由股東(特別是機構投資人)由下而上對企業施壓,相比法令,更能有效促使使企業轉型(示意圖/unsplash)

永續經營是多數企業所追求的目標。而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核心, ESG 則是從環境、社會、公司經營評估一家企業永續發展之衡量指標。目前愈來愈多的投資人日益關注企業 ESG 相關的非財務資訊,而且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大多優先選擇實踐 ESG 的企業。從皇家殼牌公司、埃克森美孚以及雪佛龍三大國際石油巨頭分別遭受法院與股東的減碳重擊事件來看,受影響的除了各國的石油產業外,高碳排的企業亦可能是下一波減碳訴訟戰的目標。因此,企業對於減少碳排放,不能只是虛應故事,必須主動加快減碳步伐,並將永續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納入企業經營決策之中。

7 月新制重點一次看 「房地合一稅 2.0」、「實價登錄 2.0」將上路

經濟日報/2021-06-30/記者鄭鴻達

7 月即將到來,多項新制度及政策將自 7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其中包括房市相關的「房地合一稅 2.0」、「實價登錄 2.0」即將上路;關於防疫,政府規劃將針對新增的第七類優先施打對象,開始施打疫苗等。

防疫相關方面,為讓高風險接觸者及早施打疫苗,政府擴大納入多個族群至「第七類」優先接種疫苗對象;為避免邊境成防疫破口,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檢疫措施,將依高風險國家航班、長程航班、短程航班及是否施打疫苗與否,實施加嚴版檢疫措施。

疫情當下,為推廣無接觸投遞,鼓勵民眾多使用i郵箱代收貨款郵件,每件郵資將減收 30 元;消費者保護方面,經濟部擬定俗稱的「檸檬車條款」,將「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增加契約審閱期、訂金上限及更換新車或解約標準等。

各界矚目的房市新規,包括財政部推出「房地合一稅 2.0」,將短期持有定義加嚴、調高法人戶稅率,並強化反避稅機制,並將預售屋與特定股權交易都納管;內政部推出「實價登錄 2.0」,重點包括房價將揭露至門牌,且預售屋也要申報。

金管會也推動多項金融新政,虛擬貨幣正夯,對已開戶卻非實名制的客戶,若欲交易虛擬貨幣,須實名制,且「具證券性質虛擬通貨」須取得證券自營商執照。為了活絡市場交易,6 月 30 日起,金管會選定 140 檔上市櫃優質冷門股,將由至少九家券商扮演報價及交易參與者角色,拉高交易量。

新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也將上路,未來電支電票儲值款項若逾 100 億元,將要求須按活期存款準備率提存準備金。

房地合一稅 2.0 正式上路 財政部 : 營利事業課稅將有重大變革

寰宇財經報/2021-07-05

為防杜短期炒作不動產,維護居住正義並遏止租稅規避,財政部 5 日表示,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下稱房地合一稅 2.0),將自今(110)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財政部中區國稅局說,依現行所得稅法第 24 條之 5 規定,總機構在我國境內之營利事業,出售屬房地合一課稅範圍房屋土地之交易所得,應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且不論持有期間長短,稅率均為 20%。

該局說明,房地合一稅 2.0 新制實施後,營利事業將比照個人按持有期間採差別稅率課稅。總機構在我國境內之營利事業交易持有2年以內房地,稅率 45%;持有房地超過 2 年,但未逾5年,稅率 35%;持有房地超過 5 年,稅率 20%。至總機構在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修法後交易持有 2 年以內房地,稅率 45%、交易持有逾2年之房地所得,稅率 35%。申報方式均於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時分開計算稅額,合併報繳。

此外,修正土地漲價總數額減除規定,為防杜利用土地增值稅稅率與房地合一所得稅稅率間差異,以自行申報高於公告土地現值之土地移轉現值方式規避所得稅負,明定得減除之土地漲價總數額,以交易當年度公告土地現值減除前次移轉現值所計算之土地漲價總數額為限,超過部分不得減除,其屬超過部分土地漲價總數額計算繳納之土地增值稅,得以費用列支。

該局進一步說明,修法後獨資、合夥組織營利事業交易新制房地之所得,應由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依所得稅法第 14 條之 4 至第 14 條之 7 規定申報及課徵個人所得稅,不計入獨資、合夥組織營利事業之所得額,以反映獨資、合夥組織營利事業之房地,登記所有權人為個人,與具獨立法人格之營利事業得為所有權之登記主體有別。

 台灣M&A與PE要聞

網家強化跨境布局 領投香港物流新創Pickupp A+輪融資

物流科技新創 Pickupp 繼去年 11 月獲首輪注資後,今(5)日宣布再獲亞太區戰略投資者注資,累計至今 A 輪融資總額約 1500 萬美元,其中,網家(8044-TW)和基石創投領投本輪 A + 注資,新投資者則有國泰創投、遠東集團旗下 Drive Catalyst、香港的怡和集團和 Zipx 共同參與。《詳全文》

台微體將私有化 併入森投資

台微體(4152)5 日宣布決議私有化,由森投資發行乙種特別股為對價,以每股 100 元轉換台微體普通股,取得 100% 股份,依 7/2 日收盤價 83.5 元計換,溢價約 19.76%,目前暫定 10 月 8 日終止上櫃及停止公發,開啟本土新藥公司首家下櫃先例。《詳全文》

本土新創 Lawsnote 募資逾億元

不畏疫情肆虐,本土新創動力十足。台灣法律科技(LegalTech)新創 Lawsnote 昨(15)日宣布完成種子輪募資,估值超過新台幣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本土新創,但吸引海外投資人關注 ,包括在那斯達克上市、全球最大分離式元件達爾科技集團(Diodes)董事長、總裁暨執行長盧克修個人也投資。《詳全文》

併購大王國巨為何猛攻車用、航太?用3年改體質

國巨集團除是台灣第一大、也是全球第三大 MLCC 供應商,董事長陳泰銘近年積極併購擴張高階被動元件業務占比目標 8 成,他坦言「因嚐到蛋糕上的奶油滋味!」《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現代汽車傳斥資1億美元收購鋰電池新創公司 SolidEnergy 股份

外電報導,韓國現代汽車(005380 KS)據悉已投資約 1 億美元收購一家鋰金屬電池新創公司的股份。 一名現代官員告訴韓聯社:「我們一直在投資各類電子化相關公司,當中包括 SolidEnergy。」《詳全文》

Zoom 收購德國新創 Kites GmbH 增加線上視訊即時翻譯功能

在微軟、Google 等業者提供的線上會議服務均加入不同語言即時翻譯功能,讓使用不同語言的跨國員工、合作夥伴能更方便聯繫溝通,目前 Zoom 也計畫透過收購德國新創公司 Kites GmbH  (Karlsru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lutions),藉此讓本身線上會議服務也能提供即時翻譯功能。《詳全文》

亞洲上半年併購交易規模 創下史上第2高

Refinitiv 今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亞洲併購交易規模創下史上第 2 高水平,東南亞、私募股權的交易額還雙雙創下紀錄新高。銀行業預計,今年剩餘時間,亞洲併購活動仍將保持強勁。《詳全文》

私募基金加碼日本 競購東芝

跨國私募股權基金相中日本市場,瞄準當地企業發動收購的攻勢頻頻,陷入經營困境的電子大廠東芝(Toshiba)儘管負面消息不斷,依然吸引多家私募基金加入大戰。《詳全文》

印度保險科技新創 Digit Insurance 在新一輪融資後估值上看35億美金

Digit Insurance 創始人兼董事長 Kamesh Goyal 表示, Digit Insurance 正在從現有和新投資者那裡籌集2億美元。現有投資者 Faering Capital 以及新投資者印度紅杉資本 Sequoia Capital India 和 IIFL Alternate Asset Managers 將參與此次融資,但需獲得保險監管和發展局(Irdai)的批准。《詳全文》

Z Holdings宣布取得日本境內包含Yahoo及Yahoo日本品牌使用權

Z Holdings 宣布取得日本境內 Yahoo 及 Yahoo 日本品牌使用權,同時也確保既有業務與相關技術仍可在日本境內使用,藉此維持 Yahoo 日本品牌在日本境內影響力。《詳全文》

聞泰收購NWF 觸動英國神經

A股上市的中資業者聞泰科技3日傳出將透過其子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以6,3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64億元)收購英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Newport Wafer Fab (NWF),目前雙方談判正在進行中,安世半導體最快可能在7月5日或6日宣布收購。《詳全文》

170億美元 雪梨機場獲收購要約

澳洲最大機場的營運商雪梨機場控股公司(Sydney Airport Holdings)5 日表示,收到一群基礎建設投資人提出價值 223 億澳幣(17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若成交,有望成為澳洲今年來、甚至歷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案。《詳全文》

英國超市太誘人 美國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爭相競逐

英國莫里森超市公司(WM Morrison Supermarkets PLC)已成為美國三大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的收購目標,而美國投資人對英國資產強烈的興趣,可能引爆對這家英國第四大連鎖超市的競購潮。《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