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撥雲見日‧迎向新局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自2015年起偕同資誠聯合會計師、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籌劃《台灣併購白皮書》,迄今已邁入第七年,今年度將於5月26日發布《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為台灣企業在供應鏈重組後的價值轉型調整,以及資通訊 (ITC) 產業後疫情時代的關鍵佈局策略提出因應建言與方向。

隨著全球製造業大規模走向區域化經濟貿易系統,新的合作夥伴關係與新的商業模式也因應而生,在地製造、短鏈供應和疫情擴散等趨勢所引發的跨國管理問題,不但改變了企業既有的營運模式,也加速了AI應用科技與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結合。如何順應政經局勢變化及創新科技發展來重新建構產業鏈生態系,加速並強化對關鍵技術與核心產業的轉型佈局,將大幅影響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戰略地位與競爭力。

本次白皮書內容除納入2020年全球及台灣併購趨勢統計與分析,也透過訪談企業領導人,深入探討供應鏈重組後的轉型與疫後併購投資策略思維對未來台灣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機會,以提供台灣企業多元思考角度。

〈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撥雲見日,迎向新局

回顧2020年全球併購市場活動,仍然可以看出疫情帶來的衝擊,除了全年併購總金額約比2019年下滑17%,併購交易件數也減少約11%。不過下半年度,隨著各國陸續重啟經濟活動,在疫情帶動龐大的數位轉型商機、促使企業併購意願增加,以及各國貨幣寬鬆政策大幅降低海外併購成本等因素的加持下,讓2020下半年的交易總金額比2019年同期增長約21%。


圖一:全球併購交易件數及總額(本圖取自《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

在台灣方面,為了降低貿易衝突風險及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台灣企業自2018年起即陸續加強國內整併和海外併購的力度。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動的持續影響,併購交易件數較2019年下滑11%,但國內併購及海外併購交易金額分別比2019年增長102%及10%,也讓全年總交易金額上漲約47%。

圖二:台灣併購交易件數及總額(本圖取自《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

後疫情時代台灣企業關鍵佈局策略

從2020年的併購趨勢來看,台灣企業主要以供應鏈佈局調整、同業整合,以及跨界投資併購等三大類型為主。其中,可成出售泰州廠給中國藍思科技、緯創出售昆山廠給中國立訊集團等案,是台灣企業藉由分拆業務部門,重新調整供應鏈佈局,並轉向開拓新事業佈局的轉型佈局;而環球晶收購德國世創電子、富邦金收購日盛金、臻鼎KY收購先豐通訊、晶電及隆達共組富采投控等案,則可以看出台灣企業積極透過同業整合突破營運瓶頸、提升市場佔有率與競爭力的企圖心;另外,台光電收購美國EMD特殊材料板廠、聚鼎收購德國漢高集團旗下子公司,以及華新科投資日本雙信電機等案,都是台灣企業運用跨界佈局取得關鍵技術及資源,非常有助於開發新市場和新商機。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表示,在疫苗開發有成及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可以預期2021年全球併購市場將有望持續活絡,他也建議位居供應鏈重組有利地位與握有生產製造優勢的台灣企業,應該持續透過更多元的合作與佈局,加速對關鍵技術的掌握,以及對新供應鏈的調整佈局,藉此超前佈署,搶佔產業價值的戰略優勢地位。

接續《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發佈,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也將在七月中旬舉辦「2021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邀請包括研華科技劉克振董事長、台灣新思科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李明哲、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宏碁全球法務總部副法務長郭劍成、友達光電新事業暨投資管理總部副總經理楊本豫、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林嘉慧、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游明德及中華開發資本執行副總經理南怡君等多位企業領導人、高階主管與專業人士分享區域經濟形成後的供應鏈佈局調整方向和策略,以及ICT產業透過併購投資模式建構產業生態圈、強化戰略優勢的可能性及挑戰;另外,針對國際保護主義興起及產業整合走向大者恆大的趨勢,將可能使台灣企業進行併購交易時面臨反托拉斯法挑戰,也有專題進行探討。論壇舉辦形式將依疫情變動情況彈性調整,敬請各界多多給予關注!

更多《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詳細內容請點選以下連結:
https://www.pwc.tw/zh/publications/topic-invest/2021-taiwan-mna.html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1):佳世達陳其宏董事長

編按:全球製造業大規模走向區域化經濟貿易系統,新的合作夥伴關係與新的商業模式也因應而生,在地製造、短鏈供應和疫情擴散等趨勢所引發的跨國管理問題,不但改變了企業既有的營運模式,也加速了AI應用科技與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結合。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製作團隊持續透過訪談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供應鏈重組後的轉型與疫後併購投資策略思維對未來台灣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機會。


問:受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影響,我們觀察到大多數企業開始從中國撤出。過去台商擅長的是大量生產,但現在產業強調使用者體驗結合應用場域為主,在此轉變過程中,台商要如何做體質上的調整,而非尋求低成本的考量?

答:體質調整就與這幾年談到的價值轉型相關,過去三十年,台灣擅長的代工模式雖然成功,但利潤越來越薄,代工就類似逐水草而居的生意模式,未來台灣無法繼續這樣做。

以佳世達為例,我在 2014 年就任佳世達總經理時,就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快速提升價值,並轉型到高附加價值領域。因此當時我們訂立了 2022 年高附加價值營收過半的目標、以 3 屆董事會共 9 年的時間來達到。

在調整未來營運方向上,首先是優化現有事業,其次是往醫療事業發展。這是因為醫療產業的毛利超過 30~40%,且台灣具有良好的醫療能力、健保制度和資源能量,將來可以走更長遠的路。例如這次新冠疫情,台灣因為抗疫有成,能見度大增,政府、企業都做了很多努力,曝光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我們希望台灣除了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外,下一個護國群山會是醫療產業,讓所有人以後想到台灣,就會想到台灣的醫療產業能提供完整的服務。近期除了已在進行的明基智慧醫院,我們也與成大等醫院合作,聯手打造智慧醫院。

佳世達的第三塊營運版圖,是 AIoT 事業。過去台灣以硬體為主,但硬體成本易估,且是秤斤秤兩在賣,毛利極低;然而軟體成本所創造的價值更高、也更難估算,例如印度在軟體開發的毛利都介於 50~80%。低成本考量和代工模式愈來越辛苦,如何優化既有事業、往更高價值領域如醫療、AIoT、軟體等領域去發展,進而擁有自己獨特的 Domain knowledge,都是營運調整的重點。

問:軟體方面過去提到很多,一直以來都是台灣的短板,過去在應用場域缺少很多。未來價值是由軟體來定義,台灣在軟體跟硬體領域要怎麼去佈局?

答:縱觀佳世達過去的佈局,很重要的一點是「通路先行」,台灣在硬體的成就,全世界難以匹敵,但軟體的發展相對落後許多。

以佳世達為例,佳世達如何呈現軟體價值?答案是選擇併購軟體代理商聚碩。聚碩代理銷售各國際大廠的軟體,透過併購參與經營,佳世達藉此掌握通路、客戶,協助原廠軟體發揮最大價值。

例如 Microsoft 是世界級的公司,有幾萬人在做軟體開發,我們就要去善用它、協助它、推廣它。單憑自己做太慢,也有軟體人才不足的問題,但透過與國際大廠建立合作經驗,可以從中快速掌握(軟體)價值,成為全台灣最懂軟體的公司,之後再逐步去建立人才、發展軟體。聚碩最近增加了 100 多位工程師,就是要協助這些大廠增加價值、做到最好,把所有產品整合在一起,提供客戶選擇、快速有效導入,將價值做到淋漓盡致。

對於製造,我們的想法也是一樣,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繼續走過去的代工模式,必須要轉型升級,走向智慧工廠,而不是繼續逐水草而居、走到越南印度而已。

目前集團的主要佈局如下:針對中國、非中國市場分別佈局,中國生產銷售到中國市場或與中國友好的國家,維持目前多量少樣的生產模式;非中國訂單則由台灣與越南支應,台灣以少量多樣形式生產,透過高效率細胞式生產線,進行高品質、高自動化的生產,台灣的部分機器手臂超過 50%,強調人機協作,而不一定要是關燈工廠。佳世達已經拿到全台第一張政府頒發的人機協作安全證書。

選擇越南佈局的原因是在評估東南亞合適的生產基地時,只有越南的河內可以快速建立完整供應鏈,具有生產成本優勢。佳世達帶了 20 家上游供應商去越南,帶頭跟政府談條件且所有廠商一體適用,包括土地、優惠條件等。建廠速度很快,四個月就量產,因為在當地市場先租產線,待新廠建好後,設備人員團隊可以立即引入,馬上接訂單。

問:佳世達工廠相當有彈性,有各種類型的產品,依各種產品來調節。先前提到的細胞式生產流程,與傳統流水線生產有很大差異,在產品、設計上要有很大差異,並全面連結到數據,透過 AI 轉型智慧製造的前提,目前企業在數位轉型、自動化升級方面發展仍慢,如果是現在才要開始做的企業,有什麼提醒或分享?

答:佳世達在推廣大艦隊的概念,希望看到台灣企業轉型升級成功,可以靠腦力、知識來賺錢。我們有兩種方式可以協助企業,一種是提供各類型解決方案;佳世達可以針對公司需求及預算提供基本版、進階版等方案供選用,並提供合適資源及人才進行輔助。

另一種是與佳世達深度合作,加入大艦隊,讓佳世達集團來協助公司發展,各種不同場域、不同方案皆可。 我們也歡迎其他企業自己組建大艦隊,利用這些 SOP,一起把市場做得更好,並希望這樣的價值轉型,可以擴大到整個產業。

問:目前競爭已是生態圈對生態圈的競爭,而非公司對公司的競爭,過去佳世達到越南的案例,是帶廠商過去,另外也有企業在當地化建立供應鏈,請問您的想法?

答:在地化生產、當地建立供應鏈會較慢,因為沒有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和效率,中長期來看仍會回到成本、競爭力的考量。另外,也要思考供應鏈在哪裡?要怎麼做到有效率?例如要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能回覆客戶的需求等等。

台灣的優勢在於競爭速度快,外國廠商難以比擬。在生產成本方面,美國約是台灣的五倍,後續可以觀察因中美貿易戰、美國製造所帶來的效果。另外,還有缺料的問題,例如投影機裡面有 500、600 個零組件,如果中間任何一個環節缺料,產品還是出不去。牽涉到供應鏈的零零種種都會影響到成本,要看中長期而言,哪個地方有競爭力才適合發展。區域生產是政府影響的結果,較無效率,長期而言還是要回歸到自由經濟、競爭力的考量,透過其他面向提高附加價值。

問:佳世達在併購方面已有相當多經驗,並具備併購雷達,從海外併購的角度來看,您的提醒、建議是什麼?

答:佳世達過去併購大部份以台灣為主,海外併購大概約佔 10 幾%。海外併購難度較國內併購增加很多,因為各國政府法規政策不同,非常複雜。

海外併購第一個提醒是要審慎評估自己的能力,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資源,不要過度自信自己的資源能做好,以我們自己為例,過去西門子併購案失敗的經驗,讓我們對海外併購很謹慎,從小規模開始,就不容易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雖說如此,我們過去 7 年來併購 70 多家(公司)中,也有 10 多家海外公司。過去併購海外公司,大部分的同仁、主管都朝向在地化,才能接地氣,產品的價值理念也較容易傳達出去,在當地才容易被接受。

第二個是海外併購價金比較貴,同樣類型的公司,在台灣要1塊,中國要4塊,歐美則要6-10塊,可以看出其他地方比台灣貴很多。所以也要衡量自己資源、公司現金、集團狀態如何。

回頭來看國內併購,因為合作雙方具有相同的價值觀、默契,所以我們能夠協助台灣夥伴快速突破限制。台灣產業以中小企業居多,雖有很多隱形冠軍,但也開始面臨發展瓶頸。佳世達可以注入資源,協助解決瓶頸,讓它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就是在幫助台灣整個產業發展。我們協助補足大艦隊成員中各種缺乏的資源,提供人才,或是協助企業進行同產業整併,例如友通、明泰的營收在加入大艦隊後大幅成長。我們協助合作夥伴快速突破瓶頸,讓他們快速打通任督二脈。

佳世達追求真正的互惠和雙贏,秉持著吃虧就是佔便宜,在互相幫忙上一定全力以赴,讓大家的價值能夠發揮到最大,能夠轉型成長,打造一個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環境給子孫。

問:ESG 及企業社會責任(CSR)在近期逐漸被消費者及供應商所重視,包括綠色能源等等,請問佳世達集團認為 ESG 及 CSR,在目前及未來對於企業業務發展的重要性及影響為何?從大艦隊角度來看,有什麼可以分享?

答:基本上大型上市櫃公司,ESG 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重,同時也還會看公司治理,佳世達每年都位居前5~20%。

佳世達過去在 CSR、ESG 的成就很多,例如去年佳世達在 CSR 領域得了四大獎,且兩年前就開始針對亞洲 Dow Jones 永續指數佈局,接下來以此為努力目標,希望得到投資法人都認可的成就。

此外,過去 BenQ 的所有產品,全部都有碳足跡的資料,全世界第一家看碳足跡公司是蘋果,第二家就是 BenQ。BenQ 的每個產品、每個型號的生命週期,都有碳足跡的數據,環保觀念從十多年前就領先全球。

另外,集團旗下的明基能源管理,也經營了十多年的節能、減碳解決方案。針對缺電,最好的方式是不過度使用能源節省能源。台灣目前核能發電所貢獻的電力約為 11%,若透過節能 15%,就沒有缺電的問題,也不必額外燒煤、燒天然氣。

除了前述提到產品、能源相關議題外,佳世達還有另一重要的成就,我們在去年、前年都得到亞洲最佳雇主獎。佳世達過去不斷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在工作、健康等人生發展面向上,打造出屬於台灣人高品質的生活。去年新冠疫情衝擊下,我們仍為全部員工加薪,另外也有員工持股信託等福利。

以上針對 ESG、CSR 的相關努力,都反映在公司營收及獲利上。只要公司勇敢付出,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就能和員工一起創造更好的良性循環。

台灣併購交易額 年增近五成

國內部分去年增102%,凸顯近年企業整併力度豐碩成果

工商時報/2021-05-27/陳碧芬

圖說:2016~2020年台灣併購交易統計

疫情全球延燒衝擊併購動能,全年金額和件數萎縮超過一成。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26日公布《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最新統計2020年台灣併購市場,顯示全年總交易金額年增約47%,國內併購金額年增102%,遠大於國外併購的年增10%,凸顯台灣近年來陸續加強企業整併力度的豐碩成果。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指出,解析2020年各項併購交易案內容,顯示國內的企業併購案,集中在三大方面:供應鏈布局調整、同業整合,跨界投資併購。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表示,台灣廠商愈見明白投入併購可以降低貿易衝突風險、帶來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強化,在疫苗開發有成及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可以預期2021年全球併購市場將有望持續活絡。

持續採取併購整合供應鏈的台灣企業,從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角度來看,正位居供應鏈重組有利地位,且握有生產製造優勢,盧明光也建議,應持續透過更多元合作與布局,加速對關鍵技術的掌握。

《台灣併購白皮書》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與資誠聯合會計師、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共同籌劃,自自2015年起發布首版迄今已邁入第七年。該協會表示,《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最重要的內容,包括訪談企業領導人,記錄了台灣企業在供應鏈重組後的價值轉型調整,以及資通訊產業後疫情時代的關鍵布局,其中有許多併購個案及策略建言,十分值得作為產業界的未來多元方向。

被記錄進入《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年度刊物的併購案,有可成出售泰州廠給中國藍思科技,緯創出售昆山廠給中國立訊集團,屬於台灣企業藉由分拆業務部門,重新調整供應鏈布局。此外,有台灣企業透過同業整合突破營運瓶頸、提升市場占有率的知名案例,包括環球晶收購德國世創電子、富邦金收購日盛金,臻鼎KY收購先豐通訊,晶電及隆達共組富采投控等案。

該協會指出,近期台灣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影響許多經濟活動,白皮書首章回顧2020年全球併購市場活動,記錄疫情留下的衝擊足跡,包括全年併購總金額較2019年下滑17%,併購交易件數減少約11%,包括2020下半年各國陸續重啟經濟活動,全球併購交易總金額(2020下半年)較前一年同期增長21%。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認為,基於紓困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施行貨幣寬鬆政策,等於大幅降低企業併購成本,建議業者可隨著疫情變化,帶動龐大的數位轉型商機,例如AI應用科技與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結合,可以解決企業的跨國管理問題,透過併購創新科技,加快重新建構產業鏈生態系。

台商積極布局 去年併購金額成長47%

經濟日報/2021-05-26/記者程士華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6)日發布《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內容指出,台灣去年即便在疫情影響下,全年併購交易額仍有105.9億美元水準,併購金額較前一年度成長47%。

白皮書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發布,普華財顧董事周容羽表示,2020年全球併購動能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不僅讓經濟風險驟升,跨國移動限制也影響跨國併購交易案,在全球尺度上,交易額、交易件數都是衰退的。

報告顯示,去年全球併購交易額約2.8兆美元,金額較上一年度衰退17%;交易件數為45,268件,較上一年度衰退11%。

至於台灣部分,報告指出,如果從交易件數來看,台灣去年併購交易案合計為76件,相較2019年的85件,約衰退11%;不過如果看到整體併購交易額,表現卻是大幅成長,從2019年72億美元規模,2020年成長至105.9億美元,年增幅高達47%。

周容羽表示,台灣併購交易大幅成長,主要反映在美中衝突、供應鏈轉型升級及創新技術的推動下,台灣企業願意持續投入有機增長的模式,亦積極透過國內同業整併、海外收購來加速布局。

從產業別來看,周容羽指出,科技產業是主要併購動能,前十大交易中。有八筆與科技產業相關,多筆超過5億美元的大額交易案,諸如環球晶併購世創、可成出售中國泰州廠予藍思科技、富邦金收購日盛金及和碩收購鎧勝-KY等,亦推動台灣2020年併購交易市場。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指出,回顧2020年全球併購市場活動,仍然可以看出疫情帶來的衝擊,不過展望2021年,可以預期,在疫苗開發有成、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全球併購市場將有望持續活絡。

去年全球併購交易先蹲後跳 台灣併購交易額增47%

MoneyDJ/2021-05-26/ 新聞中心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籌備《台灣併購白皮書》系列已邁入第七年,並於今(26)日發布《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為台灣資通訊科技產業(ICT)產業提供從事併購投資與轉型升級所應具備的關鍵策略思維。

資誠指出,本次主題為「撥雲見日 迎向新局」,隨著國際政經變局趨勢確立、新冠疫情隨疫苗推出而有了一絲曙光,台灣ICT產業在面對後疫情時代衍生的新應用商機及國際競爭挑戰,企業如何透過多元靈活的併購投資及策略同盟來整合資源,加速供應鏈朝高附加價值邁進,並建構串接上下游的產業生態圈,為ICT產業的下一哩路建立領先優勢。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周容羽分析,2020年全球併購動能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驟升,且跨國旅遊受阻亦連帶影響跨國併購交易的執行,2020年併購交易額約美金2.8兆元、交易件數達45,268件,分別較上一年度衰退17%及11%。

然而,2020年下半年度隨疫情擴散趨緩、各國貨幣寬鬆及疫情所催生的數位科技商機,帶動了多起科技業的巨額併購案,2020年下半年度併購交易額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1%,整體呈現先蹲後跳的趨勢。台灣鄰近國家的併購表現,整體交易件數均衰退,中國及日本則因國內多起大型併購案的帶動,總體併購額較去年度微幅提升。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指出,回顧2020年全球併購市場活動,仍然可以看出疫情帶來的衝擊,不過展望2021年,可以預期,在疫苗開發有成、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全球併購市場將有望持續活絡。

而台灣2020年交易件數相較2019年衰退,但整體併購交易額卻大幅成長47%,主要反映在中美衝突、供應鏈轉型升級及創新技術的推動下,台灣企業除持續投入有機增長的模式,亦積極透過國內同業整併及海外收購具關鍵技術與市場地位的標的來加速布局。其中,科技產業成為主要併購動能,前十大交易中有八筆與科技產業相關。此外,多筆超過美金5億元的大額交易案如環球晶併購世創、可成出售中國泰州廠予藍思科技、富邦金收購日盛金及和碩收購鎧勝-KY等,亦推動台灣2020年併購交易市場。

本次白皮書深度訪談中,富采投控董事長李秉傑指出,美中貿易戰使科技產業的競爭態勢及供應鏈產生顯著改變,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是聯盟與聯盟、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台灣科技產業需要為未來5至10年作布局規劃,才能在市場與各國大廠競爭。

周容羽認為,全球政經環境變化及新冠疫情對傳統ICT產業的供應鏈帶來了大幅度的變革及挑戰,本次《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從台灣ICT產業轉型升級的兩大前瞻議題「後疫情時代–台灣ICT產業戰略新布局」及「企業供應鏈轉型升級蛻變新契機」切入,探討ICT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策略籌謀、掌握先機。

在台灣ICT產業戰略新布局方面,2020年在全球深陷疫情影響下,台灣ICT產業仍能持續維持運作,為全球供應鏈注入一劑強心針,亦提升了台灣在國際局勢及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周容羽表示,本次併購白皮書觀察企業間正逐步透過由競轉合的「打群架」概念發展,靈活地透過技術上開放的「號召產業共組聯盟」、業務上合作的「共創產業平台」,以及股權上持有的「投資收購集團式經營」與「產業投資控股」等多元策略,將人力資源整合、研發投入互惠、軟硬技術對接及產品組合互補來創建應用生態圈,加速布建新興應用領域的解決方案。

而企業供應鏈轉型升級蛻變新契機則由硬體轉向軟體,從工業化趨向自動化與智能化,透過長短鏈搭配,布局下個高成長新藍海,以對接高度客製化場域經濟。過往台灣企業憑藉在實務運作、成本控管、交期速度方面的優勢,在全球供應鏈角色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近期中美政治衝突、經濟對峙的形式,加上去年初新冠疫情導致國與國之間經貿往來更添困難,全球供應鏈由既有開放的格局,逐步分化為以美國日本、中國、歐洲為主的三大消費市場,進一步刺激供應鏈以市場為基準,朝短鏈化與區域化的方向發展。

周容羽也建議,在這科技日新月異、各行業分野逐漸模糊的時代,企業透過自然增長策略已略顯緩不濟急,在這條轉型升級的過程,除內生增長外,企業更應思考如何靈活地運用併購擴張、戰略同盟、商務合作的模式,發揮台灣近期在國際知名度及資金的優勢來合縱連橫,協助企業取得關鍵資源,以先發制人之姿突破層層障礙來撥雲見日,以更從容的態度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來迎向新局,在後疫情時代能奠定台灣產業下個黃金十年的穩健基礎。

併購市場持續活絡 台企應搶佔產業優勢

大紀元/2021-05-26/記者賴意晴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週三(5月26日)發佈〈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理事長盧明光表示,在疫苗開發有成及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預期今年全球併購市場將持續活絡;盧明光建議,位居供應鏈重組有利地位與握有生產製造優勢的台灣企業,應加速對關鍵技術的掌握,搶佔產業價值的戰略優勢地位。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自2015年起偕同資誠聯合會計師、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籌畫〈台灣併購白皮書〉,今年已為第7年。

2020全年併購總金額約比2019年下滑17%,併購交易件數也減少約11%,可看出疫情帶來的衝擊。不過,下半年度隨著各國陸續重啟經濟活動,且疫情帶動龐大的數位轉型商機、促使企業併購意願增加,以及各國貨幣寬鬆政策大幅降低海外併購成本等因素的加持下,讓2020下半年的交易總金額比2019年同期增長約21%。

2020全球前10大交易案之產業較為分散,包括石化、商業、服務、金融、生技及科技行業。其中,有8筆交易為下半年完成的案件,且有6筆交易與美國相關。

報告指出,全球併購趨勢有3項重點。首先,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使企業積極展開併購活動;其次,半導體業掀大型併購潮,美中推力成助推劑;最後,面臨規模經濟及商業模式調整,各國國內加速整併進行。

台灣供應鏈重整 降低對中國依賴

台灣方面,企業自2018年起即陸續加強國內整併和海外併購的力度。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動的持續影響,併購交易件數較2019年下滑11%,但國內併購及海外併購交易金額分別比2019年增長102%及10%,也讓全年總交易金額上漲約47%。

其中,科技產業成為主要併購動能,台灣2020年前10大交易中有8筆與科技產業相關。

而隨著美中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重組,例如蘋果(Apple)供應鏈政策朝向加大中國以外地區進行製造,台灣企業也重新審視並調整供應鏈佈局,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展望未來戰略,將針對新終端應用供應鏈佈局,主要關注5G、人工智慧(AI)、車載裝置,以及智慧醫療等方面。

富采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李秉傑指出,美中貿易戰使科技產業的競爭態勢及供應鏈產生顯著改變。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是聯盟與聯盟、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台灣科技產業需要為未來5至10年佈局規劃,才能在市場與各國大廠競爭。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周容羽則說,在與多家科技業者深度訪談後,白皮書彙整臺灣ICT(資通訊)產業在未來供應鏈轉型升級契機的「三大方向、六大建議」,提供給企業做為借鏡參考。

一、優勢佈局再盤點:「優化集團核心能力」與「長短鏈搭配佈局」二、關鍵市場重定義:「提前切入藍海市場」與「高度客制化場域經濟」三、適配資源享永續 :「人才培養與資源分享」與「ESG永續發展」

台企去年併購動能旺 交易金額成長47%

中國時報/2021-05-26/林資傑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今(26)日公布《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2020年併購交易件數及總交易金額分別減少11%、17%。其中,台灣併購件數雖減少11%,但因有2筆規模超過10億美元,使總交易金額逆勢增加達47%。

白皮書指出,根據去年併購趨勢,台灣企業主要以供應鏈布局調整、同業整合、跨界投資併購等3大類型為主。理事長盧明光建議,具優勢地位的台灣企業,應持續透過更多元合作布局,加速掌握關鍵技術及新供應鏈調整布局,超前部署搶占產業價值的戰略優勢地位。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自2015年起偕同資誠聯合會計師、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籌畫《台灣併購白皮書》,迄今已邁入第7年,為台灣企業在供應鏈重組後的價值轉型調整,以及資通訊(ITC)產業後疫情時代的關鍵布局策略提出因應建言與方向。

白皮書統計,去年全球併購交易件數減少11%至2815件,較前年3394件減少11%,總交易金額45.26兆美元,較前年50.92兆美元減少17%。不過,下半年的併購總交易金額達1.95兆美元,較前年同期1.61兆美元增加達21%。

白皮書指出,去年全球併購市場活動可看出疫情帶來衝擊,但隨著各國陸續重啟經濟活動,疫情帶動龐大的數位轉型商機促使企業併購意願增加,配合各國貨幣寬鬆政策大幅降低海外併購成本等因素加持,使下半年交易規模明顯增加。

而台灣企業為降低貿易衝突風險、強化國際競爭力,自2018年起加強併購力道。去年雖受疫情及國際局勢變動影響,交易件數減少11%至76件,但國內併購及海外併購交易金額分別年增達1.02倍及10%,使全年總交易金額成長47%至105.92億美元。

白皮書分析,去年台灣企業併購主要以供應鏈布局調整、同業整合、跨界投資併購等3大類型為主。其中,可成出售泰州廠給中國藍思科技、緯創出售昆山廠給中國立訊集團等案,是台灣企業藉由分拆業務部門,重新調整供應鏈布局,並轉向開拓新事業布局的轉型布局。

而環球晶收購德國世創電子、富邦金收購日盛金、臻鼎KY收購先豐通訊、晶電及隆達共組富采投控等案,則可看出台灣企業積極透過同業整合,突破營運瓶頸、提升市占率與競爭力的企圖心。

此外,台光電收購美國EMD特殊材料板廠、聚鼎收購德國漢高集團旗下子公司,以及華新科投資日本雙信電機等案,都是台灣企業運用跨界布局取得關鍵技術及資源,非常有助於開發新市場和新商機。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表示,在疫苗開發有成及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今年全球併購市場有望持續活絡,建議位居供應鏈重組有利地位與握有生產製造優勢的台灣企業,應持續透過更多元合作布局超前布署,搶占產業價值的戰略優勢地位。

不受疫情衝擊 去年我併購交易突破百億美元 年增47%

鉅亨網/2021-05-26/郭幸宜

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台灣併購交易件數降至 76 件,較前年 85 件減少 1 成,但整體併購金額卻突破百億美元,來到 105.92 億美元,年增幅 47%,預估今年隨著疫苗施打、貨幣寬鬆加持下,併購市場可望繼續活絡。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籌備《台灣併購白皮書》今年邁入第七年,根據最新的白皮書資料,去年併購案件雖然縮水,但交易金額卻逆勢增加,突破百億元。

統計顯示,去年台灣併購交易動能主要來靠科技業挹注,主因在於美中貿易衝突,供應鏈轉型升級及創新技術推動下,推升台灣企業除持續投入有機增長的模式,並透過同業整併與海外收購關鍵技術擴大布局。

統計指出,前 10 大交易中有 8 筆併購交易與科技產業有關,同時有多筆超過美金五億元的大額交易案,包括環球晶併購世創、可成出售中國泰州廠予藍思科技、富邦金收購日盛金及和碩收購鎧勝 - KY 等,成為推動台灣去年併購交易市場的主要動力。

富采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秉傑指出,美中貿易戰使科技產業的競爭態勢及供應鏈產生顯著改變,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是聯盟與聯盟、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台灣科技產業需要為未來 5 至 10 年作布局規劃,才能在市場與各國大廠競爭。

黃齊元/國家資本主義和台灣未來

聯合報/2021-05-26/黃齊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最近中國大陸主管機關,在修理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後,又將矛頭瞄準大型互聯網平台,理由是「反壟斷」,以致科技大老紛紛提前退休,包括京東創辦人劉強東、拼多多黃崢和字節跳動張一鳴等。

中國大陸經濟特色是典型的「國家資本主義」,中央主導經濟發展方向,包括產業政策、資源供需和財富分配。近年大陸國家資本主義有三大重點:第一、強力控制民營企業;第二、積極鼓勵科技創新;第三、推動國際和國內經濟「雙循環」,希望在二○三○年前超越美國。

美國傳統尊重市場經濟,政府不過度介入,但近年已明顯改弦易轍,逐漸向國家資本主義靠攏。舉例來說,前總統川普封殺博通併購高通、聯合盟友抵制華為,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美國優勢。此外,總統拜登最近宣布二點六五兆美元「美國就業計畫」,包括交通、醫療、水、電基礎建設及強化本土供應鏈。

其中半導體是供應鏈重中之重,台美最近召開半導體供應鏈座談會,會中最常提到的詞是「互相依賴」。台積電在美工廠未來會擴充到六座,多家台灣供應商將隨台積電赴美投資。

美國也在積極防止科技巨頭影響力擴張,針對谷歌、臉書、蘋果和亞馬遜提起反壟斷訴訟。這些行動的出發點都是因大型科技公司有十幾億客戶,掌握消費者生活中各個層面,影響力太大。

國家資本主義目的是防止科技巨頭「贏家通吃」,企業超越國家,可分為兩大層面:首先是禁止平台捆綁銷售、限制消費者選擇;其次是防止過度併購、減少公平競爭。

其實美國能成為世界霸權,主要是因為不少企業具壟斷地位,如過去軟體Window、作業系統Android、現在雲計算亞馬遜AWS和微軟。面對華為成為五G新標準,美國當然不能容忍,一定要把其打倒,基本上目的已達。

但美國的弱點是半導體,台積電掌握全球五十%以上晶圓代工市場,DRAM市場七十%以上由南韓包辦。英特爾短期內難以復甦,沒有人敢指控台積電壟斷,台積電成為老美關鍵的活棋。

打造全球半導體重鎮是台灣重要戰略,非但可拉攏美國,還可制約中國大陸。但這個戰略最近出現幾個破口:第一、台海危機加劇;第二、台灣疫情死灰復燃;第三、台灣基礎建設面臨嚴重短缺,特別是缺水和缺電。

台灣的國家資本主義主要受三股力量影響:首先是地緣政治,台灣的命運不操縱在自己手裡,美中是兩大關鍵力量,半導體產業就是老美要的保護費;其次是基礎建設,政府需主導資源分配,把資源分給最重要的產業;最後是社會公義,人民會要求穩定的水電、食物的健康以及環境的生態。

國家資本主義方向決定分配優先順序,台灣要的是更快還更慢?更多還是更好?更富有還是更公平?這是人民的選擇,即使國家資本主義也有美國和中國兩模式,畢竟,小英和習近平是不一樣的!

2020全球私募亞太表現最優

工商時報/2021-06-01/蔡淑芬

圖說: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淑芬

何淑芬:數位化、企業責任、優秀人才私募基金三大支柱

依據安永《2020年第四季私募股權基金報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募資金額創下過去五年以來最低,僅7,760億美元,其中表現最好區域為亞太地區,其活動量增加110%最多,不過交易案件數量持平為2%。

該報告也呈現大者恆大的趨勢,大型基金規模平均成長11%,達到7.52億美元;收購基金中的可支配資金上升9%,達到8,650億美元,其中44%屬於巨型基金(規模超過45億美元),顯示募資活動之動能仍舊充足。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公司總經理何淑芬指出,「去年雖然因為新冠疫情影響私募股權基金活動,但是併購動能仍然充足。」當全球面臨對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挑戰,也是轉型的契機,隨著私募股權基金進入下一波的成長轉型階段,數位化科技、明確的企業責任理念,以及優秀人才,將會是私募股權基金成長及轉型的三大支柱。

安永分析,除了亞太外,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成長15%,交易量下滑17%。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美洲投資活動雖然下跌25%為2,270億美元,交易量下滑23%,但是美國仍是最主要投資標的,過去一年來所募得的總資本中,有57%是鎖定美國市場的機會。

 伴隨疫情而來的顧慮除了交易挑戰外,私募股權公司很難向有限合夥人(LP)進行募資推廣活動。對有些基金而言,可能會轉換改為虛擬型態的募資,舉例透過雲端視訊會議進行募資,要注意的是一般認為較大型、信譽卓著的基金較小型或較新基金有利,不過對許多主管而言,將虛擬募資搭配現有實務作法才能成為存續的方式。

2021 年 預估科技列車持續前行 蓬勃科技與人才有助台灣私募股權金
從私募股權投資的產業別來看,科技業投資在近五年是最有影響力的主題,尤其在美國科技業投資已帶動交易活動的復甦,疫情更加速了對這方面的興趣,近來科技業相關私募基金交易占整體私募基金投資的24%,其中半導體產業和科技相關服務業的活動在2020年明顯激增。

何淑芬認為,「此趨勢在2021年應會延續下去,在現今科技、數位化趨勢下,看見科技領域持續為近五年來的熱門投資領域。私募股權基金公司除了積極協助企業取得數位化轉型機會,私募股權基金公司本身也需要數位化轉型,例如藉此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系統等數位科技來協助企業轉型。」企業可能會持續尋找軟體即服務(SaaS)和企業軟體領域等成熟公司大規模的轉型機會;在較小規模企業,他們將持續投資新興高成長公司,如金融科技、健康科技和行動產業。在全部的公司中,他們將投資能從疫情帶來的長期行為改變中穩健獲益的公司,這可能也說明了亞洲首波的其中一筆大型交易案,就是在當地封鎖解除後進行對線上教育領域的投資。

此外,科技和電信仍是私募基金投資人關注的領域,兩者合計占2020年併購總交易額的34%,年成長為31%。金融業也越來越受投資人歡迎,過去五年交易額成長近26%。2020年在壽險相關的私募基金投資相較前一年上升3.4倍,這是由於憂心健康風險的風氣日益上升,增加產業吸引力。

何淑芬表示,相較其他周圍國家,台灣過去的私募股權基金活動相對較不活躍,但是台灣在這波疫情危機中影響較小,經濟表現亮眼,科技產業的發展與成功經驗將有助於數位化轉型,而台灣擁有的優秀人才與公司治理制度,都是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考量的重要因素,也期望台灣能抓住這波契機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協助企業成長與轉型。

產業紓困補貼如何申請?經濟部申請資格及方案一次看

ETtoday新聞雲/2021-05-31/記者林淑慧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延燒,立法院今(31)日三讀通過紓困特別條例修正案,提高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總額上限至新台幣8400億元,最快6月4日上路;經濟部也推出產業紓困措施,誰符合申請資格?如何申請紓困補貼?

產業補貼

哪些產業可以申請?

答:提供服務業、觀光業、航空業、教育業、農漁業及藝文業六大產業紓困補助,其中經濟部管轄的商業服務業、會展業者等,預算上修至480億元,仍待行政院會拍板定案。

紓困補助金額為何?

答:行政院指示以營業受衝擊50%以上產業,依據產業別區分,按員工人數補貼薪資每個月2萬元。

紓困貸款

針對中小企業貸款加碼1000億元,推升紓困貸款總金額達4000億元,區分為三種貸款額度上限方案:包括400萬元、1600萬元和50萬元;其中50萬元方案預計可惠及500萬小規模營業人。

營運資金貸款

信保基金提供十成信用保證並免收保證手續費,中小企業可申請營運資金貸款,政府將貼六個月全額利息,每家事業利息補貼上限5萬5,000元。

利息補貼

針對中小企業舊有貸款展延、營運資金貸款的利息減免補貼,經濟部編列30億元經費。

舊有貸款展延部分,最高按中華郵政1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目前0.81%)補貼金融機構辦 理利息減免,補貼期間最長一年,每家事業補貼上限22萬元。

工業區、製造業租金減免

設於工業區、加工出口區或國營事業土地的製造業,可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租金緩繳一年,或每月持續繳納,每月減租二成,為期6個月。

如何發放?

  • 去年已有帳戶資料的紓困對象:6月4日起直接撥入個人帳戶,並即時通知,民 眾不用到現場或來電查詢。
  • 新申請者臨櫃申請相關作業:於各銀行、各地方政府臨櫃申請,以簡化流程、增加後端資格審查的效率為原則,並做好作業環境及人員的防疫措施,降低群聚感染風險。

離岸風電開發商達德爆破產危機 經濟部「有條件同意」申請變更股權

經濟日報/2021-06-01/記者葉卉軒

圖說:疫情也衝擊離岸風電開發商,達德能源表示,疫情導致允能風場專案成本爆增34%,經濟部考量允能風場已完成部分風力機組建置等因素,有條件同意允能風場申請變更股權

針對離岸風電開發商達德能源將引進其他投資人加入允能風場,外界質疑此舉除違反經濟部原先要求釋股不得超過50 %原則,且恐影響原發起人決策權外,甚至可能造成台灣離岸風電淪為金錢遊戲一事。經濟部今(1)日證實,原因是達德能源有破產之虞,為避免雲林允能風場無法運作,經濟部破例允許達德釋股至25%,但提出3.5億元履約保證與附帶條件。

經濟部強調,後續將綜合考量第二階段相關推動作法,納入離岸風電後續推動機制,未來仍將秉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立場,確實依行政契約及既定審查原則審理後續風場股權移轉申請案,並絕不容許我國離岸風電市場成為金錢遊戲套利對象。

能源局進一步指出,允能公司申請變更股權引進新投資人為法國油氣大廠Total集團,是因為允能公司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整體專案工程延宕衍生非預期的額外專案支出,且原股東之一達德集團母公司(wpd AG)代表人受財務能力限制,投入額外資金有限,無法充分挹注允能公司目前財務缺口,致使該公司有破產之虞,將導致執行中專案工程中止。

能源局表示,基於允能風場已進入海上施工階段,且已完備相關風機設備、海事工程作業、並已安裝完成三座風機及五座水下基礎,綜合考量重大公共利益及相關社會成本之影響,歷經三次會議討論後,經濟部始有條件同意允能公司本次申請案。

能源局進一步指出,經濟部歷來同意離岸風場股權變更的基本原則,為技術、財務等履約能力應不低於原本團隊架構,並且應如期完工併聯。經審視本次允能公司所引進的新投資人Total集團之財務能力,應有助提升允能公司現行履約能力,得以解決允能公司現行財務缺口危機,以持續現行海上施工作業,朝如期於2021、2022年完工併聯進行。

能源局也表示,允能公司的股東德商達德集團,已說明本次股權變更無任何獲利,並出具專業會計師證明,如允能公司後續經查證有虛偽不實、隱匿或錯誤等情事,除應負相關法律責任外,經濟部亦將扣除其新台幣3.5億元履約保證金。

能源局強調,在綜合考量本次申請案具不可抗力重大情事因素、允能公司擔保無獲利情事、新投資人Total集團有助提升專案履約能力,以及對重大公共利益及相關社會成本的影響等原因,始有條件同意允能公司申請股權變更引進新投資人Total集團。

能源局表示,風場釋股審查程序,皆由政府單位與外部學者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該委員會成員也是遴選風場的審查委員,其中外部委員包括會計、法律、海工等學者專家,並由委員會成員確認風場釋股後是否有優於原本的履約能力。而歷次離岸風電業者申請釋股,能源局始終秉持公正一致立場,在確保公平原則之前提下辦理審查作業,並整體衡酌相關法規、契約、客觀環境條件及佐證資料等因素,並以符合重大公共利益之原則下,確保所有風場開發案均能如期如質完工商轉。

金融業人力吃緊 財政部延長CRS申報至8/2截止

中央社/2021-06-01/記者吳佳蓉

本土疫情升溫,金融機構頻傳員工確診,並因應防疫啟動居家上班等措施,使人力調度趨緊,財政部宣布,原訂6月1日至30日須完成的稅務用途金融帳戶(CRS)資訊申報,截止日展延至8月2日止。

跟進全球反避稅趨勢,台版「共同申報準則」(CRS)近年上路,金融機構需配合執行盡職審查,辨識所有客戶的稅務居民身份,並於隔年6月將其中屬於已公告交換國的金融帳戶資訊,申報給財政部。

因此,2020年的CRS申報,原訂於今年6月間須完成,財政部表示,但考量本土疫情升溫,不少金融機構因陸續啟動相關防疫措施,造成人力調度趨緊,難以在6月底前完成申報,因此放寬申報期為6月1日至8月2日,延長1個多月以利金融機構作業。

財政部指出,請金融機構於營運許可情況下,儘早準備申報資料,並提醒今年申報資訊,相較上一年度有3項差異。

首先,在日本、澳洲外,今年需新增申報英國稅務居住者持有或控制帳戶資訊,其次,應申報全部既有個人與實體帳戶資訊,再者,要採用新版XML檔案申報格式規範。

記存土增稅 兩情況下須「校正回歸」

經濟日報/2021-05-30/記者翁至威

為鼓勵併購,企業若因併購、分割或收購等方式移轉土地,可先將原本應繳納的土地增值稅「記存」,暫時不用繳納,不過若土地日後再移轉,或不符持股比例65%規定等兩情形時,稽徵機關就會要求「校正回歸」,必須繳納原記存的土增稅。

土增稅是以土地漲價總數額為稅基,是在土地移轉時應課徵的稅款。不過為了鼓勵併購,避免企業從事併購時還要因為繳稅而增加資金壓力,因此針對企業或金融機構,因合併、分割或收購而移轉土地所有權等情形,可先經稽徵機關同意記存土增稅。

不過暫時免繳不代表免稅,高雄市稅捐稽徵處表示,申請記存土增稅案件,若日後該筆土地再移轉時,除了繳納當次移轉的土增稅外,也要回過頭來追繳原記存的土增稅。

官員表示,所謂的「再移轉」,包含了買賣、贈與、信託、拍賣、被徵收等情形。

舉例而言,甲公司、乙公司依據《企業併購法》規定辦理合併,合併後乙公司消滅,其所有的A土地移轉登記到甲公司名下,原本應繳納的500萬元土增稅,將記存在甲公司名下。

如果地方稽徵機關查到這筆A土地移轉,將會對甲公司追繳原記存土增稅500萬元;若甲公司僅移轉A土地部分持分,則會依比例計算追繳稅額。

此外依企業併購法規定,收購或分割記存土地增值稅案件,被收購公司、被分割公司(或股東)在土地完成移轉登記日起三年內,若轉讓該對價取得的股份,導致持有股份低於原取得對價的65%時,也會被追繳原記存的土地增值稅。

地方稅處提醒,針對記存稅款列管案件,稽徵機關每年都會進行例行性清查,呼籲受列管公司配合,提供委請會計師、律師出具的報告書,用以審查因對價取得的股份,是否低於原取得對價的65%。

 台灣M&A與PE要聞

鴻海旗下鴻騰斥15億元 併購鎮江奧音科技 強化聲學業務

鴻海 (2317-TW) 今 (31) 日公告,子公司鴻騰 (FIT)(06088-HK) 斥資 5408.8 萬美元、約新台幣 15 億元,收購 SOUND LEGEND LIMITED 100% 股權,間接取得奥音科技 (鎮江) 有限公司,拓展聲學業務。《詳全文》

金管會核准台新金併保德信人壽 彰銀持股全交保管銀行

金管會今宣布,昨天5月31日正式核准台新金取得保德信人壽,並強調是「有條件式」核准,台新金要依規畫完成向金管會承諾的事項,函報金管會認可後生效。金管會也指出,台新金取得彰銀的所有持股都要給保管銀行,用來支應保德信人壽所有增資需求,纏訟多年的彰銀案有解。《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陸財政部傳研設新AMC控股平台 以化解華融風險

外電引述消息報導,作為華融直接控股股東的中國財政部,正計畫將其持有的華融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的股權納入新的控股平台,以釐清股權定位並管控風險。《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大韓航空併購韓亞航空 獲泰國監管機構批准

南韓最大航空公司大韓航空(Korean Air)今日表示,公司併購韓亞航空 (Asiana Airlines)的計劃,已經獲得泰國監管機構的批准,這是繼今年2月獲土耳其批准後,該併購案獲得的第2個海外國家批准,不過還需要其他國家的批准,併購案才能繼續推行。《詳全文》

印度將專注于本國鋼鐵資產併購 擴大投資提升產量

據礦業網近日報導,印度最大的鋼鐵生產商JSW鋼鐵有限公司(JSW Steel Ltd.)正在考慮取消海外併購,轉而專注於本國市場,目前已制定了一項34億美元的計畫以大幅提高產量。《詳全文》

勃肯鞋如何挺過危機,壯大250年的家族品牌

2021年2月27日,一則新聞吸引了全球家族企業界的重視。一家美法合資的私募股權基金買下德國鞋業製造商勃肯(Birkenstock)的大多數股權,儘管金額並沒有揭露,據報導價值40億歐元(約台幣1363億)。《詳全文》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Date: 2021-05-31

老總的兩岸手札(306)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