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最新消息
首頁 > 最新消息 > 2023 私募股權論壇:精彩重點紀實 (下半場)
最新消息

Date: 2023-10-18
2023 私募股權論壇:精彩重點紀實 (下半場)

》論壇精彩重點紀實(下半場)

主題演講(二):私募股權基金與產業完美合作共創多贏

主講人:PHI Capital/王勇祥管理合夥人暨執行長

PHI Capital王勇祥管理合夥人暨執行長:私募股權基金扮推手,與產業互補打團體戰

近年台灣有不少企業與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合作,成功進行跨國併購/收購案,PHI Capital 管理合夥人暨執行長王勇祥坦言,PE 能與企業間找到互補性,但因目的性不同,要達到信任、互助互利並不容易,必須花時間培養、相互營造,PE才能與產業組成一支精銳的海豹部隊,攻克戰役,成為產業發展的幫手甚至是推手。

王勇祥指出,台灣的大型企業大多具備跨境及跨領域的收購能力和經驗,不過 PE 仍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例如 PHI 有一份針對產業分析的「產業地圖」,透過這份產業地圖,找出最佳的投入點,將標的案源帶給產業界。同時,PHI 也能提供有別於企業本身技術和產業發展以外的決策角度,例如財務面或營運面的觀點,以協助企業建立更完整的發展藍圖。

此外,PHI 也會預先架構未來取得標的公司後,可能因推動 IPO 或組織重整時,企業需要部分退場的架構機制。王勇祥認為,最重要的仍然在於資本的應用,對企業來說,將資金全部重壓在單一產業,不見得是最好的唯一選項,此時 PE 就可以擔任資金提供者。

王勇祥也以 PHI 為例,分享 PE Fund 所扮演的角色。PHI 過去主要聚焦電動/新能源車相關領域,以科技和汽車產業為主,但不論是電動車、車聯網還是智能駕駛,都具有相關性,每一個重要的系統也有其價值鏈,例如供應鏈就是其一。

PHI 會從「產業地圖」中發掘出具備市場規模、有足夠的成長潛力,且有一定技術門檻,同時是 PHI 的資源可支援的投資標的,給予該標的進入產業所需要的資源,包括產業知識、上下游供應鏈支援與相關人才等。

同時,PHI 也透過找到對的團隊,例如該領域中具領導地位的公司、產業策略投資人與財務投資人,建立起產業和資本生態圈,以團體戰完成這項投資案,並協助企業得到市場認同,進一步合理化企業的價值。

王勇祥指出,PHI 除了整合價值鏈裡的技術和產品,把單一零組件朝平台化系統轉型,以進一步擴大標的公司的價值和產業影響力外,同時也整合市場,促使標的公司朝向全球化、多元化的方向前進。更重要的是,PHI 也整合了最上端的資本架構,結合產業、財務投資人一起組建對的平台。

在國際市場受全球資金退潮及估值下調等因素影響,全球私募股權基金市場投、募資活動處於降溫的此時,台灣企業仍然有不少讓市場矚目的跨境收購案,王勇祥認為,現階段國際政經情勢的變化,對台灣而言是絕佳的機會,而且絕不僅限於半導體產業。他鼓勵台灣產業和企業要把握這些跨國的機會,PHI 也願意「捲起袖子」,和產業一起把台灣的真價值帶向全世界。

圓桌論壇(二):企業聯手私募股權基金加速併購轉型與重整

主持人:理律法律事務所/李耀中合夥律師

與談人:

  •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立善投資長
  •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介立董事長
  • UBS/葉書維 台灣全球投資銀行業務主管
  • TNL Mediagene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鍾子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理律合夥律師李耀中:引言

在現階段處於資金退潮、高利率時代,中國經濟又有衰退隱憂的態勢下,台灣企業的整體併購活動狀似趨緩,卻又看似緩步回升,台灣企業在併購後市發展將扮演何種角色,又具有哪些優勢,是近期產業關注的重點。

另一方面,受到近年國際政經情境翻轉,許多國家在跨國併購的審查中,對陸資採取更多限制及高規格審查(例如印度)。此一趨勢,對台灣企業有何影響?對於台灣企業的海外佈局規劃又有哪些機遇或挑戰?希望透過本次圓桌與談人的經驗和案例分享,讓台灣企業在未來跨界與跨境併購上,有更多策略合作的機會及選擇對象。
 

佳世達投資長王立善:以併購加速升級轉型,靠打群架攻世界盃

佳世達在過去十年間,以「大聯盟、大艦隊」的策略,透過併購進行升級轉型,並設下到 2022 年時,旗下高附加價值事業營收過半的願景。去年度,佳世達交出整體營收較十年前翻倍、達近 2,400 億元,獲利翻了十倍的成績。

王立善指出,這不是只靠一個事業單打獨鬥。這十年間,佳世達從四大方針著手,包括爭取中高階產品訂單、不以價取量去搶低毛利的訂單,來優化原有的事業、提升自身價值;在加速擴大毛利率較高的醫療事業的同時,也加快在智慧解決方案的開發,並布局網通事業。

尤其針對後三項毛利較高的新事業,佳世達以對外併購及合作,來快速擴大營收規模。截至去年第四季,這些高附加價值事業的單季營收貢獻已過半,而網通與智慧解決方案全年度的營收更雙雙超過 300 億元,另外智慧醫療領域也有200億元以上的年營收。

佳世達同時也訂下「2027 年時,高附加價值事業獲利過半」的新目標,王立善表示,除了靠內部組織的精實、擴大獲利,還要靠對外併購。佳世達用十年驗證了以併購來升級轉型是一個可執行的願景,而台廠在面對國際競爭加劇和地緣政治的壓力下,只有靠「打群架」才能前進亞洲盃、世界盃,也才能加速台灣產業的升級與創新。

在企業進行併購的過程中,王立善認為,和私募股權基金的合作關鍵在於找到互補,才能互助互利。他以集團在中國南京、蘇州兩地成立的明基醫院為例,2014 時引進中國知名醫療產業私募股權基金鼎暉注資,並取得許多醫療專業領域的人脈與資源協助,合作以來明基醫院營收成長了三倍,2022 年更超過新台幣百億元的規模,最近幾年也由虧轉盈並持續獲利,成為集團中的金雞。而 2017 年佳世達與東博資本集團共同收購友通,也是另一起成功案例。王立善表示,私募股權基金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利出場,因此過程中「它只是陪你走一段」,屆時企業可再評估是否接手。

 

康舒科技董事長許介立:尋求互補、共識,併購需天時、地利、人和

康舒科技今年成功以 5.05 億美元、收購瑞士 ABB 集團旗下以美國為主的電源轉換事業部門 ABB Power Conversion 全數股權,也讓康舒科技在國際電源產業界一役成名。

許介立表示,康舒科技成立已四十二年,轉型一直是重要的課題,但康舒科技長期聚焦電源領域,過去二、三十年來整體產業並沒有太大變化,這也讓康舒科技很難有大量吸收人才的機會,公司競爭力也相對弱化,而這起跨國收購案正好為康舒科技帶來轉型的機會。

不過雙方在 2019 年第一次洽談時並未取得共識。現在回頭想想,許介立其實覺得慶幸,不僅因為隨後爆發的疫情衝擊全球產業、供應鏈及市場,收購的時機點可能讓康舒科技陷入營運困境,更因為第一次的經驗讓康舒科技有了更周全的準備,而能在第二波收購競爭中成功。

許介立表示,第一次收購談判失利後,公司內部進行反省檢討,並在 2021 年再度著手準備,除了找來國際級的 FA、熟悉當地法規程序的美國律師,收購價格也受惠於疫情的影響,有了更大的彈性,最後能夠順利談成收購案,可以說是集「天時、地利與人和」。

許介立也坦言,這起收購案的金額直追康舒科技的資本額,因此初期也與一些 VC 接洽合作,只是最後仍由康舒科技獨力完成收購。而沒能與 VC 成功合作的關鍵,在於雙方立場有所不同。對 VC 而言,獲利出場是最終目的,但以公司營運發展考量,併購的目的是看好雙方具互補性,可發揮整合價值而長期持有,在過程中,雙方也會因為對於標的物的價值評估不同,而在收購價格上出現落差。

許介立認為,企業在與 VC 或 PE 合作投資時,必須在事前溝通雙方對於這部分的認知差距,以免影響後續的合作關係,同時造成企業經營團隊和股東之間的摩擦。

面對高利率、地緣政治及兩大主權勢力的對立,許介立認為,台灣電子製造業「練功」三、四十年,快速應變的能力是台廠的優勢和強項,加上擅於進行「集體戰」,在供應鏈版塊挪移的此時,能夠抓住機會,轉向北美洲、東南亞等非中國地區重新建立基礎發展,可以預見未來十年、廿年後,仍將有另一番榮景。
 

UBS 台灣全球投資銀行業務主管葉書維:跨境併購台廠機會浮現,與私募股權基金聯手成趨勢

近幾年台灣企業利用併購方式來茁壯成長的案例非常多,不少也都是透過跨國的併購來整合產業。葉書維觀察,從時空背景來看,過去許多歐美大型企業也多是透過併購擴展到一定的規模,而近幾年,或因疫情、或因利率結構變化,不少企業針對現有事業佈局進行再檢視,以重新調整集團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另外,近年政經環境的改變,也能從這些國際收購案看出端倪。葉書維指出,早期歐美企業若有標的事業要出售,在亞洲尋找買主時,通常會優先考慮中國買家,除了中國市場大,標的估值一口價也是主要原因。反觀現在,「第一時間排除的都是中國買家」,葉書維點出,受近幾年來各國審批標準趨嚴所致,涉及中資的收購案件在審批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太大,間接造就台灣企業有很多機會看到來自歐美的不同案源和標的。

此外,台灣企業近年也正積極轉型,亟需透過併購整合產業,或藉此取得新產品、新客戶,並且需要經由併購來建立中國以外的供應鏈,以因應國際貿易和投資結構的改變。相較於企業透過有機成長達成轉型升級,併購是更快速也更有效的方式。

葉書維認為,UBS 所扮演的角色,即是協助台灣企業接觸這些併購機會,並在評估和收購過程中為企業提供協助。而隨著台灣企業運用併購加速成長茁壯,收購的標的規模會愈來愈大,未來與私募股權基金的合作也將成為主要趨勢。過去數年間,UBS 協助許多台灣中小型家族企業、或具有國際客戶和市場的隱型冠軍企業,引進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以因應二代不願接班或只想保留部分股權、當股東所產生的接班與公司轉型瓶頸。不少 VC 和 PE 投入後,提供企業除了資金以外的助益,讓這些企業能在營運面、銷售面獲得大幅成長。

葉書維表示,全球 M&A 的交易總額預估今年將是連續第二年的衰退,並有 20% 的年減幅,但基本成長性仍在,預期明年可望逐步復甦。台灣除了在當前政經情勢下擁有許多絕佳機會,過去幾年來台灣企業透過跨境併購取得新產品、新客戶及建立新供應鏈,甚至取得優秀的國際管理人才,將有助於台灣企業與國際接軌,加速佈局海外市場。

 

TNL Mediagene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鍾子偉:境外基金推助企業版圖壯大,加速國際接軌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作為從新創出發的獨立媒體,自十年前籌劃的第一天起,就排除黨政軍和企業資金入股,當時適逢太陽花學運、反送中等社運的催化下,促使關評網在前幾年順利募資並快速掘起。

但鍾子偉發現,要在台灣或亞洲地區進行募資,很難完全避免與政黨有關的資金,因此在初創早期,就引進以國際 PE、VC,絕大多數投資人均來自海外。

鍾子偉指出,台灣市場並不大,關評網在成軍第四年就面臨在台業務成長上限的停滯困境,然在面對來自國際股東的投資報酬率壓力下,關評網勢必得走出台灣,朝向國際化發展,平台內容也從必須從台灣版拓展至香港版、國際英文版,一年半前甚至推出日文版。

此外,關評網也透過「橫向發展」帶動成長機會,近四年半間,約每半年就會啟動併購評估,迄今已完成 9 起併購案,收購範圍從小規格的科技網媒、運動網媒,到電影、時尚、生活風格等多元類型的媒體平台,之後再擴大標的往大數據市調、廣告科技、手機科技、AI 應用和電商等領域,大幅跨向具加值作用、能透過大規模數據資源獲利的業務,在保持獲利成長的同時也支持其獨立媒體的運作,持續擴大影響力,然後再進行下一個併購案。

鍾子偉坦言,關評網能有現在的規模可說是一路「被國際投資人鞭策」,而策動關評網營運不斷成長最直接的動能,就是來自這些國際 PE、VC 的壓力。因為如此,關評網也從創立初期就被要求必須達到符合嚴格國際標準的層級,不論是財報、內部營運文件或董事會召開等所有日常營運,都全面英文化,而這也讓關評網在後續進行國際募資及洽談新併購案時,能夠快速與國際接軌,財務帳目更是清楚乾淨,不須重新梳理。

十年來,關評網從台灣出發、跨向香港,再到大中華地區,並在面臨以華文為主的市場已趨於飽和後的態勢下,於今年再度跨向東北亞地區,前進日本市場。接下來關評網預計將會轉向東南亞,進一步完整在亞洲布局的拼圖,同時也將加入更多英文國際資源,希望讓明年成為集團有機會步向 IPO 的時間點。

》》2023 私募股權論壇:精彩分享重點(上半場),點我閱讀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