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Date: 2023-10-18
2023 私募股權論壇:精彩重點紀實 (上半場)
2023 私募股權論壇:精彩重點紀實
主題演講(一)活絡投資,共創新局
主講人:中華民國私募股權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翁嘉盛理事長
PE 公會理事長翁嘉盛:引進資金活水,為台灣創造優勢,共創新局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在週三(10/4)舉辦「2023 私募股權論壇」,中華民國私募股權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嘉盛應邀出席發表演講。翁嘉盛表示,2021 年是全球新創募資的高峰,隨後幾個季度持續探低。雖然現在是投資的低谷,不過在美中貿易戰持續發酵、全球供應鏈重整、AI 所引發的科技新浪潮下,國際 VC、PE 對台灣產生高度興趣。而發展創新經濟的背後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因此,如何引進國內外資金,並結合併購策略,已經是推動現今台灣產業成長的關鍵。
翁嘉盛以自己任職思科(Cisco)11 年間的所見所聞為例,他親眼見證思科併購超過百家公司,其中,思科併購的第一家公司 Crescendo Communications,讓思科次年營收成長超過原來的十倍。上個月思科更以高達 280 億美金(約 9 千億台幣)的價金併購 Splunk,為思科 40 年來史上之最,而思科迄今已併購超過 200 家企業,顯示其持續不斷的投入並實踐併購策略。此項舉措之目的不只是營收成長,更要透過併購策略發揮 1+1>2 的綜效。透過併購,不但讓思科從只有單一產品的公司,發展成擁有 End to end 完整解決方案,更打開全球市場規模,讓思科逐步成為全球網路解決方案巨頭之一。
「創投和 PE 的力量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一直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的關鍵」,面對 AI 時代,翁嘉盛認為,過去台灣在硬體製造上擁有強大的產業優勢,若能思考如何結合 AI 來賦能產業,將可為台灣產業帶來下一個十年好光景。而從思科發展的歷程中可見資金如何推動一家公司快速茁壯,因此,台灣產業若能擁有完善的併購策略加上活絡的資本市場,相信將迎來新的輝煌時代。
為引進資金活水,私募股權公會將落實強化台灣私募股權投資環境,及引導國內外資金投入台灣策略性產業的工作。翁嘉盛表示,在法規放寬、調整上,私募股權公會將扮演好平台的角色,向政府溝通。同時,私募股權公會將持續推動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引進國內外資金投入台灣策略產業,更要讓外資看到台灣資本市場效率與透明度的提升。他也呼籲同業積極參與私募股權公會,以協助台灣的新創企業發展,並促進創新經濟的成長。
圓桌論壇(一):區域策略重配置,創新應用大布局
主持人:中華開發資本股份有限公司/鄒旭昇副總經理
與談人:
- 福盈科技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吳忠懌副董事長
- 彰能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林育民總經理
- 鴻海科技集團/洪榮聰環保長
- 緯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夏志豪總經理
中華開發資本副總經理鄒旭昇:引言
台灣私募股權基金受到地緣政治及全球貨幣政策影響轉趨保守,也面臨眾多挑戰,受益於熱點產業的投資趨勢,包含 AI、車用、再生能源與生技醫療等領域,仍吸引不少海內外投資專家積極關注參與。2023 年 1 月中華民國私募股權投資商業同業公會成立,使台灣私募股權基金行業愈加穩定。
回顧台灣私募股權投資發展歷史,可以窺見國內投資環境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發生的巨大的變化。早期投資環境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中華開發、兆豐銀行和少數創投公司,而現今整體投資機構屬性則趨向多元化,例如多數金控公司都設立了自己的投資管理顧問團隊,而不少企業也成立了創投公司,包括 CVC 企業創投部門(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CVC)、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 Fund或PE),甚至創業家、家族企業也紛紛投入,如此多元性的投資機構屬性非常有助於提高資本的流通和企業發展。此外,投資型態也從早期集中在成長期的企業,擴展到合併收購、協助企業升級轉型,甚至二代接班等領域。
本次圓桌論壇以「當前產經局勢下的私募股權基金角色」為主軸,邀請與談人從多元角度分享成功經驗,探討企業被 PE 從投資、管理到出場所創造的良好績效、附加價值及永續發展等正向價值與更多可能。
福盈科副董事長吳忠懌:企業和 PE 合作,關鍵是跨越「信任」鴻溝
企業與 PE 合作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對企業股權與控制權持有比例的認知差異。但福盈科副董事長吳忠懌認為,取得多數股權是手段,而非目的,主要是希望在企業內部建立穩定的改革力量和成長動力。而如何讓雙方能順利合作,展現成果,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建立「信任」。
台灣多數中小企業在面臨傳承問題時,泰半會選擇走內部自行安排的老路,福盈科卻一反常規,選擇與中華開發攜手合作。吳忠懌回顧當年福盈科決定與中華開發合作的經過,點明雙方能夠建立合作關係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相信」。福盈科相信中華開發能夠協助公司克服轉型瓶頸,找出新的營運曲線,中華開發則相信福盈科存有被低估的價值。
基於這份相信,福盈科從「老闆說了算」的經營管理模式,轉為引進外部力量,導向專業經理人管理模式,並貫徹「決策力與執行力」,從領導人/員工心態、制度、系統面與企業文化,做出調整改變;而中華開發則積極推動有利於擴大福盈科在特用化學領域的海外市場藍圖及永續發展佈局。
吳忠懌指出,福盈科在特用化學領域的產品毛利率高達 35-40%,但瓶頸是產值無法做大。他們深度分析後,發現福盈科主要生產的紡織和皮革化學品在台灣屬於非常成熟、成長十分有限的產業,並已多數移轉到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度,出口及內需市場都很大。幾年前,福盈科在印度成立據點,業務成果超出預期。評估後,他們認為東南亞具備發展潛力,因此決定把更多資源資金投入東南亞,同時也持續高度關注印度的紡織和皮革化學廠,不排除適時出手併購,擴大在當地的佈局。
中華開發也不斷思考要如何維繫好福盈科這塊老招牌,做到真正的永續。吳忠懌指出,汙水處理使用的特用化學品除氧酵素,屬於生物材料,它不僅能排汙,更具有循環再利用的永續價值,福盈深耕多年,算是很有優勢,因此決定分割獨立成立一家新公司,福盈生物材料,目前新公司也已積極開發植物纖維特用化學品、以及生質塑膠可分解材料等其他產品,應用在食品包裝領域,基於綠色環保減碳趨勢,未來市場應該具有很大潛力,這樣的發展模式,不只是追求股東利益,同時也兼顧到企業永續和團隊發展。
雙方合作在今年邁入第四年,福盈科在二代接班、順勢擴大海外佈局、以及轉型升級開創新事業方面,繳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吳忠懌表示,從進入福盈科的第一天開始,他們就確立要讓福盈科立足台灣,走向國際市場,奠定未來永續發展的目標,「有一天我們會退場,而這過程不只是交易,不只是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是為福盈科找到一棒接一棒永續傳承的推進力。
彰能管顧林育民總經理:私募股權基金──讓企業脫胎換骨的轉型解方
台灣傳統產業面臨本業成長停滯及大陸製造業崛起的競爭等困境,此刻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機。透過併購持續企業成長及轉型,尤其是中型企業,須結合更多外部力量與資源。彰能管顧總經理林育民表示,傳產轉型是彰能管顧所管理的彰能基金三大投資方向之一,期望透過金融機構與產業的合作,產生槓桿效果,成功協助台灣產業找到再成長的解方。
林育民以彰能基金為例,彰能基金是由彰化銀行發起,與四家官股銀行結合能率集團等七個民間企業共同組合而成,由於資源力量多元,互補效能也更加顯著。彰能管顧團隊除了創造投報率,也活用內外部資源及豐富的人脈網絡。有了銀行的參與,在進行股權投資時,也可協助企業進行貸款融資。銀行所接觸的中型企業,若有轉型機會,彰能也會聯合能率集團及企業有限夥人的產業資源共同協助。民間企業投資人除了提供產業指導及案源引介,也希望藉由參予彰能基金建立企業本身投資及轉型的能力,進而為自身企業帶來跨業、跨界轉型升級的附加價值。
林育民指出,企業經營有三大指標:一是資本報酬率;二是成長;三是 ESG。中型企業需要持續創造成長及提高資本報酬率,而併購是方法之一。台灣金融系統逐漸國際化,PE、VC 等專業投資機構活躍,產業只要願意和銀行金控、PE 合作,效益絕對超乎想像,除了升級轉型,更有機會開創國際通路平台,讓企業不只走出台灣,更能走向國際。
林育民同時以韓國 Fila Korea 結合私募股權基金、政府及銀行等三方力量,完成重大併購與轉型成功的案例為例,說明企業引進外部資源對企業營運、轉型及成長的效益。他指出,FILA Korea 在 2003 逆向併購瀕臨倒閉的義大利品牌 FILA 母公司,至今市值高達 22 億美金,年營收達 42 億美元。此案從收購、收購後整頓,前後歷經20年,FILA Korea徹底將該品牌從紡織原料、成衣、製鞋、運動商品到行銷通路等整條產業鏈,實現完全由韓國相關供應鏈直接或間接掌控,初估 FILA Korea 每年創造了高達 6,000 億台幣等值的經濟產值。
林育民表示,這個從不到 150 億台幣(註一) 的「小蝦米吃大鯨魚」收購案開始到創造出規模 6,000 億台幣經濟產值的案例是由韓國在地企業發動,攜手韓國國家開發銀行,韓國私募股權基金 Mirae Asset,國家退休基金、韓國金融機構等共同完成。其成果讓一個中型的韓國代理商,從韓國在地出發,走向全球市場,一舉成為改寫不可能任務的經典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在 2007 年收購 Acushnet(旗下擁有 Titleist 及 Footjoy 等知名高爾夫用品品牌)時,FILA Korea 更只出了 1 億元美金,佔不到總交易金額 12 億美金的十分之一,其餘資金皆由前面提及的金融機構及私募股權基金投入。 林育民強調,FILA Korea 的案例模式,可以作為台灣傳產轉型的借鏡,與 PE 合作不僅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機會,更可以是讓企業脫胎換骨,成功走向全球市場的轉型解方。
林育民同時提到在新創扶植上,台杉創投的成立已經立下一個很好的典範--政府聯合金控及產業共同出錢出力透過專業團隊針對重點 5+2 產業新創公司投資,也協助新創取得及更多除了資金以外的創業資源。除了新創公司外,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及就業的基石。中型企業不若大型集團有豐富的資源與人才協助轉型及找尋成長機會。彰能基金是「公股攜手,百億創投」的一個試金石。期許能擔任傳產企業在轉型成長路上的協作角色。
接下來如果有一個類似台杉的國家級的 PE 機構, 透過資源整合及專業團隊密切投前與投後管理,可協助中型企業降低併購案風險並提高成功率。尤其是對中型傳產企業想以併購方式建立海外品牌及通路,走出傳統代工模式,脫離加工製造的薄利,應該有極大幫助。
鴻海環保長洪榮聰:綠色轉型才能贏得新經濟戰爭
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與強度日趨增加,間接對全球產業發展及各項經濟活動帶來巨大衝擊,其結果也讓環境成本成為當前企業經營的考量重點之一,進一步推動綠色轉型浪潮來襲。不僅各國發起「綠色經濟倡議」,全球企業也面臨綠色轉型淘汰賽。
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洪榮聰指出,企業被要求做到碳中和,檯面上是愛地球,檯面下卻是一種新經濟戰爭。唯有做好綠色轉型,企業才能在新經濟戰爭中勝出。
洪榮聰表示,2023 德國國際車展中,中國製造品牌崛起,其電動車因性價比高,受到市場高度關注。歐洲老牌車廠因爲燃油車仍有技術優勢導致朝電動車的轉型稍晚,錯失了一段轉型的契機,而被迎頭趕上。雖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市佔率目前仍低,福斯、BMW、BENZ 等大廠依然穩坐市場龍頭,但歐盟仍然深感威脅,計畫對中國啟動反補貼調查。因此建議企業實施 ESG 轉型愈早愈好。
但企業推動 ESG 需要投入成本,故要以 80/20 法則挑重點進行,並試著以最低成本做最大效益的事。透過與 PE、專業經理人、銀行融資等共同合作借力使力,撬動資本及人才賦能,將有助於得到最佳 ESG 成果。
洪榮聰進一步舉例說明,台灣太陽能生產的綠電投資成本每瓦約 40 元至 50 元,透過企業貸款、融資,拉高槓桿,取得一瓦綠電的現金支出約可降至 25 元、甚至 10 元左右。洪榮聰指出,近來常有發電企業想參加風場標案,一個風場即需要 2,000 億元的開發成本,所以會問一些大企業看要不要當股東,以鴻海來説,財報上一年獲利約 1 千多億,所以一年賺的錢還不夠投資。但這些能源公司若能借力使力,與 PE 等股權投資公司合作,便有機會得到充足資金進行開發,讓綠電的開發變得更容易,現金撬動的投報率也更高。
同樣的道理,鴻海有請綠能公司來參與廠區的屋頂太陽能投資,由綠電企業與 PE、專業經理人合作,建置廠區的綠電設備後,再賣綠電給工廠使用;如此一來,鴻海幾乎不需要投入資本開支,還能以比市電價格低的電價使用綠電,這個模式鴻海已在全球部分廠區達成目標。故 PE 在鴻海的綠色轉型計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助於加速實現 ESG 目標。他們也將這個力量推展到鴻海的下游供應商,未來希望透過這個模式,讓整條產業鏈都能借力使力,以最低成本發揮最大的功效,實現綠色轉型,進一步協助鴻海及產業鏈在新經濟戰爭中脫穎而出。
緯謙科技總經理夏志豪:引資增效,數位轉型更快成真
從「數位化時代」躍升到「智慧化時代」,沒有企業能置身事外,數位轉型勢在必行。緯謙科技總經理夏志豪博士指出,透過企業結盟或與 PE(私募股權基金)、CVC(企業創投)合作,有助於引資增效,加速數位轉型推展。
夏志豪表示,近年來緯創 CVC 已投資許多公司,透過與緯謙共同的合作,針對公司競爭力、企業背景等資源評估分析,緯創 CVC 可以更快了解投資標的於所屬行業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且能在投資時不只提供資金,還能提供更多不同的集團資源策略合作。
緯創 CVC 同時也與 AppWorks、Garage+ 等單位合作,積極協助新創或小型公司發展。夏志豪表示,因為緯謙認知到單靠自己開發各種應用、場景或產品將有所侷限,與優秀的新創或小型團隊合作則將彌補不足。對新創或小型公司而言,受到大型企業的 CVC 投資,讓資本、業務和解決方案獲得更好的整合,創造的可能性更大,成為多方皆贏的局面。
此外,受惠於近兩三年來市場與行業競爭情況的改變,兩年前緯創集團邀請中華電信投資緯謙,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夏志豪強調,透過資本力量,讓緯謙獲得更多的協同綜效作用,包括資通訊的合作、中華電信集團的投資組合與其通路客戶和技術能力,實現了資本與策略利益整合的最大化。
提到企業數位轉型,夏志豪表示,近年來諸多緯謙的客戶群,包括緯創集團及其供應鏈跨足到越南、馬來西亞等地設廠,建廠是否要將大批 IT 人才送過去,成為在人才配置上的痛點。過去被外派至海外工作是熱門職務,如個人成長、提供外派獎金。但疫情期間,無論到哪裡,出門都是全副武裝,各種外派因素時常令同仁卻步。因此,協助客戶們進行數位轉型,也成為緯謙的重要課題與業務方向。
整個集團的數位轉型是由上到下全力投入。夏志豪指出,兩年前緯謙的上層投資機構已經從「緯創資通」轉移到「緯創數技控股」,而「數技控股」亦開始針對生態圈與數位技術進行更積極性的投資,並把部分與數位相關的標的移轉至「數技控股」,此亦為集團的數位轉型指標性意義之一。
夏志豪表示,數位轉型是當今企業最重視的課題,而雲端則是數位轉型的基礎,未來緯謙的發展將擴展智慧應用移轉到精密機械、自行車或汽車零件等領域,並協助行業中供應鏈廠商進行數位轉型。作為創新雲端服務技術的領導廠商,緯謙已在雲端應用服務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未來期望引用自身擁有的行業應用與創新研發能力,與 PE、緯創 CVC 或數技控股共同合作,展現綜效,加速推動企業的數位轉型。
back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