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Date: 2023-09-12
瑞士直擊/歐陸「開買」?陳其宏:兩產業助台灣轉型
遠見/2023-09-07/羅之盈
圖說:本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參訪瑞士。理事長陳其宏(前排左五)集合財務、法務、企業家、創投,一同到安永日內瓦辦公室,了解瑞士投資現況。羅之盈攝
本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陳其宏,率團參訪瑞士。為何在此時出擊?陳其宏指出,根據佳世達經驗,善用併購策略可以助企業轉型,此行便是來做深入考察。瑞士有幾點優勢,適合近期正急尋價值轉型契機的台灣企業,積極搶進。
瑞士有什麼公司與項目可以投資併購?阿爾卑斯山下,讓人有些意想不到。
「台灣與瑞士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一起來尋找新的合作機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表示,瑞士土地面積約當台灣,約是四萬平方公里,高山居多、礦產有限,四鄰強悍,但瑞士靠著兩大產業;生技醫療、精密機械,創造絕佳的國家競爭力,「這兩大產業正適合台灣產業的價值轉型」。
陳其宏 9 月初這週偕同協會會員,參訪瑞士經濟重鎮,分別在日內瓦、蘇黎世舉辦台瑞產業研討會,並參訪洛桑理工學院、蘇黎世理工學院,兩大聯邦級科技搖籃,參訪團成員包括技嘉科技總經理李宜泰、直得科技董事長陳麗芬與總經理許明哲、艾華電子董事長陳碩璨、台旭環境科技中心董事長江誠榮,以及資本方的卓毅資本王勇祥等企業高階經理人,並橫跨併購專業的法務、財務成員。
台企併購私募過往接受度低,可能錯過轉型良機
陳其宏表示,台灣企業以往對於併購與私募,接受度較低,經營者對於出讓股權,常常覺得對不起創業者或是祖先,那般沉重,但其實這是歐美資本市場運作已久的模式,「通過併購取得更多資源,既可以帶動轉型,也能帶來加速成長」,他並指出,佳世達已經做併購超過九年,參與股權的企業數量超過 70 家,從佳世達「大艦隊計畫」可以看出「併購轉型」,是可實現的願景,「台灣產業必須打群架,參與亞洲盃、世界盃,光一個佳世達大艦隊成不了太大氣候,需要有好幾個大艦隊,發展成台灣併購私募平台,帶動升級與創新」。
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陳民強擔任併購律法協助長達 20 年,他觀察,台灣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已有 30 多年歷程,主要是在中國大陸,隨後更多企業積極探索其他海外併購機會,包括東南亞、美國和歐洲國家,從類別來看電子元件、半導體、生物技術、醫療保健領域的併購,是企業優先考慮類型。
陳民強表示,根據協會統計數據,台灣企業海外併購的家數與金額,在疫情時代的 2020 年掉入低點,近兩年回升,2021 年全年約 39.32 億元、2022 年全年則是 35.59 億美元,「企業海外併購的目的,主要有四個:市場准入/增加市場份額、供應鏈擴張和多元化、獲取新技術、獲取人才。」
圖說:瑞士擁有極為獨特的「中立」國情,聯合國總部就位於日內瓦,斷腳的巨大紅椅,是為提醒地雷對平民帶來的傷害。羅之盈攝
「產業特性影響深遠,」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長期協助企業進行併購盡職調查(DD),他表示瑞士的 GDP 總額與台灣相當,但人口 870 萬,約是台灣三分之一,代表瑞士每人每年生產的價值,是台灣的三倍, 瑞士藥廠延伸出蓬勃的生技產業,鐘錶技藝延伸出微型的精密機械,這種高附加價值的類型,適合台灣企業整合
瑞士學術風氣鼎盛,當地諾獎得主逾50位
根據 IMD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2023 年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瑞士在全球 64 個經濟體之中,排名第三,該報告評比基礎來自 336 項指標,共分屬四大領域:政府效能、基礎建設、企業效能、經濟表現,瑞士在前兩項長期排名第一,民間商務效率排名第七、總體經濟排名 18 。
圖說:根據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統計,海外併購案金額與數量其實並不少。資料來源: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探究瑞士競爭力來源,主要是利用市場准入和貿易夥伴的優勢,充分利用「小型經濟體」優勢。當然也包括瑞士永久中立國特性,「中立性」受到國際社會信任, 這份長達 35 年的國情報告,也正是出自日內瓦湖畔的瑞士洛桑頂尖大學。
整體觀察,瑞士企業對台灣產業的吸引力,主要在兩個部分:品牌溢價、創新氛圍。
瑞士企業對於經營事業的理念,跟台灣很不同,台灣注重成本控制,追求效率,創造獲利與價值,長期以來都是往更低價的方向邁進,但是瑞士企業則是專注增加價值,如何把價格賣高,透過品牌往上溢價,「瑞士勞工與土地價格高,但『Swiss Made』就是可以賣更好的價格,」瑞士西部促進機構 GGBa 執行總監柏翰(Thomas Bohn)表示。
此外,瑞士學術研究風氣強盛,擁有 15 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正港瑞士人,以平均每百萬人有 1.72 位得主,位列世界第一,若是算上在瑞士做研究的外籍諾貝爾獎得主,則有五十多位之多。特別的是,瑞士政府鼓勵學術研究與創新創業結合,從創造國族和平興盛的「聯邦制」出發,建立「瑞士創新網絡」,在政府主要出資的基礎上,在六大城市設立產學相臨的創新園區,一致的規範、共用的形象,分散支持、集中優勢。
瑞士創新能量強,來自教育與企業結合
「瑞士的創新能量,來自教育與企業的結合。我們培養學生成為下一個研究者,甚至是下一個創新者,無論他們是想獲得博士學位,還是成為企業家,都是我們支持的方向,」洛桑理工學院(EPFL)創新園區副總經理波妲(Eleonora Borda)表示,如何透過專利技術申請、如何媒合資金與企業,在園區裡都是走幾步路就能完成。
台灣推動南向政策多年,地緣政治影響下,供應鏈移轉,促使東南亞成為近五年企業投資的地區,不過併購是企業發展的一種「加速生長劑」,這味營養針,可以有更多元的方向、更新鮮的想像,瑞士可以是其中一個選擇。
圖說:洛桑理工學院EPFL創新園區,是產學相臨的巨大加速器。羅之盈攝
back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