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3-05-23
創會理事長的話:臺企海外布局 (下)

立凱ICL
2023-05-17工商時報/李淑惠、曹悅華 

立凱電16日與以色列化工集團(ICL)舉辦專利與技術授權合作換約儀式,並簽署全球生產授權許可和服務合約,行政院長鄭文燦出席簽約記者會表示,這次合作是針對電池產業,立凱綠能是鋰方面的IP公司,透過跟以色列ICL技術授權方式,在美國聖路易斯設廠,預定8月開工,「這是台美合作的一個里程碑」。

立凱電轉型為IP授權服務商,順利拿下兩家授權客戶FREYR、以色列化工集團(ICL),今年下半年可望再取得一家南半球客戶授權,依照客戶在2025年量產時程規劃,立凱電今年將密集敲定授權夥伴,並募資8億元在台灣建立示範線,隨著客戶生產線明、後年步入量產,立凱電在訂金收入後將再坐擁權利金,目標2025年轉盈。

立凱電將辦理1.3萬張現增,並已向主管機關送件,預計6~7月完成定價,資金將用於在台擴建示範線,及時提供客戶進行認證,客戶可望快速在海外複製生產線,該示範線將於明年挹注營收。

立凱電與ICL集團16日進行專利與技術授權合作換約儀式,ICL市值93億美元,年營收逾百億美元,預計斥資4億美元建立全美第一座磷酸鋰鐵電池材料廠,產品將應用於儲能、電動車,其中美國能源部補助1.9億美元。今年首季立凱電營收已獲ICL第一筆訂金挹注,該廠將在今年7月動工。

隨授權的訂金逐月認列,法人預估,立凱電今年營運可望逐季成長,且以客戶預計在2025年導入量產的時程推算,立凱電今年就要密集敲定授權客戶,除現有兩家外,下半年可望再新增一家南半球的客戶;惟立凱電目前累虧達10億元,即使授權進度符合預期,法人預估最快2025年才能轉盈。

而授權FREYR的客戶將在挪威建廠,該公司大股東為美國未上市公司KOCH,為美國老牌化工、石油公司,目前已投入建廠,亦不排除赴美設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企業走向世界

第二、繼輝能之後又一個電池產業走向全球

第三、和以色列合作很難得

第四、立凱轉型為IP授權服務商

第五、台灣企業未來應加速擴展海外市場

電池原料
2023-05-17工商時報/顏嘉南

在汽車產業轉型至電動車的同時,也掀起鞏固電池原料供給的搶礦熱潮,擔憂鋰、鎳、石墨和其他重要電池原料短缺,促使汽車廠跨足採礦業。

從汽車廠的行動反映出,儘管市場對電動車電池的需求龐大,但採礦業者並未開採足夠電池原料。如今汽車廠同時扮演投資人與客戶角色,許多汽車業者憑藉雄厚的財力,協助礦場開挖更多礦藏,並能優先購買這些礦物。

通用汽車(GM)1月宣布投資加拿大鋰礦商Lithium Americas,共同開發內華達州的鋰礦場Thacker Pass,這項交易讓通用取得這座美國最大鋰礦場的獨家權利。

福特3月宣布購買印尼鎳礦場的股權,確保電池原料供給,Stellantis於2月表示將斥資1.55億美元,投資阿根廷的銅礦場。

Stellantis執行長塔瓦雷斯4月表示:「你得確保礦產供應,不然就只能關門大吉。」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早年經歷供給短缺後,多年來努力改善電池原物料供應管道。根據特斯拉報告顯示,該公司去年直接與礦業公司或冶煉廠簽定合約,取得電池所需的氫氧化鋰和鈷各逾95%和55%的供給。

儘管如此,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仍表示,缺乏穩定的加工鋰供應是一大障礙。馬斯克曾在推特寫道,「地球幾乎各地都有鋰,但開採和提煉的的速度很慢。」

汽車產業在2020年加速擁抱電動車,預測電動車電池嚴重短缺的聲音日益升溫,使得原物料價格直線上漲。汽車廠高層察覺,礦業公司不僅需要買家,還需要合作夥伴來分攤前期投資成本。

然而汽車廠與採礦業在很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異業結盟也為汽車廠帶來新風險。汽車產業有著嚴格的工廠日程表,龐大的全球供應鏈極為精確。反觀採礦業成本超支和延誤司空見慣,甚至經驗最豐富的業者也不一定能斷定投資最終能開花結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電動車電池快速發展

第二、原料短缺嚴重

第三、供應商積極併購

第四、未來需要異業結盟

第五、目前的問題是,併購的速度不夠快

微軟
2023-05-17工商時報/陳怡均

微軟斥資75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一案15日獲得歐盟監管機關通過,對於上月在英國遭到監管機關阻撓的微軟而言,終於取得一大勝利。

不過微軟眼前仍面臨該案能否獲其他國家核准的難關。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去年底控告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涉嫌阻礙市場競爭,行政法庭預計8月舉行聽證會。日本已在3月批准該交易,分析師預料歐盟的批准,可能促使韓國、中國監管當局跟進。

歐盟執委會表示,微軟在新興雲端遊戲領域提供解決方法得以消除反壟斷疑慮,包括熱門的《決勝時刻》等動視暴雪遊戲皆可串流於對手雲端平台,微軟將提供免版稅授權給予這些平台。

歐盟反壟斷執行委員維斯塔格(Margrette Vestager)指出,「我們原本擔憂正在發展中的雲端遊戲前途,但現在相信該領域將會成長。針對現在與未來推出的遊戲提供10年免費授權,我們認為這個方法是可行的,不但可以解決疑慮,還可以促進競爭。」

至於遊戲機領域,由於索尼PlayStation的市場主導地位,因此歐盟執委會認為不至於削減遊戲機產業競爭。

自微軟宣布收購動視暴雪,立即迎來全球監管機關的審核以及索尼(Sony)等對手的反對,認為此交易將破壞遊戲機與雲端遊戲市場競爭,擔憂未來動視暴雪遊戲會侷限於微軟平台。

為了消弭外界疑慮,微軟今年初宣布與任天堂(Nintendo)簽訂10年合約,保證在動視暴雪收購案完成後,未來《決勝時刻》遊戲將在Xbox與任天堂平台推出。

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CMA)4月否決微軟收購案,認為微軟提出的承諾不足以化解市場壟斷疑慮。微軟隨後表示將上訴。法律專家認為,歐盟讓此案過關,對上訴程序不會有直接影響。反壟斷律師則說,英國推翻原本裁決的機會渺茫。

不過在歐盟宣布核准後,意味微軟此交易已清除全球三大監管阻礙的其中一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併購動視暴雪被英國拒絕

第二、獲得歐盟批准是一大勝利

第三、英國要翻案很難

第四、微軟各領域積極進行大併購

第五、我認為這個案子不容易被通過

地緣政治
2023-05-13中國時報/吳靜君

明晟(MSCI)昨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方案,MSCI台股指數成分股調降最多為台積電,權重為42%,大降0.28%,外界認為近期「炸台積電」言論、地緣政治風險高,導致台積電股價下挫所致。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表示地緣政治是因素之一,另台積電營收、國外設廠成本太高也有衝擊。

台股這次在MSCI權重當中一升兩降,「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調降到14.66%,調降0.17個百分點;「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權重下調至16.59%,降0.19個百分點;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上調至1.62% 調升0.01個百分點,將於6月1日開盤生效。

MSCI台股指數成分股當中,新增緯創、創意兩檔,指數成分股增加到90檔,並有24檔成分股調整在外流通股數,調升最多為新增的成分股緯創,權重為0.38%。調降最多的成分股則為台積電,權重降至42%,調降0.28個百分點。

儲祥生表示,台積電營收表現不佳,地緣政治風險、赴美國投資,要求美國150億美元的補助,顯示當地投資成本高,都是衝擊因素;至於是否影響外資動向、台積電股價繼續承受壓力?儲祥生說「會」,幾乎所有的「被動式基金」都持有台積電,權重調整就會降低外資投資,將壓抑台積電後續表現。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則認為,MSCI調整權重都是股價波動結算的結果,不論是指數、個股都屬「落後指標」;台積電近期外資賣很多,股價相對跌較多,導致權重下降,但台積電不見得「後繼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分股新增了緯創、創意,過去被動式基金不會買,新增後將形成買盤,挹注這2檔個股後市表現。緯創、創意加入,受惠於AI(人工智慧)題材已成為趨勢,輝達(NVIDIA)股價持續創高,AI題材發酵形成一股氣勢,將挹注相關個股。蔡明翰指出AI商機軟體、硬體都有,台灣硬體上具超高水準、表現優秀,是世界首屈一指,所以AI發展趨勢,紅利台灣絕對吃得到。

蔡明翰表示,資金動向MSCI權重調整影響不大,仍要看景氣如何,第2季景氣還有疑慮,電子法說展望還是比較保守,資金較難回到電子族群,他認為,最晚要到6月初,第3季有無訂單就要確認了,只要「旺季有旺」,若加上台灣電子業相對亞洲其他電子業還有競爭力,資金還是會回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持續受到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衝擊

第二、炸台積電的言論,影響太大

第三、基金經理減碼台股

第四、直接投資金額大幅下降

第五、台積電具有指標效應

中德
2023-05-12中國時報/王嘉源

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案在德國執政聯盟內部引發爭論,因此延宕了數月之久,而今德國經濟部終於開綠燈。德國政府10日晚間表示,批准中遠收購漢堡托勒奧特(Tollerort)貨櫃碼頭24.99%股權的交易。漢堡港為德國第一大港,其轉運貨物約3成來自中國或運往中國。分析指,漢堡港可將中國貨運連接歐洲市場,對「一帶一路」倡議至關重要。

中國航運巨頭「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去年公布有意收購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HHLA)股權,德國總理蕭茲持贊同態度,但聯合執政的綠黨和自民黨則反對,因擔心中資一旦持有較大比例的股權,會帶來國安風險,兩黨要求將中遠的持股比例限制在低於25%,才會支持有關交易。去年10月26日,德國政府批准妥協方案,收購股份的比例降至24.9%。

今年4月,德國聯邦資訊安全局(BSI)將漢堡托勒奧特碼頭列為「關鍵基礎設施」,這種歸類特別要求加強對外國資產的監控。德國經濟部因此對投資授權進行再次審查。而今德國政府在聲明中表示,「修訂後的收購協議符合部分禁令的條件」。HHLA則說,審批程序已經完成,相關交易也將很快完成,而該港口將成為中遠旗下船隻在德處理貨物的優先選項。

不過,另據德國《商報》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擔心敏感知識外流,因此希望監控對外投資。而對外投資管制將主要針對中國。預計這將遇到來自德國經濟界的很多阻力。

哈柏克10日表示,由於中美角力,歐洲夾在之間有陷入癱瘓之虞,得自己主導政策目標。他在德國工商總會發表演講時說,「如果必須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我們問題就大了」。他稱,預防這種情況的唯一選擇,就是制定歐洲貿易政策目標。

哈柏克指出,「中國希望吸引歐洲投資和德國投資,希望歐洲不要完全與美國結盟」。而德國政府、歐洲聯盟和七大工業國集團(G7)則希望與北京的往來「去風險化」,但德國公司仍在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他說,對德國經濟部而言,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非常重要,「與中國經濟脫鉤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投資德國港口意義重大

第二、本案原來預計不會通過

第三、通過代表歐洲還是重視中國市場和關係

第四、歐洲國家不能完全去中化

第五、與中國經濟脫鉤不符合歐洲利益

輝能
2023-05-13中國時報/楊日興、張國威、游念育

繼股神巴菲特稱因地緣政治考量,影響到其投資台積電的意願後,路透報導,台灣固態電池大廠輝能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楊思枏12日宣布,將在2030年前於法國北部港口城市敦克爾克(Dunkirk)投資52億歐元(約新台幣1800億元)建超級工廠,且報導中稱,楊宣布這項投資時說:「由於政治議題,董事會不想在那裡(台灣)擴張太多產能;(輝能)不再是一間台灣公司。」

法國大力支持 馬克宏親訪敦克爾克廠房

但輝能為此緊急澄清並向經濟部長王美花解釋,強調是為了就近服務全球車廠與客戶,才會赴法國布局。

路透報導,輝能(ProLogium)高階主管表示,在法國總統馬克宏具有競爭力的電價遊說下,法國擊敗德國、荷蘭等12國競爭對手,贏得輝能在海外建立的首家汽車電池廠。這是輝能在海外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工廠,預計為法國創造3000個就業機會,並為敦克爾克地區提供12000個間接工作職位。

據報導,楊思枏表示:「我們希望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同時為敦克爾克廠籌集資金。」輝能正在申請貸款和公開募股來為法國工廠提供資金,並準備從法國政府、敦克爾克地區城市,及可能的歐盟基金中,獲得財政激勵補助;馬克宏昨天親訪輝能於敦克爾克的超級工廠廠址,並正式宣布這項高達52億歐元的投資。

輝能科技國際發展執行副總諾曼德(Gilles Normand)不排除未來赴美投資。他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賓士和越南集團Vinfast已經入股,投資法國不僅是為了建立一座海外生產中心,輝能也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建立設施,採購原料和從事研發活動。

一度稱不再是台灣公司 改口「不僅僅」是台灣公司

輝能是第四家進駐敦克爾克的廠商。諾曼德說,法國正在發展北部的電池生態系統,該地區之前已宣布了3個投資項目,包括中國「遠景科技集團」(Envision Group)在雷諾(Renault)電動車的一個項目,和法國電池初創公司維科(Verkor)的一個工廠等;其他3家工廠加起來提供約5500個就業機會。

對於路透的報導,輝能科技昨嚴正澄清稱,有關執行長曾提及輝能將「不再是台灣公司」為媒體誤植,非執行長所言。執行長的訪談原文為:「輝能未來將不僅僅是一家台灣公司,更必須是國際企業。」執行長的言論要表達的是,將台灣生產經驗複製到海外,就近提供全球車廠與客戶。

此一堪比「護國神山」等級的巨額投資計畫,也引起經濟部高度關注,王美花特就此事和楊思枏聯繫。王美花說,楊解釋輝能要到歐洲布局,「不僅僅是台灣公司」,而且要布局國際。與「不是台灣公司」差了「僅僅」二字,但意思完全相反。楊思枏並向王美花掛保證,輝能肯定在台灣研發、生產電池是很好的生態系,只是因為有接近客戶的需求,才會赴國際布局。

蕭美琴反駁巴菲特 曾銘宗酸你會相信誰

另外,駐美大使蕭美琴9日接受《華盛頓時報》專訪時反駁巴菲特,稱「在台經商很安全」;對此,國民黨立院總召曾銘宗表示,區域政治上有危險,巴菲特外號是「投資之神」、「經營之神」,「你們相信巴菲特?還是相信蕭美琴?」蕭美琴出來反駁,只是把議題鬧得更凶,誰會相信蕭美琴?她懂投資嗎?股票投資人最現實、靈敏,蕭美琴是基於政治動機做反駁,相信一般投資人會相信巴菲特。中華民國是2300萬民眾生存的地方,我們寧願相信巴菲特講的不是真的,希望中華民國能和平安全穩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輝能是電子業台灣之光

第二、輝能的早期股東來自中國大陸

第三、這是法國招商的大勝利

第四、輝能未來不僅僅是一家台灣公司

第五、台灣的企業都必須積極布局海外

(The End)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