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3-05-23
創會理事長的話:臺企海外布局 (上)

太陽能
2023-05-18 經濟日報/簡國帆、陳昱翔

美國總統拜登16日宣布,他已否決參眾兩院先前通過恢復對東南亞四國輸美太陽能板課徵關稅的法案,相關產品至少明年6月前仍可獲得高關稅豁免。

市場憂心,此舉不僅斬斷元晶(6443)、聯合再生、茂迪等台灣太陽能廠擴大銷美之路,台廠在海外市場還得面臨低價太陽能板的流血競爭。

市場解讀,拜登的否決令是非大陸太陽能廠一大挫敗,因為少了高關稅箝制陸企削價搶市,其他國家廠商無法與其競爭。

受相關消息衝擊,美國兩大太陽能指標廠SunPower、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周二股價聞訊都重挫約4%,周三早盤持續開低。台灣太陽能廠昨(17)日在台股大漲251點下也顯得相對弱勢,元晶小漲約0.1%收市,聯合再生收平盤價20.3元,茂迪更逆勢收黑,跌0.1元、收34.9元。

美國商務部去年一項調查發現,大陸太陽能廠在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四個東南亞國家設立生產據點「洗產地」並銷往美國,可能涉嫌違反貿易規範,建議課徵最高254%的鉅額關稅,但拜登政府去年6月宣布豁免東南亞四國輸美的太陽能產品高關稅,使得台、美等地太陽能廠備受威脅。

拜登豁免東南亞四國輸美太陽能產品高關稅,引發參、眾兩院反彈,兩院日前均過恢復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板課徵進口關稅。業界原本認為,向來與拜登同一陣線的參議院此次竟與眾議院口徑一致,在政黨考量下,拜登否決兩院決議的可能性大減,但拜登16日仍堅持否決兩院決議,業界譁然。

拜登認為,在美國製造商增產到足以供應國內太陽能面板所需之前,這項豁免令將能扮演「橋梁」角色。不過,美國兩黨國會議員都對大陸業者可能在東南亞洗產地規避關稅仍充滿憂慮,而且部分美國太陽能製造商也主張,大陸業者能把營運搬到這四個東南亞國家。

拜登並發布聲明指出,這項豁免令有助於確保「我們有繁盛的太陽能安裝行業,為美國製造的太陽能產品部署到全國各地的家庭、企業和社區做準備」。但他也強調,不打算在豁免令到期後持續延長。
國內太陽能業者認為,美國政府對東南亞太陽能洗產地問題態度反反覆覆,台廠早有心理準備,所幸目前各大模組廠從台灣直接出貨到美國的比重極低,影響相對有限,未來只能等明年6月關稅豁免失效後,台廠才比較有機會在價格上與其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拜登總統出人意料之外,否決參眾兩院先前通過恢復對東南亞這個輸美課關稅的法案

第二、台灣短期內還將面臨太陽能板的流血競爭

第三、中國大陸廠商轉進東南亞,積極去中化

第四、拜登為了確保太陽能安裝產業的未來,所以制定這個政策

第五、台灣的太陽能發展必須走向海外

Q1 創投
2023-05-04工商時報/傅沁怡

KPMG安侯建業3日發布最新的「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在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加劇、利率上升、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和對全球銀行體系穩定性的擔憂四大負面因子衝擊下,2023年第一季全球創投總額僅573億美元,創14季新低。

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是全球創投黃金時期,單季創投總額自2021年第一季至2022年第二季,連續六季突破單季千億美元,但2022年第二季後即呈現下滑走勢,今年第一季更跌破600億美元關卡。

今年首季全球創投投資件數為6,030件,也創下九季來單季件數新低。

KPMG安侯建業指出,由於市場不確定性沒有盡頭,預計2023年第二季仍將是全球創投投資的「艱難季度」。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協同主持會計師簡思娟表示,主要是新創和企業面臨大環境不佳,優先考慮削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以及裁員以減少支出,創投也收緊資金,並加強對潛在投資標的的審查。

她指出,由於市場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各區域的創投持續表現出謹慎態度,因此2023年第二季的創投投資可能會維持疲弱現象。

KPMG安侯建業表示,IPO活動2023年第一季也依然低迷,且幾乎沒有跡象表明未來幾個月內會重新活躍;從投資者情緒來看,特別是美洲和歐洲,多認為IPO可能在2023年第四季才比較有機會重啟活力,甚至延後到2024年才會復甦。

唯一例外是大陸和香港,KPMG安侯建業表示,2023年第一季這兩個地區的IPO活動也有所下降,但鑑於陸港在全球的特殊地位,有現象顯示這兩個地區的監管變化,例如香港聯交所新的上市規則調整,有機會引起新的投資興趣。

此外,過去幾年創投也愈來愈願意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像是南美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開始吸收資金,短期這些地區可能仍不是重點投資區域,但長遠來看,這些地區會持續受到創投關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高科技產業低谷,重創創投

第二、金額創下新低

第三、投資件數也創下新低

第四、創投未來會被科技公司的為主併購擠壓

第五、台灣的創投行業,這幾年持續處於低迷狀態

特斯拉
2023-05-18 經濟日報/黃淑玲、湯淑君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16日在德州奧斯汀總部舉行年度股東大會,執行長馬斯克表示,不久後可能會看到特斯拉開始打廣告。他並預測,全球經濟在接下來12個月會很嚴峻。

回答股東提問時,馬斯克表示,準備嘗試打點傳統廣告,看看效果怎麼樣。這對過去20年從不打廣告的特斯拉,可說是一大轉變。特斯拉向來自認,可以透過廣大粉絲之間的「口耳相傳」帶動銷售,強大的品牌力讓其不需靠電視、廣播或平面媒體來行銷。

馬斯克在隨後接受CNBC的訪談中表示,花錢打廣告是一種能擴大客戶基礎的方式,「還是值得一試,我們會看看效果如何」。但馬斯克也強調,這並非公司已拍板定案的新策略。

不過獨立分析師和空頭人士指出,特斯拉積壓訂單比去年底的水準還要低,可見降價刺激買氣的成效不顯著,加上馬斯克竟拋出考慮登廣告賣車的想法、打破長久來不登廣告的「禁忌」,在在顯示這家電動車大廠近來銷路可能不太順暢。

華爾街著名大空頭錢諾斯(Jim Chanos)推文說,他一瞄特斯拉的未交貨訂單數據,立即斷定這家電動車領導廠商也面臨銷路不順的窘境。他說,根據獨立產業分析師特斯利克(Troy Teslike)的評估,特斯拉即使近來祭出降價措施,積壓待消化的訂單數字仍低於年終水準。特斯利克估算,特斯拉截至4月30日的未交貨訂單是6.8萬輛,遠低於3月31日的10.2萬輛,也低於2月底的10.6萬輛、1月底的8.7萬輛和去年12月底的7.4萬輛。

另外,對於總體經濟前景,馬斯克預測,未來12個月經濟將持續低迷,許多公司會破產,特斯拉也未能完全不受影響,但他相信特斯拉可以持久站穩有利位置。

就產品方面,馬斯克說對Model Y很有信心,看好它會是今年地表最暢銷的車子,而首批Cybertruck今年內會交車,之後每年交車量估在25萬到50萬輛。

接受CNBC專訪時,馬斯克對美中關係表示,每個人都該擔心美中之間的緊張,被問到他是否認為北京會採取行動控制台灣時,他答道,「中國的政策就是台灣應該被整合,沒有人需要去解讀弦外之音」。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業業績,近期已開始衰退

第二、不得不打廣告

第三、馬斯克預測未來12月將持續低迷

第四、馬斯克率先降價是正確的抉擇

第五、在電動車領域,特斯拉仍然引領趨勢

貝萊德遠距
2023-05-18 經濟日報/陳律安

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BlackRock)將要求員工至少一周進辦公室工作四天,成為美國最新一家限縮遠距上班模式的企業。然而,這對苦於在家上班潮流的商辦業主來說,恐怕難以帶來多大提振效果。

彭博資訊和金融時報(FT)報導,貝萊德在內部備忘錄表示,自9月11日起,員工每周僅能在家上班一天,「鼓勵大家在工作日程許可的情況下,於未來幾個月內增加進公司的日子,以適應這項模式。」貝萊德管理規模逾9兆美元資產,全球員工數約2萬人,據點遍布逾30國。

然而,這項進公司上班的指令,對商辦空間和鄰近商家的業主來說效益有限,他們持續承受遠距上班趨勢所帶來的苦痛。商辦保全系統商Kastle Systems的指標顯示,紐約市辦公室的進駐率仍不到50%,僅約全美平均水準。

Vornado不動產投資信託執行長羅斯曾說,一周工作五天已走入歷史,「我想你可以假設星期五已不用進辦公室,就連星期一要進公司也已不再是不變的事實。」

貝萊德說,新的政策是為了鼓勵員工合作,和加強員工訓練,該備忘錄說:「團隊成員彼此交流,帶動了職涯發展,在市場變動的重大時刻,更能加速員工成長。這需要大家都在辦公室才能達成。」貝萊德並非唯一推動員工重返辦公室的華爾街大咖。摩根大通早在4月便已宣布,執行董事一周須進公司五天。

無獨有偶,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6日接受CNBC訪談時,也痛罵鼓吹在家工作的矽谷工程師。他說,在家工作是「道德錯誤」(morally wrong),不光是生產力的考量,「看看這些車子,是人們在家工作做出來的嗎?當然不是」。

他說,生產汽車、修車、蓋房子、修房子、處理食物等這些人們消費的事物,都必須到現場工作,「但你卻不用」,所以,「在家工作不只是生產力的事,我認為從道德上就是錯誤的」。

馬斯克已要求特斯拉、推特的員工都返回辦公室工作,亞馬遜(Amazon)、Salesforce等愈來愈多企業也都試圖讓員工返回辦公室工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疫情解封大公司紛紛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

第二、投資銀行如高盛是最早取消遠距辦公的一批

第三、馬斯克也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

第四、貝萊德是最近加入新的趨勢

第五、遠距辦公未來可能降到每周只有一天

Google
2023-05-10 經濟日報/洪啓原

華爾街日報(WSJ)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根據紐約時報與Google的一項廣泛協議,紐時未來三年將從Google取得約1億美元(約新台幣30億元)資金,而Google將在旗下平台刊登紐時的新聞內容。

消息人士透露,這項交易包括紐時加入Google的新聞平台Google News Showcase。該平台付費給新聞業者,並將新聞內容刊登於Google News和Google其他平台。Google尚未在美國推出這項產品,但已在德國、巴西及澳洲等國推出。

紐約時報2月宣布擴大與Google的協議,包括內容發布和訂閱,以及使用Google的工具推動行銷和廣告產品實驗,紐時當時未透露有關交易的財務條款細節。紐時拒絕發表除先前聲明以外的更多評論。Google發言人也說:「我們不會與合作夥伴分享商業協議的細節。」

在新聞業者準備因應廣告市場趨緩之際,這項交易為紐時帶來額外的收入來源。紐時去年營收為23.1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11%。去年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告知新聞業者將不再續約,意味不會在臉書新聞標籤中展示新內容,但與Google達成的這項新協議足以抵銷紐時的收入損失。

據WSJ先前報導,Meta向紐時支付的年費略高於2,000萬美元。

WSJ出版商道瓊斯公司的母公司新聞集團(News Corp),是先前與Google就Showcase和其他內容達成協議的出版商之一。新聞集團在2021年初宣布與Google簽訂一項多年協議,並表示這項協議和其他合作夥伴關係將帶來逾1億美元的年收入。

此外,Meta 8日揚言,若加拿大國會立法強迫社群網路平台為新聞內容付費給媒體業者,Meta將不惜在加國臉書和Instagram雙平台停更新聞內容。Meta全球事務部總裁、英國前副首相克雷格認為,加國提出的線上新聞法案(Bill C-18,簡稱Online News Act)存在「本質上的缺陷」,並表示加國將是「全球第一個對免費網路新聞連結收費的民主國家,這將違背全球常態」。

加拿大這項法案的用意是在數位平台和新聞媒體間建立公平的分潤制度,並賦予媒體集體和Meta等公司議價的權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內容付費是全世界新趨勢

第二、Google和紐約時報的合約有重大意義

第三、Google最近在台灣也推動內容付費

第四、臉書也引起相關的爭議

第五、台灣在這方面的法規主要追隨國外

特斯拉德州
2023-05-10 經濟日報/劉忠勇

特斯拉(Tesla)位於德州的鋰精煉廠8日舉行動土典禮,執行長馬斯克表示,到2025年,這座廠生產的鋰足供100萬輛電動車所需,成為北美最大的鋰加工廠。

這座鋰精煉廠投入複雜的鋰精煉和加工領域,將特斯拉的事業擴大到造車以外領域。馬斯克表示,如果特斯拉想要實現宏大的電動車銷售目標,這是必要之舉。

馬斯克在動土儀式上說:「展望未來幾年,電動車發展的一個根本障礙是電池級鋰的供應。」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希望在明年完成建廠,大約一年後實現全面生產。

特斯拉將成為北美地區唯一自行精煉鋰的車廠。目前,中國大陸在鋰等許多關鍵礦物的加工領域占有主導地位。馬斯克並沒有具體說明精煉廠每年的鋰加工量,但他表示特斯拉將繼續向供應商採購鋰,包括Albemarle和Livent。

Albemarle也計劃在南卡建設一座鋰加工廠,每年可以提煉10萬噸鋰,預計明年開始動工,2025年以後量產。

特斯拉表示,會避免使用鋰業傳統精煉過程,將採用對環境更友善的材料。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積極跨入鋰電池的原料

第二、美國缺少鋰加工廠

第三、電動車的發展非常迅速

第四、原料的缺乏是未來危機

第五、鋰業精煉的過程,對環境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

電池
2023-05-13經濟日報/洪啓原

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 12日表示,將斥資數十億歐元在德國投資興建一座電動車電池廠,消除外界對這家公司計劃赴美設廠的臆測,也是繼台灣輝能之後在歐洲投資設電池廠的第二家,使歐洲在這場與美國爭取綠色工業投資的大戰中再下一城。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報導,Northvolt將斥資30億至50億歐元(88.1億美元)在德國北部城市石勒蘇益格的海德鎮建廠,並將從德國聯邦政府獲得約50億歐元的補貼。但Northvolt發言人和德國政府回應說,尚未敲定確切的投資額和補貼金額,強調這筆投資案尚待歐盟執委會核可。

這座電池廠預計2026年開始交貨,電池產能最多可達60百萬度(GWh),意味每年足以供電給大約100萬輛電池電動車,高於福斯(VW)計劃在德國和西班牙設立電池廠的產能總和,但不如寧德時代在匈牙利的巨型電池投資案,該投資案的產能估計有100百萬度。

輝能11日表示,將在法國北部投資52億歐元建廠,這是輝能在歐洲的第一家工廠。對Northvolt新廠房的補貼如獲批准,將是德國援引歐盟「臨時危機與過渡框架」提供的第一筆補貼。

此框架旨在支持綠色工業計畫,而歐洲此時正急於推出具競爭力的方案,以抗衡美國削減通膨法(IRA)提供的補貼。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典也出現新的電磁廠

第二、這家公司是繼台灣輝能之後在歐洲投資的第二家業者

第三、瑞典選擇在德國投資

第四、輝能選擇在法國

第五、美國跟歐洲,都有很多新的電池廠興建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