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3-02-06
創會理事長的話:美印科技倡議 (下)

美印
2023-02-01 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美國和印度1日同意,擴大在先進武器、量子運算、半導體、人工智慧、5G無線通訊和其他高科技領域的合作,雙方的「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代表拜登政府拉攏亞洲盟友以抗衡中國大陸的最新舉措。

美印政府官員和數十家公司高管於華府舉行兩天高階會議後達成上述協議,這是美國總統拜登和印度總理莫迪去年5月在東京宣布就關鍵和新興技術展開新對話後,美印雙方首度會談並達成協議。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表示,這是將印太區民主世界置於優勢地位的整體戰略重要一環。蘇利文表示,此一倡議並不意味印度地緣政治取向有根本性的轉變,但強調它凸顯出中國大陸負面行為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此事考驗拜登政府能否實現友岸外包的提議,將某些關鍵零部件的製造轉移到印度在內的友好國家。拜登政府希望降低美國在半導體、電信零部件和其他重要商品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近幾個月,他們限制了先進半導體技術出口中國大陸,以免大陸獲致軍事優勢。

但許多公司發現很難取得把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必需的設廠土地和技術工人。他們也抱怨印度監管規定繁瑣、基礎設施不足,以及其他障礙。

美印1日宣布的合作夥伴關係包括兩國的國家科學機構在人工智慧和先進無線技術以及其他領域展開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印關係不佳

第二、 印度也不特別買美國的帳

第三、 但是為了抵制中國,美印雙方還是有合作

第四、 這次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意義重大

阿達尼
2023-01-27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印度煤王阿達尼旗下公司遭美放空機構鎖定 兩天狂瀉500億美元 個人身價跌破千億美元

亞洲首富阿達尼(Gautam Adani)旗下企業王國遭美國放空機構鎖定,短短兩天市值已狂瀉逾500億美元,甚至拖累印度股市。

阿達尼集團旗艦子公司阿達尼企業(Adani Enterprises)27日股價一度跌19%,其他關係企業一樣慘。阿達尼企業規模25億美元的二次股票發行也大受影響,認購率不到1%,令人懷疑可能難以為繼。

總部在紐約的興登堡研究公司(Hindenburg Research)25日發布費時兩年完成的調查報告,質疑這家印度企業集團的商業行為,之後阿達尼旗下七家孟買上市公司合計市值蒸發470億美元;如果計入阿達尼最近投資的水泥事業,ACC和Ambuja Cements,25日迄今短短兩天市值總計跌掉510億美元。印度股市26日休市。

「印度煤王」阿達尼身價淨值跌落千億美元門檻,降到966億美元,在富比世全球富豪排名從報告發布前的第三名落居第七。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則估計他如今淨值約930億美元,比報告發布前劇減約260億美元,亦即逾20%財富化為烏有。

阿達尼遭空襲波及印度股市大盤。NSE Nifty 50指數27日下挫1.6%,表現為亞股最糟,銀行股首當其衝,反映投資人對銀行業者在阿達尼集團的曝險有疑慮。

在厚達百頁的調查報告中,興登堡指控阿達尼集團「明目張膽操縱股價與會計詐欺」。

報告還指出該集團因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債台高築」而處於「財務險境」,且七家上市公司股價高估得離譜,比實際價值高出多達85%。

阿達尼集團則駁斥上述指控,形容興登堡的報告「造假」、詐欺指控「無憑無據」,強調旗下九家公司有八家帳目由「六大」會計師事務所稽核,揚言採取法律行動。

興登堡研究公司則歡迎提告,並回嗆說:「阿達尼若認真,應在本公司所在地美國提出告訴,我們已列出一長串文件清單,準備在法律程序中聲請調閱。」

避險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創辦人艾克曼27日推文說,興登堡的報告「可信度高,研究得很透徹」。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阿達尼是印度最大的企業之一

第二、 但這次股價下跌這麼多說明一定有潛在問題

第三、 阿達尼最新的子公司IPO失敗

第四、 FTX事件之後投資人更加謹慎

泰國
2023-01-15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受惠於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的資金湧入,泰國2022年收到投資申請總額達6,646億泰銖(201.5億美元),比2021年勁增39%,顯示這個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正展現強大的吸金能力。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秘書長那黎13日表示,去年總計收到2,119件來自海內外的投資申請案,其中中國大陸是最大投資國,接著是日本、美國及台灣。他說,已核准的投資計畫,包括比亞迪汽車斥資38.9億泰銖(1.18億美元)設廠生產電動車電池。比亞迪去年宣布,2024年前將在泰國興建一座造價179億泰銖的電動車電池廠。泰國持續推廣電動車投資,以鞏固在東南亞地區的汽車重鎮地位。

這股動能可望延續到今年。那黎表示,鴻海集團和亞馬遜雲端服務事業也申請在泰國投資,「預估今年的投資承諾額預估有5,000億至6,000億泰銖」,凸顯泰國魅力十足,吸引外資大舉投資電動車和醫療產業。

泰國去年收到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計畫總額為4,340億泰銖,年增率達36%,占投資申請比重達65%。以投資額來看,中國大陸以774億泰銖拔得頭籌,日本為508億泰銖,美國為503億泰銖。台灣以452億泰銖排行第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泰國僅次於越南,是東南亞投資熱點

第二、 泰國的強項在於汽車產業

第三、 鴻海在泰國和PTT龍頭企業投資

第四、 泰國今年應該可以吸引更多外商投資

亞洲科技
2023-01-25 經濟日報 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

2023年全球科技業的最重大主題,將是供應鏈轉移,為台積電和鴻海集團等電子產品製造商的利潤和資本支出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以下是亞洲科技業今年面對的六大主題。

一、分散先進晶片來源將充滿挑戰:要把先進晶片產能移到亞洲以外地區的阻礙,包括對公用事業基建的要求更高、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交貨緩慢、以及缺乏當地供應鏈和有經驗工程師的支持,下游市場需求的錯配也是一大問題。

二、印度的效率可能威脅iPhone利潤:蘋果在印度生產iPhone的挑戰,主要是營運效率,而非直接成本。隨著蘋果把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iPhone的毛利率可能從約35%萎縮到31.9%。雖然印度政府的補貼和較低的勞工成本,能為毛利率帶來將近4個百分點的助益,但營運效率低落,反而可能對毛利率造成7個百分點的衝擊。

三、對陸產能依賴在未來兩到三年可能不變:中國大陸未來兩到三年仍可能是最大的專業代工基地,雖然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資本支出可能持續增加,但新產能與相關生態系要花好幾年才能擴大規模,因此對中國大陸的曝險未來幾年難以大幅降低。

四、美國的限制可能抑制中國大陸的資本支出:美限制中國大陸取得最先進技術,中國大陸今年的晶片資本支出可能下滑,甚至16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節點可能降至幾乎是零。另一方面,20奈米以上製程節點的邏輯晶片、功率晶片及類比晶片資本支出可能擴張。

五、美國限制令可能衝擊44%~74%的中國大陸需求:應用材料揭露,美國最新限制令可能衝擊約44%~74%的大陸需求,預估全年衝擊為15億~25億美元,而應材的市占率是20%,暗示整體產業受到的影響規模為75億~125億美元。

六、汽車和工業晶片將驅動到2030年晶片銷售成長:未來十年的半導體銷售成長,將是由電動車、工業自動化及智慧家庭應用等新市場帶動,全球晶片需求預料將從約9,000億美元,成長到2030年的1.65兆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亞洲科技的焦點還在半導體產業

第二、 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影響嚴重

第三、 印度的效率短期不會改進

第四、 汽車產業對晶片需求強大

台電子/墨西哥
2023-01-25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日經亞洲網站報導,鴻海等台灣科技大廠正加緊在墨西哥投資擴大產能,以滿足在北美洲就近生產電動車和伺服器的需求。

報導說,台廠這股墨西哥投資熱潮是回應美國政策改變,並順應客戶要求,因為這些客戶也逐漸把局部供應鏈從東方遷移至西方。

日經指出,全球最大電子代工製造商富士康(鴻海)最近在墨西哥設區域總部,以便集中管理當地子公司和事業群,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對北美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鴻海不僅為蘋果公司組裝iPhone,大客戶還包括Google和亞馬遜的AWS,近年來更把電動車視為驅動未來成長的優先領域,客戶名單已加入美國電動車新創Lordstown、Fisker和INDI EV。

知情人士向日經透露:「富士康已在當地贏得電動車新客戶。墨西哥是該公司今年策略性投資的一大關鍵地點。富士康在北美洲將有三個製造選項: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和墨西哥。」

其他台灣科技製造大廠,包括和碩、廣達、仁寶,以及英業達,今年全打算擴充墨西哥製造產能。這些公司都是伺服器和資料中心要角,和鴻海一樣,也都把更多資源配置在電動車,盼能搭上這個新興領域需求日增的列車。

日經報導指出,這些台廠資源配置紛紛轉向墨西哥,凸顯供應鏈分散化新趨勢。2018年美中科技戰開打時,供應商先把生產伺服器、路由器和遊戲機的產能從中國大陸遷往台灣和東南亞,以降低華府制裁大陸製品的連帶衝擊;如今,跡象顯示,供應鏈轉移進一步從東方遷往西方。

客戶包括特斯拉與通用汽車的和碩,今年在墨西哥和東南亞已編列3億至3.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副董事長程建中表示,這是順應客戶日益要求供應鏈分散化和就近服務終端市場。仁寶總經理兼執行長翁宗斌也說,仁寶將擴大墨西哥廠的車用電子產能。廣達正在墨西哥招聘更多工程師,鎖定精通車用電子運算系統的人才。

台經院供應鏈資深分析師邱世芳表示,墨西哥對科技供應商來說是相對熟悉的投資環境,許多廠商在墨國設廠生產家電和電腦已有數十年之久,「把資源投入墨西哥早就有跡象可循,但這股趨勢近幾個月來更明顯,在美國通過通膨削減法(IRA)後尤然。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電子產業積極往北美布局

第二、 墨西哥是投資熱點

第三、 主要是以電子組裝為主

第四、 電子五哥幾乎全員到齊

大學生
2023-01-15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

大學生數量是一個社會高質人力的指標。因生育率長期走低,未來我國大學生數量將如溜滑梯般快速下滑。2022年我18至21歲大學生已跌破百萬人,根據國發會推估,2028年更將跌破80萬人大關,只有77.7萬名大學生,較今年減少逾二成,產業界人才荒將形嚴重,將來恐怕沒有足夠新血投入產業界,缺工將呈長期趨勢。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過去產業界都是在每年3月開始爭取應屆畢業生青睞,然而這兩年,科技業的搶人大戰不僅提早到前一年秋天,更紛紛祭出高薪及報到獎金等誘因;當未來大學人口只會愈來愈少,台灣產業勢將面臨嚴峻挑戰。

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儘管對景氣悲觀情況下,仍有五成二科技業表示目前積極徵才中;受訪科技業者認為,近年科技業頻傳人力缺口的主因是「少子化畢業生人數銳減」占35%、「青年就業意向轉變」占34.1%、「國際大廠挖角、人才流失」30.7%及「與其他產業競爭人才」29.4%。此外,「理工人才比例過低」、以及「STEAM(跨學科教育)教育不足」等亦是搶才的原因。

我國大學生人數在2014年有129.1萬人,2021年驟減至104.7萬人,2022年更降至96.7萬人,跌破百萬人,也就是說,短短八年間,減幅高達近二成五。國發會官員透露,各界在看的是2028年,大學生人數將降至77.7萬人、2029年更只有76.1萬人。

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我國大學生人口在2030年至2036年間小幅反彈回升至80萬人以上,但之後就如溜滑梯般一路下滑。2037年有78.3萬人,兩年後的2039年驟降至70.1萬人,一口氣少掉8萬人;2040年只有66.9萬人,一年間又少了3.2萬名大學生,而且較2022年減少近30萬人、減幅達三成一。

我大學生數量於2047年跌破60萬關卡,只有59.3萬人。當2063年時,推估我國只有50.5萬名大學生,到2070年只剩下46.4萬大學生,較2022年減少50.2萬人、減幅高達52%。大學生消失的速度,令業界看得心驚膽跳。

日月光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李叔霞在104職涯診所Podcast受訪表示,少子化問題,導致在2000年後的新世代人力減少,現在不只是半導體缺工,連帶其他傳統產業、螺絲產業都缺工,各業現已將人才目標放在外籍工程師、在台外籍學生,或透過國外人才補足產業缺口。

高科技業現將網羅人才觸角延伸到新族群。李叔霞表示,半導體現也接收文組學生及退役軍人,甚至退休職業球員都要考慮。例如,公司就有商科畢業的同仁,自學AutoCAD,從最基層的繪圖員開始,現已經成為技術服務的主管。多數退役軍人都還很年輕,大約30多歲,體力仍佳,只要經過適當培訓,不管是擔任基層,或是維修工程師都十分適合。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

第二、 未來需要外國人才

第三、 人才大幅度的流向高科技產業

第四、 形成產業排擠現象

(The End)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