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3-02-06
創會理事長的話:美印科技倡議 (上)

制裁華為
2023-02-01 工商時報 楊日興

拜登政府傳有意針對中國科技再祭制裁措施,擬停止向科技巨頭華為發放許可證,要求高通與英特爾等美國企業全面禁售,意謂華為在4G晶片等次一等技術的產品也將遭到斷供。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政府已停止批准美企對華為出口產品的許可證申請。政府官員正在討論下一步制裁方針,除現在已停止出口的5G等級商品外,可能還將拒絕4G、WiFi 6、WiFi 7、AI、高性能運算以及雲端等相關技術產品,禁止高通與英特爾等晶片企業供應華為。

消息人士表示,部分白宮官員甚至表態應該全面禁售華為,但目前僅是進行初期討論,預計真正的措施將2023年5月、也就是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四周年時公布。

華為是在2019年5月被列入實體清單,在2020年8月美國曾加重制裁限制,最新的可能制裁方案反映出美國政府立場。知情人士表示,過去兩年包括對中國晶片新規等措施,象徵拜登政府對中國科技採取更強硬立場,指標企業華為因此遭殃。

另有專家表示,美國政府一直在檢視中企與解放軍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四年前專注發展5G,如今華為在美國周邊開始投入海底電纜與雲端運算領域,成為美商務部此次出手的主因。

在過去四年,華為多透過出口許可證取得美國產品與技術,儘管在擴大制裁限制的2020年後,華為依然在2021年4~11月獲得規模610億美元的產品許可證,不過並無批准涉及5G等最高技術等級的商品。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態度日漸強硬,從多次延長出口寬限期,到逐案批准非5G等級的許可申請,再至停止發放許可證,對有意在今年東山再起的華為造成嚴重打擊。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稍早在2023年新年致辭裡表示,2022年是華為應對美國制裁逐步轉危為安的一年。2023年將是華為在制裁常態化正常營運的第一年。

此前華為在2018~2019年營收增速均近20%,但至2020年制裁效果浮現,增速銳減至4%,2021年更衰退近30%,2022年預估增速小幅滑落。不過對於美國最新制裁方案對華為的衝擊力度,專家認為,華為目前業務在高通與英特爾等美企收入不足1%,不會有劇烈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三年前開始制裁華為

第二、 對華為造成重傷害

第三、 但華為現在已經基本上穩下來

第四、 美國不服氣,準備出更多重手制裁華為

新創
2023-01-30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2022年對許多新創企業來說是慘澹的一年,不僅投資驟減、上市交易的件數也寥寥可數,而且數據顯示2023年新創公司可能會更加艱難。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2022年尾聲,在投資大幅減少、股權變現機會少之又少、及裁員和業務轉型多重衝擊下,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和投資者都傷痕累累。創投人士、銀行人士和基金經理表示,新年伊始,籠罩創投產業的烏雲並未散去,有跡象顯示,新創公司的估值可能會進一步大幅下降。

根據PitchBook數據公司的研究,2022年對美國新創企業的資本投資金額大約較2021年下降三分之一,在這一年中,新創企業獲得的融資逐季下降。

一些新創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進行了大量融資,使它們可以避免再度融資,並且保持市場火熱時期留下的強勁估值。其他公司則選擇了另一種融資機制,使它們能夠避開可怕的「折價融資」,即接受以較低的估值進行新的融資。但投資人表示,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

新創公司之所以能夠保持高估值,部分原因是所謂的內部融資,即新創企業從現有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估值即使受損,也很輕微。創投業者表示,他們發現這類融資的數量激增,有人估計是前幾年的十倍,這有助於維持新創企業的生存。然而,這類融資通常被認為只是權宜之計,只是把新創公司潛在的估值下調或最終關門的時間往後延。

一些新創公司已經屈服並接受估值下降,也就是「折價融資」。網路安全公司Snyk在去年12月表示,以74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輪融資,這個估值數字比去年1月時的估值水準下降了14%。人工智慧平台Dataiku則在去年12月宣布,以37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輪融資,比前一年時的估值水準下降約21%。創投公司、家族辦公室及創業公司孵化器Interplay的執行合夥人戴維斯說:「我認為新創公司今年將面臨更多的苦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科技股崩盤

第二、 美國IPO金額減少百分之九十

第三、 也因為如此新創企業相對艱難

第四、 今年新創的估值會繼續調降

裁員
2023-01-28工商時報 陳穎芃

自2022年底矽谷科技大廠陸續宣布裁員以來,這波裁員潮,已逐漸蔓延至其他產業。化學大廠陶氏(Dow)近日宣布裁員2,000人;玩具大廠孩之寶(Hasbro)也宣布全球裁員15%,突顯全球經濟前景惡化。

陶氏26日宣布裁員2,000人,占全球員工總數3.8萬人比重約5%,主因公司立下2023年節約10億美元成本的目標。陶氏執行長費特林(Jim Fitterling)表示:「這波裁員行動是為了優化成本結構。」他透露,陶氏正密切注意大環境變動,尤其是歐洲能源市場動向。

消費產品大廠3M也在近日宣布裁員2,500名廠房員工,占全球員工總數9.5萬人比重約3%,主因是該公司預期今年營收、獲利雙雙下滑。孩之寶也在26日宣布裁員1,000人,占全球員工總數比重約15%。

雖然上述公司裁員比重不大,裁員人數跟矽谷科技大廠相比可謂微不足道,但背後暗藏的警訊不容忽視。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大規模裁員,大多是因為疫情期間過度擴張人力,如今相對縮減人力。但傳統製造業在疫情期間並未擴充人力,如今縮減人力可見市場需求真的萎縮。

美國勞工部日前公布,去年1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22.3萬人,是2年來最小增幅。凱投宏觀預期今年1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增幅進一步縮小至1.5萬人,低於疫情前水平。

凱投宏觀美國經濟學家杭特(Andrew Hunter)表示:「檯面下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經濟走下坡。」美國商務部26日公布去年第四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年率僅2.9%,小於前一季的3.2%。

所幸美國仍有部分產業人力需求持續成長,包括零售、餐飲及航空業。沃爾瑪就在近日宣布美國員工最低時薪從12美元調升至14美元,連鎖墨西哥餐廳Chipotle也宣布招募1.5萬名新血。空中巴士預計今年招募超過1.3萬名新血,其中9,000個職缺在歐洲,其餘在美、中等地。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科技廠裁員是第一波

第二、 接下來是傳統產業

第三、 說明整體經濟狀況非常不好

第四、 但是在特定領域仍然有一定的需求

特斯拉
2023-01-28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特斯拉股價上周飆漲33%,為該公司史上第二佳的單周表現,為投資人帶來一線希望,這家電動車大廠在經歷災難性的2022年後,可能終於熬過最糟的時期。

根據彭博資訊報價,特斯拉股價上周五(27日)收盤大漲11%至177.88美元,站上去年12月9日以來最高,較1月3日的108.1美元低點上漲了65%。一周來飆升33%,僅次於2013年5月締造的41%紀錄。

在此之前,特斯拉股價跌跌不休,去年全年慘跌六成五,是上市以來最差表現。上季財報優於預期、馬斯克對展望語帶信心、加上銀行可提供50億美元的信貸承諾,都是幫助特斯拉擺脫去年陰霾的原因。

Fernwood投資管理公司操盤手法迪斯認為:「特斯拉絕對已看到底部—而人們只是認為跌過頭,既然現在已反彈,下一步將更看重基本面。」

但分析師看待特斯拉財報的反應並不一致。Bernstein分析師斯卡納吉指出,對多頭來說,成長題材依舊,對空頭來說,數字不會說謊。
特斯拉日前宣稱,目前接單速度將近是生產的兩倍。高盛分析師德萊尼表示,鑒於總經環境疲軟,這種速度可能不會持續,但這也代表特斯拉正順利朝180萬輛的預估交車量邁進。

不過,前景仍不是很明朗,特別是競爭對手不斷增加。例如上周股價也躍漲22%的電動車新創Rivian。

ROBO Global研究分析師梅瑟表示,以本益比來看,特斯拉比同行都貴不少,因此該公司「的表現必須符合更高標準,才能繼續看到股價上漲」。

大摩分析師喬納斯另指出,特斯拉背後還一直存在「公司特定」的風格、情緒等因素所構成的風險,從而引發股價震盪,「穩定的股價似乎是最不可能出現的結果」。

另外,馬斯克證實,他27日與兩名白宮高層官員會面,討論特斯拉要如何與拜登政府合作,推進電動車生產以及加速美國汽車網絡的電氣化。白宮證實確有其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特斯拉股價大跌以後又大漲

第二、 特斯拉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

第三、 但電動車整體市場還會成長

第四、 馬斯克衝動的性格會影響特斯拉股價

逆勢徵才
2023-01-15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儘管隨著景氣減緩,美國金融產業裁員消息不斷,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美國銀行(BofA)逆勢徵才,上季持續擴編人力。其中,美銀看好財富管理需求前景,計劃增加財管顧問人數。

摩根大通(後簡稱小摩)與美銀的財務長都表示,儘管經濟成長步調放緩,但他們仍會精挑細選地新聘員工。

小摩13日公布財報時顯示,去年第4季員工人數季比增加2%至293,723人,與一年前相比增加8%;美銀員工人數也成長至216,823人,去年全年新增超過3,500名員工。

美銀美林財富管理總裁席格(Andy Sieg)表示,未來十年,每年將新增約3%至4%財務顧問人數。他說,雖然每季的變化會依市況和其他總體經濟因素而定,但長期打算擴大顧問人數,「我們沒有任何大規模裁員計畫」。

席格表示:「這是個充滿活力與成長中的市場,我們將持續投資這塊領域。」他說,財務規劃的洽談攀升至五年高點,美銀預期這類討論在今年繼續增加。

美銀財管部門在截至去年底擁有超過1.9萬名財務顧問。

小摩財務長巴納姆(Jeremy Barnum)表示,該銀行仍在聘僱新人,而且處在成長模式中;花旗集團財務長梅森(Mark Mason)則說,「正積極聘僱以便執行我們的策略,但也重新調整步調來合乎時局」。

實際上,這些銀行可謂是逆勢堅守聘僱計畫,此時正值其他銀行在投資銀行與房貸部門裁員。高盛集團成為今年第一家執行大規模裁員的大型銀行,裁撤超過3,000人,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裁員行動。另據消息人士透露,紐約梅隆銀行計劃今年裁員約3%。

實際上,美國大銀行自疫情後大規模擴編,在前六大銀行中的五大銀行,包括摩根大通、美銀、花旗集團、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從2020年第1季來合計增加超過10萬員工。富國銀行同期間則逆勢縮減近2.1萬人。

穆迪經濟研究主管迪安托尼奧說,金融和保險業的就業在第4季趨平,並在去年12月開始下滑,但掩飾了信用中介或銀行業務轉為疲弱的趨勢,「我們預期今年全年就業人數持平或略減,其中住房與商業貸款部門面臨最大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金融業開始裁員

第二、 高盛近期裁了3000多人

第三、 但是財富管理是未來亮點

第四、 主要是有錢人太多,都需要私人銀行業務

軟體開發員
2023-01-15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綜合多項評比,軟體開發人員獲選2023年全美百大最佳工作榜首,從去年的第五名一舉奪冠。此外,近期美國科技業掀起裁員潮,也令人優先關注職位的穩固程度,而這項評比最高的前幾名,大多是醫護人員,是可靠的就業選擇。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0日公布的2023年全美百大最佳工作排行榜(評比標準包含招聘需求、薪資中位數、就業率、未來成長性、壓力水準、工作與生活平衡),軟體開發人員高居第一,榮登全美最佳工作,年薪中位數達到12,0730美元;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負責寫程式碼來設計或改良電腦的應用程式。

其次是專科護理師(年薪中位數為120,680美元),排名第三的是醫療保健服務經理(101,340美元),醫師助理(PA)排名第四(121,530美元)。

美國新聞的職涯編輯英格拉姆表示:「對各行各業的成長和持續成功來說,軟體開發人員變得日益關鍵。」

對於想在較穩定產業工作的人來說,美國科技業近來掀起的裁員潮,讓科技巨頭的工作保證失去昔日光彩。據ZipRecruiter調查,逾四分之一遭裁員的科技業員工轉換跑道,到不同產業工作。續留科技業的人,在企業開出職缺減少的情況下得面臨更激烈競爭。

雖然科技業的軟體開發人員前景可能沒以前那麼好,但舊金山灣區以外仍有大量工作機會,只不過薪水比不上待在矽谷。從金融到零售等傳統產業長期都苦於缺軟體工程師,正求才若渴。

若想工作有保障、不必擔心公司裁員,美國新聞也列出就業安全評比最高名單,榜首是呼吸治療師,網路開發人員和心血管醫學專家分居二、三。這份名單的前20名中,有13個屬於醫療產業的工作,像是護理師、醫療和衛生服務經理。

調查另發現,在橫跨17個類別、190種工作中,零售業的銷售人員排名墊底,是全美最差的工作,年薪中位數僅29,120美元,在就業市場和未來成長潛力等其他關鍵評比的分數都不高。在便利商店和超市工作的收銀員則第二差。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軟體是未來成長的焦點

第二、 台灣過於硬體導向思維

第三、 全世界都缺軟體的人才

第四、 健康養生也是重點

微軟OpenAI
2023-01-25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微軟23日宣布,將對ChatGPT開發商OpenAI進行「為期數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希望深化與這家新創公司的合作關係。這項投資案反映出OpenAI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如今有多麼炙手可熱,也凸顯出這項技術對微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有助其面對Google、Meta和蘋果等其他科技勁敵的競爭。

對這次合作的財務條款微軟並未多做說明,紐約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微軟將投資100億美元;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來源也說,兩家公司曾討論過最多投資100億美元。這家軟體巨頭早在2019和2021年便開始投資OpenAI,紐時指金額逾30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曾經報導,OpenAI本月洽談以要約收購的方式,出售現有股份,該公司的估值將因而達約290億美元,成美國帳面上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儘管目前幾乎仍沒有什麼收入。

幾天前微軟才宣布要裁汰將近5%員工,影響人數上萬,理由是要削減成本以因應科技業景氣低迷,但事隔幾天又說要大手筆投資新科技,反映出微軟深信人工智慧(AI)代表的是能讓其改頭換面的科技,可助其開發出除了Office應用程式以外的新「生產力」軟體,甚至可強化其在目前Google獨大的搜尋市場上的戰力。

另外,微軟在雲端市場的地位勢必也將因此更加穩固。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部落格貼文表示,我們與OpenAI形成夥伴關係,有個共同的企圖心,希望能負責任地推展先進AI的研究。

我們的看法
第一、 OpenAI完全改寫了未來AI的生態環境

第二、 AI對於Google有很大的衝擊

第三、 微軟趁勢追擊,準備加碼投資100億美元

第四、 Google近期也可能推出秘密武器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