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中心 |
Date: 2023-01-30
創會理事長的話:布局印度(下)
GOOGLE
2023/01/07 自由時報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
數位廣告市場遭壟斷,我國新聞業與Google、Meta等數位平台首輪協商去年底落幕;數位部政務次長李懷仁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節目專訪時透露,未來雙方一定還有對話機會,且Google已提出具體方案,但涉及商業機密還無法公開,希望Google能盡快對外說明。
李懷仁:涉及商業機密還無法公開
在各界呼籲政府介入下,新聞業與跨境數位平台議價終於有進展,數位部去年十二月召開首輪協商會議,邀請新聞媒體公會與Google、Meta分別對談。李懷仁表示,「數位部優先以對話方式處理,我們強調從不排除立法,但在立法之前,有很多事情可以透過對話達到共識。」他指出,Google在首輪協商中其實有提出「具體方案」,目前雙方已有溝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Google可以對外清楚說明。
首輪協商中,媒體公會雖然都希望政府立法,但方向有所差異,例如平面媒體呼籲走澳洲議價法模式,電視媒體則提出對平台課徵「數位稅」。李懷仁認為各有優勢,不過在台灣,數位稅還有許多意見,有待凝聚共識。
至於澳洲議價法模式,李懷仁認為,推動議價法其中一個重要支柱,是澳洲的媒體「公會」;也就是說,政府在這個議題中可以扮演協助角色,但有些主張並非政府能夠幫新聞業提出,「因此新聞業需要什麼協助,必須整理出共識。」
政府支持新聞有價 持續與平台溝通
外界認為Meta在首輪協商中相對被動,李懷仁強調,政府支持「新聞有價」,若數位平台使用到新聞內容,那也應該接受有價的概念,數位部將持續與每個數位平台溝通。
首輪協商落幕後,數位部曾表示會將對話共識提到行政院跨部會小組討論,跨部會會議有望在農曆年前召開,具體時間未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希望學習美國,承認內容的價值
第二、 Google也和數位發展部積極溝通
第三、 電視媒體提出「數位稅」,但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第四、 無論如何對於新聞業者都是好消息
低軌衛星
2023/01/07 中國時報 王惠慧、張國威、李侑珊
《金融時報》6日披露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計畫抽離衛星部門,成立低軌衛星公司,曾投資SpaceX和特斯拉的矽谷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Associates是可能投資者之一。昨下午蔡英文總統出席太空中心改制行政法人揭牌典禮時也指出,政府將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進軍國際太空產業,並預告第1枚由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獵風者」將在今年下半年升空。
《金融時報》報導,由於SpaceX創辦人馬斯克旗下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服務在俄烏戰爭發揮的功能,台灣也有意打造台版星鏈,以因應兩岸日益緊張的關係。
報導援引3位消息人士指出,太空中心正與幾家國內外投資者談判籌集資金,計畫抽出現有衛星部門成立低軌衛星公司,政府也將保留合資企業的重要少數股權。而太空中心正與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 Tech)和鐳洋科技(Rapidtek)等台灣企業,合作開發低軌衛星專用的相位陣列天線和頻譜發射器。
目前低軌衛星通訊市場由唯一具發射能力的SpaceX主導,還有數十家新創公司爭奪資金。研調機構顧能副總裁雷(Bill Ray)說:「目前我們有單一參與者,以及投入該領域的大量競爭對手,而數家公司已陷入財務困難,最終將只剩4、5家跨國衛星通訊供應商,你(台灣)打算如何脫穎而出?」台杉投資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指出,由於低軌衛星網路需要120至150顆衛星確保訊號涵蓋範圍,有意進軍該領域的國家,都須提供財務支持,才能快速啟動計畫。
巧合的是,因國家太空中心元旦改制行政法人,成為國科會轄下第4個法人機構,蔡總統昨前往揭牌時表示,從福衛5號到福衛7號,台灣自主研製衛星實力不斷提升,去年台灣第1座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已落腳屏東。
蔡英文指出,太空已成為21世紀全球競爭的新興場域,政府會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打造強韌的太空產業國家隊,一起進軍國際太空產業;她強調,太空中心改制後,將能提供更有彈性的制度和環境,讓產業發展能量更完備,打造更完善的練兵場,讓台灣廠商能取得更完整的飛行履歷。
針對《金融時報》的報導,太空中心回應,目前沒有這件事情,不過中心將新設「太空新創事業處」,若運作成功,才可能將技術商轉。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低軌衛星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
第二、 台灣基於戰爭的考慮,也希望把太空中心改制成行政法人
第三、 但這個需要很多的資金,台灣光做這件事情只是小打小鬧
第四、 世界上目前唯一成功的低軌衛星公司就是SpaceX
晶片出租
2023/01/02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南韓媒體報導,在記憶體晶片價格持續下挫之際,三星電子正計劃推出高階記憶晶片的租賃服務,以確保穩定的營收和獲利來源。此外,傳言指出三星今年可能大幅調降記憶體晶片產品價格,市場也正密切關注三星的記憶體晶片定價政策。
韓國經濟日報報導,三星近來已把「記憶體即服務」(MaaS)定位為新事業,正在研擬高階記憶體晶片租賃服務的具體實施計畫。
三星計劃對Google等雲端服務公司,出租可用於高效能運算(HPC)和數據儲存裝置的記憶體晶片,並且收取費用,客戶能以預先設定的合約價格,降低與採購晶片相關的成本,同時還能在這類產品的使用周期內,獲得三星的系統管理服務。對三星來說,MaaS事業可確保穩定的營收和獲利,尤其是在晶片價格大跌之際。
知情人士說,三星已向客戶簡報這項新商模,希望晶片租賃事業營收占整體DRAM銷售的比率,能達到至少10%。產業主管說,DRAM記憶體晶片已不再是單純的商品,逐漸成為客製化的專用晶片,這代表這類晶片的研發成本和售價都在升高,成為客戶的負擔。
微軟、甲骨文等業者已推出「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提供客戶軟體並每月收取訂閱費用。產業主管說,三星其晶片銷售也能採用這種商模。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全世界都缺晶片,韓國亦然
第二、 在這種情況下,三星推出晶片出租業務
第三、 「記憶體即服務」(MaaS)的新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第四、 未來越來越多用服務取代產品的模式,類似AWS
印度車市
2023-01-07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最新業界數據顯示,印度去年汽車銷量已超越日本,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日本去年新車銷售下滑至1977年來最低水準,主因是半導體持續短缺,拖累生產。
日經新聞報導,據印度汽車製造商同業公會(SIAM)數據,印度去年1至11月新車銷售為413萬輛,若再加上印度最大車廠風神鈴木(Maruti Suzuki)去年12月銷量,印度去年整年汽車銷量約為425萬輛。
至於日本,根據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和日本輕型車協會5日數據,日本去年新車銷售約為420萬輛,比前年下滑5.6%,且為連續第四年下滑。
印度汽車市場近年來一直起伏不定,2018年銷量一度達到約440萬輛,但2019年卻又跌破400萬輛,主因是當年爆發信用緊縮,重創非銀行部門。
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全國封鎖,又讓印度當年汽車銷量進一步跌破300萬輛大關。儘管2021年銷量恢復到近400萬輛,但車用晶片短缺仍拖累成長。
印度去年銷售的車輛絕大多數皆為燃油動力車,包括油電混合動力車在內,電動車的占比極少。印度汽車市場的晶片需求比先進經濟體相對少。
不過,去年車用晶片短缺的舒緩為印度的汽車市場復甦提供了跳板。除了風神鈴木外,塔塔汽車(Tata Motors)等其他印度車廠去年銷售也呈現成長。
印度全國共有14億人口,且今年人口數預料將會超越中國大陸,並持續成長至2060年代初期。該國民眾的所得也正在成長。
但據英國研究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數據,印度2021年只有8.5%家庭有車,代表該國的汽車銷售還有大量成長空間。在汽油進口導致貿易逆差之際,政府已開始提供電動車補貼。
日本去年汽車銷售下滑主要也是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部分車廠甚至被迫暫停接受訂單。
不過,數據顯示,日本去年下半年汽車銷售已出現好轉,去年12月的新車銷售約為34.4萬輛,比一年前成長2.4%,並且為連續第四個月成長。
專家指出,日本車廠能在目前情況下多快恢復正常生產,將成為其短期表現的重要關鍵。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印度已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第二、 印度汽車普及率非常的低
第三、 外資企業要在印度做生意非常困難
第四、 從長期來看,印度車市有很大的前景,現在最成功的業者是日本鈴木
印度
2023/01/04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23年標幟著亞洲人口轉折點: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人口最大國。這將是現代史上首見,既帶來機會也帶來挑戰。
日經指出,印度人口持續增加,據聯合國預估2023年印度總人口數可望增加約1,100萬人,達到14.3億人。這將帶來經濟發展機會,從減貧到教育等重重挑戰也將接踵而至。世界銀行報告預測,未來15年,印度估計需投資8,400億美元改善都市基礎建設,以支持日增的人口之需,包括潔淨飲用水、可靠供電及安全有效率的道路交通。
同時,糧食需求激增也將影響印度與他國貿易。印度農產品生產得看老天臉色,而隨著內需急遽擴增,倘若產量偏低,想必會優先供應國內市場。專家警告,這終會導致印度對農產品出口設限(印度2022年就曾限制小麥出口),可能造成他國糧食供應問題。
印度政府去年公布的「2022年印度青年」(Youth in India 2022 )報告指出,隨著印度經歷人口版圖轉變,以及不斷變化的社會動態和科技進步,預期青年人口將為該國經濟做出重大貢獻;然而,青年世代也將遇到各種挑戰,例如接受教育、工資不平等、性別不平等、醫療服務。
印度的困境,只是亞洲人口複雜版圖的一部分,除了印度外,亞洲地區還包括年輕、發展中的國家和老齡化、衰退的國家。相較於印度工作和基建可能有不足以支撐人口成長之虞,日本則面臨出生人數嚴重降低的挑戰,例如農村地區的人口減少和衰敗,且新冠疫情使情況加速惡化。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不計外籍人士的新生兒人數可能首度跌破80萬;原先預估,這個狀況會到2030年才發生。日本官員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且矢言將將採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況。
印度與日本凸顯亞洲人口發展分歧,一邊是年輕且日益茁壯,另一邊則是老化和逐漸萎縮。不論哪一種情況,都對經濟和社會造成愈來愈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去年11月發布報告預測,全球人口可能已達80億,亞洲就占其中逾半數。除中國大陸(14.26億)和印度(14.17億)外,亞洲其他五國(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和菲律賓)2022年人口也超過1億人,越南人口(9,800萬)不久也可望破億。
聯合國說,世界人口突破80億「並非災難」,顯示公共衛生大幅改善提升預期壽命,但「世界人口多樣性也甚於以往,各國面臨從成長到衰退各不相同的人口趨勢」,「如果各國政府沒能為未來數十年預做準備,那才是一場災難」。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龍象之爭,印度人口超過中國
第二、 但印度的問題是貧富不均
第三、 美國最傑出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如IBM、微軟、谷歌
第四、 台商長期還是要積極布局印度
世界先進
2023/01/07 聯合報 簡永祥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昨天在年終記者會中表示,因應客戶分散風險要求,考慮在新加坡設立全新的十二吋廠,他強調這是基於客戶擔心「去美化」及「去中化」和「去台化」三大議題升高地緣政治風險,希望世界也分散風險,增加在新加坡代工產能,公司才會認真考慮。
由於世界也向竹科管理局申請進駐苗栗銅鑼興建新十二吋廠,如未來也在新加坡設十二吋廠,會不會二擇一?方略昨天對於台灣及新加坡都是蓋新十二吋廠,是否二擇一或兩者同步進行,都未回應。
對於供應鏈面對庫存干擾,方略表示,因供應鏈庫存調整會持續到今年上半年,第二季大部分客戶庫存會接近正常水準,因此今年營運將呈現先冷後溫,但下半年會回溫有多快,仍端視大環境變數而定。
方略表示,世界目前已擁有五座八吋廠,雖然向友達購的晶圓五廠,還有增加產能的空間,但因現今八吋新設備取得不易,因此未來如果世界依客戶要求在新加坡增加產能,建立全新的十二吋廠是比較合理的規畫。
方略仍強調,這不意味八吋產能需求會被取代,原因還有很多應用仍需要八吋產能,這些產品如分散式元件、電源管理IC、驅動IC、影像感測器、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等功率元件。
方略坦承建立全新的十二吋廠,以世界現有的資源,會優先選擇在台灣及新加坡建廠,主因供應鏈已具備。
他並強調世界蓋全新的十二吋廠,會以審慎態度進行,目前也正與客戶商討對方的顧慮及對方需要世界產能配合,必須取得客戶承諾才會進入設廠評估,所以目前只能說「已在考慮中」,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世界也向竹科管理局申請進駐苗栗銅鑼興建新十二吋廠,原本遭遇力積電也爭取在同一塊進行二期擴建,但隨著去年下半年半導體產業進入庫存調整,力積電產能利用率急降,也讓二期擴建增添變數,卻也讓世界取得核配用地的機會大增。
不過從地緣政治變化及客戶端分散代工風險的迫切性,世界在新加坡蓋新十二吋的計畫,恐將比台灣還快,如果世界敲定此布局,也意謂全球半導體晶片業,確實希望能在其他地區增加晶圓代工來源,雖然台廠擴大海外布局,是競爭力延續,但政府也應正視目前外界疑慮及台廠本身面臨的五缺(水、電、土地、人才及工人)等問題,鞏固台灣半導體現有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新加坡設廠是重要的考量
第二、 新加坡沒有地緣政治風險
第三、 台灣除了地緣政治風險以外,還有缺水缺電等問題
第四、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往東南亞投資半導體產業
(The End)
back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