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3-01-30
創會理事長的話:布局印度(上)

美大型股
2022/12/31 工商時報 蕭麗君

不僅特斯拉股價2022年跌得慘兮兮,臉書母公司Meta與Paypal等其他18檔美國大型股,也將創下史上股價表現最糟糕的一年。

2022年即將步入尾聲,標準普爾500與道瓊工業指數均邁向金融海嘯以來最慘一年。直到周四收盤(29日),兩者分別重摔20.6%與9.5%。另外在標普1500綜合指數、市值300億美元以上的個股當中,有19檔股票年線跌幅也將締造史上之最。

標普1500綜合指數主要結合了標普500、標普中型股400與標普小型股600等三大核心指數,涵蓋美國約90%的市值。

其中特斯拉2022年來狂瀉65.4%,為史上最慘一年。其2010年掛牌上市後,上次年線出現收黑是在2016年,當時走跌11%。

另一家科技巨擘Meta股票2022年也慘遭拋售,股價累計暴跌64.2%,為2018年挫低25.7%後,第二年股價出現崩跌。外界表示,正當Meta主要營收來源的網路廣告收入已經陷入停滯之際,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卻依然不顧反對聲音,執意砸重金研發元宇宙,導致投資人信心漸失。

至於在網路泡沫時期創建的PayPal,2022年股價也急墜63.2%。該支付平台目前正大幅調整經營策略,轉而吸引與留住高價值用戶,不再追求衝高用戶數。這也是它第二年年線走跌。

此外,通訊業者Charter Communications股價2022年也蒸發48.2%。投資者憂心該業者為了提高網路訂戶數目,可能在2023年大幅提高開支。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股也遭遇史上最慘一年、年跌幅為38.4%。沒有投票權的C股是谷歌在2012年正式發行,主要是讓它可以繼續對員工發行新股,但又不至於稀釋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對谷歌的控制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美國大型股普遍表現很差

第二、 主要都是科技類股

第三、 科技類股由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走了兩年的大行情

第四、 表現最差的像臉書的母公司Meta下跌百分之六十五,還有特斯拉下跌超過七成

英2023
2023/01/05 工商時報 吳慧珍

高通膨壓力導致家庭生活水平遽降,進而衝擊經濟活動,高盛經濟學家預測,英國今年經濟勢必衰退,在G10(10國集團)國家中敬陪末座,萎縮幅度與俄羅斯不相上下。

華爾街投行高盛在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英國今年實質GDP萎縮1.2%,表現在G10中墊底,但2024年將由負轉正擴張0.9%。

這意味英國2023年經濟只比俄羅斯好一點。俄烏戰爭看不到盡頭,俄國持續承受西方經濟制裁壓力,高盛預估俄國今年經濟萎縮1.3%,明年正成長1.8%。

高盛對英國經濟的預測,顯然比市場共識還悲觀,市場普遍預期英國今年GDP萎縮0.5%,明年擴張1.1%。

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估,未來幾年已開發國家雖面臨相同的總體經濟逆風,英國的表現卻是明顯落後,比不上其他G7(七國集團)成員,倒是與俄羅斯不相上下。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 Hatzius)及其團隊的總結是,歐元區與英國已步入衰退,因為兩者都經歷「冗長的家庭能源帳單大漲」,以致於通膨率被推到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峰點。

高盛團隊指出:「高通膨進而影響到實質收入、消費及工業生產。我們預測到2023年第一季,歐元區實質收入劇減1.5%,英國的減幅達3%,此情況將持續到第二季,要到下半年才會好轉。」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預測,全英生活水平的倒退程度,將是有史以來最嚴重。OBR預估,衡量生活水平的實質家庭可支配所得,2022-23年下滑4.3%。

諮詢機構安侯建業(KPMG)估計,英國今年實質GDP萎縮1.3%,明年局部復甦0.2%。收入遭到壓縮是主因,通膨與利率雙高,大大削弱家庭購買力。

英國央行去年12月升息2碼,基準利率拉高到3.5%,但上月通膨率自41年高點回跌。畢馬威預期,隨著通膨逐漸降溫,今年第一季英央料將銀行利率調升至4%,然後採取觀望態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英國今年經濟勢將衰退,為歐洲表現最差的經濟體之一

第二、 全球經濟表現只有美國還好

第三、 英國估計只有比俄羅斯好一點

第四、 英國經濟太差,因此李嘉誠已經決定撤出英國

CES電動車
2023/01/06 工商時報 涂志豪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3)於美西時間5日於拉斯維加斯正式開幕,由於消費性電子需求持續疲弱,近幾年維持強勁需求的車用電子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躍居展會最大亮點,包括BMW及Stellantis兩大車廠執行長亦發表專題演說,CES 2023儼然成為全球電動車及自駕車科技競技場。

全球一線車廠及相關車用電子及ADAS供應商齊聚CES 2023,包括福斯VW、Audi、BMW、賓士、Volvo、Stellantis、Honda/Sony等均選擇在展期發布新一代電動車或概念車,並引進虛擬及擴增實境(VR/AR)技術提供完整用車體驗,而包括恩智浦、高通、安森美等晶片大廠亦同步發布新款車用晶片。

由於電動車及自駕車生產鏈成為此次CES 2023最大參展團體,主辦單位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特別將拉斯維加斯會議中心新落成的最大展示區西館(West Hall)定調為汽車產業專區,並且看好交通工具的數位化會是未來幾年最具成長爆發力的市場,包括電動車重塑車電系統生態系、自駕系統及應用的升級、以及用車經驗的數位化轉變。

CTA副總裁Steve Koenig表示,電動車帶動的汽車數位化正在快速轉換,包括車內將會搭載更多面板螢幕,聲控已開始被實際應用,5G低延遲通訊讓車聯網(V2X)得以具體實現,車內娛樂因技術升級而造就功能即服務(FaaS)全新商業模式等。因此,汽車數位創新成為CES 2023主題之一,預期數位化會延伸到海空交通、智慧自駕、汽車效能等各領域。

當然,電動車的快速發展也帶來新的挑戰,與會業者指出,關鍵車用晶片短缺問題仍然未完全紓解,車廠仍因此持續減產,而汽車動力系統由燃油改為電動,也帶來許多新挑戰,包括特用材料的成本大幅增加,以及車用電池缺貨情況仍無法有效解決。再者,各車廠自行打造專屬客製化電動車及自駕車生態系,缺乏業界標準恐將造成未來規格及技術升級難度提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今年CES的主秀是電動車

第二、 電動車正取代手機變成下一個重要的載體

第三、 台灣在電動車產業裡面由於電子化有很大的商機

第四、 但是台灣缺乏電池以及電動車完整的生態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科技股IPO
2023/01/02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

科技企業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繼2021年創下輝煌紀錄後,2022年市況逆轉,科技股IPO急速萎縮,整體募資金額崩跌逾九成,沒有一檔募資超過10億美元,專家認為2023年恐難樂觀。

2022年科技IPO市場急凍,與2021年的盛況有天壤之別,當年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和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風光上市,受到投資人熱烈追捧。

2022年美國唯一值得關注的IPO案是英特爾的自駕車事業Mobileye,10月在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根據FactSet數據,Mobileye的籌資金額略低於10億美元,其他美國科技IPO案甚至連1億美元都籌不到。

相較之下,2021年美國至少有10件籌資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IPO案,其中還不包括直接上市的線上遊戲平台Roblox、加密幣交易平台Coinbase,和軟體業者Squarespace等銀彈充足的企業。

然而2022年市場突然逆轉,投資人遠離風險和未來成長願景,擁抱有獲利、資產負債表足以抵擋經濟逆風和高利率的企業。

部分企業在上市後股價狂瀉,促使想上市的公司修改IPO計畫。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IPO案的募資金額暴跌94%,由1,558億美元崩跌至86億美元。

股票研究公司New Constructs執行長崔納(David Trainer)則指出,投資人首先要認清現實,依據基本面來評估新興科技公司,而非遙不可及的願景。在投資決策由審慎地分配資本主導之前,IPO市場可能仍是步履蹣跚。

創投公司Thomvest Ventures主管巴特勒(Don Butler)亦不認為2023年IPO市場會明顯好轉。美國聯準會(Fed)持續升息可能讓經濟跌入衰退,沒有跡象顯示投資人願意冒險。

不過紐約證交所總裁馬丁(Lynn Martin)則樂觀看好2023年的IPO市場,因為延緩上市的案件從未如此多過,一旦市場波動平息,IPO活動將回復熱絡。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美國科技市場崩盤

第二、 全年IPO數量下跌九成

第三、 但中國的科技股表現,反而異軍突起

第四、 預計今年美國科技股表現仍然不會好

電動車
2023/01/03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在電動車轉型帶動下,美國正迎來數十年來最大新建車廠熱潮,而聯邦政府祭出的全新補貼計畫,又加快建廠腳步。

儘管各大汽車製造商也擔憂經濟可能陷入衰退,但在這場電動車的競賽中,他們看的是更遠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報導,位於密西根的汽車研究中心(CAR)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各大車廠承諾在美國投資設廠的金額約330億美元,在2021年已承諾投資新車廠370億美元後,無異於錦上添花。這個數字遠高於2017年的90億美元,也是20年前的八倍。

帶動這股建廠熱潮的最大因素是,汽車製造商競相推出電動車。去年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案,可望進一步加快業者投資的腳步,因為這項新法案會針對氣候議題投入資金,將撥款上百億美元以補貼電動車和電池廠,以及對鋰、石墨等電池材料加工的設施。

部分外國車企瞄準美國進行擴張計畫,例如現代汽車已公布在喬治亞州斥資55億美元設廠的計畫。與此同時,Rivian等美國本土電動車新創正擴大自行生產的能力。

這種現象反映業者集體押注消費者將購買的電動車數量,足以讓他們的投資回收。顧問業者AlixPartners數據顯示,全球汽車產業計劃到2026年對電動車投資5,260億美元。

在過去一年內,更多電池製造供應鏈遷到美國,也催生出許多新建廠計畫。儘管當今許多電動車電池仍在亞洲製造,但運輸成本、加上倚賴海外供應商的風險,促使愈來愈多車企將電池在地化生產。

目前出現經濟可能下滑的跡象,可能影響消費者花錢的意願,如此賭注的風險因而變得愈來愈大。不過,各大車企高層表示,他們著眼的是在潛在衰退之後的未來。而州政府也認為這是促進地方經濟、保障就業的難得機會。

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有三分之二的投資額,流往美國南部,遠離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國車廠大本營五大湖區。喬治亞、田納西、肯塔基等南部各州,已成吸引新廠落腳的大贏家,主要因為這些地方具有能源成本較低、可開發土地較多的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推出新的補助政策,鼓勵電動車建新廠

第二、 這會造成電動車建廠的大狂潮

第三、 除了美國的業者以外,外國的業者也必須到美國去設廠

第四、 不只是車輛製造,電池製造供應鏈也到美國,這個趨勢很明顯

核燃料基金
2023/01/03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英國政府2日表示,規模7,500萬英鎊(9,050萬美元)的核燃料基金,已開放企業申請。

該基金旨在提振國內的核燃料產量,以降低對俄羅斯鈾供應的依賴。

路透報導,英國當局去年7月宣布成立核燃料基金,向鈾轉化(uranium conversion)相關企業提供獎勵。鈾轉化是指把鈾礦純化集中並加以轉換,以便加工製造核燃料,是製造核燃料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核燃料基金2日開始接受申請,2月20日截止。這項獎勵計畫旨在減少對俄國的依賴,因為俄羅斯目前擁有全球約20%的鈾轉換產能。

英國政府表示,該基金已發放1,300萬英鎊,給位於英格蘭西北部的Springfields核燃料製造廠。

自俄烏戰爭爆發帶動能源能成本攀升以來,能源供應已成為各國焦點。增加核能發電量的計畫,將有助英國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由於全球能源危機,核能又重新受到重視

第二、 英國成立核燃料基金,積極發展核能

第三、 其中的一個做法是成立SMR,小型的模組化核能電廠

第四、 台灣應該盡速重新啟動核能

GOOGLE/FB
2023-01-05 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在短影音平台TikTok和串流業者崛起之際,線上廣告市場兩大巨頭Google和臉書母公司Meta去年未能拿下美國過半數的數位廣告費用,為近十年來首見,業界人士預期此下降趨勢將在未來幾年持續。

據研究公司Insider Intelligence估計,Google和Meta去年合計拿下美國48.4%的數位廣告費用,這兩公司的美國市占率自2014年來不曾低於50%,該機構也預測,Google和Meta今年的市占率將降至44.9%。

儘管Google和Meta的廣告業務仍持續成長,但Insider數據顯示,這兩家公司的增速慢於美國數位廣告市場的其他業者。Insider預測分析師哥德納說,各品牌已擁有更多以不同形式打廣告的管道,「所有行銷人員都會希望有更多選項」。

Google和Meta的廣告業務去年都面臨逆風:人們的上網時間比疫情初期減少、擔心經濟轉衰的行銷人員削減廣告支出、亞馬遜和字節跳動的TikTok持續在數位廣告領域崛起、更多的串流服務開始涉足廣告業務。

Meta等社群媒體也受到蘋果2021年開始的數據追蹤限制打擊,因為這直接影響到Meta廣告業務核心的精準投放廣告能力。

Insider表示,TikTok去年在美國數位廣告市場的市占率提高一倍多,受益於其在美國近1億名的每月活躍用戶、平台的快速爆紅,以及對Z世代、千禧世代和網紅的黏著度,但整體市場份額仍然很小,在美國數位廣告市場占比僅2%,今年預計將升至2.5%。

另一家去年在美國市占率升高的的數位廣告公司是亞馬遜,其廣告業務是根據用戶的購買和瀏覽紀錄來投放指向性廣告。據Insider表示,這家電商巨頭去年在美國的市占率為11.7%,今年預期將增至12.4%。沃爾瑪、eBay等其他零售商也正開始效仿亞馬遜。

串流服務在數位廣告市場的份額也在提升。數位廣告仲介公司Camelot執行長布魯姆表示,為觸及年輕觀眾,許多客戶正將廣告支出從傳統電視轉向影音平台。

Insider指出,Roku、迪士尼旗下Hulu、派拉蒙旗下Pluto TV和Paramount+、福斯旗下Tubi以及康凱斯特旗下的Peacock,去年合計約占美國數位廣告開銷的3.6%。但隨著串流產業兩大巨頭Netflix和Disney+推出支援廣告版本,此一趨勢預料將會加速。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反壟斷,現在積極打擊互聯網大咖

第二、 對於Google、FB來講有重大的影響

第三、 以前平台業者完全吃定新聞內容業者

第四、 未來平台業者必須分潤給新聞以及內容提供者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