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2-11-22
創會理事長的話:中國經濟(中 )

中企股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中國經濟前景黯淡,外資九和十月共拋售在中港股市上市的中企股票人民幣六八五億元(以下同,台幣三○一四億元),十一月仍持續賣超;但中國散戶(被稱為韭菜,即割了菜葉,過不久還會長出來)則逆勢買進,押注中國放鬆防疫措施後,股市將會大反彈。

外資9、10月賣超中港股的中企股逾3千億

十月撤離中國A股市場的資本規模高達五七三億元,是二○二○年三月以來最大,與先前幾年的淨買超截然不同。外資出走已經重創中國招商銀行、貴州茅台等大型企業股價。

過去三個月,外資拋售貴州茅台股票一八七億元,擔憂該公司營運將因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政策而受創;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下跌二十八%,投資人認為中國政府政策將使茅台酒需求減少,加上中國實施嚴格清零政策和全球成長放緩,將使中國經濟創下數十年來最差表現。

香港富昌證券研究主管譚朗蔚表示,被視為財富象徵的貴州茅台,在共同富裕政策下,將面臨巨大的逆風,外資沉重的賣壓顯示對中國市場失去信心。

儘管上週中港股市出現反彈,但今年以來香港恆生指數仍下跌三十一.三%,上證綜合指數則下跌十六.六%。

近3月中國散戶1500億進軍港股

不過,中國投資人押注很快將放鬆防疫措施,因而大買中企股票,過去三個月砸下三七○億港幣(約一五○四億台幣)掃進香港上市的中企股票,騰訊成為最大贏家,共吸金三六八億港幣。

今年迄今,中國投資人共砸下三六三八.六億港幣買進香港上市的中企股票,即便恆生科技指數下跌四十四.一%,顯示中國投資人是越跌越買。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外資大量拋售中企概念股

第二、 但是中國投資人勇於搶進

第三、 香港未來會成為中國散戶集中的一個重要市場

第四、 但外資會持續的撤離香港市場

富士康印度
路透報導,蘋果供應商富士康因中國防疫清零政策,面臨生產干擾,決定進行產線調整。兩名印度官員披露,富士康計畫未來兩年將其印度iPhone組裝廠的人力擴充四倍,亦即兩年增聘五.三萬人至七萬名員工,該案目前已進入最後底定階段。

受不了中國防疫清零 調整產線
報導說,富士康二○一九年在塔米爾那都邦(Tamil Nadu)設廠,該廠產量不斷增加,今年開始生產iPhone14。富士康印度廠規模與員工二十萬人的鄭州廠相形見絀,但鄭州廠因嚴格防疫措施導致生產受干擾,加劇中國清零政策對全球供應鏈衝擊的疑慮。

印度政府一名知情人士說,由於中國廠遭遇干擾,富士康向塔米爾那都邦提出增加招聘的計畫。除了iPhone外,該廠也為其他國際科技企業生產產品,但新的招聘行動主要是為滿足iPhone需求成長所驅使。

上月二十七日,該邦的投資推廣部門推文說,高級官員組團訪問台灣,並會見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他們「詳細討論了富士康新合資事業與投資」,同時提供印度政府的支持。

消息來源也表示,塔米爾那都邦官員也力推蘋果供應商將業務擴展至生產iPhone零組件,而非僅限於組裝。目前至少有三家蘋果全球供應商在印度組裝iPhone,其中,富士康與和碩位於塔米爾那都邦,緯創坐落鄰近的卡納塔卡邦(Karnataka)。

摩根大通分析師估計,二○二五年每四支iPhone手機或許就有一支在印度生產,屆時,約二十五%蘋果產品,包括Mac、iPad、Apple Watch與AirPods,將在中國境外生產,目前該比例僅五%。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蘋果要求富士康及電子大廠分散供應鏈

第二、 過去重點在東南亞,未來在印度

第三、 最近印度政府積極來台招商
  
第四、 但印度在製造這方面的能力,尚不如東南亞

特斯拉
特斯拉目前是全球最會賺錢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上季淨利總額雖然比不上賓士,但已超越豐田、寶馬和福斯等傳統大車廠;甚至就每輛車的利潤而言,特斯拉據信領先業界。日經分析,特斯拉每輛車賺取的利潤是豐田的8倍,儘管豐田的銷量是特斯拉的7.6倍。

日經報導,特斯拉上季淨利32.9億美元,豐田同期的淨利則為4,342億日圓,相當於31.5億美元。豐田該季獲利不如特斯拉的部分原因是分攤了供應商的材料和電力成本,且因關閉俄羅斯的工廠,產生969億日圓的一次性費用。

日經指出,尤有甚者,豐田上季賣出262萬輛車,但每輛車只能賺大約1,200美元,特斯拉賣出34.4萬輛車,每輛車的利潤卻多達9,570美元。就每輛車的利潤而言,特斯拉據信領先業界,甚至超越賓士。

報導指出,豐田與特斯拉在策略上的不同,導致雙方的利潤率產生極大差異;豐田提供的車款種類繁多,但特斯拉只賣電動車,Model Y和Model 3占特斯拉逾九成的銷量。過去兩年,這兩款車的價位雖然相對較高,銷量卻增加幾乎一倍。

特斯拉獲利亮眼的因素之一是強大的品牌吸引力,將原物料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並未影響銷量。特斯拉也搶先同業開始銷售更有利可圖的自駕軟體。此外,特斯拉也簡化組裝步驟,提高量產速度。該公司直接在網路上銷售,比透過經銷商賣車的利潤要高。

儘管特斯拉的獲利表現出色,但股價今年來跌跌不休,執行長馬斯克收購推特,更引發投資人持續拋售特斯拉股票。特斯拉股價7日收盤跌至197.08美元。是2021年6月以來最低。

特斯拉的投資人希望馬斯克專注特斯拉,因為這家公司正經歷充滿挑戰的時期。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特斯拉的利潤豐厚,甚至超過豐田

第二、 馬斯克成功的關鍵之一是中國市場

第三、 另外一個成功的關鍵是垂直整合

第四、 現在馬斯克想把中國的部分工程師搬到美國去

小米
小米汽車成立至今一年多,集微網報導,有業內人士透露,小米汽車正在計劃與大陸幾家汽車品牌進行合作,或許在不久後共同推出一款車型,在許多硬體配置上都直接對標特斯拉,價格卻更有吸引力,可能會壓到人民幣10萬元(新台幣44萬元)以內。

集微網報導,根據大陸特斯拉官網的價格信息顯示,目前Model 3境內在售車型最低價為標配版,價格為人民幣26.59萬元,該車型為後輪驅動,續航里程556公里,最高時速225公里/時,零百加速6.1秒。同款車型的高性能版本,售價更是上升到近人民幣35萬元。

兩者相比,業界所傳的這款合作車型可以稱得上是「白菜價」了,之所以有給出這個價格的可能性存在,或許還要結合小米集團在供應鏈方面的優勢。

行業人士指出,首先小米面對用戶群是有一定品牌效益,這是它的優勢之一;其次是該品牌在市場營銷方面很厲害,比許多傳統車企都好;最後就是對汽車產業鏈的深度滲透,也是小米造車的重要助力。

國金證券統計,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投資布局有關智慧汽車領域的企業達62家,其中智慧駕駛企業17家,智慧電動企業13家,智慧座艙企業6家,僅2021年新增投資的企業就多達22家。此外,在動力電池、光學雷達等領域也有小米投資的身影出現。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市面上主打性價比的車款並不少,但硬體能夠與特斯拉比肩的車型,價格都到不了人民幣10萬元的水平,「特斯拉在大陸有工廠,加上大陸對新能源汽車的各項補貼,用戶實際到手的價格是遠低於港台地區和一些境外國家的。」

雖然超高性價比的車型會有熟悉小米的用戶買單,但對於小米汽車來說,砸下人民幣100億投資的目標顯然不止於此。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今年8月11日在2022年度演講時曾表示,自動駕駛是汽車行業決勝的關鍵,因此小米將自動駕駛作為智慧電動汽車的第一個突破方向,目前小米自動駕駛第一期規劃是140輛測試車,將陸續在全國進行測試,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營陣。

眼下距離雷軍口中的2024年,僅剩兩年左右時間,有供應商指出,對於現階段的小米汽車來說,談論附加功能有點為時過早。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小米是中國最強的品牌

第二、 小米積極的跨入電動車領域

第三、 小米的執行力很強

第四、 但是要擠入全球前5名,有非常大的挑戰

房企
陸金融界救房市總動員,繼國有大行之後,大陸官方要求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必須加入救火隊的行列。市場傳出監管單位要求部分股份銀行,需在年底前為房地產領域提供至少人民幣(下同)4,000億元的新增融資,以防堵岌岌可危的房企出現資金斷鏈。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監管部門要求股份制銀行提供資金支持,包括發放房貸、開發貸及購買房企發行的債券等形式,冀望進一步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市場在9月底就曾傳出,監管機構要求國有大型銀行在年內最後四個月,對房地產領域的合計淨融資至少要新增6,000億元。此次監管單位再為房地產尋求資金活水,兩者加計後,料有約1兆元資金將注入房地產行業。

自2020年大陸官方對房地產企業祭出「三道紅線」的融資監管規定、避免過度舉債擴張釀成金融風險之後,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貸款總額開始快速下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以2020年來說,全年房地產貸款額達5.17兆元,但2021年已驟降至3.81兆元。2022年情況更加慘澹,截至前三季只有8,848億元,等於只剩上年度的3成左右,房企資金拮据情況可見一斑。

近期大陸官方為提振房市可說花招齊出。人行8月份下調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引導房貸利率下降,10月份繼續下調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15個百分點。上周末人行和銀保監會聯合公布「穩房市16條措施」,未來半年內到期的開發貸款允許展期一年等,從供需兩端為房市打強心針。

銀保監會、住建部、人行三部委14日再公布新規,允許商業銀行與優質房企開展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業務,等於由商業銀行出具擔保部分資金。此舉將可幫助優質房企緩解流動性壓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儘管官方密集推出房地產支持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積極調降購房門檻,但新建商品住宅市場依然脆弱。

不過,與開發商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債務到期相比,這一金融支持還是相形見絀。到2023年底之前,大陸房地產行業至少有高達2,920億美元的在岸和離岸借款將到期,包括今年537億美元的借款,以及明年第一季723億美元的到期債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大陸的房地產陷入嚴重的危機

第二、 政府積極的要求銀行拯救房企

第三、 總共金額達到一兆人民幣,但是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第四、 不過政府的執行力度還是值得令人欽佩

META
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 9日宣布展開大規模裁員,將裁去13%的員工,約超過1.1萬人受影響。這是科技業今年來最大規模裁員行動之一,也是Meta成立18年史上第一次大舉裁員,為的是因應營運成本暴漲和廣告市場景氣轉弱。

此舉證實華爾街日報(WSJ)之前的報導,即祖克柏8日已告知高階主管要協助受影響的員工做準備。WSJ說,祖克柏在主管會議上表示,他對公司的擴張成長過於樂觀,導致人員過剩,他會為公司的「失策」負起責任。

截至9月底,Meta員工總數逾8.7萬人。這是自2004年臉書成立以來首次重大成本削減行動的一環,反映數位廣告營收急劇放緩、經濟瀕臨衰退,以及祖克柏砸重金投資元宇宙相關事業的影響。

Meta表示,雖然裁員涉及全公司,但人力招募團隊將受到不成比例的影響,也將「更大幅」整頓事業團隊,並將減少不動產足跡,重新評估基礎設施支出,也要讓一些員工共享辦公桌,未來幾個月預料將宣布更多成本撙節措施。

祖克柏9日在致員工信上說:「線上商務不僅返回先前(指疫前)趨勢,總體經濟景氣也下沉,加劇競爭,而廣告流失導致營收比我預期低很多。是我誤判,我負全責。」

他在聲明中表示:「我想為這些決策、以及我們如何淪落至此負起責任,我知道這對大家都很難熬,我對受影響的人尤其感到抱歉。」

祖克柏強調,提升資本效率很重要,並表示Meta將把資源轉向「高優先成長領域」如人工智慧(AI)發現引擎、廣告和商業平台,以及元宇宙計畫。

他還說,被裁員者可領到相當於16周基薪的遣散費,年資每滿一年還可多領兩周薪水。

我們的看法: 
第一、 Meta去年大幅度的擴充是重大的失策

第二、 祖克柏也承認目前決策的錯誤

第三、 這次裁員主要是重新業務聚焦

第四、 元宇宙可能要很等很久才能賺錢

新創
科技業展開一波裁員潮,許多手握投資者資金的科技初創公司正準備接收被推特、Lyft等業者裁撤的軟體開發人員與工程師。

成軍兩年的科技新創業者Streamline AI創辦人Kathy Zhu表示,她已經選定工程、客服等職位的候選人,這些人才包括來自「剛剛進行大裁員的二、三家科技廠商」。

她提到,「因這些裁員行動,我們眼前出現許多人才。幾年前,我們根本無法吸引這些人。」

總部位在加州Millbrae的Streamline AI負責開發企業法律團隊所需的工作流程自動化平台,今年9月才剛完成一輪由Oceans Ventures主導的300萬美元種子募資,目前員工僅七人,希望年底前再增加至少三人。

她說:「如今這些人就在LinkedIn上面寫著:『我剛被Lyft裁員,目前正在找工作。』」

叫車服務商Lyft上周四宣布削減13%、約合近700名員工。線上支付處理業者Stripe同日表示該公司約7,000名員工將精簡1,000人。穆斯克入主推特約一周後,亦對這家社交媒體平台裁員數千人。

種子與早期科技新創業者大多在研發階段,產品與服務往往尚未進入市場。如今上市科技廠商飽受利率上揚、通膨高漲、供應鏈受阻的衝擊,這些新興公司反倒較不受影響。

此外,有鑑於公開市場上市熱度降溫或是籌資規模大打折扣,愈來愈多成熟的初創公司處於等待期,促使許多創投業者目光轉向初創的小公司。

國際創新與創業投資平台Techstars 執行長加維(Maelle Gavet)指出,「由於勞動市場既吃緊又昂貴,使多年來早期新創公司面臨搶人才的挑戰,我們現已看見轉變,這些公司如今在招募強大人才方面取得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過去兩年新創公司很難招到人

第二、 現在科技公司大幅裁員,對新創是好消息

第三、 美國的清算能力還是非常的強

第四、 台灣的人才未來也可能積極地往美國流動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