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1-10-11
創會理事長的話:美國製造(上)

陸企美股
美國與中國大陸因在美上市大陸企業發生審計權之爭,至今無解,二百多家陸企可能遭美國各證交所禁止交易,進入倒數階段,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加速美中經濟脫鉤。

華爾街日報 2 日報導,美國證券交易監管當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啟動倒數計時,將逼迫許多陸企退出美國股市。此舉勢將加速全球前兩大經濟體脫鉤,影響持有在美上市陸企股票的投資人,據估計總市值約 2 兆美元(約台幣 54 兆)。

前總統川普 2020 年簽署法律,規定連續三年未提交財務審計資料給美國監管單位審查的外國企業,將被禁止在美國股市交易。

國會參眾兩院去年 12 月 2 日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在美上市的外企向監管機構提供更多會計資訊,而北京政府一直阻止企業向 SEC 提交相關內容。

在美掛牌的陸企以數據密集的網路企業為大宗,審計作業文書包括一些原始資料如會議紀錄、用戶資訊及公司對公司、公司對政府機構之間往來的電子郵件等。

在美國,這些稽查工作是由 SEC 監督的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進行。

SEC 正在研擬相關執法細節與規範。美國監管單位表示,長期以來無法了解幫陸企做審計的會計事務所作業,原因在中方未能按例繳交必要財務文件,也沒出於誠意進行協商。

大陸方面則多次表示,反對「證交規範政治化」,歡迎透過對話協商解決辦法。

消息人士透露,SEC 預期在 2022 年標示未能提交 2021 年審計資料的陸企。某些投資人預料到後續影響,已逐漸將陸企的美國存託憑證(ADR),換成香港證券交易所的股票。

紐約基金經理公司「智慧樹投資」2020 年底將阿里巴巴集團的 ADR 換成在香港掛牌上市的股票;智慧樹投資量化投資專家任麗倩(音譯)說,公司正密切觀察港股的交易量,衡量是否應轉換其他公司的 ADR。

荷蘭資產管理公司荷寶集團新興市場股票團隊主任帕溫海表示,他已盡可能將所有的陸企 ADR 換成香港上市股票。

他表示:「未來幾年將看到流動資產逐漸且持續移往香港,愈來愈多投資人將轉向在香港上市的陸企股票,忽略那些公司在美上市的股票」。

香港證交所數據顯示,阿里巴巴 2019 年底在香港二度上市以來,已有 15 家在美上市的陸企加入「回港上市」行列。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 ADR 轉回港股上市,以現股交易。

第二、因為港股流動性較佳。

第三、美股 ADR 屬於第二上市,未來有可能下市。

第四、未來中概股應該不大可能再去美國上市。

鴻海俄州
市場傳出,鴻海美國電動車工廠將透過購買美國電動卡車新創公司 Lordstown Motors 的廠房,轉向俄亥俄州布局,最快本周將宣布這項重大投資案,除就近與當地新創車廠合作之外,外界解讀,鴻海電動車工廠布局計畫劍指蘋果 Apple Car 組裝大單,不僅擴大「美國製造」,進一步壯大電動車版圖。

這是鴻海在美國生產汽車的第一步,市場原預期鴻海會在威斯康辛州布建汽車相關產能。不過,鴻海昨(30)日並未回應相關消息。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導,Lordstown Motors 將把旗下位於俄亥俄州的一座汽車工廠出售給鴻海,兩家公司最快會在本周宣布這項交易案,但金額不詳。Lordstown Motors 發言人對上述消息不願置評。

供應鏈人士透露,外界原預期將用來生產汽車的鴻海威州廠,未來將專注生產伺服器與 5G 相關等資通訊(ICT)產品,俄亥俄州將成為鴻海在美國第一個電動車製造工廠基地。

知情人士透露,Lordstown Motors 是在 2019 年底與通用汽車達成協議,收購通用汽車在 1966 年建立的這座工廠。這樁交易將協助 Lordstown Motors 強化現金部位,對於鴻海來說,則代表在美國的第一個汽車生產據點,此時正值鴻海加速進軍電動車布局。

鴻海積極打入電動車市場,推動獨立的MIH電動車聯盟,目前集結將近 1,900 家軟硬體合作夥伴,充分運用其 ICT 產業的全球布局與垂直整合能力,成為全球主要車廠的合作夥伴。

業界分析,鴻海電動車布局從電控、電池、底盤、車體、組裝等領域逐步打造,鴻海透過揪團打群架進軍電動車,不僅能分攤風險,也能藉由夥伴各自優勢提升整體戰力,最終的目的就是拿下蘋果電動車訂單,並藉由在美國有生產據點,符合白宮「美國製造」的最高原則。

尤其鴻海的強項在於整合與製造,若能集結新創、零組件夥伴,進而在美國建立生產工廠,更是拿下 Apple Car 的關鍵,這次併購 Lordstown Assembly 廠,更是重要的一步。

鴻海也分別與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 Stellantis、美國新創車廠 Fisker、泰國國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PTT),以及大陸吉利等公司簽訂合作協定,分別從設計、關鍵零組件、次系統、整車製造等不同領域切入,以提供完整服務,並打造電動車產業的新出海口。

鴻海預定在 10 月 18 日舉辦的鴻海科技日,將向外界展示鴻華先進所推出的三款主力電動車,分別是電動巴士、C 級距,以及 E 級距的電動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在美國跨入電動車製造。

第二、這是通用汽車 1966 年所建的老工廠。

第三、鴻海美國威州廠以 ICT 產品為主。

第四、未來走向「美國製造」。

亞馬遜機器人
亞馬遜 28 日(周二)宣布推出名為「Astro」家用機器人,證實外界長期傳聞。Astro 就如同一款結合亞馬遜 Alexa、Ring 等多項技術的合體產品,可遠端監視居家環境、播放影片以及人臉辨識,目前訂價 999 美元,預計今年稍晚開賣。

首批 Astro 將是「首日版」(Day 1 Edition)商品,意即初期不會向大眾銷售,而是先由顧客登記後,亞馬遜再發出邀請給顧客訂購該款機器人,藉此測試與評估消費者喜好與使用心得。此舉也可讓亞馬遜避免生產過多卻賣不出去的困擾,一如過去亞馬遜 Fire 手機的經驗,該產品於 2015 年停售。亞馬遜表示 Astro 預計今年稍晚推出,但未透露明確日期。

亞馬遜產品副總裁特里斯勒(Charlie Tritschler)指出,該公司資深團隊討論未來科技時,皆認同家用機器人是不可避免的趨勢,Astro 結合許多亞馬遜產品技術,例如在倉庫裝載貨品的工業機器人、亞馬遜的 Prime Video 及 Alexa、家庭監視產品等。

Astro 的體積與小狗相近,行走時可避免撞到家具或寵物,此外還擁有一個可升高 42 吋攝影機,用戶不在家時可透過 Astro 在家巡視。此外,Astro 能跟著用戶走動,透過 10 吋的觸控螢幕播放音樂或電視節目,亦會呈現表情。和語音助理 Alexa 一樣,使用者也可透過 Astro 取得運動賽事成績或天氣預報。該機器人亦具備人臉辨識功能(用戶可決定是否啟用),例如可以命令 Astro 載著汽水給家中其他人。

使用者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App)遠端操控 Astro,便於關懷獨居的年長親人、家中小孩或寵物。特里斯勒提到,亞馬遜將銷售可置入 Astro 儲物箱的歐姆龍(Omron)血壓機,用戶能遠端提醒獨居的年長親人記得量血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對家庭領域的另一大科技創新。

第二、之前亞馬遜智慧音箱 Echo 非常成功。

第三、Astro 功能和 Echo 差不多。

第四、但是可以移動,算是一大特色。

賽諾菲
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Sanofi)周二(28日)宣布,該公司將停止旗下 mRNA 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原因在於此類型疫苗市場已經飽和。但該公司仍將繼續研發重組蛋白技術的新冠疫苗。

賽諾菲表示,儘管這款 mRNA 新冠候選疫苗在初步階段試驗取得正面成果,但他們仍決定不執行更大型臨床試驗,也就是需要主管機關批准的第三階段。

賽諾菲疫苗部門主管翠爾夫(Thomas Triomphe)表示,市場上存在多款 mRNA 新冠疫苗選擇,他們沒道理繼續研發下去。

輝瑞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 BioNTech 研發的新冠疫苗便是採用 mRNA 技術,莫德納(Moderna)同類型疫苗亦是如此。這兩大藥廠迅速研發 mRNA 新冠疫苗,並於去年冬天取得全球多國緊急使用授權,導致賽諾菲在該領域優勢盡失。

賽諾菲表示,未來將把重點放在運用 mRNA 技術研發其他傳染病疫苗。該公司旗下 mRNA 流感疫苗先前已展開初步階段試驗。

賽諾菲也將繼續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合作研發傳統重組蛋白新冠疫苗。該疫苗目前處於第三階段試驗,預計今年稍後可取得臨床數據。

賽諾菲發言人克萊斯曼(Nicolas Kressman)表示:「我們專注於研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同時評估它是否適合做為第三劑加強針使用。」

賽諾菲十分看好 mRNA 技術。早在 2018 年時,該公司便與生技公司 Translate Bio 展開合作,試圖運用 mRNA 技術研發一系列傳染病疫苗。雙方自去年起共同研發 mRNA 新冠肺炎疫苗,賽諾菲後來更宣布砸下 32 億美元收購 Translate Bio。

翠爾夫表示,賽諾菲希望未來能研發出能保存於冰箱的 mRNA 疫苗,而非像現在一樣必須存放於極低溫環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大藥廠在新冠疫情的競賽大勢底定。

第二、BNT 和莫德納差不多壟斷市場。

第三、這是大者恆大的格局。

第四、賽諾菲轉攻重組蛋白新藥。

輝瑞
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27 日表示,正就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的口服藥展開大規模試驗。

輝瑞的新冠肺炎口服藥「PF-07321332」進入中後期測試階段,研究員讓 2,660 名 18 歲以上健康的成年人,與有新冠肺炎症狀的患者同住,目的是測驗口服藥的安全性與效力。

輝瑞新冠口服藥的作用是抑制蛋白酶,以阻礙新冠肺炎病毒複製。受試者除了服用「PF-07321332」外,也會接受低劑量的抗愛滋病藥物利托那韋(Ritonavir)。

依據試驗設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服用的是安慰劑,其餘試驗者在 5 或 10 天的測試期間,每日服用上述口服藥兩次。

輝瑞表示,新冠口服藥初期試驗顯示藥品有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除了上述研究外,輝瑞亦對非住院、有症狀的新冠肺炎成年患者,針對「PF-07321332」展開另一項測試。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年多來,全球確診人數已經突破 2.3 億人,死亡案例超過 475 萬例。全球科學家與製藥廠無不積極開發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與治療法。

現行的新冠治療藥品都是注射藥物,例如吉立亞醫藥(Gilead Sciences)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 Regeneron 製藥的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口服藥能讓患者在顯現症狀時就能服用,降低演變成重症的機率。

除輝瑞外,投入新冠口服藥研發的製藥大廠還有美國的默沙東(MSD),以及瑞士藥廠羅氏(Roche)。

默沙東與生技公司 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 合作研發的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近期進入後期試驗階段,測試結果預計在 2021 年底前出爐。「Molnupiravir」也對非住院的新冠患者進行測驗,以研究是否能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口服藥是一大突破。

第二、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

第三、明年中由於口服藥的突破,新冠疫情應該可以好轉。

第四、台灣已經跑去訂購。

車用 MCU
2021 年以來的全球缺晶片潮愈演愈烈,汽車市場首當其衝,也讓微控制器(MCU)車用晶片成為大陸半導體國產替代最熱門的市場。包括兆易創新、雲途半導體、芯海科技等多家大陸半導體企業宣布研發出車用 MCU,最快 2022 年可量產。

另一方面,大陸車企面臨晶片難求的窘境,也開始重新調整供應鏈嘗試以多方突圍。包括直接和晶片設計廠商建立合作關係,從源頭保障晶片供給無虞;另還有車企開始自研晶片,力圖將晶片設計與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集微網報導,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相比,是以電機替代了汽油發動機並增加了動力電池,整車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BMS)應用的增加,也帶動 MCU 晶片市場的快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統計,2021 年大陸 MCU 市場規模可望達到人民幣(下同) 365 億元,預計到 2025 年將增長至 483 億元,極具發展潛力。

報導稱,儘管中高級的 MCU 市場長期被國外大廠壟斷,但大陸國內半導體企業也急起直追,爭相布局汽車 MCU 市場。8 月,兆易創新推出第一顆 MCU 車用晶片,預計年底提供樣品供客戶測試,力爭 2022 年中實現量產。

8 月底,國產 MCU 車用晶片公司雲途半導體宣布,已和小米達成戰略合作並獲得小米長江基金的戰略投資,將加速該公司車規級 MCU 的技術研發以及在汽車車身、底盤、動力、安全等核心領域的市場開發和產品規劃。9 月,芯海科技表示,車規級訊號鏈 MCU 晶片已導入新產品設計,可適用於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等。

此外,大陸車企也在展開自救行動。首先,不少車企正試圖繞過晶片經銷商,直些和晶片設計廠商簽署合約,從源頭確保穩定供貨。其次,部分汽車廠商開始投入晶片設計研發,例如北汽與 imagination 成立了晶片公司;或是多家車企已和芯馳科技等自動駕駛 AI 晶片廠商直接建立合作關係等。

報導稱,車企自研晶片成為大陸汽車行業的顯著趨勢。譬如比亞迪的車用級 IGBT 晶片已大規模量產和整車應用,並且正在計畫自建車用級碳化矽(SiC)半導體產線。另有不少造車新勢力也傳出自研晶片的消息,這些車企無不希望將晶片設計與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致力突圍缺晶片困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汽車晶片缺乏造成全球汽車產業斷鏈。

第二、許多美國工人因此失業。

第三、這是美國政府要台積電交出庫存和各訂單資料的原因。

第四、未來全球大車廠自研晶片成為趨勢。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