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1-07-19
創會理事長的話:搶奪大數據(上)

滴滴
滴滴出行遭大陸網信辦整頓後,大陸加快縮緊握有龐大數據的平台企業境外上市相關法規,大規模影響約70家有意赴美上市的陸企,市場也觀望相關企業會否轉戰港股IPO,港交所股價連日大漲,12日收漲2.65%報503港元,7月初時其股價僅約455港元。

大陸最大「獨角獸」字節跳動在4月時曾表態,暫時不具上市條件。華爾街日報12日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此前與網路監管機構會面時,被要求處理數據風險,因而認為此時非合適上市時機,已在3月底擱置計畫。

路透日前指出,在大陸監管層諸多措施後,申請赴美上市的零氪科技已經停止計畫。英國金融時報則披露,Keep、喜馬拉雅等平台企業均暫緩美股上市腳步。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數據顯示,這波監管動作後,約影響70家「準中概股」。報導稱,自2014年來投行券商靠承銷陸企境外IPO總計賺取64億美元費用,其中40%在美股上市,該數據在中美緊張的2019年達15億美元,創歷年高峰,2020年規模也逾8,600萬美元,外界觀望這筆龐大費用是會石沉大海,還是轉往其他市場。

網信辦10日表示,用戶逾100萬人的平台境外上市前要申報審查。市場人士認為,在官方嚴厲表態且短時間就將境外上市門檻大幅拉高的情況下,平台網企很可能會先停止上市步伐,且大陸的私募創投、當地網路巨頭投資部門相當活躍,企業不公開上市也能募集資金。

另有業界人士認為,官方祭出多數企業無法達標的門檻,但不可能完全限制次級市場,未來很可能會視狀況放寬。

海通國際股票資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何兆邦認為,滴滴事件後,部分敏感的陸企或選擇轉往IPO活躍的香港上市。財新網指出,喜馬拉雅基本已放棄美股方案,可能赴港IPO,此前也傳監管機構曾與喜馬拉雅洽談棄美在港上市的可能性。

不過香港甚至上海科創板並非解決數據平台上市問題的萬靈丹,監管層明顯對幾個產業的數據特別重視,例如限制金融科技平台境外上市,連前身為京東金融的京東數科想在上交所科創板IPO,都在4月以失敗告終。另一家與滴滴同行類似的交通數據平台嘀嗒出行,在2020年10月、2021年4月兩度在港遞交上市申請,至今仍無下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數據是關鍵。

第二、中共中央要充分掌握大數據。

第三、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有信息批露風險。

第四、未來香港是主要上市地點。

紫光
曾揚言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國家隊」紫光集團,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券,遭債權人向大陸北京中級法院聲請破產重整。台灣半導體界分析,紫光集團資金危機主因是過度併購,債務槓桿過高所致,未來併購實力大減,但不會倒閉,仍是記憶體界的玩家。

紫光集團去年即傳出身陷債務危機,集團旗下發行的多檔債券違約。雖然紫光集團一直表示公司正在積極開展債務風險化解工作,但最終還是被債權人向法院聲請破產重整。紫光集團表示,將依法全面配合法院進行司法審查,積極推進債務風險化解工作。

不過,台灣半導體界人士指出,大陸國家大基金力挺半導體項目,紫光集團仍將獲得資金奧援,重整可能改變紫光集團股權結構,但發展項目不會變,且紫光武漢廠二期仍在持續擴建中。半導體已成為大陸國家級扶植產業,不能用一般行業破產看待,況且過去債務一筆勾消的情況所在多有,預料紫光集團不會倒閉。

業界人士說,目前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及武漢新芯,仍是國家扶植發展記憶體指標廠,針對債權人聲請破產保護,中共中央迄今遲未表態,似乎是在等債務清理告一段落才會出手,大陸全力發展記憶體的目標不會變,且長江存儲已積極進行第二階段擴產計畫,目前該公司也是美國抵制中國購買先進半導體設備前,就買到先進設備的半導體廠,後市發展不宜輕忽。

紫光集團前身是1988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1993年公司改組清華紫光集團。2010年趙偉國出任董事長,並在2013年砸17.8億美元收購展訊,隔年以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趙偉國曾狂言收購台積電、聯發科。

紫光集團近年來大幅擴張投資,獲利表現跟不上,導致集團資金緊縮,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有息債務總額高達人民幣1,567億元,當中一年內到期債務占約52%,債券融資基本集中在母公司清華控股層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紫光以往過度併購。

第二、缺乏核心技術與競爭力。

第三、長江存儲已建立一定產業地位。

第四、大陸中央一定會全力支持紫光。

英特爾
美國半導體巨人英特爾表示,計劃在歐洲投資200億美元興建新晶片廠,而這筆投資可能分散於歐盟境內幾個國家,希望贏得歐盟財務與政治上的支持。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最近分別拜會法國總統馬克宏和義大利總理德拉基,商議全球晶片供應短缺問題與對策。之前,歐盟當局已釋出訊號,表示可能提供為數可觀的資金協助達成新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讓歐盟境內的半導體生產占全球市場比率能夠倍增到20%,包括製造技術最尖端的晶片。

多位英特爾主管接受倫敦金融時報(FT)訪問時表示,如果英特爾在歐洲建新晶片廠開出的條件能獲得滿足,「利益將由全歐盟雨露均霑」 。這升高英特爾新晶片廠和相關服務將分布於歐盟多個成員國的可能性。

負責在歐洲探索擴張機會的英特爾全球法規事務副總裁史雷特(Greg Slater)說:「我們的製造廠可能設在某地,封裝廠設在另一處。」研發業務也可能由歐盟各地分工合作,而且向歐洲供應商採購的支出也將大增。

史雷特表示,英特爾占有優勢,「可使這項投資成為橫跨整個生態系的計畫,不只是在某一成員國設立幾個孤立路徑。我們相信,這項計畫對整個歐洲都有利」。

除了財務支持外,英特爾也在尋找適合建廠的廠址,希望占地約有1,000英畝,附帶完善的基礎設施,足敷多達八座晶圓廠之需,且能招募到相關人才。

英特爾已著手評估在德國、荷蘭、法國和比利時等地設廠的可行性,可望在年底前做出決定。

史雷特說,初期將興建兩座晶圓廠,估計運轉十年的總成本約200億美元。

之前,多位英特爾主管表示,新晶片廠運轉期間投入的資金總額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

除了醞釀在歐洲投資建廠外,英特爾另外也將在美國斥資200億美元建兩座新廠,另外再砸70億美元使愛爾蘭廠產能提高一倍,力圖追上亞洲半導體巨人台積電和三星電子。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將在歐洲大手筆投資。

第二、同時併購格芯。

第三、美國政府會補助英特爾。

第四、但英特爾太具有企圖心,要追上台積電不容易。

太空旅行
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一圓太空夢,11日和維珍銀河公司的五名員工完成太空飛機試飛,飛抵地球與太空交界,再成功降落回地面。機組員在太空艙內開心體驗了無重力的漂浮狀態,布蘭森更直嚷著已實現童年夢想。

布蘭森這趟太空之旅的意義非凡,為商業化太空旅行譜寫里程碑。一直以來,太空探索與人類已完成的其他類型探索活動截然不同。人類建造船隻和飛機以度過海洋,也鋪設洲際鐵路和公路,克服陸地交通問題。人類克服這些挑戰固然值得讚賞,但現在要進一步往太空發展,需要克服更多難度更高的挑戰。

要執行太空旅行,首先有許多物理問題須克服。例如,若想繞行地球一圈,飛行時速須加速至每小時28,160公里,若要離開地球軌道飛往月球,飛行時速須達到每小時40,200公里。在太空船發射與返航的途中,飛行員還得承受多達八倍的重力(g-forces),承受的重力程度視搭乘的太空船規格而定。

太空探索者前往的地方也沒有空氣,且氣溫變化極大,從華氏零下200度到超過200度都有,這取決於前往陽光照射處,或在地球和月球的陰影下,這都與搭船渡海或陸地交通截然不同。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各國只派出能力最強、條件面面俱到、最聰穎、和最勇敢的人員前往太空,並從幾萬名飛行員、博士、軍官當中挑出最適合的人選。自從蘇聯飛行員Yuri Gagarin和美國太空人Alan Shepard進入太空的60年來,只有不到600人進入太空。

時至今日,這一切已大幅改變。布蘭森、太空事業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以及藍源公司(Blue Origin)創辦人貝佐斯,長期以來都承諾,他們的私人太空事業將主導太空旅行的民主化,幫助更多人可以體驗太空旅遊,而非只有菁英階層獨享。

維珍銀河公司期盼,到2020年代結束前,要把每年的飛行次數增加至400次以上,而且能從設立在全國各地的太空港載運民眾升空。瑞士信貸預料,維珍銀河最初會鎖定高淨值人士,這群人在未來十年將增加至300萬人左右。分析師預估,更大型的太空船艦隊可產生的經濟規模,有望使次軌道太空飛行的票價降至25萬美元或者更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人類太空旅行時代來臨。

第二、接下來是亞馬遜貝佐斯。

第三、今年赴太空探險風起雲湧。

第四、未來太空旅行價格大幅降低。

新創泡沫
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數據顯示,新創企業今年迄今共向全球投資人募得2,924億美元資金,今年全年可望超越去年的3,026億美元。但這股新創投資熱潮也引發市場疑慮,英國創投公司Hoxton Ventures甚至將此喻為「1990年代末期網路泡沫」的翻版。

Hoxton Ventures合夥人肯吉(Hussein Kanji)近日接受CNBC電視台訪問時表示:「這看起來很像是1999年。當時只要你的企業掛上網路公司(dot-com)名稱,股價就會狂飆。大家都在追尋下一個重大發明。」

過去五年來,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接近三倍成長,其中亞馬遜、谷歌與臉書等多家科技巨擘市值超越1兆美元,微軟與蘋果公司市值更突破2兆美元關卡。

私人新創科技公司同樣深獲投資人青睞,令這些公司估值大幅成長。CB 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新創企業如今多達751家,遠高於去年的665家。

此外,今年上半年共有249家企業晉升獨角獸行列,此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更是去年同期 的近兩倍。

創投公司Accel合夥人布拉索維努(Andrei Brasoveanu)表示:「對於創業者來說,現在可說是募資的大好時機。這些新創公司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成長。」

肯吉認為,投資人大舉押注新創企業,與網路泡沫時期情況有些類似。1990年代末期,在網路普及的助攻下,市場瘋狂追捧網路公司,那指1995年至2000年期間成長四倍,但隨後泡沫爆破,到2002年10月為止從高點暴跌近八成。

但肯吉指出,今昔投資熱潮相比仍有差異。舉例來說,過去的網路泡沫主要由市場炒作情緒所驅動,相較之下,今日市場與企業背後有著一定的基本面支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新創企業正掀起大投資風潮。

第二、美國和中國大陸新創動能強。

第三、台灣新創企業募集資金不易。

第四、台灣缺乏新創成長的生態系。

博通
知情人士透露,晶片製造業者博通(Broadcom)正在洽談以多達200億美元,收購未上市的商業分析軟體大廠賽仕軟體公司(SAS Institute),成為這家科技巨擘加強企業軟體布局的最新行動。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這樁交易對賽仕的估值達到150億-200億美元,若談判沒破裂,有望在未來幾周內敲定。

知情人士說,這個估值是所謂的企業價值,包含債務,並已根據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進行調整。

博通可能以股票進行交易。該公司約有95億美元現金、約400億美元的債務,並暗示可能不會再舉債完成併購,股價過去一年大漲約50%,目前市值近2,000億美元。

博通已透過併購案壯大為半導體巨擘,在2018年企圖收購高通一案遭美國政府封殺後,仍持續尋求更多交易。

博通執行長陳福陽主要聚焦在核心的晶片事業之外,多元化業務,切入獲利豐厚的軟體領域,希望吸引企業客戶,與微軟等業者相競爭。博通2018年敲定以190億美元收購CA科技公司,隔年又同意以約107億美元買下賽門鐵克(Symantec)的企業業務,成為半導體與基建軟體大咖。

賽仕銷售廣泛的企業軟體,包括客戶情報與視覺分析產品,目前擁有1.2萬名員工,客戶遍及全世界,去年營收30億美元,銀行客戶約占三成、政府客戶占17%,保險客戶占11%。

不過,這樁交易可能面臨監管疑慮,因為拜登政府計劃抑制產業整併活動,對科技巨擘的立場也較強硬。總統拜登上周簽署的行政命令也鼓勵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等機構採行新規範與政策,避免大型科技平台的規模與權力繼續擴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博通擅長於併購。

第二、三年前併購高通被川普總統否決。

第三、跨入軟體是正確的抉擇。

第四、傳統IT業者,如IBM逐漸被邊緣化。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