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1-06-08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2

編按:全球製造業大規模走向區域化經濟貿易系統,新的合作夥伴關係與新的商業模式也因應而生,在地製造、短鏈供應和疫情擴散等趨勢所引發的跨國管理問題,不但改變了企業既有的營運模式,也加速了 AI 應用科技與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結合。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製作團隊持續透過訪談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供應鏈重組後的價值轉型與疫後併購投資策略思維對未來台灣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機會。


問:2020 年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衝擊全球經濟發展及產業製造活動,過往運行已久的商業模式在遠距工作、社交距離等政策推行後有了重大變化,並衍生出新的商務模式,也加速了全球企業數位轉型的拓展。隨著疫苗推出、國際政經局勢逐趨穩定,您怎麼看台灣 ICT 科技產業在後疫情時代的戰略地位?是危機還是轉機?

答: 我們認為這次的疫情對於數位轉型是個很好的契機,因為新型態的工作模式迫使企業去推動內部的數位轉型。疫情後的數位轉型趨勢,我們從兩個跡象可以看出這股洪流的發生:一部分是從台達本身電源供應產品銷售的狀況,另一部分是從國際資料中心相關建置的需求,反映出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資料量處理需求的激增。

數位轉型的過程會帶動非常多軟硬體及系統的需求,台灣在這波後疫情數位轉型的潮流中勢必扮演重要的角色,台灣企業要順勢轉型升級,除硬體設備是台灣過往的強項外,仍有許多要改進的空間,特別是在軟體及系統整合的部分,例如人機介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 HMI)的開發,讓產品的使用者能夠更直覺性地操作。先前台灣的產品設計都是從工程師的角度進行開發,導致每一代產品使用無法銜接及相容,在產品開發時即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設計,才有機會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來打動消費者。台達於 2020 年收購 Trihedral 也是看中 Trihedral 在工業物聯網軟體的能力,有助於強化台達在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中的數據收集、資料處理及設計更直覺化的系統操作。

總言之,疫情下的新商務模式對台灣產業的升級是有幫助的,雖然很多企業目前已經正在推動轉型升級,但其中企業還要努力提升的項目及面對挑戰還是存在,企業須好好思索如何克服。

問:台達過往從核心零組件開始製作,逐步朝向次系統及解決方案供應者,在移轉過程中,軟體的重要性越加顯著,但台灣軟體相關人才及資源較為缺乏,台達有什麼樣的配套及策略?

答:台灣的軟體教育人才其實十分優秀,有非常多從國外知名學校學畢歸來的教授,然而造成台灣產業的軟體人才缺乏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學校在意的 KPI 與產業的需求有很大的落差。學校的 KPI 主要集中在學術論文的生產來提升學校的國際排名與學術地位,出發點與企業實際商務需求的交集並不多。

因此重點是要加強推動產學之間的合作,不論是建構產業專班、實習機會或是產學聯合實驗室,讓學生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逐步與產業接軌,提前去思考如何將學校所學應用到商務。

台達過去積極推動線上教育平台及產學聯合實驗中心,目前已和許多學校組成聯合實驗室,由台達出題目,並派公司人員確認開發進度及給予回饋,提升產與學的交流,讓學生畢業後知道出路所在及了解如何貢獻所長。

問:台達走的是獨立開發軟硬結合的韌體,然而多數台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並不具備相對應的軟體能力,因此透過合作結盟的方式組成生態圈(Eco-system)來各取所需。就針對創造生態圈來補足台灣企業在軟體能力的不足,台達是否可以分享一些看法?

答:軟體只是一種通稱,其內部所包含的項目廣闊,從簡單的家用電器操作指令到複雜的工業水處理運作,企業需要先盤點自己的需求及能力,針對獨立研發不具效益的項目可以透過:(一)直接採用的第三方軟體開發商的服務,如半導體開發的 Cadence 及微軟的作業系統;(二) 廣泛的參與產業聯盟,例如掌握產業開發的趨勢及取得相關業界的資源,並確保未來開發的產品能彼此相容。

台達除了積極參與聯盟外,對於結盟的理解也囊括了與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雙方在既有產品優化及次世代產品開發上共同研發 (Co-Develop),上游供應商具有先進的技術、台達握有產品設計及掌握終端的實際需求,彼此資訊共享、資源互通來開發最有效益、且符合市場期待的產品,這也算是一種聯盟,完全端看企業的出發點及目的來選擇結盟的方式。

問:我們近期觀察到,面對電動車及次世代半導體技術等創新應用的領域,台灣企業間透過不同的方式彼此由競轉合來整合資源、建構團隊跟國際科技大廠打群架,藉此切入品牌供應鏈,例如晶電與隆達共組產控模式、電動車MIH聯盟都是很好的例子。台達怎麼看建構聯盟對於台灣產業的競爭力的提升及可能面對的挑戰?

答:台達非 MIH 聯盟成員,對其運作模式並不清楚,但整體來說電動車的發展對於台灣企業是個相當好的機會,因為過往台灣在汽車供應鏈中大多只能扮演 Tier2 供應商的角色,並無法提供如動力系統等核心產品。

但傳統車廠約 90% 以上的工程師都是機械工程背景,並沒有相對應的電機工程師資源。進入到電動車時代,電機、電池、電控的「三電」將取代內燃機成為汽車的心臟,同時對於內部被動元件、面板顯示、IC 晶片的需求量也會呈指數形成長。

發展電機、電控系統是非常需要消耗人力資源的,傳統車廠目前的人力及技術沒有辦法因應這樣技術的要求,台灣擁有完整的電機、電控、半導體產業鏈及豐沛的電機人才,未來在電池應用以外的領域切入車廠供應鏈都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問:台達目前已經佈局電動車 10 年以上,同時台灣其他產業近期也對台灣電動車的發展抱有高度期望,以台達近十餘年的電動車發展經驗,在企業面或產業面是否有什麼建議可以提供?

答:企業氣要長、眼光要遠,對有潛力的事業要一步一腳印的前進。台達在電動車供應鏈鎖定電池以外的電機、電控項目,單就這兩個項目台達有非常多可以努力的目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因為汽車並不如消費性電子產品,產品的收益與損失賠償是極度的不對稱,一個瑕疵即可造成龐大的損失,任何車用生產的風扇、被動元件及 IC 晶片,都需要在極端的運作狀態下維持一定的效能,例如抵抗溫度大幅的變化、抵抗高強力衝撞、接受汽車高壓高頻的需求等等,台達過去十年就是在摸索如何有效地測試電子產品的可靠性,並提升產品實際效能,避免車廠未來緊急召回的發生。

因此在制度面的提醒,我們認為 ICT 產業發展電動車需要逐步接受的觀念的就是「0 defect」來取代過去 ICT 產業的品管思維,以更嚴格的規範去審視電動車零組件的生產。

此外,電動車未來應用的場域及商務模式也是企業需要去勾勒及思考的,因為未來電動車及自駕車從車體的設計及功能規劃上就跟傳統車廠的邏輯不同,更強調的是消費娛樂、工作辦公、自動駕駛等現在無法想像的使用需求,台灣企業可以從消費者未來使用的需求做為出發點來找尋潛在的市場機會。

問:台達未來在電動車領域還是注重在電機、電控應用的發展,這部分台達是傾向持續透過自主研發,還是不排除採用併購投資的方式進行佈局?

答:如同近期在法說會的說明,台達在電的領域已投入多年心力,累積了一定的產業知識及資源,電機電控部分還是會持續投入開發。但未來在電動車領域,硬體機構件的部分需求也會大幅成長,這部分若台達要從零開始預計將耗費相當的時間及資源,此部分不排除透過併購或投資的方式來加速佈局。

問:台達過去在執行企業轉型升級及佈局多元業務的發展中,併購是協助台達執行上述計畫很重要的策略之一,是否可基於過往海外併購及併購後整合分享台達的經驗?

答:台達雖然內部針對併購流程有 Guidebook 給同仁去參考,但每個案子的特性及評估過程仍有很大的差異。

當然企業在併購後雙方的整合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公司如何偕同外部專業機構在併購的前期評估階段就針對財務、法律、人力資源、系統等重要項目執行縝密而確實的盡職調查,提前辨識出潛在的交易議題及後續整合的困難點,讓企業有充裕的時間去因應及處理。

國際專精於併購的企業多半設有專門團隊清楚規劃出符合公司策略併購的藍圖,並長時間觀察標的發展狀況,當雙方合作綜效價值最大化時,便啟動併購討論,而非居佞於價格最有利的時點。

由於台達仍是台灣的上市公司,對於股東及董事會有一定的義務,相關併購可能產生的商譽減損及短期企業營利侵蝕仍會影響到公司的價值,這部分與專業從事併購的私募股權基金等有很大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在公司發展及股東權益間權衡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去思考。

問:台達一直很積極將 ESG 的觀念融入企業 DNA,除了內部設立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提倡綠建築、朝向 WELL 健康建築邁進外,也將環保、節能、愛地球的觀念融入自家智慧建築及電源產品中。台達過去如何在集團內部貫徹 ESG 的文化,破除環保與獲利不可共存的迷思?ESG 在未來如何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優勢?未來 ESG 趨勢與挑戰為何?

答:台達的核心理念是「節能」,所有的產品及解決方案都是圍繞著節能的概念發展。事實上,台達的經營使命:「To provide innovative, clean, and energy-efficient solutions for a better tomorrow.」,中文是「環保、節能、愛地球」如同鄭創辦人當初投入電源供應器的起心動念,就是要提升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事實上,節省一度電也比發一度電所需投入的資源還要少許多。

台達已是電源供應器的全球領導廠商,不少電源產品的效率已經達到業界領先之列,近年更跨入解決方案領域為客戶打造綠色資料中心、智慧綠建築等等,掌握減碳的商機。

台達自 2006 年開始,所有興建的廠辦都採用綠建築的概念,貫徹台達自身節能的理念。我們在南科的第一棟綠建築就比同類型的建築平均節省 30% 的電。至今,台達已在全球捐建了 27 棟綠建築,透過建被動式設計、LED 照明、節能空調、電梯能源回生系統等設計來有效率的減少能源使用。台達並非是因為 ESG 的趨勢而做節能產品、推廣綠建築,而是這樣的理念已經融入台達的日常營運中。

》更多 2021 台灣併購白皮書企業領導者訪談專文,請點選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II〉系列專文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