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20-06-19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系列專文 (4)

編按:美中衝突加遽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國企業為了降低貿易衝突風險,紛紛加快腳步調整採購策略和重點市場的方向。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製作團隊持續走訪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冀盼藉由他們的深度觀點與宏觀格局,為台灣找尋突破困境之方,並讓併購成為台灣企業邁向高階產業及國際舞台的最佳助力。


問:台灣企業希望能透過併購轉型升級,哪些國家與市場值得台灣企業藉此取得技術與資源?

答:台灣廠商通常位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中間加工角色,比較強調在製造技術能力的提升。但近年來,台灣廠商開始往微笑曲線的研發及通路等高附加價值發展,也是台灣企業轉型升級重要的契機。這些研發技術及通路等,都跟專利權、營業秘密、品牌等智慧財權(IP)有關。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當企業併購時,一定要對智財權的取得與運用要有一定的瞭解與策略。

台灣企業對於智財權的認知與管理,多數仍停留在 IP 是作為科技與市場競爭的法律工具(legal instrument),如果可以思考更高層級的市場創造與交易,IP 就會有更大的運作空間,也就是 IP 應用的商業模式(IP business models)很重要。IP通常是對技術創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保護,IP 的商業模式則是策略的創新(strategic innovation),如透過法律授予IP的排他性,由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提昇市佔率,進而作為產業上下游合縱連橫的資產,甚至可以創造新產業等,都是IP作為策略性資產的效益。

我們看到西方企業常利用 IP 創造優勢,例如飛利浦與日亞化(Nichia)及德國 OSRAM 進行專利結盟,幾乎壟斷了整個LED 下游生產製造產業;Tesla 公開專利無償授權,其目的也在爭取電動車充電裝置,透過「規格」利基的掌握,進而擴大市場「規模」。IP 並非只是大型跨國企業可以利用的資產,中小型企業,透過自身 IP 的建立,在市場力量與技術優勢上領先競爭者時,更可連結上下游企業的商業效益,德國的隱形冠軍,台灣的製造業,也多有案例。

所以我們認為台灣企業需要去檢視自身 IP 的投資組合,透過海外併購追求更高技術水準,進而以 IP 運用建構更高質與穩固的優勢。若與從全球專利權的登記當成就是一種大數據來分析,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在數量及品質上還是最強的。像是歐洲各有各的特色,荷蘭可能有很多半導體的 IP,而德國、瑞士則在機械領域有其強項。所以台灣企業若要透過海外併購取得IP,往歐美日及以色列等國家還是企業的首選。

問:台灣企業經常遇到與世界大廠專利權等IP攻防,從這議題來看,台灣企業該如何更新與利用專利來建立護城河?

答:許多根留台灣的科技業者,以及台灣電子業對 IP 較為注重,且在經過幾次與全球大廠 IP 訴訟的洗禮,如今對 IP 攻防很已經累積相當經驗,通常在美國的專利訴訟其勝率可以超過一半。但過往過度依賴西進的台商,選擇追求勞動成本的結果,對IP的概念雖然仍在進步,但較為緩慢。

IP 的力量其實可以很強大,大到可以形成一個市場,一個生態圈。但目前對台灣企業而言,現階段先把 IP 管理到可以作為保護自己或上下游的資產,至於像 Google 用 125 億買 Motorola Mobile 的手機七千多個專利,不是要用於製造手機硬體,而是要保護 android 廠商,穩固 Google 的生態圈。

舉兩個台灣比較知名的案例。2018 年台灣旺宏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的專利糾紛,由於旺宏長期對 IP 的重視與佈局,一舉獲得八千萬美元的和解金。另外如做掃地機器人的松騰實業,當初美國的 iRobot 控告了所有亞洲生產相關產品的廠商侵害專利,也包括松騰實業,然而一場大鯊魚對小蝦米看似大廠穩贏的局面,就在松騰透過工研院取得 iRobot 進階產品會使用及侵害的專利後情勢大為逆轉,最後 iRobot 撒掉對松騰的訴訟,雙方合解共生,幾乎整個亞洲低階產品的市場都由松騰取得。這是以 IP 創造市場價值的例子,遠比單純依賴專利收取權利金的價值要高很多。

問:台灣企業在取得IP時,要如何去評價這些IP?

答:過往企業在收購 IP 時,主要還是根據傳統土地的概念去做,察看專利權的權利歸屬、申請的國家與年限等,缺乏核心價值與可能的商業模式評估,對 IP 沒有清楚的認識,當然無法有效地評估 IP 可以產生的效益,所以既有的計算的基礎是不適合的。

IP 的收益應兼有質性與量化的價值來判斷,如 IP 否能增加收益,能否增加爭取客戶的利益等,IP 的策略性價值才得以彰顯。這部份企業要結合團隊、律師以及財務顧問,利用財務模型來設算 IP 的價值與潛能。當企業可以用 IP 的質與量來思考時,就可以延伸創造更多併購的動機。

問:新冠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佈局,您預期台灣企業可如何因應?此外,許多商機會應運而生,台灣企業在危機中浮現哪些機會?

答:近年對於併購的觀察,國家安全議題、無形資產、法令遵循、環保議題等議題愈來愈重要,尤其是國安議題。像美中貿易大戰,科技的領導地位是關鍵的因素之一,所以看到各國保護主義興起,許多重大的併購交易因為政府以國安議題強迫中止,是為了防止關鍵科技與 IP 的外流。從外部環境的變化來看,確實會影響國際間的併購與 IP 授權交易。

至於新冠疫情,主要會讓企業重新調整全球的供應鏈佈局。目前看起來,就近市場與客戶的短鏈可能會發生,每個國家都需要建立短鏈,各自生產最有價值的東西。除了以投資的方式達到更高彈性的產業鏈外,企業 IP 的強大就會更重要。

我們這樣說,每個產品都有其價值鏈,每段產業供應鏈都有相關的智慧財產權,若企業可以擁有自己在供應鏈的 IP 強項,更有機會爭取更好的國際客戶或合作夥伴,因為整個產業鏈需要我們的 IP。像台積電,中國及美國都搶著要,就是他在晶圓代工的IP強大到不可忽視,半導體產業不管長鏈、短鏈都得依賴台積電的技術能量時,這些市場的變因對台積電的風險就相對較小。

所以,我們可以說,企業要擁有好的 IP 佈局(portfolio),並利用這些 IP 提升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創造企業的「溢價」效益,利用併購取得更高層級的 IP 佈局,去擴大商業競爭力及影響力,這是台灣企業轉型升級要去思考的方向之一。


更多《2020 台灣併購白皮書》資訊請點取連結:https://www.pwc.tw/zh/publications/topic-invest/2020-taiwan-mna.html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