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2020 年度〈併購專業人才培訓課程〉第二期 (8/29開課),即將額滿,報名從速

【報名方式】

  1. 報名前請先來電與課程聯絡人確認名額,再E-Mail報名表,課程聯絡人收到報名表後,將以E-Mail回復並通知繳費。敬請於報名後5日內完成繳款,如逾時匯款,將不保留上課名額。(課程聯絡人:高小姐,電話:02-2325-8186 ext.11,jamie@mapect.com)。
  2.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開課前5日止,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3. 請務必正確填寫報名表之所有表格內容,以利聯繫與發票開立。

【併購學苑課程說明】

  1. 學員可單獨報名初階併購課程、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進階併購課程及大師班之資格限定請於報名時檢附相關文件。
  2. 各課程優惠折扣說明如下(優惠恕無法併用)。
  3. 報名課程即贈送「企業併購的十堂必修課」或「私募股權基金剖析:從國際到台灣本土」1本(二擇一),並於課程報到當日領取,一位學員僅贈送一本,不重覆贈送。
  4. 上課講義內容有可能與課程當天使用不同,本會保留課程內容及講師調整之權利。
  5. 此系列課程不提供補課,如學員因喪病或其他不可抗拒之因素無法到課,最慢需於課程前一日中午12:00前聯繫課程承辦人並提供相關證明,始得以個案處理,逾時不受理。

【課程優惠折扣說明】

  1.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會員及舊生報名單一課程享9折優惠;同時報名初階、進階及大師班三課程享8折優惠。
  2.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會員推薦及舊生推薦的學員報名單一課程享95折優惠;同時報名初階、進階及大師班三課程享85折優惠。
  3. 一般學員同時報名初階、進階及大師班三課程享9折優惠。
  4. 上述折扣優惠僅適用於一次性報名,分次報名課程則不享有優惠
  5. 若符合會員推薦之優惠折扣務必於報名時確認,繳費後才通知符合優惠折扣而申請退費者,由退費內扣除行政手續費與匯款手續費200元

附件下載 》MAPECT併購學苑2020年度第二期-課程簡章.pdf

附件下載 》MAPECT併購學苑2020年度第二期-報名表.doc

亞太併購週報:2020/05/23-2020/05/29

Top deals - Geography/Sector

公告日

目標公司

目標公司主要行業

目標公司所處主要地理位置

收購方

收購方所處主要地理位置

賣方

交易價值美元
(百萬)

2020-05-23

格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 (9.87% 股權變動規模)

房地產業

中國

珠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

 

977

2020-05-23

浙江省冶金物資有限公司/浙江杭鋼國貿有限公司 (99.5% 股權變動規模)/浙江東菱商貿有限公司/富春公司商貿業務板塊經營性資產及負債

工業產品和服務業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中國

杭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

富春有限公司/浙江杭鋼商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東菱股份有限公司

437

2020-05-27

Kolmarpharma Co Ltd (62.1% 股權變動規模) Korea Kolmar Co Ltd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醫療業:醫藥

韓國/韓國

IMM Private Equity Inc

韓國

Korea Kolmar Holdings Co LtdKorea Kolmar Co Ltd

416

2020-05-27

海航航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1.93% 股權變動規模)

工業產品和服務業

中國

海南海島臨空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

 

350

2020-05-26

泓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48% 股權變動規模)

房地產業

新加坡

Warburg Pincus LLCThe Straits Trading Company LtdJL Investment Group Limited/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美國

中航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277

Source: Mergermarket

 
 


Notes:

  • Based on announced deals, including/excluding lapsed and withdrawn bids
  • Based on dominant geography of target/target, bidder or seller company being
  • Based on dominant sector of target company being 

Additional notes:

  • Includes all deals valued over USD 5m. Where deal value not disclosed, deal has been entered based on turnover of target exceeding USD 10m
  • Activities excluded from table include property transactions and restructurings where the ultimate shareholders' interests are not changed
  • Data run from 23-May 2020 to 29-May-2020
  • Data correct as of 01-Jun-2020

免責聲明(Disclaimer)

上述相關資料均由Mergermarket提供,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不擔保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完整性。

今年Q1全球併購降近3成 企業短期併購動能低

聯合報/2020-05-27/記者沈婉玉

圖說:(左起)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游明德、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於2020年5月27日共同發布《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

在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併購動能趨緩,調查發現,全球第一季總併購交易金額較去年同期衰退近三成,是自2016年以來的最低記錄;其中美國併購交易額更大降逾五成,去年全錄收購惠普一案也因疫情攪局而宣告中止。資誠(PwC)認為,景氣復甦時程的不確定性風險,恐將進一步降低全球併購交易市場熱度,預計短期企業併購動能仍將低靡。

資誠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今天發布「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此為第六年發布,除分析2019年全球及台灣併購市場趨勢,也納入新冠疫情對2020年度Q1的影響。

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企業除面臨產線移轉和供應鏈重整的壓力之外,貿易戰引發關稅加徵造成企業營運成本持續上升,以及疫情導致投資風險和經營危機等挑戰,都讓全球企業加快腳步調整採購策略和重點市場的方向,以因應未來供應鏈走向區域化、分散化和多元化的趨勢。

報告指出,受中美貿易、香港反送中活動及總統大選影響,去年台灣併購交易總額與件數均較2018年衰退,部分交易案恐有所觀望或延遲。面對未來景氣不確定性高,也迫使企業對風險控管更加嚴謹,以保有充裕的營運資金為主,若進一步有投資需求,則會對於價值的評估更加謹慎。

報告表示,台灣企業為降低貿易衝突風險及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從2018年起加強了海外併購及國內整併交易,2019年由於全球景氣和整體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提高,併購交易案件數及金額雙雙下滑。

不過,透過國巨收購美國電容大廠基美(Kement)、豐群水產收購美國大黃蜂食品(Bumble Bee Food)、新唐科技收購日本松下半導體,以及世界先進收購格芯(GlobalFoundries)新加坡八吋晶圓廠等跨國併購交易案件,仍然可以看出台灣企業積極運用跨國併購進行多元化布局、取得關鍵競爭優勢的企圖心。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認為,危機就是轉機,給台商重新思考產業佈局、產業轉型升級及企業結構調整等機會。能存活下來、站穩腳步者,都是懂得善用外部資源,勇於突破困境以及具備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 大型跨國併購,仍是企業成長及提升全球競爭力最好的方法。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表示,在保護主義、5G應用以及家族企業接班傳承等趨勢下,經貿活動與市場需求不同於以往,而新冠疫情勢必加速加劇這些趨勢的變化。 建議企業可從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提升、轉型升級加速等三個議題面思考新的經營策略,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掌握危機下創生的契機,以超前部署未來成長動能。

疫情衝擊 去年台灣企業併購金額跌破百億美元、年減逾3成

鉅亨網/2020-05-27/記者郭幸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企業併購動能也隨之趨緩,根據統計,2019 年台灣企業併購不論交易件數或金額都較前年減少,其中交易件數只剩 85 件、年減 26%,交易金額也跌破百億美元關卡、年減 33%。

資誠 (PwC Taiwan) 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連續第 6 年發布《台灣併購白皮書》根據最新出爐的《2020 台灣併購白皮書》結果顯示,台灣企業去年併購件數僅 85 件、較前年 115 件年減 26%,併購規模也從前年的 107.4 億美元驟減只剩 72 億美元、年減 33%。

報告內容分析,去年企業併購動能衰退,主要與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與總統大選等因素有關,在國際政經環境不確定因素下,導致企業為了保留更多充裕資金,而對併購計畫暫踩煞車。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表示,儘管黑天鵝頻繁出現,迫使商業活動縮減,但相對的新商業需求應運而生,建議台灣企業宜因應市場的變化,延伸思考適合的經營策略。

台商出脫大陸資產...進行式

經濟日報/2020-05-28/記者程士華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昨(27)日發布《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分析近年市場併購趨勢,發現台商脫手中國大陸資產已是現在進行式。統計2019年上市櫃公司處分大陸子公司前十大股權交易,交易金額已達新台幣272.8億元。

普華財顧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表示,台商處份大陸資產,不僅是單純從大陸撤資,也有策略性調整與結盟合作。

透過金管會公開資訊統計,截至2019年止,全台上市櫃公司過去對大陸的投資額,累計約達到2.51兆元,但隨著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影響,生產基地過於集中等問題,促使台商重新規畫對陸投資,過去累計投資的2.51兆元當中,其實已有19.5%資金匯回台灣,意即近二成台商投資已移出大陸。

翁麗俐表示,再同步藉投審會資料分析,其實從2015年至2018年間,台企對陸每年新增投資陸續減少,三年間年均複合成長率為負8%;從近二年來看,2018年新增投資金額為85億美元,但2019年新增投資金額僅42億美元,相當於同期新增投資衰退51%。

資誠報告更彙整台商處份大陸投資案的實際案例,在上市櫃公司當中,去年前十大處分對陸轉投資的股權的案件,就包括聯發科、華新、鴻海、寶成、國產、炎洲、宜特、熒茂、政伸、柏承等大廠,其中最大案當屬聯發科處分深圳市匯頂科技公司一案,單案處分金額高達新台幣89.9億元。

翁麗俐表示,台商處分大陸資產,不單純只是資金移出大陸考量,更可看出整體投資策略的轉變,以聯發科為例,過去藉由匯頂牽線大陸手機品牌客戶,即便去年處分股權,卻也同時藉旗下子公司增資入股大陸手機PA大廠唯捷創芯,整合相關產品業務。
至於華新出售南京華新有色金屬,翁麗俐表示,應是考量大陸近年大規模開出銅條新產能,導致市場競爭態勢愈趨激烈,故決議以出售子公司的方式淡出,但也同步加碼對不銹鋼業務的投資;宜特出售上海子公司予大陸檢驗廠龍頭蘇試,創造未來雙方業務合作的契機。

翁麗俐分析,政伸在前年已陸續展開歐洲廠區、越南廠區的投資,去年出售深圳子公司,亦可有效控管成本、集中生產基地於福建漳浦廠;國產出售旗下福建水泥廠,亦是調整投資策略的體現,未來會著重建置在台新建材事業供應鏈,增添營收新成長動能。

資誠:台灣併購額減33%

經濟日報/2020-05-28/記者程士華

觀察全球併購交易情形,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今年第1季全球併購交易金額下滑27%;鄰近亞洲國家受到國際政經局勢不穩定影響, 諸如過往以海外併購為主的新加坡及日本,皆轉往國內併購發展。

資誠昨(27)日發布《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的內容指出,2020年第1季全球併購交易金額約為5,810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併購交易金額下滑27%,顯示全球併購交易市場受挫。不僅如此,2019年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全年併購交易總金額3.4兆美元,又比2018年水準下降5%,

資誠報告指出,台灣併購動能也反映出全球趨勢,去年全台併購交易件數為85件,交易件數較前年減少26%;去年併購交易金額約為72億美元,亦較前年減少33%。併購交易件數及金額雙雙下降,意味著在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及總統大選等因素影響下,景氣不確定性高,也迫使企業對於風險控管更加嚴謹。

去年台灣代表性的併購案包括國巨以16.4億美元併購基美(KEMET),豐群水產以9.25億美元併購Bumble Bee Foods。資誠表示,去年台灣前十大交易案中,包含多項跨足海外尋求合作交易, 以壯大自身規模躋身世界盃。

環旭併法國Asteelflash後,Asteelflash將專注前期新產品的研發,再由環旭大量生產, 可結合雙方原有領域的優勢再加上一條龍式的整合,更能發揮最大的綜效。

資誠2020併購白皮書:應掌握新變局超前部署未來動能

MoneyDJ新聞/2020-05-27/新聞中心

資誠今(27)日發布《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深入探討去(2019)年全球及台灣的併購趨勢,以及今(2020)年企業面對新挑戰時重要的併購核心思維;白皮書中指出,企業可從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提升、轉型升級加速等三個議題面思考新的經營策略,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掌握危機下創生的契機,以超前部署未來成長動能。

白皮書指出,全球經貿環境因新冠疫情衝擊而更嚴峻,景氣復甦時程的不確定性風險恐將進一步降低全球併購交易市場熱度,預計短期企業併購動能仍將低靡;惟危機也是轉機,企業可從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提升、轉型升級加速等三個議題面思考新的經營策略,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掌握危機下創生的契機,以超前部署未來成長動能。

依據《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統計分析,去年全球併購動能主要仍受政治經濟事件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較2018年微幅下滑,然今年起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全球供應鏈及終端商業活動都被迫中斷或暫停,打亂企業既有布局,恐造成部份併購交易案因此順延協商及交割,甚至中止交易;今年第一季併購交易總額年下滑27%,台灣鄰近國家海外併購活動受阻,多轉向以國內併購為主要動能。

資誠指出,台灣去年併購動能同步受到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與交易件數均較2018年衰退,部分交易案恐受中美貿易、香港反送中活動及總統大選影響而有所觀望或延遲;面對未來景氣不確定性高,也迫使企業對於風險控管更加嚴謹,以保有充裕的營運資金為主。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表示,在保護主義、5G智慧應用等全球趨勢下,所展現的經貿活動與市場需求不同於以往,而這波新冠疫情,勢必加劇這些趨勢的變化;《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分別從台灣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轉型升級」三個議題切入,探討企業如何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

其一,「供應鏈管理」,近年中國經貿環境風險提升,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組,以中國市場為主的台商正加速調整供應鏈管理,包含調整處分中國資產/事業、與中國領導廠組建策略聯盟等;其二,「核心能力」,隨著新形態市場需求的演進等變化,台灣集團企業在追求永續成長的過程中,勢必面臨重塑或精進核心能力的課題。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游明德表示,靈活應用投資及併購手段,企業達成轉型願景的目標才能事半功倍;其三,「轉型升級」,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朝向高端技術、市場通路、甚至解決方案等高附加值活動整合,而海外併購成為重要的媒介之一。

翁麗俐建議,台灣企業宜因應市場的變化,延伸思考適合的經營策略,包括「建置區域化、小型化供應鏈體系」,建立不同區域內的預備產能及供應商,分散單一供應鏈的風險,而「短鏈」將成主流趨勢;「重新分配企業資源」,重新檢視集團各地區利潤是否與該地所配置的資產及承擔的風險相當,尋求分散且符合效率的產能等資源配置;「調整商業模式以符合數位化趨勢」,重新定位企業核心關鍵能力及利基點,減少製造與銷售節點,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斷鏈風險。

資誠指出,全球經貿環境因新冠疫情而更顯嚴峻,景氣復甦的時程亦不確定,企業應主動評估疫情後的市場動態,並參考以下幾點併購策略思維:其一,「產業內或國內整併先行」,短期跨國交易執行困難加上各國保護政策興起,且在獨自興利不易的壓力下,勢必啟動產業內整併;其二,「積極規劃或調整未來合適的策略藍圖,透過併購取得關鍵競爭力,達成轉型升級」特別是因應數位化商業模式調整,新興關鍵技術或市場需求所衍伸之併購需求有望增加。其三,「掌握跨國企業分割標的釋出機會」,台灣企業可掌握海外企業分割標的的釋出,買賣雙方透過換手交易實現區域化或小型化新供應鏈體系;其四,「搭配私募股權基金或策略性投資夥伴資源提升併購能量」,適時與國內外私募股權基金或策略性投資夥伴進行合作,透過共同出資等方式創造更高的價值。

台灣去年併購金額萎縮逾3成 專家:應視危機為轉機

ETtoday/2020-05-27/記者吳靜君

圖說:台灣、全球企業併購去年雙雙衰退,今年又有新冠肺炎疫情的變數,使得企業併購更為保守(圖/視覺中國)

資誠會計師今(27)日公布《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深入探討全球及台灣的併購趨勢,2019年全球、台灣企業併購的件數與金額都較2018年衰退,其中台灣去年的併購,因為中美貿易戰和總統大選等因素,金額較2018年減少超過三成,預期今年的併購將會更為險峻。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表示:「危機就是契機」企業遭遇大環境衰退的衝擊和不確定性,能存活下來、站穩腳跟者,都是懂得善用外部資源和勇於突破困境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

疫情來亂 全球今年首季企業併購年減將近三成

根據資誠所公布的白皮書顯示,2019年全球併購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標購交易總額較2018年微幅下滑,去年總併購金額達為3兆3940億美元,但是較2018年的3兆5690億美元,略有下滑,然而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和終端商業活動都被迫中斷或暫停,也打亂了企業的布局。

今年全球第一季的併購總額581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已經下降近三成(27%)。台灣鄰近國家海外併購活動受阻,多轉向以國內併購為主要動能。

台灣2019年併購動能同樣受影響,交易件數和交易金額也都較2018年衰退,去年的交易金額72.03億美元,較前一年107.40億美元下滑超過三成,併購件數從115件下滑為85件,而併購趨緩的原因在於受到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與總統大選影響,許多併購案件採取觀望或者延遲。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確定性更高,將迫使企業對風險控管更加嚴謹,以保有充裕的營運資金為主,若進一步有投資需求,則會價值的評估更為謹慎。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表示,在全球經濟動盪下成為市場競逐的投資標的,台灣企業可掌握全球企業併購重組時機,慎選合適併購標的,透過海外併購取得這些標的及其專利、品牌、甚至營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IP),打造更高附加價值的解決方案。

雖然海外併購有助台灣企業轉型升級,但交易過程與併購後的整合皆具挑戰,善用內外部資源審慎進行評估及規劃,亦可尋找合作夥伴降低併購風險,擴大併購胃納量,增加成功機率。

PwC 發表《台灣併購白皮書》後疫情時代企業該有的轉機思維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2020-05-29

依據《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統計分析,2019 年全球併購動能主要仍受政治經濟事件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較 2018 年微幅下滑。

資誠 (PwC Taiwan) 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本週(27 日)發布《2020 台灣併購白皮書》,深入探討 2019 年全球及台灣的併購趨勢,以及 2020 年企業面對新挑戰時重要的併購核心思維。

本白皮書指出,全球經貿環境因新冠疫情衝擊而更嚴峻,景氣復甦時程的不確定性風險恐將進一步降低全球併購交易市場熱度,預計短期企業併購動能仍將低靡。唯危機也是轉機,企業可從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提升、轉型升級加速等三個議題面思考新的經營策略,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掌握危機下創生的契機,以超前部署未來成長動能。

受全球政經事件及新冠疫情影響 全球併購動能趨緩

依據《2020台灣併購白皮書》統計分析,2019 年全球併購動能主要仍受政治經濟事件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較 2018 年微幅下滑。然而 2020 年起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全球供應鏈及終端商業活動都被迫中斷或暫停,也打亂企業既有布局,恐造成部份併購交易案因此順延協商及交割,甚至中止交易,2020 年第一季併購交易總額較 2019 年同期下滑了 27%。台灣鄰近國家海外併購活動受阻,多轉向以國內併購為主要動能。

台灣 2019 年併購動能同步受到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與交易件數均較 2018年衰退,部分交易案恐受中美貿易、香港反送中活動及總統大選影響而有所觀望或延遲。面對未來景氣不確定性高,也迫使企業對於風險控管更加嚴謹,以保有充裕的營運資金為主,若進一步有投資需求,則會對於價值的評估更加謹慎。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認為,危機就是轉型的契機!企業遭遇大環境衰退的衝擊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能存活下來、站穩腳步者,都是懂得善用外部資源,勇於突破困境以及具備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

台灣企業啟動變革 掌握併購三大趨勢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表示,在保護主義、5G 智慧應用以及家族企業接班傳承等全球趨勢下,所展現的經貿活動與市場需求不同於以往,而這波新冠疫情,勢必加速加劇這些趨勢的變化。《2020 台灣併購白皮書》分別從台灣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以及「轉型升級」三個議題切入,探討企業如何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

供應鏈管理:近年中國經貿環境風險提升,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組。以中國為主的台商正加速調整供應鏈管理,包含調整處分中國資產/事業、與中國領導廠組建策略聯盟、及以加速海外布局分散供應鏈,例如回流台灣或進軍東南亞等方式來因應。若台商中國資產及事業撤出,下一階段新供應鏈布局的資金運用可考慮連結海外新市場當地資源,併購方式能有效節省時間成本,在快速變局中更顯重要。雖然台商對中國直接投資高峰已過,但中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透過更靈活的股權合作或因處分交易建立關係,亦成為合適的中國市場操作方案。

核心能力:隨著新形態市場需求的演進、全球政經及競爭環境的變化,台灣集團企業在追求永續成長的過程中,勢必面臨重塑或精進核心能力的課題。台灣集團企業分別選擇所適合的轉型方針,在內生成長或併購等外部成長的手段之間取得平衡,可藉由併購進行產業整併優化獲利及市場競爭力,跨業結盟將核心能量延伸至新領域,以及聚焦核心事業,重新配置既有資源,儲備下一波成長能量。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游明德觀察,長青的國際企業均藉由併購不斷調整核心能耐與產品組合,以因應市場的需求,運用併購策略不只是加法,減法一樣重要。靈活應用投資及併購手段,企業達成轉型願景的目標才能事半功倍。

三、轉型升級: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朝向高端技術、市場通路、甚至解決方案等高附加值活動整合,而海外併購成為重要的媒介之一。美日歐等先進國家許多集團企業的非核心事業及中堅企業,在全球經濟動盪下成為市場競逐的投資標的,台灣企業可掌握全球企業併購重組時機,慎選合適併購標的,透過海外併購取得這些標的及其專利、品牌、甚至營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IP),打造更高附加價值的解決方案。雖然海外併購有助台灣企業轉型升級,但交易過程與併購後的整合皆具挑戰,善用內外部資源審慎進行評估及規劃,亦可尋找合作夥伴降低併購風險,擴大併購胃納量,增加成功機率。

黑天鵝事件衝擊下 台灣企業可調整經營策略

儘管全球政治、科技、經濟、天災及疾病等黑天鵝頻繁出現,當全球經貿被按下暫停鍵後,儘管商業活動少了,新商業需求應運而生。翁麗俐建議,台灣企業宜因應市場的變化,延伸思考適合的經營策略:

建置區域化、小型化供應鏈體系:需要建立不同區域內的預備產能及供應商,分散單一供應鏈的風險。「短鏈」將成為主流趨勢,企業亦因發展著重彈性化及自動化的供應鏈,中長期朝向區域化小型化的供應鏈體系。

重新分配企業資源:重新檢視集團各地區利潤是否與該地所配置的資產及承擔的風險相當,尋求分散且符合效率的產能、人力及市場的資源配置。調整資源、組織,來補強所缺漏的關鍵技術。

調整商業模式以符合數位化趨勢:面對數位化商業模式的需求,重新定位企業核心關鍵能力及利基點,減少製造與銷售節點,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斷鏈風險。面對數位化的需求,需調整商業模式,發展零接觸經濟,降低斷鏈的風險,同時針對新興的商業模式,重新定位公司的核心能力及利基點,調整資源、組織,來補強所缺漏的關鍵技術。

後疫情時代 企業併購的四大策略思維

全球經貿環境因新冠疫情而更顯嚴峻,景氣復甦的時程亦不確定,企業應掌握新變局中的併購契機,超前部署未來的成長動能,主動評估疫情後的市場動態,並參考以下幾點併購策略思維:

產業內或國內整併先行:短期跨國交易執行困難加上各國保護政策興起,且在獨自興利不易的壓力下,勢必啟動產業內整併,國內利基行業可優先考量產業內及國內整併機會。

積極規劃或調整未來合適的策略藍圖,透過併購取得關鍵競爭力,達成轉型升級:特別是因應數位化商業模式調整,新興關鍵技術或市場需求所衍伸之併購需求有望增加。

掌握跨國企業分割標的釋出機會:全球企業調整或處分非核心業務成為趨勢,台灣企業可掌握海外企業分割標的的釋出,買賣雙方透過換手交易實現區域化或小型化新供應鏈體系。

搭配私募股權基金或策略性投資夥伴資源提升併購能量:某些利基型的中小企業恐出現短期資金缺口,或缺乏充裕的資金來進行較大規模的併購,可適時與國內外私募股權基金或策略性投資夥伴進行合作,透過共同出資或彈性地操作的方式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游明德指出,政府是企業的重要夥伴之一,近期不僅鼓勵台商及外資投資台灣打造高階製程製造中心,也持續透過如國發基金及台杉投資的資金支持企業併購與投資新創,期許藉由串聯政府及民間投資,引進具有高科技技術的國內外業者與國內企業合作,加速台灣企業價值升級。

翁麗俐建議,危機也是轉機,企業可從「供應鏈管理」「核心能力」及「轉型升級」等三個議題面思考,藉由併購來啟動變革,掌握危機下創生的契機。在後疫情時代,企業宜考慮重新組合內部資源,形成新的核心能力,以進行「解構重組」。同時,應思索如何結合外部的資源來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及社會力量,完成「融合新生」,使台灣的企業在變局中,不但能生存,更能成長茁壯並永續發展。

盧明光表示:「鼓勵台灣企業面對轉變與挑戰宜勇於併購,尤其跨國併購,是企業尋求成長及提升全球競爭力最好的方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大家一起努力!」

2019年全球併購動能 微幅下滑

工商時報/2020-05-27/林昱均

圖說: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游明德(左)、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中)、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右)

資誠普華(PwC)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今(27)日發布《台灣併購白皮書》,內容指出,2019年全球併購動能主要仍受政治經濟事件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較2018年微幅下滑。

然而,2020年起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全球供應鏈及終端商業活動都被迫中斷或暫停,也打亂企業既有布局,恐造成部份併購交易案因此順延協商及交割,甚至中止交易,2020年第一季併購交易總額較2019年同期下滑了27%。台灣鄰近國家海外併購活動受阻,多轉向以國內併購為主要動能。

台灣2019年併購動能同步受到影響,併購交易總額與交易件數均較2018年衰退,部分交易案恐受中美貿易、香港反送中活動及總統大選影響而有所觀望或延遲。面對未來景氣不確定性高,也迫使企業對於風險控管更加嚴謹,以保有充裕的營運資金為主,若進一步有投資需求,則會對於價值的評估更加謹慎。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認為,危機就是轉機的契機,企業遭遇大環境衰退的衝擊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能存活下來、站穩腳步者,都是懂得善用外部資源,勇於突破困境以及具備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

普華(PwC)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翁麗俐表示,在保護主義、5G智慧應用以及家族企業接班傳承等全球趨勢下,所展現的經貿活動與市場需求不同於以往,而這波新冠疫情,勢必加速加劇這些趨勢的變化。

科技戰升溫 併購大王盧明光:恢復美國製造可能性高

蘋果日報/2020-05-30/楊喻斐

圖說: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攝/楊喻斐)

美中科技戰方興未艾,台積電赴美設廠、美國商務部全面封殺華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鏈也跟著牽動。併購大王之稱的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直言,「台灣廠商會越來越Smart!面對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美國這麼兇的國家,不能沒有這兩個市場的布局。」

「德國、日本、美國廠商都慢慢撤離中國了,美國政府鼓勵的動作更積極,甚至願意承擔搬遷的費用。在這個時候,台灣廠商也越變得越來越Smart!」

盧明光說,為什麼台積電要去美國,如果台積電不去的話,三星、英特爾就會更快的布局,台積電在7奈米、5奈米、3奈米已經領先,赴美設廠可以加強美國的布局,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盧明光進一步說,像是國防要用的產品,如果台積電不能在美國直接供應的話,以後可能就連高通、Apple這些美系的廠商,就會選擇三星、英特爾在美國廠的產能了,因此,未來,台灣廠商到美國的投資是會增加的,只是布局的動作會有多快。

對於中美晶集團而言,盧明光表示,中美晶先前併購的SunEdison(前MEMC),原本就是美國公司,在美國擁有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至於未來會不會擴產?要看市場有沒有吸引力,相信如果美國想要,要恢復美國製造是很有可能的,一方面美國政府鼓勵,再者美國的土地便宜,電不比台灣貴,稅率更已降至21%。

盧明光透露,環球晶圓一定會在美國擴充,但要看時機,不會只因為台積電去設一個2萬片月產能的廠就去擴充,但如果三星、英特爾在美國產能都增加了,市場需求達到了20萬片,就是一個契機了。

「台商增加對美國的布局,但不代表不會布局中國。」盧明光表示,只是中國現在需求的產業主角已經換人演了,現在中國佈局不是每一個台商都能去了,從最早的機械製造、紡織到ICT產業都被中國廠商搶去了。

盧明光進一步說,中國政府扶養當地的供應商,當地的供應商會越來越大,因為向政府取得的獎勵比較容易,但台商不容易,未來中國會將會把資源全力投入不足的地方,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絕對會超過台灣,同時,中國還會積極發展汽車、5G、IOT、AI、電商等產業。

盧明光坦言,「我很不想到中國去擴大,但中國還是很大的市場,如果有一天中國關起門來怎麼辦。」以汽車產業而言,中國汽車產業一定會越來越強,尤其是電動車,越大越貴的東西,以後沒有在中國製造是沒有辦法的。

有業者預估,在2030年,也就是10年之後,電動車將佔30%的市場,換言之,要從現在一年200萬台暴增至3000萬台之多,將有高達一半的電動車都在中國製造。盧明光直說,所以,中國市場不能放棄,因此,朋程將重點放在電動車用IGBT模組,最終希望開發自製晶片,一定會先在台灣做成熟。

盧明光表示,朋程在台灣集中製造,擁有研發技術,將鎖定電動車用MOS與IGBT模組發展,等到台灣具有量產的能力之後,就會把技術轉移到青島廠,而青島廠未來也將視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再來評估是否擴產。

既然看好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環球晶目前只有在昆山擁有1座6吋廠,未來會不會繼續投資中國?盧明光不能說不會,他認為,跟中國要如何談,獨資或者合資?只是現在不動作而已,即使沒有要投資,但不能沒有計劃。

盧明光說,「一個聰明的經營者,心中一定會有計劃,只是甚麼時候啟動而已,一旦確定之後,速度就會很快,因為在計劃之中,包括建廠的地點、廠房設備、供應鏈等都已經選好了。」

「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美國是這麼兇的國家,台灣科技大廠不能沒有在中國、美國這兩個市場的布局。」最後,盧明光道出了台灣科技大廠的心聲。

劉揚偉、陳其宏產業大咖同框!談後疫情時代的3個關鍵挑戰

數位時代/2020-06-01/唐子晴

圖說:鴻海劉揚偉、佳世達陳其宏、電電公會李詩欽面對面,探討從疫情爆發到趨緩的6個月間,產業發生什麼改變?在疫情催化下,未來又有哪些事會發生?

「疫情讓我們回不去了!」

在2020年,一場措手不及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讓每一個人、每一間公司、每一個國家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是被迫也好、主動出擊也罷,世界已經今非昔比,開始走入「後疫情時代」。

在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舉辦的第33屆春季線上研討會上,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佳世達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陳其宏,以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面對面,探討從疫情爆發到趨緩的6個月間,產業發生什麼改變?在疫情催化下,未來又有哪些事會發生?

圖說:這場高峰論壇採線上形式進行,由MIC所長詹文男主持(左),李詩欽(左一)、劉揚偉(左三)和陳其宏(左四)參與

疫情最快8月停燒?產業復甦看「消費者」

MIC所長詹文男就三位「重量級人物」在產業內的觀察,拋出第一問:疫情究竟會延續到何時?

綜合他們的觀點,雖然疫情在亞洲爆發較早的國家已經趨緩,但美國、歐洲和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仍正處「高峰期」,最快將延燒至6月底至7月初, 最慢得到8月,但若要真正地完全控制,還是得等疫苗問世 。

「重點還是得看美國,美國最嚴重時每天確診人數占全球30到40%,即便如今已經降至不到兩萬人,但仍占全球的20%,」李詩欽說道。

陳其宏認為,無論各行各業,今年第一季受到衝擊已是不爭事實,但歐美疫情尚未明朗,下半年的不確定性更高。若以ICT產業為例,上半年的營收和訂單,過去往往占全年的45%、下半年則占55%,如今得稍微悲觀一些,下半年的成績或許頂多只會和上半年齊平。

「產業何時復甦,取決消費者的信心何時回來,」劉揚偉總結道。

貿易戰、疫情夾殺,供應鏈移轉的「三道錦囊」

早從2013年開始,避免自身成為動盪局勢下的「犧牲者」,台灣電子廠已經開始慢慢把在中國設的工廠遷回台灣、甚至遷往東南亞,這一趨勢在中美貿易極度緊張的2019年達到巔峰。

詹文男針對此情此景,再拋出第二問:在疫情催化下,供應鏈會再發生什麼變化?

「在中美貿易戰、疫情的夾擊下,大家會進一步考慮風險要怎麼分散。」陳其宏表示,「全球化供應」思維,在短時間內還不會迅速改變,因為要走向「區域化供應」得耗費大量成本,不可能一蹴而成,得見招拆招。

若以佳世達為例,則有「三道錦囊」策略。如今工廠在中國碰到問題,第一道錦囊是事先把台灣生產線佈好,馬上移回台灣,但考量到台灣成本高;第二道錦囊則是移至東南亞。當貿易戰打到後期,則有可能釋出第三道錦囊——美國在地化,得和美國在地夥伴合作用最快的方法,在機場、港口附近快速組裝。

圖說:中美貿易戰和疫情夾擊,讓過去多在中國設廠的台灣電子公司紛紛轉移陣地

然而,美國早在2013年就圈出「low-cost countries」,其中包含中國大陸在內,共有14個國家,近年全球供應鏈開始逐漸從中國大陸移往其他成本較低的國家,其中以越南和台灣最多。

雖然「在地生產」成為必然,但仍有諸多條件待克服。李詩欽表示,相較之下,供應鏈受到這一次疫情的「驚嚇」,面對突然其來的「完全停擺」,「備更多庫存」這種臨時性的調整比加速工廠轉移更重要,「redundance(過剩)勝過reshoring(轉移)。」

COVID-19取代CEO推動數位轉型,台灣優勢在「人才」

「真正推動數位轉型的不是CEO,是COVID-19。」

這一句話,近期在網上瘋狂流傳,讓人有些哭笑不得,被環境強迫推動也好,還是提前預防也罷,真的讓企業都「不得不」開始動起來。

詹文男為此拋出最後一問:企業怎麼把握機會開始數位轉型?要「超前部署」,又該往什麼方向思考?

「很多大企業都在嘗試數位轉型,但在疫情之前,有些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七成都失敗、只有三成會成功,主要原因是CEO沒有決心,但有疫情後,CEO開始有決心了(笑),這是非常好的契機。」劉揚偉說道。

對於單單一個事業體,員工人數就達10萬的鴻海來說,數位轉型是相當龐大的工程,但劉揚偉表示,鴻海已經攜手知名的顧問公司,開始執行所謂的「富士康1.0」到「富士康3.0」的轉型。

「 如果從整個台灣資源角度來看,台灣唯一擁有的資源就是人 。」劉揚偉以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這次在抗疫期間的表現舉例,他能讓台灣甚至是國際都信服,重點是他的思維。

台灣在過去30~40年創造許多經濟奇蹟,但主要都是以「生產」為主,當環境正在改變,產業思維也要改變。

當中國、東南亞市場早已經不差錢、不差人,只差經驗,資源有限的台灣優勢就在「人材」,特別是在疫情和5G的疊加下,數位轉型、WFH(work from home)⋯⋯成趨勢,善用才能發揮優勢,這是台灣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

圖說: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未來5到10年,鴻海將以「3+3」為方向: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以及5G、AI、半導體三大核心技術(攝影/蔡仁譯)

然而,李詩欽坦言,就電電公會觀察,占會員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離真正走上數位轉型,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如今的局勢下,疫情讓所有人「回不去了」,未來都得往三個方面思考。

首先是「科技和人文融合」,像是台灣靠數據、靠系統解了不少疫情問題,其實裡面有都人性的考量;再來是「工作和生活融合」,疫情過後,可能很難像以前朝九晚五,也很難像Twitter一樣一輩子在家工作,每個人都得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這次疫情讓台灣形象再次登到國際舞台,得知不易。」李詩欽指出,最後一個融合,是「科技和醫療的融合」,在這個時間點推動,台灣或許有機會從「經濟奇蹟」到「防疫奇蹟」,未來再走向「醫療奇蹟」。

台灣產業找活路 MIC所長:關鍵於掌握後疫情時代商機

工商時報/2020-06-01/劉季清

由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主辦的第33屆春季線上研討會《蓄勢》於6/1,同步發布超過40個議題,解構「後疫情時代」產業機會與挑戰,以及2020年10大重點垂直應用領域商機。首場高峰會由MIC詹文男所長邀請三位業界專家,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佳世達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陳其宏,與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深度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所帶來的破壞與創新」議題。

高峰會聚焦產業界最關注的未來議題,包括「供應鏈是否走向在地化與區域化的布局」、「數位轉型」、「臺灣產業接下來如何整合與布局新興產業」與「臺灣企業須做好的準備」等議題,為臺灣產業在後疫情時代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找出關鍵解答與戰略建議。

針對全球供應鏈變化,李詩欽在對談中發表觀點,近年全球供應鏈逐漸從中國大陸移往14個低成本國家的大趨勢不變,供應鏈確實出現在地化趨勢,但李詩欽援引專家觀點,認為因應衝擊,儲備更多庫存與進行臨時性調整,將比加速移動來得更重要與更節省成本。

除此,李詩欽也點出未來10年,臺灣資訊電子上下游企業最重要的一戰是5G,而企業數位轉型的急迫性在後疫情時代將更明顯,當前中小企業最需要先達成數位化上雲端的目標,才能談後續的數位優化,乃至數位轉型。

陳其宏則點出,受到美中貿易戰與疫情衝擊,確實供應鏈朝向分散風險發展,但預估長期仍將回歸以「成本」為核心考量的布局導向。關於未來企業整合,陳其宏認為口罩國家隊合作是很好的案例,臺灣仍有許多「隱形冠軍」需要更有效被串連,未來如何組聯盟甚至大平台化,讓資源運用有效且不重複浪費,將是臺灣產業是否能在後疫情時代,有國際競爭力的致勝關鍵。

關於給臺灣企業的「超前佈署」建議,劉揚偉則認同,打群體戰是未來不可避免的策略,過去幾十年以生產為主的思維,隨著環境改變已發生轉變,下一役在於臺灣如何善用最重要的競爭資源「人才」,隨著全球疫情帶動各種遠端相關趨勢,未來地域與空間因素將更不受限制,應開始思考如何以人才結合技術,透過不同商業模式輸出至全球。

詹文男最後總結,疫情終會過去,關鍵在於是否能從中擷取經驗,並掌握後疫情時代系列商機,透過臺灣人才與產業經驗的既有優勢,共同為提升臺灣產業競爭力努力。

曾是面板業最年輕總座 陳來助將回科技業出任神盾獨董

經濟日報/2020-06-01/記者李珣瑛

天來創新生活董事長陳來助,曾經是科技業的天之驕子,離開友達總經理暨執行長後,轉換跑道先後投入食品業、如今跨足大健康產業的擘劃與經營。最近,則是出現在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宣告他將再回歸高科技產業。

五年級前段班的陳來助,當年是面板產業最年輕的總經理,掌管年營收約5,000億及全球萬員工的友達光電公司。不料一場反托辣斯的官司,讓他意外滯美長達二年,雖然最後獲判無罪,但人生從此大轉彎,也讓陳來助離開了最熟悉的科技產業。

50歳之後的陳來助,跨界轉行到食品業,藉過去在科技界累積的經驗,在執行長任內將「微熱山丘」發展成具代表性國際甜點品牌。隨後又創立天來創新集團,開始投入大健康產業的經營。

從科技業跨入食品業,陳來助分析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科技廠製造業思考的是:把100元的東西降低成本到1元。但是在加入微熱山丘後,賣鳳梨酥卻是要把1塊錢的東西,往上加到100元,思考邏輯完全相反。

陳來助曾經被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列為最想挖角的面板經營人才,足見對他專業能力的肯定。在經歷人生的二度大轉彎之後,陳來助更樂於和青年學生分享自己正向思考、主動把握機會的心路歷程。他強調:「不要怕改變,因為世事隨時在變化;不要怕找不到路,因為路永遠在變。」期許青年們要勇於投資未來。

陳來助向青年學子自我介紹時,常會說:「我的名字叫『來助』,一路上都有貴人相助,我也自助。」也就是在自助與他助之下,使得陳來助2018年成立「二代大學」,擔任首任校長,展開協助企業二代快速接班的養成教育。

他指出,1980年代,第一代企業家打造台灣製造、全球消費的經濟奇蹟;2010年起則是中國製造、全球消費;如今美中貿易新冷戰、全球價值鏈改變,全球數位轉性加速進行,凸顯企業二代接班問題的迫切性。

二代大學校長牽線 6企業組防疫國家隊

自由時報/2020-06-01/記者吳佳穎

圖說:在產線建置前,列特博儀器都是工程師手工組裝(記者吳佳穎攝)

疫情爆發後各國檢驗需求大增,列特博國外訂單跟著暴增超過5倍,但列特博儀器都是工程師手工組裝,連PCB(印刷電路板)上數百個元件都是靠手工焊製,月產能僅個位數,連夜趕工也無法滿足訂單需求,戴極昇因此多次缺席中小企業總會的「二代大學」課程,引來二代大學校長陳來助關心。

在了解列特博產能困境後,陳來助出面牽線,安口食品機械總經理歐陽志成利用自身多年來自動化、智慧製造經驗,挪出部份產能,協助列特博建置自動化產線;並找來4位二代大學成員,包括苗成企業、新呈工業、創維塑膠、豐藝電子,貢獻自家公司所長,讓列特博產能在2個月時間裡增加到30台,未來預計每月產能上看50~100台。

預計每月產能上看100台

戴極昇說,過去列特博專注於產品開發,儘管在檢測儀器得到許多期刊肯定,但製造端仍是以最傳統的手工方式進行,這次合作為公司打開製造端的「橫向視野」;例如與安口合作建置產線過程,讓列特博一改過去工程師憑經驗組裝的工作方式,透過建置數位化SOP(標準化流程),將製作流程詳細量化,有效提升產能,並可確保產品品質。

四家二代大學企業也分別認領儀器中的關鍵零組件,協助優化快篩機設備。苗成企業協助優化儀器溫控系統,確保篩檢穩定度;新呈工業則擴充自家產能,以供應快篩設備所需的線材;創維塑膠協助從50種塑膠材質中,找出最適合的材料,製造放置檢體的關鍵膜管;豐藝電子將原先工程師手工焊製的印刷電路板,轉為自動化生產,為儀器量產省下不少人工。

台灣不再邊緣!

外銀圈十年來最受矚目升遷案,花旗「拚命三娘」要為台灣人才開路

天下雜誌/2020-05-27/陳一姍

圖說:花旗亞太區企金總裁張聖心,迄今辦公室電話還是自己接,不愛麻煩秘書;週末不用司機,常常搭公車、捷運跑來跑去

5月花旗銀行宣布,任命台灣區總經理張聖心為亞太區企業金融總裁,轄區包含大陸。這是時隔十年,外銀再度升任台灣人擔任亞太區負責人。她如何打破台灣被邊緣化的命運,打敗16國,從台灣走向區域?

「我的老闆知道,我不會離開台灣。如果你要我搬離台灣的話,我就會請你另請高明,」身高170公分,短短的頭髮,說話飛快,甫上任花旗銀行亞太區企業金融總裁的張聖心接受《天下》專訪,一劈頭就說得直率又坦白。

她是2010年花旗台灣董事長利明献從台灣轉戰大陸後,10年來,外商銀行圈最高階的人事升遷。更特別的是,花旗允許張聖心繼續兼任台灣總經理,尊重她的意願。

「花旗尊重Christie(張聖心英文名),給了蠻多彈性。區域的工作都可以做電話會議,駐點在哪裡已沒那麼重要,」中信銀行董事長利明献觀察外商的轉變。

讓人有點傷感的恭賀

消息一發布,張聖心辦公室變成一片花海,親朋好友、客戶、甚至競爭同業的恭賀簡訊、電話不斷,「坦白講,我有一點點驚訝,我知道大家會為我高興,但我也感到有點sad(難過)。」

因為,張聖心體悟到,不論是同仁、客戶、同業的高興,背後共同點是:你是一個台灣人,走進一個不小的跨國銀行,而且還走到一個區域很重要的位置。「給我的感覺是,台灣好像很被壓抑、很自卑、很沒有自信,今天好像有一個事被大家看到,大家覺得好高興,」她說。

前同事,台泥總經理李鐘培的恭賀簡訊寫著「讓我們一起為下一代努力」。不只李鐘培,類似的簡訊很多,「我覺得自己扛著這個事,要把這個路走好,因為我工作背後是很多台灣人的驕傲,」她說。

不過,在花旗待了31年,張聖心從來就不覺得台灣不如人。

花旗公務員做了31年,還是充滿熱情

1989年,張聖心錄取花旗儲備幹部(MA),成為15分之一的幸運兒,同期是現任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郭明鑑。

跟領導能力外露、成名甚早的郭明鑑相比,張聖心說,自己應該只是中段班,「說中段班可能還客氣了,搞不好是中後段。」3年前退休的前花旗台灣董事長管國霖,還比張聖心晚4年進花旗。

但喜歡交朋友的張聖心,在企業金融業務中,找到了自己的熱情。她發現,用銀行幫台灣企業長大,從台灣走向國際化,能夠出國去打仗,「對這件事我很有使命感。」

迄今辦公室電話還是自己接,不愛麻煩秘書。週末不用司機,常常搭公車、捷運跑來跑去,有回在公車上,還被緊急要求開電話會議,只得下車。張聖心從宏碁、鴻海還是小企業時,就開始服務。她到現在都還記得,2000年,花旗到深圳鴻海去做信評,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親自開著高爾夫球車,載著她和一行人在廠區裡轉來轉去。鴻海現在是花旗40個國家的客戶。

儘管說不清楚,但張聖心的台灣自覺來自於潛移默化。她還記得,當時的主管陳聖德派她到美國,參與花旗台灣儲訓幹部召募。臨出發前,她被陳聖德叫到辦公室問,「你代表花旗台灣,要如何讓來參加面試的年輕人有收穫?」這個問題把張聖心考倒了,她原本覺得,自己是去面試人、挑人的考官,壓根沒想到其他。

當年的同期不是跳槽、就是退休,偶爾有人開張聖心玩笑,怎麼在一個地方做這麼久。

她會充滿自信地自我解嘲,「對!我是花旗銀行公務員。我企金做到現在還是充滿passion(熱情),」她指指雙臂,「你看,我袖子都捲在這裡。我個人對於只是做管理,沒有那麼大興趣。我是個捲起袖子做事情的人,我的袖子捲起來,都是為了台灣企業。」

捲起袖子的拚命三娘

利明献形容,在花旗能待31年的銀行家很少,願意留在第一線,扛業績壓力的更少,「她是拚命三娘,心直口快,手腳也快,追生意追得很勤。」

張聖心自剖,自己個性的特質,就是韌性。「我絕對不是一開始跑得很快的,但我是鐵杵磨成繡花針的風格,我不會中斷,這樣就能走得比較久一點,」她說,而當初,她覺得自己喜歡企業金融,而且可以做得好,在這條路上把雪球滾到最大。

圖說:比起管理,張聖心更愛服務第一線客戶,連和紐約總部開會時,都心繫要把市場訊息分享給哪個台灣客戶

張聖心雖然當上花旗台灣總經理多年,但她認為企金不用做廣告,所以幾乎是媒體絕緣體。花旗台灣董事長出缺,她也拒絕擔任候選人。但擔任花旗總經理期間,在亞太地區16個市場,台灣花旗獲利始終坐穩亞洲前5名。台灣企業客戶在全球管理報表的成績(management book)在亞洲維持第2,去年成長率甚至有雙位數。

「團隊都非常清楚我的性格,我做的生意一定要在亞洲排名很前面,不然,台灣不會被看見,」張聖心直陳自己的策略,如果沒辦法競爭,她寧可不做。

她認為,任何一個產品或生意,如果不能在該領域拿下前幾名,就沒有錢賺,因為只能殺價競爭。要能拿下前幾名,就要想清楚自己有什麼獨特優勢,然後把這些優勢發揮到極致,提供客戶價值。

譬如,花旗的收費並不便宜,但花旗近百個分行的全球網絡,難以取代。所以張聖心在企金業務永遠賣的是平台與品牌,「大企業也沒有美國時間用那麼多銀行。」

花旗也是在台投資銀行中,唯一有商業銀行的。反之,也是在台灣商業銀行中,唯一有投行的。當國際投行紛紛以台灣市場太小、縮編在地人力時,花旗卻有企金助攻投行生意。一旦客戶有新策略,在市場最久的張聖心也一定知道。「銀行家就是要做一個likable person(討人喜歡的人),客戶有想法的時候,就會想要告訴你,」她一直記得這句前輩的教誨。

過去幾年,從潤泰集團買南山人壽,賣大陸大潤發股權給阿里巴巴,中嘉出售案,到國巨近期的國際併購,台泥與土耳其OYAK集團合資,進軍土耳其、葡萄牙、非洲等市場,花旗都擔任財務顧問。

張聖心認為,只要能做出成績,國際升遷機會雖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事實上,過去10年,張聖心拒絕過幾次調動。「現在的我會想要多做一些我喜歡做的事情,」她說,她最愛的不是管理。這次,她之所以答應升遷,是因為花旗重新設計職位。張聖心不用負責每日營運,而是以參與紐約總部與亞洲執行業務委員會的方法,在策略上指導花旗亞太企金的佈局。她最喜歡的第一線業務,服務台灣企業還能繼續。

5月4日正式上任,張聖心常常白天跟台灣、亞太區開會,下了班,又得跟剛上班的紐約總部開會,每天工時遠遠超過14小時。雖然很累,但「視角開得很大,」她分享。坐在會議上,她常想的還是這些市場訊息要分享給哪個台灣客戶。

「我希望在花旗的平台上,能夠把這個平台打開,用我自己的力量做給大家看。我們台灣人只要你願意,其實大家都有機會,」她說,作為10年來最受矚目的外銀圈升遷案,張聖心繼續捲起袖子,為台灣人才開路。


張聖心

現職:花旗亞太區企業金融總裁暨花旗(台灣)銀行總經理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MBA、政大銀行系(現為金融系)
經歷:花旗儲訓幹部(MA)、花旗銀行企業金融處處長、花旗(台灣)銀行企金事業群副總經理、花旗(台灣)銀行總經理

取代香港變亞洲金融中心?金管會:不以這為目標

聯合報/2020-05-29/記者賴于榛

各界關注香港近日情勢,在野黨也詢問我國是否有機會取代香港變亞洲金融中心。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表示,我國會逐步參考其他國家、地區金融市場發展優點,加速金融改革,但不會以取代其他國家、地區作為目標,而是立足台灣、胸懷亞洲與全世界,主要是改革我國金融市場,提升金融力。

行政院長蘇貞昌及內閣團隊今赴立法院施政報告並備質詢。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詢問,我國能否取代香港金融地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蘇貞昌表示,我國確實一直想,但確實條件沒有那麼好,不過現在香港情勢比我國糟糕,人才、資金外逃,此時也是個機會,因此昨召集相關部會首長討論,希望能吸引香港高階管理人才、資金到台灣來。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指出,基本上台灣金融環境非常穩定,外資投資非常重視股票市場,我國金融市場有流動性,外資也充裕,這是國際企業重視的。

黃天牧則說,今年第四季,金管會將有兩項重要方案,第一是高資產客戶的理財方案,以及國際金融資金需求的境內企業,可以在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開戶,藉以讓金融機構可以吸引境外資金、高資產客戶來發展業務,這兩項方案都跟央行協商過,也會在蘇貞昌指示下加速推動。

黃天牧還說,加速金融改革部分,我國會逐步參考其他國家、地區的金融市場發展優點加速改革,但不會以取代其他國家、地區作為目標,而是立足台灣、胸懷亞洲與全世界,重點是改革金融市場、提升金融力。

拚綠色金融2.0 金管會四路並進

工商時報/2020-06-01/魏喬怡

金管會從2017年起開始力拚綠色金融行動方案1.0,成果豐碩,2020年決定再升級。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上任後宣布將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分為短、中、長期目標,四大方向包括強化上市櫃ESG資訊品質揭露、數量;善用金融機構影響力、投入綠色產業發展;綠債範圍往ESG涵蓋面發展;要金融業因應相關風險、掌握商機。

金管會指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1.0」在2017年11月6日行政院核定以來,三年來成效顯著,包括銀行採用自願性國際赤道原則的從兩家增加到六家,綠能科技產業放款也大幅成長,截至2020年2月底,國銀對綠能科技放款逾1.1兆元,較實施獎勵方案前增加1,900億元。

至於綠色債債券方面,截至2020年5月8日止,發行41檔共1,111億元,發行人含括國營事業、國銀、外銀、國內民營實體產業、國外實體產業公司(離岸風電)多元化發展。

金管會指出,因應氣候變遷、國際永續發展趨勢,金管會將參考國際發展、業者意見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就短期目標來說,以提升資訊透明度,促進綠色金融市場有效運作為重點,包括強化上市櫃公司ESG資訊揭露品質、數量,不是只求有就好,而是同時重品質;二是善用金融機構影響力,引導資金投入綠色、永續產業;三是綠色債券資金運用範圍往ESG涵蓋面發展。

金管會指出,就中長期目標而言,則是引導市場因應氣候變遷的潛在風險與商機,要求金融機構要因應相關風險、掌握商機,透過金融機制引導企業、投資人重視ESG議題,採行相關氣候變遷風險管理措施,協助金融機構進行氣候變遷的情境分析、相關壓力測試等等,也就是要求金融業進行風險評估、資產訂價,讓金融業能夠將氣候變遷風險,合理反應在各項金融的投資決策上面。

信託2.0 金管會推跨業結盟

工商時報/2020-06-01/魏喬怡

圖說: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6日舉行新任記者會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對信託業有特殊情感,上任後宣示將推動「信託業務2.0」,也就是跳脫金錢信託時代、進入跨產業的全方位信託。主要有三大項,一是力推跨產業信託,成立跨產業結盟委員會;二是因應高齡化少子化,打造友善住宅,推動在地安養;三是資產管理、保障各族群的經濟安全。

黃天牧指出,信託業發展20年至今成長得很好,但信託商品大多數集中在銀行通路的「金錢信託」,但實際上信託應有普惠、包容性質,可照顧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像921大地震時就有遺孤信託、針對高齡人可有安養信託,未來針對信託業發展要有完整方案,有多元化商品,還要有人才、教育,讓民眾知道信託與他們生活關連性,落實普惠金融。

銀行局長邱淑貞指出,「信託業務2.0」就是從現在的「金錢信託」進入跨產業結盟的「全方位信託」,2000年時我國的金錢信託規模為4,560億元,到2019年達9.6兆元受託金額,但太過集中金錢信託,使信託業本來依各受託人客制化信託沒有發展很好。未來有三大方向,透過異業結盟可建構多元化服務信託生態圈,滿足除了金錢需求,還可做「食衣住行育樂」全方位信託。

第一是發展跨產業結盟,打造友善住宅、推動在地化、符合高齡化少子化來臨的安養。邱淑貞指出,現在銀行有做融資、地上權信託、不動產信託、不動產開發信託,未來可結合都市更新或利用公有閒置土地開發安養住宅、日照中心,達成安養需求。

二是協助資產管理,保障經濟安全。透過預收款項、結合以房養老給付,或各種保險金給付成立受託者生活照顧各方面支用需求信託,達成各年齡層老幼少資產管理、經濟安全功能。

三是跨產業結盟,邱淑貞指出,這是未來要大力推動的,信託公會將成立跨產業結盟委員會提供橋樑,篩選可與金融業合作的業者來進行跨業合作,提供一站式高品質服務,人身照顧、生活育樂結合,人才培訓也很重要,信託公會會有課程、考照方式,讓信託有全方位需求人才建構。

 台灣M&A與PE要聞

震撼!家樂福即起併購頂好超市、JASONS Market Place

疫情導致許多行業產生巨變,與民生消費有緊密關聯的量販通路版圖也將有大變動。《詳全文》

劉揚偉新布局!鴻海與凌華合資機器人公司,拍板關鍵在5年前的一場併購

看好自主機器人未來前景,鴻海宣佈與工業電腦廠商凌華合資機器人公司,由鴻海持股51%凌華49%方式,藉以開發自主機器人在各應用領域價值。《詳全文》

台達電買下Trihedral 工業自動化併購 海外插旗成功

台達電於昨天宣布,旗下百分百持有的子公司Delta Electronics(Netherlands)B.V.與加拿大SCADA圖控與工業物聯網軟體業者Trihedral簽訂合約,以約加幣四千五百萬元(約台幣九點六五億元)價格,收購Trihedral全部股權。此項收購案是台達電在海外進行工業自動化相關併購的首例。《詳全文》

大聯大半年內二度公開收購,砸6.54億元瞄準物流大咖台驊投控

IC通路龍頭大聯大28日宣佈公開收購物流上市公司台驊國際投資控股(簡稱台驊)普通股5%~20%,收購價格為28元,溢價16%,這是大聯大今年第二度出手公開收購,這次行動為 「合意收購」,大聯大指出,雙方均期望將現有核心供應鏈業務從各自原有領域再向外延伸。《詳全文》

跨國併購 老LCD廠華麗轉身

成立於1992年的元太是台灣TFT LCD面板廠先驅之一,經過了多次的轉型和併購,包括買下飛利浦電子紙部門、韓國面板廠Hydis、美國E Ink、以及電子紙供應商達意,形成了今天的「E Ink元太」,並且從LCD面板轉為專注於電子紙顯示器,而且不只製造、還成為台灣少數可以收權利金的面板公司,算是相當特別的案例。《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3英國併購O2案上訴得直 長和:歡迎裁決 斥歐盟取向妨礙業界整合

2016年歐盟委員會否決長和(001)以92.5億英鎊收購的3英國和O2英國合併案,今日歐盟普通法院裁定長和上訴得直。長和於上訴中指出,歐盟委員會審理該合併以及其他歐洲電訊商等合併的取向是以錯誤的成見作導引,以為每個歐盟成員國需要至少4家流動網絡營運商才可維持市場競爭。《詳全文》

傳福斯汽車集團加碼電動車業務,收購中國江淮集團 50% 股權

據路透社報導,德國汽車公司福斯(Volkswagen,VW)正與中國汽車公司江淮集團談判,雙方接近達成收購協議, 福斯將以 35 億人民幣收購江淮集團 50% 股權,後者旗下的江淮汽車與福斯在電動車領域有長期合作關係,這筆交易也有可能創下中國電動車市場的購併金額紀錄。《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