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看到完整訊息,請點選此處查看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台灣M&A與PE要聞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世界M&A與PE要聞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黃日燦榮譽理事長專欄
 
相關連結
 

網址:
www.mapect.com

聯絡我們:
service@mapect.com

訂閱/取消電子報

最新消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11/13 MAPECT〈2019年度會員大會暨午宴演講〉

親愛的會員,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成立已屆滿十年,感謝您對 MAPECT 長期以來的支持及肯定。本年度會員大會將合併舉辦午宴演講,請您千萬不要錯過 MAPECT 大家族的年度團圓午宴。

我們預定於 2019 年 11 月 13 日(三)下午12:00~14:00 假台北花園大酒店 2 樓薔薇廳召開〈 2019 年度會員大會暨午宴演講〉,並由盧明光理事長擔任專題演講人,分享近期台灣併購市場趨勢與併購實例解析,敬邀各位會員踴躍出席參加。

大會當日議程請見如下,敬請於 11 月 6 日(星期三)18:00 前填妥「出席回函」並回傳至秘書處高如菁小姐(Jamie Kao/02-2325-8186 ext.11/jamie@mapect.com),如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與我們連絡,謝謝。

備註:會員大會僅可由會員代表本人出席,如當天不克出席,可委託其他會員代表代理出席,出席「委託書」請見附件檔案

《附件下載》MAPECT - 2019會員大會出席回函及委託書

12/4 AVCJ〈2019 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台灣論壇〉MAPECT會員報名享85折優惠!

亞洲創投雜誌集團(Asian Venture Capital Journal,簡稱AVCJ)將於2019年12月4日(星期三) 上午8:15-17:15假香格里拉台北國際遠東大飯店 2 樓香格里拉宴會廳舉行「2019 亞洲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台灣論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也為此次論壇的支持機構。

國際私募股權投資焦點再次轉向台灣。美中貿易的緊張局勢給全球供應鏈和資本流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台灣擁有領先的科技製造實力、世界一流的人才資源和切合實際估值且經營有方的當地企業。憑藉這些優勢,台灣正重獲當地和國際投資人的關注。此次論壇將聚焦在台灣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中小型企業投資市場、生技醫療產業、創新產業與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投資挑戰與機會,會中邀請亞太地區知名私募股權基金代表、投資代表及企業代表同台討論對台投資趨勢。論壇內容精彩可期,歡迎各位會員踴躍報名。

11月1日(週五)前完成報名,享有200美元優惠 (MAPECT會員優惠碼訂票: AVCJTW2019_MAPECT),敬請對私募股權投資有興趣的會員踴躍登記參與。參會報名請至網上登記,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book@avcj.com;或您亦可致電:AVCJ 陳秋萍小姐:+852-2158-9755 洽詢。


|2019 亞洲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台灣論壇|

12月4日AVCJ台灣論壇:公佈重量級演講嘉賓

AVCJ很高興地公佈本屆AVCJ台灣論壇的演講嘉賓陣容,今次活動將於12月4日在台北隆重舉行。
 此年度活動邀請到重量級講者包括中華民國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美伶以及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她們將會和國際及本地的資深GP、LP和業內專家組成最強的講者陣容。

已確定的部分演講嘉賓包括:

踏入第7年,AVCJ台灣論壇將雲集300多位私募股權投資者及創業投資家,機構投資者,監管部門人員和企業高管,在台北進行一天具有影響力的探討,交流和交易談判。

 

【議程下載】2019亞洲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台灣論壇議程

【報名費用】

  • 原價 1,095 美元,11月1日(週五)前完成報名,享有200美元優惠 (MAPECT會員優惠碼訂票: AVCJTW2019_MAPECT)
  • 11月1日後,凡 MAPECT 會員,於報名表中標注 AVCJTW2019_MAPEC可享有原價之 85 折優惠!

【報名方式】以下三種報名方式供您選擇。

  • 立即上網註冊: 請按此登記
  • 發送電子郵件至:book@avcj.com
  • 洽詢陳秋萍小姐(電話:+852-2158-9755)

【其他說明】可獲得6.5個持續專業進修學分(CPD)

2019年度〈台灣併購金鑫獎〉得獎名單持續公佈!

台灣最具權威的併購獎項「台灣併購金鑫獎」,2019 年度主要得獎名單已於 10 月 17 日揭曉,卓越成就獎也將在 11 月 7 日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召開常務理監事會議提名及評選後出爐。

「台灣併購金鑫獎」自 2011 年起,每年舉辦評選活動,評審委員皆為國內最資深的併購專業人士。歷年來得獎案例皆創下國內企業併購的里程碑。本屆計有 156 件併購案例競逐各類獎項,競爭相當激烈。經初選委員會依據架構、影響力及創造附加價值等指標,篩選出入圍案例後,交由決選委員會進行最後決選。

本年度得獎名單中,國內知名老字號石化大廠李長榮化工攜手國際私募股權基金 KKR 一案,除了創下近年來國內塑化業最大併購交易金額紀錄,同時也是國際私募股權基金重返台灣市場的首件成功案例,一舉拿下「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最佳影響力併購獎」兩項大獎。

食品龍頭企業統一集團透過併購韓國熊津食品,成功插旗東北亞食品市場,並藉此完整集團在亞太地區食品版圖佈局,也深受評審團肯定,順利取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及「最佳跨國併購獎」殊榮。

另外,福盈科結盟中華開發資本國際旗下首檔區域型私募股權基金──亞洲基金一案,為本屆另一起塑化業者引入策略性投資人的代表案例。此案係為本土私募股權業者所管理的國際基金所進行的 Leverage buyout,且因具備協助台灣中小型企業完成傳承接班及進行企業轉型等指標意義,獲得評審團一致青睞,成功摘下「最佳創意併購獎」。

除了傳統產業表現亮眼,科技製造產業也持續傳出佳績,包括鴻騰精密收購 Belkin國巨集團收購 Pulse,以及世界先進收購 GlobalFoundries Inc. 在新加坡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等案,均因其併購策略展現擴大企業規模與佈局全球市場的企圖心與策略藍圖,分別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表彰。

而「年度海峽併購獎」則因今年度涉及兩岸的併購交易案件較多屬於企業集團內部整併或組織調整,經評選委員討論後,決定不予頒發。

本屆台灣併購金鑫獎入圍決選案例,產業類別分布廣,除了反映出近年來產業生態的快速變化迫使台灣企業不得不正視併購的重要性,也顯示透過產業整合提升技術能力與擴大市場規模,已成為台灣產業在國際競爭壓力下力求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盧明光理事長表示,近兩、三年來台灣科技製造業為因應強大的產業競爭壓力,紛紛加快併購腳步,力求轉型突破,讓台灣併購市場歷經了一波高峰,也帶動了台灣企業為求轉型升級或改變競爭態勢的熱潮。今年度,除了科技業表現持續亮眼,國內傳統產業也因公司轉型需求或接班傳承等壓力,開始尋求外部協助,足見企業藉由併購或策略性引入外部資源來加速轉型升級及企業再造,已是企業長遠經營的核心策略之一。而「台灣併購金鑫獎」的舉辦正是為了讓社會大眾了解併購對企業帶來的正面附加價值,並提供台灣企業相互觀摩學習、切磋成長的契機。他也同時呼籲台灣企業經營者應懷抱「台灣雖小,我心不小」的氣魄,讓國內企業立足台灣,放眼全球,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國際競爭中再創新機。

本屆「台灣併購金鑫獎」的評選案例涵蓋 2018 年 7 月 1 日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期間的併購案。評選過程分為初審選拔及決審評選兩階段,經產學界專業人士組成之評審篩選出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及其他四個獎項(最具影響力併購獎、最佳跨國併購獎、最佳創意併購獎和最佳海峽併購獎);卓越成就獎因獎項屬性特殊,係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召開常務理監事會議提名並遴選長期從事企業併購,並有卓越貢獻或成就之企業及個人。

亞太併購週報:2019/10/26-2019/11/01

Top deals - Geography/Sector

公告日

目標公司

目標公司主要行業

目標公司所處主要地理位置

收購方

收購方所處主要地理位置

賣方

交易價值美元
(百萬)

2019-10-31

百濟神州有限公司 (20.5% 股權變動規模)

生物

技術業

中國

Amgen Inc

美國

 

2,734

2019-10-30

Keihin Corporation

汽車業

日本

Honda Motor Co Ltd

日本

 

1,249

2019-10-31

Roivant Sciences Ltd (10% 股權變動規模)

醫療業:醫藥

瑞士,美國

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 Co Ltd

日本

 

1,000

2019-10-30

Showa Corporation

汽車業

日本

Honda Motor Co Ltd

日本

 

699

2019-10-30

Kraton Corporation (CariFlex business)

化學和材料產業

美國

Daelim Industrial Co Ltd

韓國

Kraton Performance Polymers Inc

530

Source: Mergermarket

   

Notes:

  • Based on announced deals, including/excluding lapsed and withdrawn bids
  • Based on dominant geography of target/target, bidder or seller company being
  • Based on dominant sector of target company being 

Additional notes:

  • Includes all deals valued over USD 5m. Where deal value not disclosed, deal has been entered based on turnover of target exceeding USD 10m
  • Activities excluded from table include property transactions and restructurings where the ultimate shareholders' interests are not changed
  • Data run from 26-Oct 2019 to 01-Nov-2019
  • Data correct as of 04-Nov-2019

免責聲明(Disclaimer)

上述相關資料均由Mergermarket提供,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不擔保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完整性。

黃齊元、王可言專訪: 台灣第二成長曲線是智慧生態圈、產業AI化

Digitimes/2019-10-30/林昭儀

圖說:蔚藍華騰執行長王可言(右)及董事長黃齊元接受 DIGITIMES 專訪,分享對於人工智慧(AI)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數位轉型機會和風險,及企業把握因應策略(李建樑/攝)

用 Google 搜索「數位轉型」這個關鍵字,可以找到 1,300 萬筆相關的內容,搜索「Digital Transformation」更高達 3.39 億筆,可見數位轉型所受到的關注。然而,不少台灣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遭遇不少挫折。面臨人工智慧(AI)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機會和風險,企業該如何把握和因應?以下是 DIGITIMES 採訪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董事長黃齊元和執行長王可言的專訪內容:

問:兩位日前提到台灣即將迎來人工智慧(AI)時代的黃金 10 年,這金礦在哪裡?企業可以如何捕捉這樣的機會?

黃齊元:最近媒體一直在講台積電股價挑戰新台幣 300 元,市值創新高,直逼南韓三星,是台灣之光。台積電雖然不是 AI 公司,但它是因為客戶的 AI 需求而受益,所以是 AI 產業化,但我們看到未來台灣最大的機會,是產業 AI 化,讓 AI 賦能(enable)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讓他們具備 AI 時代的競爭力,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創造新的商業價值。AI 大浪即將打來,我們需要協助中小企業建置未來世代的競爭力,借助數據來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就像是 alesforce 這樣的中型企業,都有辦法跟甲骨文(Oracle)、SAP 那樣的大巨人對打。

王可言:台積電代表的是漸進式創新的極致,它在技術上的成就,讓它在產品上產生價值,但要付的代價也很高,必須一直不斷投資,維持領先。要問的是,這可以維持多久?或許還有 10 年榮景,但產業變化非常快速,且對手有政府金援,而且完全沒有成本觀念來跟你競爭,你就要小心了。

台灣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台積電佔台灣生產總值(GDP)比重那麼高,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佔比98%),面對人工智慧(AI)帶來的產業轉型挑戰,我們是否應該要趕快找第二個成長曲線?但這不是大者恆大的競爭思維,而是要去把很多小公司組合成一個共生共榮的生態圈,以併發出驚人的綜效。這種爆發力,不是靠一家大公司拉自己供應鏈的夥伴,拼命努力就能達到的。

黃齊元:台積電值得學習的,有5點:首先是技術遙遙領先;第二是創新商業模式,把代工做到極致;第三是重視研發;第四是客戶至上;第五是市佔率達到50%(截至2019年Q2),擁有強大議價力。

但是拉回來講,台灣到底還有多少公司可以達到這樣的地步?我們有的是代工思維,不是服務思維、數據思維,也缺乏品牌思維。而台積電並沒有打造新的生態系,只是自己做到極致,不是說這樣不好,但的確是可惜,我們多麼希望台積電做為一個領導者,可以帶起來台灣一些人工智慧(AI)、機器人等等的新創企業。相較之下,鴻海有走到健康生技,三星有把觸角拓展到醫藥和 OLED,甚至是量子電腦。

問: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台灣業者也已經看到必須進行數位轉型,否則將面臨顛覆式創新的嚴重挑戰。您們會建議如何做?

黃齊元:數位轉型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有四大要點:首先是需要「由上到下」,由領導人主導,因為這是一個經營模式的改變和管理模式的思維,不是工程技術的改變。第二,數位轉型不要想「畢其功於一役」,先要有個創新試驗平台來試點,先與主業做切割。第三,多加強與傳統產業的合作,利用技術來增加傳產的經濟價值。第四,要多多支持新創企業。新創企業有思維和能力帶來創新和改變,但沒有資源,但主流市場業者有龐大資源,卻缺乏需要的思維與認知。台灣的大企業要能尊重新創的創新能量,不能是以叫人過去打工的方式在與其合作,反而應該是以投資人的心態,共存共榮。

我們說,數位轉型有兩種對策,一種是「AI 行業化」,一種是「行業 AI 化」,目前電子五哥走的是「AI 行業化」,但未來勢必要走「行業 AI 化」。我們要推動的就是「行業 AI 化」。當我們說「智慧醫療」和「智慧零售」,主體應該是醫療和零售行業的改變,所以是要加強跨領域、跨產業的合作。

王可言:我的看法,首先要先抓好趨勢,看對市場需求,對價值的認知要對,否則策略就錯了。過去從事代工,我們不需要去了解使用者或市場需求,都是一兩家超大型的客戶告訴我們他要什麼。問題是,這些顧客大部分都不賺錢了,台廠生存的空間就更受擠壓。如果想自己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就得摸清楚市場需求,之後才能擬定自己的策略。

第二,要了解創新模式的不同。小公司只能走顛覆式創新,大公司可能顛覆式和漸進式兩種都需要。大公司內部比較難做顛覆式,IBM 就是一個例子,因為 mainframe 太賺錢,他的聲音就比較大,會否決對他有威脅的破壞式創新提案。但這就是執行長的責任,要切分出來各個部門要有不同的成長與創新的目標。顛覆式創新尤其需要借重外界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建立生態圈」。許多大公司只想建立以他們為中心的「生態系」,這也沒問題。但不管是生態圈或生態系,都需要開放式創新,也就是把外部的創新和自己內部的創新一起互補激盪。

另一種做法,叫做「保持一定距離(Arm's length)」的創新,與內部保持距離,目的是為了保護創新,就是剛剛講的切一塊出來做創新試點平台,不讓創新太快遇到阻力。尤其大公司有足夠資源,可以建立平台與外部公司合作,等這個平台成長了,上軌道了,就可以考慮購併,或是做更密切的合作。

借助生態圈來強化自己的體質,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開放式創新的同時,事業模式也要跟著慢慢改變。這難免會遇到人的阻力,或會侵蝕目前的業務,會有頗大的挑戰。但需要一邊創新,一邊改變自己的模式。當新模式成為市場主流,企業的業務樣態如果也隨之更新,就不需擔心創新會把自己搞垮。

但有時候需要跨到新的產業或新的服務來做創新,這就會是大公司經驗不足的地方。轉型遇到挑戰,往往也是因為經驗不足,所以就需要外部顧問來提供協助。

數位轉型的關鍵是,你要如何了解顧客,接著是取得數據,這部分就不是傳統大公司有能力做的。AI 需要的是跨領域、跨產業的資訊,因此必須想辦法透過生態圈的模式,透過夥伴與自己提供服務的能力,從裡面取得數據,並藉此了解市場與顧客的脈動。這不必全靠自己做,也可以靠別人來做這些事情,把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提案(value proposition)弄清楚,並把價值最大化,就有成功的可能。

透過數位轉型和產業 AI 化,台灣有機會從製造出口導向轉為解決方案出口導向,這就更不會受到疆界的限制,像現在中美貿易戰,業者被逼得要花雙倍成本,分別在中美兩個生態圈中布局。現今最成功的公司,是從服務裡面取得很多重要的資訊,而且不斷提升這些資訊的價值,這才是他們成功的原因。因此,台灣必須要跳脫硬體思維,去想服務的價值和數據的價值。在這個智慧驅動的時代裡,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競爭力,很快就會被淘汰掉了。

問:許多廠商,甚至是金融機構,都有心想做數位轉型,但遇到很多困難。您們可以提供的協助和扮演的角色是?

黃齊元:我們扮演的是一個催化劑,新經濟的推手,以及資源整合者,把創意、技術、人才、資金、市場整合起來。台商面對傳承、跨界、產業整合、國際化和新經濟等五大轉型需求,廠商光是賣產品無法幫助到他們順利轉型,必須要有人協助整合各種專業和資源,讓他們有更大的信心推動轉型與改革。

王可言:除了基礎建設即服務(IaaS)這部分難以取代國際大廠外,我們有平台即服務(PaaS)、軟體即服務(SaaS),以及商業流程即服務(Process as a Service)平台的整合,這就像大聯大他們所做的智慧倉儲,優化的就是商業流程。但這要靠夥伴之間資訊的流通和共享,才有辦法做到。

我們的Fusion 360,整合大數據、AI、區塊鏈等技術,透過API管理,整合起來,讓不同的公司可以透過這樣的平台去交換資訊,作跨公司的資訊流通,進行整合,創造新的流程和新的價值。

我們不是只在策略面上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可以即時協助他們。我們搭建的平台,以 API 架構整合各家服務,也就是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這樣的平台最適合做生態圈經濟。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其實很有興趣加入這樣的平台,卻沒有人教他們怎麼做,來最佳化平台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創辦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的原因。

問:但許多人會擔心開放平台會有商業機密流失之虞,如何解決?

王可言:美國中情局的世界概況(CIA Factbook)調查報告是個好例子,他們整理了全球各國的政經資訊,開放在網路上供人免費查閱,而且不斷更新。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情資組織,為什麼要把自己辛苦整理的資料開放出來?我的猜測是,它可以藉著開放出來,取得更多的資料。誰來看這些資料?看了什麼?哪個資訊最常被用和引述?所以它開放部分情資,吸收更多情資,價值就變更大。

沒有 100% 的安全,但現在雲端的資訊安全有好幾層防護,公司可以保留高度機密的資訊,選擇只把一些不敏感的資料開放,與其他夥伴分享。公司的資料如果全部都鎖在保險箱裡,一點用處都沒有。當我和夥伴分享,則整體的成效可以提升,而且拿去跟別人交換的時候,可以取得更多資訊。在30年前,產品驅動世代,關於產品的一切資訊都是我的業務機密,根本不願意分享。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很久了,現在是智慧與資訊驅動的時代,資訊關在家裡就一毛不值,而且駭客入侵事件頻傳,也未必真的安全。

問:台灣如何塑造一個適合 AI 時代的商業環境?

王可言:政府不要管太早、管太多。8 年前有家歐洲的電動車公司想到台灣試點,結果到最後還是因為法規的問題,決定放棄,改去新加坡了。因此台灣的問題,是政府總是站在主流市場領導者的角度,在看創新這件事情。創新還沒開始,就擔心它會顛覆市場。

黃齊元:打造 AI 時代適合的環境,需要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勞動部一起跨部會協調合作,因為他們執掌的政務在 AI 時代都是息息相關。人才需要再訓練,以符合 AI 時代的需求,讓 AI 不是來取代人力,而是去釋出更多空間,讓人類去從事需要協調力、同理心和創造力的工作。所以這會牽涉到各個部會的協調,而我們所從事的四大面向,包括創新顧問、管理顧問、財務顧問和技術顧問,是希望突破產品思維,跨領域把不同的專業、技術、管理、財務的能力結合起來,搭建平台,提供解決方案。我們也會有人才訓練的平台。

王可言:現在台商資金回流,如果沒有被引導投資在下一波產業,反而投資在高汙染產業,或是勞力密集產業,這對台灣是沒有好處的。我們如果能投資在下一波新興智慧產業,將來還可以向海外開放這個平台,吸引國際的人才和資金,協助台灣優質的中小企業智慧轉型,並且整合起來,那麼台灣的經濟才能起飛。

圖說:蔚藍華騰董事長黃齊元,同時也是藍濤亞洲(FCC Partners)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海大學產業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李建樑/攝)

圖說:蔚藍華騰執行長王可言,同時也是台灣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與董事長,曾任資策會副執行長兼雲端所所長、IBM 技術研究院院士與 IBM 全球服務事業轉型研發創新長(李建樑/攝)

黃日燦:創新不能急,企業創投應遵守3個「10」

財訊雙週刊/2019-10-28/涂憶君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認為,企業投入CVC是一個長遠大計,黃日燦建議,應有做到3個「10」的決心。首先,企業應望向「後天」,將眼光放遠至未來「10年以上的發展」,把投入新創列入當務之急。

第2,創投的效益需要長時間才有機會顯現,所以要有「投入最少10年」的打算,接受不確定性和風險,絕不能淺嘗即止,也不能因景氣循環或公司財務波動就貿然停止投資。

第3,不要一次投入太多錢,固定以「研發經費或獲利的10%」投入新創投資,且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當然可隨時視財務狀況調整,但要明確了解這是長期的計畫,才能讓公司有更好的含金量。

盧超群:異質整合 未來半導體還能增值0.7兆美元

自由時報/2019-10-30/記者陳柔蓁

圖說: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記者陳柔蓁/攝)

記憶體IC無晶圓廠鈺創(5351)董事長盧超群今(30)日表示,藉由異質整合,未來半導體還能增值0.7兆美元;而5G+AIOT大匯流的趨勢下,記憶體IC設計角色就像是建築師,而系統廠如廣達(2382)則是智慧城市建構者,政府則是所有專案的發起、整合、執行者,最終讓所有台灣人都幸福地活在智慧城市中。

盧超群今於「科技領航閃耀一甲子-全球科技領袖高峰論壇」發表專題演講,他說目前鈺創能做到讓半導體尺寸如鉛筆尖一樣大,這樣小尺寸的半導體,獲宏達電、臉書採用,放在虛擬實境(VR)頭盔中,讓穿戴者透過鏡頭與感測器,就能掌握全部環境景象、位置資訊、甚至偵測身體動作量測距離和速度,因此射擊遊戲射中目標,是改變生活的全新體驗。

盧超群提到,若以後「把半導體做到跟原子一樣小,就能讓人工智慧向前邁進一大步」,關鍵在「過去的科技沒有過時前,用新方法來整合」,像是用異質垂直整合到奈米系統裡,但不只是晶圓尺寸縮小,還要增加價值,現在已有方法把感測器裝到全身癱瘓者腦中感測腦波,讓機器協助癱瘓者行動。

盧超群分析,過去60年板導體產值只達到0.5兆美元,未來半導體還能增加0.7兆美元,而台灣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的優勢,在於其開放態度與服務到位,「我們從半導體業進入原子技術、顯微系統及應用」,他認為未來的AI,是科技、工程、數學、智能加上人性、藝術的大型整合匯流。

對於未來的大趨勢將顛覆人類生活,盧超群卻說,「我不擔心會有科技革命,因有教育,教育能延續多元智慧整合,5G+AIOT將幫助各國社會經濟發展」。

跨界融合新科技 AI讓智慧無所不在

EE Times Taiwan/2019-11-1/Susan Hong

「雲端產業就像是一架飛機,為了讓飛機(產業)起飛,必須融合作為引擎的 5G、扮演機師的 AI 以及 IoT(願意買單的乘客)等技術......」

人工智慧(AI)即將全面改寫未來生活,並在 5G、物聯網(IoT)以及先進半導體技術加持下擴展多元且無限的智慧應用。在日前由科技部舉辦的「2019 全球科技領袖高峰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的業界領袖均看好串連跨領域的新科技將引爆「智慧無所不在」(Pervasive Intelligence)的新應用商機。

5G 為 AI / IoT 而生

廣達集團(Quanta Computer)董事長林百里在專題演講時以「透過 5G 技術擴展 AI」為題指出「5G 專為 AI 與 IoT 而生」,透過 5G 帶來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超可靠與低延遲通訊(uRLLC)、大規模機器類型通訊(mMTC)等三大關鍵特性,可望推動結合 AI 的 IoT 應用快速擴展。當過去以雲端為主(cloud-centric)的 AI 發展到未來無所不在的 AI(pervasive AI),所有的運算、感測與AI處理都將在裝置端實現最佳化,成為更智慧的裝置。

他預計,由 5G 融合 AI 與 IoT 實現的垂直產業,將在未來 7 年創造 4.3 兆美元的「智慧」商機,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工廠與智慧娛樂等,但這也將對於服務供應商帶來基礎設施、連接性、裝置應用與新商業模式的挑戰。

圖說:由 5G 融合 AI+IoT 實現的智慧產業,將在接下來的 3 年從製造、娛樂與交通開始擴展,並在未來 7 年創造 4.3 兆美元的商機。

例如,針對 5G 雲端基礎設施所需的下一代硬體設計,他指出,在 on-premise 將逐漸朝向小型、低成本且密集的設計,邊緣運算方面更強調低延遲與高速率,局端(CO)著重於分散式、虛擬化,而資料中心則需要可擴展的雲端經濟。

5G+AI+IoT 大融合 推動雲端產業起飛

而在 2017-2037 年這個由 Amazon、Google 與 Facebook、阿里巴巴與騰訊等巨擘帶動的「第三波浪潮」(Wave 3)中,究竟誰將脫穎而出?林百里認為,從 AI、5G、IoT 與雲端(cloud)帶來的新商業模式來看,基於雲端服務模式的公司由於掌握了資料、客戶與數據(資料中心)等優勢,將更有機會在這一波新浪潮中勝出。

他以一張強調雲端、5G、AI與IoT技術「大融合」的飛機圖片來解釋。他說:「雲端產業就像是一架飛機,5G 是啟動飛機的引擎,AI 就像是操控飛行的機師,而 IoT 則是付費搭乘的乘客。為了讓飛機(產業)起飛,業界必須設法讓客戶滿意並掏出錢來買單,才能擴展並成長這一業務。

圖說: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說,雲端產業就像是一架飛機,5G 是啟動飛機的引擎,AI 就像是操控飛行的機師,而 IoT 則是付費搭乘的乘客。為了讓飛機(產業)起飛,必須實現各種技術大融合,才能推動雲端業務成長。

特別是從各種產業應用所需的硬體來看,這個概念對於台灣而言更重要。林百里強調,由於台灣正位於硬體製造的最佳位置,在地業者必須致力於提供從半導體元件到系統的端對端解決方案,才能實現這一願景。

鈺創科技(Etron Technology)董事長盧超群也指出,為了趕搭這一波基於 AI 的新浪潮,台灣除了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也必須結合創投(VC)資源成立更多 AI 新創公司;另一方面,還需要在垂直整合 AI 與半導體方面更積極地投入。

HI 結合 AI 創造無限應用

他說:「AI 如今已經發生在晶片中與系統中。透過異質整合(HI)的先進半導體技術結合 5G / IoT 與 AI,不僅將以智慧方式帶來即時視訊串流、AR / VR、機器人、3D 列印以及穿戴裝置等多元應用,還將創造『Persvasive Intelligence』,催生 AI 與人類協同的人機智慧、創新基因工程、細胞智慧與醫療、人類與環境共生智慧(EI)以及高齡智慧(AGI)等無限應用。」

例如,該公司專為 AI 邊緣裝置打造的最小尺 DRAM —— RPC DRAM。相較於現有的 DRAM 晶片採用 BGA 封裝的尺寸(54BGA-8x8mm 或 96BGA-13xbmm)對於 AI 邊緣裝置而言過大,而 RPC DRAM 儘管採用 25nm 製程技術,但改採用 50 FI-WLCSP(4.7x2mm)封裝,不僅尺寸號稱業界最小,接腳數也更少,可望在未來擴展多元且無限的智慧應用 。

圖說:透過鈺創 RPC DRAM 整合 FPGA 與 AI 打造的小型 3D 視覺視訊相機,預計將在 CES 2020 亮相

他並重申半導體即將迎來「矽4.0」(Silicon 4.0)新時代。他說,半導體產業在 2000 年創造約 2,000 億美元的營收,到了 2018 年約達到 4,800 億美元,這些都是基於「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同質整合,但並不足以支撐半導體產業在未來打造實現 2nm 製程時需要高達 500 億美元的晶圓廠投資。

「如果以每 2 年 1 個新製程世代來計算,預計到了 2026 年當實現 2nm 技術時,摩爾定律將劃下句點。」因此,盧超群提出當半導體產業進展至虛擬化摩爾定律經濟(Virtual Moore’s Law Economy;VME)的矽 4.0 時代時,除了晶片微縮,還必須以矽與非矽材料的異質整合結合功能與價值,才有機會在 2035 年以前創造 1.2 兆美元的半導體產業規模。

圖說:盧超群說,半導體產業花了過去 60 年的時間成長 0.5 兆美元;如今,透過結合矽與非矽材料的異質整合,將在接下來的 15 年另外創造 0.7 兆美元 

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台灣應扮演全球大廠進軍亞洲的樞紐角色

科技新報/2019-11-05/連以婷

圖說: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

二十幾年前,創投曾是台灣產業持續升級的重要觸媒,幫助台灣在半導體與高科技製造站穩世界領先地位,也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但也因為過往的發展太過成功,台灣也錯失 2000 年後的產業轉型機會,這幾年投資數目呈現直線滑落。

為填補早期投資的不足並帶動台灣創投產業走向下一波成長,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與民間企業共同出資組成的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杉投資(Taiwania Capital),目標放在具成長潛力的新創事業或早期企業,投資領域以政府 5+2 重點產業為主。我們在這一期的專刊中訪問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他同時是天使投資人及專業投資管理人,與矽谷、以色列等地的新創有很密切接觸。他將從整個創投大環境的趨勢切入,分享他所看見的台灣新創機會。

台灣新創分享

1. 請您分享台灣近幾年的創投生態?

其實台灣過去的創投產業相當蓬勃發展。大概在 1990 年代一度是全世界第二大活躍的創投市場,僅次於矽谷。但過去十年以來,台灣投資數目呈現直線滑落,不管是投資金額、家數都在減少中,而且普遍都是在 late stage、pre-IPO、甚至 IPO 才投入。

為什麼呢?主要是我們過去在半導體、ICT 產業非常成功,偏向硬體的投資如 PC、notebook 雖然利潤低但還是能賺夠多的錢,2000 年以後產業逐漸轉向軟體、網路,但是我們的投資標的沒有跟上這波產業轉型的腳步。台灣也欠缺發展大型軟體技術的經驗。

而人才是另一個問題。半導體的成功吸引了大量人才進入台積電、聯發科等硬體大廠,投入在軟體研發人才不足,以致於在軟體發展的階段沒有很好的 leader 可以把軟體框架、標準先定義好,讓工程師可以 follow。

整體來說,台灣最缺乏的就是早期新創,early stage 的資金投入,也就是從angel(天使輪)大概到 B-round。這幾年有一些轉變,政府花了很多資源在 angel 投資,不管是科技部、國發會、經濟部都投入很多錢在支持新創。但與其他國家相比,early stage 的投資還是很少,所以台杉的一個使命就是讓自己在 pre-A 到 B 的這一段成為領頭羊的角色,透過台杉投資帶動整個創投產業邁向下一個階段。

2. 除了在 early stage 的缺乏,台灣在國內投資有哪些特點?有哪些你看好的領域?

台灣過去幾年的投資還是在高科技製造業、半導體、IC 上,我相信在這些領域台灣正在創造一個別人無法追上的領先地位,全世界現在很難找到競爭對手。未來是量子運算的世界,仍需要有硬體支撐。如果我們要達到別人做不出來的境界,就要善用我們已經有的強處,吸引其他人成為我們的策略夥伴,這也是台灣的價值所在。

台灣過去的產業投資與發展注重「量大」、「效率高」但同時「利潤低」,因此台灣需要從 efficient base 轉型成 innovative base,例如用軟體、人工智慧不斷去優化或重塑(reinvent)整個製造過程,將製造變成「智」造,最終達到關燈工廠(fully automated)的境界。

除此之外,我們在醫療領域也很強,可以在臨床資料建立或是國際製藥大廠打進亞洲市場中,扮演樞紐(major hub)角色。製藥研發需要龐大的資金,台灣有優秀的研發人才及團隊,未來如果能在製藥上做到相當的程度,也有機會跟國際大廠接軌或被併購

低軌道衛星發展也是台灣未來可以關注的方向,這也是美國近來所做的 6G。台灣的產業技術很成熟,未來天線、通訊技術上都有機會成為美國的合作夥伴。

國際新創動向

3. 全世界的創投以矽谷為指標,而台杉自成立以來就與矽谷有密切連結。目前那邊的新創趨勢與創投動向為何?

現在矽谷的創投很大一部分是投資企業軟體,佔了 8 成以上,硬體的投資已經被壓縮到 10%。另一個很大的轉變是「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CVC)成長快速,三年前就已經超過傳統型的創投,也就是說企業成立的創投所投資的件數及金額,已超過專業創投公司了,包括 Google、Cisco、Intel 都有自己的 Ventures,基金規模也都很大。這些公司藉由投資佔有股份或是併購,很多新產品及新技術不需要自己開發,而是透過投資新創、併購(M&A)帶動母公司成長,成為創新來源。新創公司被 M&A 的比例比上市櫃的數目還多好幾倍。這個趨勢在台灣比較少見。

4. 您剛帶團到以色列考察,請您分享那邊看到的機會

台灣跟以色列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小國,以色列人口是台灣的 1/3、國土面積也比台灣小,四面都是敵人,但我看到很特別的一點是以色列人(猶太人)非常合作,也很注重下一代的培育。這次我們去連結到以色列兩個很重要的地方,一個是JVP(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另一個位於以色列南方沙漠區的重點大學 Ben-Gurion Universityof the Negev(BGU)。這間大學旁邊有很著名的 8200 部隊(Unit 8200),每年從全國高中畢業生挑選最優秀的人才入伍,訓練學生全方位數位作戰能力。

BGU 所在的地方原本沒有人要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認為這塊占以色列國土超過 60% 的沙漠是國家的未來,決定要在此區建立大學,並帶動當地的發展。自 1969 年 BGU 建校以來,如今已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大學,並擁有全球最領先的資訊安全基地。他們的教育制度非常彈性,能與產業與未來趨勢結合,科系、教學都非常靈活,和台灣不同。

而以色列政府在投資新創很願意去嘗試,比如說量子電腦的發展風險很高,但他們願意承擔風險、以培養國家隊的概念把資源集中投入在某個產業中。我們在以色列時被邀請去參訪一家量子運算的新創公司,由類似台灣法人的研發單位花了 15 年的時間開發。很有意思的是,創投先投 10 million USD 給這家公司,以色列政府又給他們 10 million USD 補助,而且是不拿股份的。以色列政府除了看見未來產業發展而投入,更是幫助創投承擔一半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找台灣投資是著眼於我們所擁有但其他國家沒有的硬體與先進製程技術,這在量子運算發展中非常關鍵,雖然他們的資金已充足,但仍然歡迎台杉投資,希望透過台杉串聯台灣強大的產業鏈,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發展更成功。

5. 這一年國際貿易局勢波濤洶湧,有中美貿易戰、日韓貿易戰,台灣該如何善用機會?

中美貿易戰也是科技戰,事實上更是 IP(智慧財產權)戰。台灣是法治國家,我們對 IP 是非常尊重,美國對此也很重視。雖然中國市場很大,但他們如果不尊重IP也不開放市場,對於台灣是一個切入的機會。

從 2018 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資金從矽谷撤出,美國現在不讓中國投資一些較關鍵的技術,除非市場能夠雙邊開放與尊重 IP。此外美國一些尖端技術也不能到中國去,例如 AI、生醫都不開放,這也是台灣一個很好的投資或創業、甚至是建立策略夥伴關係的機會。

美國現在很多頂尖大學也都不接受中國資金,包括史丹佛、柏克萊,也不接受中國學生,這同時也是台灣企業、研究中心的好機會,台灣可以補足這一塊。今年台杉組了一團企業參訪團去美國,參觀幾個頂尖大學實驗室,將前瞻技術介紹給這些 VP 等級的企業家,以此建立關係與創造投資機會。

台杉投資佈局

6. 在投資的過程中,您是否曾遇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創團隊或人才?

我們有投資一家國內的環保氣體偵測公司「創控科技」,這家公司是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打造他們的產品。國內其實沒有人敢投,因為這是屬於長期投資,不可能在一年後就看到可以賺多少錢,至少需要 3、5 年以上。

後來他們打進台積電最先進的製程裡,因為空氣中有害的雜質會影響到製程和良率,需要要隨時監測空氣的品質。他們的產品也可以應用到一般的環境監控中,台杉也協助他們在高雄工業區找到一個實驗場域搜集資料,之後他們也把這些資料整理發表在國際期刊中,進而獲得與美國加州政府合作,幫忙制訂空氣品質標準。我相信他們現在是全球最領先的空氣品質監控的產品,如果之後產品更為成熟,將成為世界的領導者。

7. 知名創投的投資可以代表未來的科技動向,例如台杉與 Bosch 創投最近領投美國 3D 全像投影技術,除此之外這幾年還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投資呢?

我們在新藥的投資也逐漸增加,第一家投資的公司 Frequency Therapeutics 是以細胞再生讓失聰者可以聽到聲音,技術是從哈佛大學出來的、公司也即將在 NASDAQ 上市。這個投資體現台杉對新創投資的使命,希望所有投資的新技術都跟台灣產業有連結甚至是落地。借助生技新藥的投資,將技術引進台灣,也可以在台進行臨床試驗,慢慢培養台灣在製藥上面的技術能力,更成為歐美大廠進軍亞洲市場的樞紐。

除此之外,大數據、雲端運算等讓資料儲存需求大增,不僅強調儲存的空間要大,運算的速度要更快、體積要更小、又可以散熱,如果出現克服這些瓶頸的新技術,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台杉產業新創白皮書】內部創新太慢!台灣企業生存保衛戰仰賴外部創新

2019產業新創投資白皮書/2019-11-05

創新是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動能,以往企業多僅仰賴內部研發創造第二成長曲線;但隨著產品、服務及技術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企業內部創新的腳步趕不上各種破壞性創新及典範轉移的速度,此時就必須考慮藉由外部力量,如投資、併購新創事業或採策略合作模式,維持創新動能。

企業新創投資崛起,突顯外部創新的重要性

從1960年代開始,在反托拉斯法的影響下,美國包括Exxon、3M和DuPont等產業巨擘為了避免事業過度集中壟斷,開始多元投資新創事業;1970至1990年代初期,電腦時代來臨,迫使更多美國企業正視新創投資的重要性,許多企業紛紛透過投資創投(Venture Capital)或成立企業創投(Corporate VC)獲取外部創新的能量。1990年代網路崛起,歐美企業新創投資的金額和件數更是高速成長;21世紀以來,社群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興起,進一步引爆新一波新創投資浪潮,近十年的投資金額更屢創新高。

台灣現正面臨的挑戰,也須仰賴外部創新提供能量。隨著AI、IoT、生技及Blockchain等新興科技發展,新一波科技典範轉移儼然成形,愈來愈多台灣企業感受到內部創新不足以因應外在變化,此時若不積極對外尋求新創投資與合作機會,就有可能在這一波新科技浪潮中遭到淘汰。

圖一:國際企業新創投資發展史

投資作法多元,企業創投造就成長機會

企業對外尋求創新的模式相當多元,可能是直接投資或併購,也可能是投資外部VC,或自行成立企業創投(CVC),要採取何種方式取決於企業本身的目標和主客觀等因素(圖2);也有企業多管齊下,希望能盡量擴大新創投資標的的來源。

即使同一家企業,在不同時空背景下也有不同作法;如Intel Capital一度以策略目標為主,僅專注投資有助母公司本業的新創,2018年卻宣布未來將以財務目標為導向。台灣佳世達科技則是根據自身不同階段的財務狀況,採取新創投資1.0和2.0的分階段轉型模式(個案詳情請見後續文章)。

企業創投(CVC)是目前國際企業普遍採用的新創投資方式之一,透過成立一專責部門/創投公司,投資具有創新潛力的公司,不僅可以彌補內部研發之不足,也能對整體科技趨勢有更全面的了解。長期而言,則有持續為企業創造第二、第三成長曲線的機會。

圖二:不同創新模式適用於不同目標

中美貿易戰預計帶動資金回流,如何引導投資為首要問題

當前全球各種破壞性創新科技風起雲湧,企業若僅仰賴內部創新,恐難因應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為了不在這場生存保衛戰中遭到淘汰,台灣企業恐須積極投資未來,以內外創新並行的方式迎頭趕上,成立CVC或投資外部VC即為企業外部創新的重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貿易戰及2019年8月實施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預期可帶動一波台商資金回流。在境外資金回流條例中,企業直接投資新創或投資創投皆可享稅負優惠(圖3)。如何引導這些資金投資於未來,將攸關台灣經濟和產業的競爭力。

圖三:境外資金匯回條例投資相關規定

助台灣新創接軌國際 科技部邀矽谷業師來台

中央社/2019-11-01/記者吳柏緯

科技部國際科技創業基地(TTA)舉行今年度的培訓課程,邀請3位矽谷新創圈的業師來台交流。科技部將於明年1月帶領80個受訓新創團隊赴美國參加消費性電子展。

由科技部成立的國際科技創業基地(TTA)與多個矽谷知名的新創育成機構,在10月31日到11月1日,共同舉行2019 Boot Camp培訓課程,並邀請Amrit Dhir、Sheel Mohnot與Peter Yu 三位活躍於矽谷新創生態圈的國際業師來台與新創團隊交流。

科技部表示,盼透過業師的訓練與經驗,協助台灣科技新創團隊掌握矽谷新創簡報技巧,以及國際展會行銷互動能力,順利拓展海外市場。

科技部於今年1月率領44家頂尖科技新創團隊,前進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爭取到新台幣55億元的商機。其中,44家科技新創公司中有8家獲得TTA與國際創投共同選出的Innovation Award新創大獎,獲獎數排名全球第2,僅次於法國。

為進一步協助台灣科技新創拓展市場,科技部表示,明年將擴大代表團規模,帶領80家新創團隊參展,而這次的TTA Boot Camp將為具潛力前往CES展會的新創團隊進行客製化輔導。

科技部說明,這次的團隊擅長領域以IoT、智慧醫療、AI、機器人等為主,在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中,除協助團隊調整募資簡報,也將深入檢視營運模式、產品於國際市場的切入點,並讓團隊實地演練,希望有助於未來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並獲得海外創投青睞。

企業OBU開戶 三階段鬆綁

經濟日報/2019-11-05/記者葉憶如

金管會研擬三階段開放境內企業可在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開立帳戶,主委顧立雄昨(4)日在立法院指出,已與央行「有很好的開始」,OBU條例埋有伏筆,第一階段無需修法,就能讓台商資金有正常合法管道回流,有利台商資金大舉遷移返鄉。

顧立雄昨日出席立院財委會備詢時,描述較詳細的政策內容。他表示,開放境內企業可在OBU設立帳戶,分為短、中、長期三階段,短期會先從外幣授信帳戶開始,現行的OBU條例第4條已經允許OBU承作境內外客戶的外幣授信,因此可免修法;先前金管會與央行兩部會對開放修法的糾結,已有解套方法。
開放境內企業在OBU開戶,第二階段擬朝存款帳戶方向,長期目標則類似新加坡的ACU(Asian Currency Units亞洲通貨單位)制度,不限身分,只看幣別,讓企業資金更能自由進出。

在不修法的前提下,現行OBU條例確實包含境內外,由於過去並沒有開放過,因此第一階段要與央行和財政部共同研商。

顧立雄說,短期若開放OBU外幣授信帳戶,企業就不用再繞道免稅天堂如BVI(英屬維京群島)設立紙上公司,扮成假外商回OBU開戶,且現今全球反避稅與反洗錢風潮下,在BVI設置的企業都要有實質交易,企業再繞道,也沒有什麼意義。

顧立雄說,台商的資金由本國銀行管理,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我為什麼要放手讓他(台商)跑到香港、跑去新加坡」,意謂台商無需去其他地方做資金調動,生意讓國銀來做就好,

財委會立委頻頻關切金管會如何吸引資金離港來台,讓台灣躋身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之外的全球第六大金融中心,但若金管會擬定媲美星港財管方案,以及打通境內DBU(央行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外的OBU方案,與央行等財金部會未達共識,內容將「無可期待」,也吸引不了資金。

顧立雄昨天受訪時表示,務實一點來看,台商資金從香港這個全球資金調度中心之一,大幅移回來也不是壞事。至於能否進一步吸引跨國資金,他並沒有太大把握,「至少可以讓台商的錢正大光明回到台灣」。

金管會力拚放寬OBU、DBU資金流動 未來台商資金不用再繞道

鉅亨網/2019-11-05/記者陳蕙綾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表示將爭取開國內企業也可以申請在 OBU 開戶,更有利台商將台灣做為資金調度中心,顧立雄 4 日再表示,放寬 OBU 與 DBU 間資金能互相流動,將分成短、中長期,循序漸進,未來台商資金不用再繞道,可直接將資金交給台灣金融機構打理。

金管會正研擬「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顧立雄表示,現在適逢香港變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將爭取開國內企業也可以申請在 OBU 開戶,台灣過去希望以 OBU 為台商資金調度的中心,但 OBU 只限境外企業申請開戶,目前台商在台灣境內仍有資金流動需求,若放寬國內分行(DBU)與 OBU 間資金能互相流動,也就是說,開放國內企業可直接到 OBU 開戶,將更有利台商將台灣做為資金調度中心。

顧立雄表示,放寬 OBU 與 DBU 間資金能互相流動,商品部分與央行商談已有好的開始,將分成短、中長期,循序漸進,短期會先從「外幣授信帳戶」開始,因現行的國際金融業務條例(OBU 條例)第 4 條就已允許 OBU 承作境內外客戶的外幣授信,可免修法;中長期則會朝向開放「存款帳戶」業務,不限身分,只看幣別,朝類似新加坡的 ACU(亞洲通貨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s)制度研議。

 台灣M&A與PE要聞

M17集團併購MeMe直播 亞洲市占破6成

社交娛樂集團M17集團今天宣布併購由趣加FunPlus投資、主要在亞太區經營直播的MeMe直播,結合雙方資源,M17集團在亞洲直播產業的市占率將突破60%,並加速全球布局及拓展據點。《詳全文》

律師看時事/家族傳承善用私募股權基金

相較於鄰近亞洲國家,私募股權基金在台灣市場的活躍度偏低,但近來業界以及主管機關對於私募股權基金的態度已漸趨開放,由資金回台專法允許透過私募股權基金進行間接投資可見一斑。《詳全文》

科技加劇亞美尼亞脊椎手術需求 新創台灣骨王與鈦隼智慧手術機會大

專注於複雜植牙與整形外科的亞美尼亞葉里溫Avanta創新醫學中心,從2017年開始導入電子病歷系統,未來希望與各國的脊椎等骨科創新手術團隊合作。執行長Artur Harutyunyan說,由於現在太多低頭族,加上上班族姿勢不良,導致民眾的頸椎與脊椎都有損傷或是側彎的狀況,所以中心的下一步創新方向上,希望能導入骨科與頸椎智慧手術。《詳全文》

獨角獸泡沫來襲 私募基金為什麼這麼瞎

一隻隻獨角獸在上市後折翼。被譽為「史上最高估」的新創公司WeWork,在上市後市值下跌83%。私募基金到底為什麼這麼「瞎」?而獨角獸泡沫跟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又有幾分相似呢?。《詳全文》

2019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台灣新創整體估值為24億美元!

美國調查機構Startup Genome於2019年4月發表「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GSER),針對150座城市、超過百萬家新創公司進行大規模調查。《詳全文》

 中國大陸M&A與PE要聞

2019年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融資報告(1-9月)

併購重組是A股上市公司直接融資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自2011年以來,中國A股市場併購重組政策與再融資政策歷經了多次輪回演變,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日益深刻。 《詳全文》

洪磊:併購基金迎機遇 應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2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在第五屆中國併購基金年會上表示,併購基金要致力於專業化投資與長期價值管理,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詳全文》

獨角獸的育成基地 香港躋身亞洲新創搖籃

根據香港當局的統計,2018年全港共有2,625間新創企業,顯示新創企業數量在過去5年呈現146%的高速成長;而強勁的募資能力、顯著的國際能見度,加上新近推出的各項扶持措施,持續將香港推向亞洲新創搖籃之列。《詳全文》

 世界M&A與PE要聞

Google 以 21 億美元買下 Fitbit,正面對決 Apple Watch

Google 於美國時間 11 月 1 日正式對外宣布,將由母公司 Alphbet 併購與著名的穿戴式裝置公司 Fitbit。據了解這個併購案總值達 21 億美元。一般相信併購案是 Google 為了拓展目前由蘋果占穿戴式裝置的市場所採取的積極作為。《詳全文》

歐洲併購建廠熱,中信國際電訊 CPC 海陸纜三路連歐「快、穩、好」

面對全球貿易戰所帶來的動盪,台商供應鏈板塊也隨之變動。根據 KPMG「2019台灣 CEO 前瞻大調查」,歐洲、中亞地區可謂是下一波台灣供應鏈變動之落腳地。《詳全文》

美國政府對抖音併購案展開國安調查

路透社11月1日援引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說,負責審查外國企業在美併購案的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已經對抖音的中國母公司併購美國the Musical.ly產業一案展開國家安全調查,目的是保護美國國家和企業的利益不受傷害,維護美國用戶的隱私權。《詳全文》

以色列新創打造生物反應器,2022 年細胞培養肉低價上市

在眾多人造肉的競爭市場,細胞培養肉愈來愈受到矚目,但至今仍存在技術瓶頸,使得更接近真實肉的細胞培養肉只能在實驗室生產,最近以色列新創公司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 宣布將建造世界第一個用於養殖肉類的生產設施,2022 年可以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將細胞培養肉推向市場。《詳全文》

福斯子公司 VWAT 誕生,要做全世界「最不缺錢」的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排放門」後穩住陣腳的福斯,10 月 30 日宣布加碼自駕車開發,對此,還會專門分拆出新創公司 Volkswagen Autonomy(縮寫 VWAT)。福斯宣稱,VWAT 將成為世上「最不缺錢」的自動駕駛新創公司。據了解,VWAT 計劃 2025 年將自駕租賃車與廂式貨車帶到三大洲。《詳全文》

  資訊中心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Date: 2019-11-04

老總的兩岸手札(227)

<詳全文>

Date: 2019-11-04

創會理事長的話:區域連結(上)

<詳全文>

Date: 2019-11-04

創會理事長的話:區域連結(下)

<詳全文>

 黃日燦榮譽理事長專欄

Date: 2019-11-04

【企業拐點對談】聯強國際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