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最新消息
首頁 > 最新消息 >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 4〉台灣科技法學會劉尚志理事長
最新消息

Date: 2020-07-06
MAPECT〈領導者深度訪談 4〉台灣科技法學會劉尚志理事長

編按:美中衝突加遽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國企業為了降低貿易衝突風險,紛紛加快腳步調整採購策略和重點市場的方向。本年度台灣併購白皮書製作團隊持續走訪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冀盼藉由他們的深度觀點與宏觀格局,為台灣找尋突破困境之方,並讓併購成為台灣企業邁向高階產業及國際舞台的最佳助力。


問:台灣企業希望能透過併購轉型升級,哪些國家與市場值得台灣企業藉此取得技術與資源?

答:台灣廠商通常位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中間加工角色,比較強調在製造技術能力的提升。但近年來,台灣廠商開始往微笑曲線的研發及通路等高附加價值發展,也是台灣企業轉型升級重要的契機。這些研發技術及通路等,都跟專利權、營業秘密、品牌等智慧財權(IP)有關。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當企業併購時,一定要對智財權的取得與運用要有一定的瞭解與策略。

台灣企業對於智財權的認知與管理,多數仍停留在IP是作為科技與市場競爭的法律工具(legal instrument),如果可以思考更高層級的市場創造與交易,IP就會有更大的運作空間,也就是IP應用的商業模式(IP business models)很重要。IP通常是對技術創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保護,IP的商業模式則是策略的創新(strategic innovation),如透過法律授予IP的排他性,由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提昇市佔率,進而作為產業上下游合縱連橫的資產,甚至可以創造新產業等,都是IP作為策略性資產的效益。

我們看到西方企業常利用IP創造優勢,例如飛利浦與日亞化(Nichia)及德國OSRAM進行專利結盟,幾乎壟斷了整個LED下游生產製造產業;Tesla公開專利無償授權,其目的也在爭取電動車充電裝置,透過「規格」利基的掌握,進而擴大市場「規模」。IP並非只是大型跨國企業可以利用的資產,中小型企業,透過自身IP的建立,在市場力量與技術優勢上領先競爭者時,更可連結上下游企業的商業效益,德國的隱形冠軍,台灣的製造業,也多有案例。《詳全文》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