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9-10-21
創會理事長的話:科技顛覆者(上)

澳門證交所
澳門證券交易所傳最新進展,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曉軍13日表示,澳門證交所方案已呈報給大陸中央,希望將澳門證交所打造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那斯達克」,意味著未來大灣區內將會出現三家證券交易所—港交所、深交所及澳門證交所,有望讓更多企業上市。

大陸國務院在今年2月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澳門研究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澳門金融管理局近期也對此展開可行性的研究計劃,希望能夠在當地設立證券交易所。

新浪財經報導,何曉軍出席「第八屆嶺南論壇」活動時表示,廣東省有600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數量只占大陸國家級新興企業的1.8%左右,反映深交所和上交所不能完全滿足計劃上市企業。因此,廣東與澳門制訂了證券交易所方案,希望成為人民幣離岸的「那斯達克」,該方案已呈報給大陸中央政府,未來有望讓更多企業上市。

此外,他還表示,廣州期貨交易所已經在部門徵求意見,估計今年年底之前可能會批准,該交易所將與碳排放相關。

對此,澳門金管局表示,已委託國際顧問公司對此開展可行性研究。僅稱目前相關研究工作正有序進行,未透露更多資訊。考慮到澳門鄰近已有多個成熟的金融中心,澳門須找到具備自身優勢的立足點。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分析,澳門證交所的成立對香港影響有限,因為建立交易所的地位需要很長時間。未來澳門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會令澳門經濟更多元化,讓澳門更容易融入整個大灣區發展。

中泰國際亦分析指出,澳門證交所對港交所、深交所不會形成競爭壓力。因為澳門缺乏金融基礎,與香港和大陸相比差距相對較大。澳門證交所的定位與港交所的定位應該會不同。

中泰國際指出,澳門證交所未來發展股票市場可能定位更多偏向歐洲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來澳門上市融資。如果是大陸企業上市融資,首選應該還是會以香港為主,因為香港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都比澳門大,金融業基礎發展很成熟,股票市場最主要的能力是融資能力,香港擁有更大的吸引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真的把中央惹火了,不僅深圳,連澳門都要成立證交所。

第二、連澳門也積極轉型,之前定位醫療健康。

第三、重點不在於澳門,而在於中央對香港定位重新安排。

第四、香港會慢慢被邊緣化,這是台灣的黃金時刻。

國產實業
國內預拌混凝土龍頭國產實業14日宣布,將福建龍岩水泥廠以人民幣4.08億元(約新台幣17.9億元)出售給福建當地春馳集團,外界解讀國產退出中國大陸水泥生產事業市場;國產表示,回收資金將朝瘦身或建材通路相關事業進行併購發展。

台資西進水泥廠包括台泥、亞泥、信大、國產等,中國水泥協會年初統計,台泥4,067萬噸居第八,亞泥以2,062萬噸第十,但基本上,年產能沒有千萬噸都沒有市場話語權。國產過去在湖南、福建有水泥廠,五年前湖南廠出售80%股權給海螺,僅剩下福建,年產能約250萬公噸,此次出售也宣告國產西進水泥事業布局結束。國產股價已連兩個交易日飆出漲停板。

國產表示,水泥廠在大陸屬於大者恆大的產業,公司不具規模,另外,美中貿易戰讓人民幣持續貶值,今年前九月已提列850萬元的匯兌損失,團隊判斷短期貿易戰恐持續影響匯率,這也是公司積極處理水泥廠的重要原因,時機剛好。處分後,目前國產仍持有漣源海螺水泥20%持股。

該公司還強調,處分後可收回約30億元的資金,除可以作為公司瘦身之用(公司股本138.5億元),內部也正尋求建材通路相關事業進行併購,在台拓展規模。國產估處分利益1,578萬美元(約4.87億元),預計本季入帳;近兩年中國大陸水泥產能集中度高,又實施錯峰生產變相減產保價,讓市場秩序穩定,各水泥廠獲利大好,國產福建廠去年營收約28億元,部門獲利約3億元。

水泥為混凝土上游製程,國產出售福建水泥廠後,目前在大陸市場只剩下蘇州地區預拌混凝土廠,包括吳中、吳江、昆山等,據了解,有法人圈傳出公司正持續評估預拌混凝土廠處分計畫,不過國產強調,蘇州廠因為獲利相當良好,沒有出售的打算,未來聚焦台北港和台灣預拌混凝土的事業。

國產公司近年積極在國內建置「全建材」供應鏈。目前在全省共有28個預拌混凝土廠,另外已宣布在嘉義建新廠,生產具有隔音耐震的成效的輕質隔間白磚(ALC輕質磚),將在明年量產,並由合作夥伴興富發負責銷售。

國產強調,由於出售的水泥廠年營收超過20億元,公司希望在不購地的情況下,併購新的公司拓展事業,補足因為出售而減少的業務,也可加速公司發展腳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產撤出中國大陸投資,是正確的作法,因為只是小咖。

第二、處分後的資金,計畫作為公司瘦身之用,和尋找併購標的,是正確的方式。

第三、國產之前沒有及早處分復興航空,以致全部賠光。

第四、台灣企業大瘦身、大轉型,正要開始。

WeWork
知情人士透露,軟銀集團(SoftBank)已備妥一項融資方案,以化解共享辦公室業者WeWorK迫在眉睫的現金吃緊危機,但這將使WeWork將控制權移交給軟銀,並導致創辦人紐曼更加邊緣化。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軟銀已備妥融資方案,希望透過新股權與債券方式,對WeWork母公司We注資數十億美元,並因此取得WeWork過半股權,但目前仍不清楚軟銀是否會買回所有流通在外股票。
知情人士表示,雖然現在無法得知軟銀的具體投資規模,但軟銀高層認為,We至少須取得30億美元才能撐到明年。

若WeWork與軟銀達成協議,將導致紐曼掌控的投票權大量轉移至軟銀手中,使軟銀在扭轉WeWork頹勢方面扮演更加吃重的角色。

消息人士指出,WeWork與軟銀的交易可能破局,但若該公司無法在11月底前取得新融資,可能面臨數周前從未想過的事情:破產。

WeWork的另一個解決方案是董事會已委任摩根大通(小摩),為其尋找集資數十億美元的辦法,而小摩據稱正密集與投資人開會,商討如何參與投資案。

WeWork發言人則表示,已聘請華爾街一家金融機構安排融資事宜,且大約已有60個融資來源簽署保密協議,並將在未來一周繼續與WeWork及銀行協商。

目前仍不清楚WeWork是否會與軟銀達成協議,或採行銀行貸款案,甚至同時採用這兩個方案。

在母公司We取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計畫、紐曼下台之後,如今WeWork正急著尋找增加融資的方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軟銀投資WeWork,很明顯搞砸了。

第二、我覺得人是關鍵,WeWork的創辦人,看來和先前Uber創辦人一樣糟糕,重點是欠缺公司治理。

第三、WeWork燒錢太兇,居然需要30億美元,才能撐到明年。

第四、從某個角度來看,美國新經濟公司自從今年以來,泡沫已經破了,估值大幅降低。

全球布局
美中最新貿易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實質協議,帶動全球金融市場慶祝行情。不過,經濟部長沈榮津昨天表示,廠商分散市場與生產基地、全球布局已是長期趨勢,台商已在進行調整,「腳步不會放慢」。

沈榮津昨天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並備詢,他表示,美國原本將在十月十五日將二五○○億美元中國大陸輸美貨品關稅從百分之廿五追加到卅,達成初步協議後只是暫不上調關稅,預期台商轉移生產基地、市場全球布局應不會改變,是長期策略。

沈榮津表示,台商生產基地的轉移,以及市場的全球布局已經是長期趨勢,台商將高階製程移回台灣,中低階移往新南向國家。

沈榮津表示,對美中貿易戰未來發展影響,產業首要工作是利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再來就是分散生產基地、市場,做全球布局。政府會在過程中協助,引導資金回台投資,例如解決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問題、協助產業升級轉型。

此外,資誠(Pwc)稅務營運長許祺昌也表示,台商不會停下調整供應鏈腳步,因為不僅美中協議實質並無大進展,業者也早認知,美國積極在去中國化,中國在去美國化,美中分裂為「兩個市場」趨勢已不可逆,且各國也紛紛都在要求外商在地製造,與美中貿易戰效應加乘,促使台商必須進行調整全球供應鏈。

許祺昌說,台商目前雖能兩邊受惠,但實質上仍像在走「平衡索」,台商不少技術授權都來自美國,很難不受到美方壓力。面對外在環境波濤洶湧,台商漸漸產生憂患意識,思考將核心技術移回台灣,但不可諱言的是,台商仍有疑慮,包括五缺問題,自由貿易協定不足及對政策一致性的疑慮,需要政府加把勁。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經濟部長講得很對,全球布局已是長期趨勢。

第二、產業首要工作是利用雲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提升產業競爭力。

第三、台商全球供應鏈未來要不斷調整,這是大工程。

第四、台商要策略聯盟,兼併收購,才能借力使用、掌握時機。

綠能車
南韓總統文在寅15日宣布,將力拚在十年內推動南韓成為全球第一大綠能車製造國、第一個開放自駕車商業營運的國家,並且計劃透過產業聚合、提供政策支援,以及結合公、私領域注資60兆韓元(500億美元)等策略,壯大綠能車與自駕車產業。經濟日報提供

韓國前鋒報報導,文在寅在未來汽車產業全國願景宣告大會演說時強調,南韓在電池、氫能、半導體和IT技術領域擁有領先地位,有機會成為未來汽車的領導國,現在正是放棄以往「快速仿效跟進」策略、轉而追求由領先的先進技術帶動經濟成長的好時機。

他說:「在2030年前,南韓將把新電動車與氫燃料車占新車銷售的比率拉高至33%,並取得全球綠能車市場10%的市占。」相較下,南韓2019年的這個比率為約2.6%。

文在寅指出:「我們將是全世界第一個讓自駕車商業化的國家。迄今,關於自駕車的政策都是基於第3級(自駕等級),我們計劃2030年前讓第4級全自駕車商業化。」他說,韓企未來十年將投資60兆韓元發展未來汽車技術,包括現代汽車將投資41兆韓元。政府也將提撥2.2兆韓元支持民間。

為推廣採用綠能車,南韓政府計劃2030年前為氫燃料車設置660座加氫站,2025年前設立1.5萬座電動車充電站,同時目標讓電動車一次充電後,最大續航里程從目前的400公里提升至600公里,且充電速度加快三倍。

在發展自駕車方面,南韓政府計劃2024年前興建與自駕車上路的重要基礎設施,包括遠距離通訊、精準的地圖、交通控制與道路,還要規劃自動駕駛的制度基礎,像是生產和操作的標準規範、性能認證系統和保險。

南韓還計劃在2025年前讓飛行車商業化,預期飛行車可讓大都會地區的運輸時間減少40%。南韓交通部為達到目標,計劃取得功率馬達等關鍵技術,並發展飛行車專用公路等基礎設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過去30年,完全錯失了汽車產業的生態系。

第二、不僅傳統汽車,連電動車、自駕車和共享汽車的領域,也完全忽略。

第三、中國大陸是亞洲電動車發展最積極的國家。

第四、現在連韓國也急起直追,令人刮目相看,台灣呢?

科技顛覆者
大陸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際知名的會計事務所KPMG發佈「2019年科技顛覆者報告」顯示,蘋果和亞馬遜是最具顛覆性的公司。報告顯示,大陸有6家公司上榜。其中,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排名第三,無人機大廠大疆創新和大陸另一家互聯網巨頭百度也擠進前十。

KPMG近日發佈「2019年科技顛覆者報告」,訪問來自12個國家超過740名科技行業領袖,對全球科技創新進行調查。報告內容顯示,電商平台和社交網路平台仍是最具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其中有27%科技領袖認為,電商平台是未來3年最具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全球電商平台的銷售金額將從2019年的3.5兆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6.5兆美元。

在最具顛覆性的公司榜單中,16%的科技產業領袖認為,蘋果和亞馬遜是最具顛覆性的公司,緊接著是阿里巴巴(15%)。其他上榜的大陸公司還包括:大疆創新(7%)、百度(4%)、騰訊(3%)、滴滴(2%)和小米(2%)。

KPMG也特別調查全球最具科技創新遠見的人物,並分別採訪了全球科技領導者和千禧年代年輕人。有趣的是,在科技高管眼中,他們認為是谷歌CEO皮查伊(Sundar Pichai)、特斯拉CEO穆斯克(Elon Musk)以及阿里創辦人馬雲是最具創新遠見的人物。

而在千禧年代的年輕人眼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穆斯克、馬雲以及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排名第九,小米董事長雷軍和軟銀創辦人孫正義並列第十。此外,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佈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大陸目前是全球拉動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區塊鏈等「深科技」領域投資增長的火車頭。

從2015年到2018年,中美兩國佔全球深科技企業私人投資的81%,大陸在2018年對創新科技領域的投資金額將近328億美元,投資額保持年均80%以上的高增長趨勢。此外,過去20年大陸的研發支出飆漲大約400%,如今已經超過每年4,000億美元,接近歐洲和美國的水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新經濟法令很難包容「顛覆者」,管制過嚴。

第二、新經濟的精神是「革命式」,而非「漸進式」。

第三、亞馬遜絕對是顛覆型代表的新經濟企業。

第四、顛覆不一定要靠技術,商業模式也是一種方式。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