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理事長專欄 > 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9-10-28
創會理事長的話:印度製造(下)

印度製造
鴻海印度布局再跨一步,在當地組裝的iPhone XR已經開始出貨,主打印度內銷市場。據了解,鴻海印度iPhone XR年產能達300萬支,藉此為為明年主打新興市場、更平價的iPhone SE2在非中國大陸生產暖身。

鴻海過往都在中國大陸組裝iPhone,此次正式在印度啟動iPhone XR,顯示鴻海分散iPhone製造據點的布局,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果,未來也將能持續降低美中貿易戰不確定性的影響。

對於相關訊息,鴻海集團昨日表示,該集團不評論任何有關既有及潛在客戶、產品、供應鏈夥伴的傳言。

國外科技網站9To5Mac引述華爾街日報記者柏尼爾在推特上發表的圖片指出,在一款iPhone XR包裝盒背面寫著產品由蘋果加州設計、印度組裝等描述。

印度當地消息則提到,蘋果已在印度開始銷售印度組裝的iPhone XR,相關印度組裝機種在當地電子零售商店販售,64GB版本機種價格約4.99萬印度盧比(約新台幣2.15萬元)。在印度組裝能避免印度對相關機種的高額關稅,同時也符合當地採購零組件的比率。

在iPhone XR機種由鴻海印度製造並於當地展開銷售後,市場預期,隨著發展成熟,未來當地將能組裝iPhone 11系列等最新機種並於印度銷售。在此之前,蘋果在印度是透過緯創生產舊款手機,如iPhone 6s和iPhone 7。

另外,據了解,鴻海集團從2015年加速布局印度製造以來,已於2017至2018年在新孟買的據點試產手機,當時生產規畫主要是先以非蘋機種當地銷售為主。隨後開始在欽奈廠區以外的據點試產蘋果舊機種,今年是首度在印度廠生產較新款iPhone,初期月產能外傳約25萬支、年產能約300萬支,隨時可因需求調整產能。

印度媒體則提到,蘋果公司希望運用印度做為出口的選項之一,減輕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拉鋸的貿易戰的影響,先前印度總理莫迪也試圖將印度定位為智慧手機製造的樞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正取代中國大陸,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第二、印度超越中國大陸的地方,是人口紅利和成本。

第三、中國的未來願景和商機是「市場」,不是「工廠」。

第四、台灣完全錯失印度的布局,未來後果很嚴重。新加坡因為有印度人,可能受惠最大。

富裕人口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公布的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在全球前10%的富裕人口中,有1億人來自中國大陸,超越美國的9,900萬人,為歷來首見。

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已自新興國家迅速轉型,搖身一變為完整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帶動富人數創下新高。

瑞士信貸全球經濟和研究主管赫克勒-費德比說:「儘管美中貿易這一年來關係緊張,兩國在創造財富上的表現仍相當強勁,各自貢獻3.8兆美元和1.9兆美元。」

不過,若以擁有百萬美元(約3,000萬台幣)財富的富豪人數而言,美國仍以1,860萬人遙遙領先,占全球40%,相當14名美國成人中,就有一人是百萬美元富豪。
中國百萬美元富豪有444.7萬人,占全球的10%且排名第二;台灣有52.8萬人,排名第15,落後南韓的74.1萬人,但領先香港的51.6萬人。

報告指出,儘管貿易戰衝擊、全球成長減緩與股市動盪,但世界百萬美元富豪總數去年中迄今增加110萬人,已接近4,680萬人,財富總計達158.3兆美元,相當約全世界總財富的44%。

瑞信的報告估計,全球有5.59萬人擁有至少1億美元財富,還有4,830人的淨資產超過5億美元。淨資產的定義是可變現資產扣除債務,且不計房地產價值。

就每個成人平均財富而言,瑞士以56.5萬美元蟬聯冠軍,其次為香港、美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加拿大、丹麥、英國、荷蘭。台灣與德、義並列第19。

報告還指出,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出生的千禧世代是手頭最不寬裕的族群,「不只是在最易受影響的年紀遭遇金融危機、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與欠佳的就業前景衝擊,更因許多國家的高房價、低利率與低所得而蒙其害,讓他們難以購屋或累積財富」。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富裕人口超越美國,說明中國經濟的崛起。

第二、但中國收入仍然很不平均,所以整體水平低於美國。

第三、中國大陸的新創企業和新興資本市場(如科創版),是創富的重要來源。

第四、台灣沒有實力也不應該忽略中國的市場,否則未來前途堪憂。

財管
瑞銀集團(UBS)第3季淨利下滑,但優於市場預期,旗下財管部門管理的資產則躍增近160億美元,主要拜亞洲富裕客戶所賜,帶動總資產規模改寫歷史紀錄,並減緩投銀和放款部門業務欠佳的衝擊。

瑞銀22日表示,上季營業利益下滑4.6%至70.9億美元,連續第四季下降;淨利也較一年前減少16%至10.5億美元,但優於分析師所估的9.71億美元。瑞銀說,將在本季提列1億美元的費用,以整頓投銀部門,並警告低利率將持續壓縮收益。
 
如同其他歐洲銀行業者,瑞銀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全球貿易爭端、資本監管新法令及央行負利率政策,這一切使得瑞銀進入執行長安思杰聲稱的「省油模式」,已停止招募、縮減獎金、延後科技計畫支出。

財報顯示,瑞銀的投銀部門上季獲利大減59%至2.03億美元,比分析師預估的2.9億美元還低。瑞銀執行長厄摩提說,「最近幾季的市況充滿挑戰性」,投銀部門尤其是如此。

但財管部門的表現仍穩定,第3季該部門管理的資產總額增加157億美元,多數來自亞洲,管理總資產規模擴大至2.5兆美元,寫下歷史新高。

全球財管部門是瑞銀最大部門,去年的營收與稅前獲利是投銀部門的兩倍以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瑞銀是首批經營重心從投銀轉移至財管業務的銀行業者,成為瑞士信貸等競爭對手的仿效對象。

我們的看法 
第一、UBS的投銀部門表現不佳,但私人銀行業務前途看好。

第二、未來台灣人很多財富可能還是會放在境外,比較安全。

第三、瑞信也是因為私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拯救了投資銀行所帶來的衝擊。

第四、但在亞洲,香港的危機將造成財富分布進一步的遷徙。

經商便利度
世界銀行(World Bank)24日發布「2020經商環境報告」,指出台灣的經商便利度排名第15,較去年退步2名。國發會表示,下降的原因在於營所稅調升所致。主委陳美玲認為,台灣仍屬於前段班,成果相當好,且自2017年起主導鬆綁法規,至今已有超過500項的鬆綁成果。

經濟部長沈榮津認為,調整營所稅的同時也有配套,讓保留盈餘減半,整體營運成本應不致受到太大影響。雖然排名退步,但仍有台商回台等三大投資方案吸引企業持續投資,近期外商也積極加碼投資台灣,當前政府的重要工作是要加快落實投資、排除投資障礙。

國發會表示,該份報告是以「開辦企業」、「申請建築許可」、「電力取得」、「財產登記」、「獲得信貸」、「保護少數股東」、「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執行契約」及「債務清理」等10項指標,評比一個經濟體對企業經商的友善程度。

國發會說,台灣表現最佳的三項指標分別是「申請建築許可」指標,排名第6名;「電力取得」指標,排名第9名;「執行契約」指標,排名第11名。至於表現比較差的指標則是「獲得信貸」指標,排名第104名。

對於信貸指標表現不理想,國發會解釋,主因是「動產擔保交易法」未能引進「浮動擔保制度」。目前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規劃修法,並召開兩次公聽會,但尚未取得共識。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和香港名列前茅,並不令人意外。

第二、便利度不是對本國企業而已,更要對外國人開放。

第三、台灣法令太嚴,強調「防弊」,缺乏「興利」思維。

第四、另外台灣稅太重,對商界不友善。

第五、缺電是另外一個大問題,還造成空汙。 

特斯拉
受惠於控制支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第3季意外出現盈餘,為近一年來首見,主要拜大幅削減成本之賜。最新財報減輕了投資人對該公司追求成長和創紀錄產量將傷害獲利的疑慮,股價24日開盤飆漲18%。

特斯拉股價大漲,帶動台系供應鏈24日上揚,其中和大漲勢最凌厲,技術面出現跳空紅K,終場漲10元收115.5元,連接線束業者貿聯也有約3%漲幅。

特斯拉23日表示,第3季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的每股盈餘為1.86美元,優於分析師平均預測的虧損0.24美元;GAAP的每股盈餘為0.78美元,同樣優於分析師預期的虧損0.46美元。上季營收則從去年同期的68.2億美元下滑至63億美元,不及分析師預期的64.3億美元。

執行長馬斯克表示:「我們在控制成本方面有長足進步。現在我們的營運成本處於開始量產Model 3以來最低水準。因此,我們才能在第3季重返GAAP獲利能力,並產生正自由現金流。這是靠著大量節省業務成本辦到的。」

特斯拉第3季營運支出較去年同期減少16%至9.3億美元。財務長柯克宏表示,該公司藉改善每輛車所需工時、物流、倉儲和交車業務,來降低成本。該公司第3季現金流有3.71億美元,第2季有6.14億美元,目前的現金餘額增至53億美元。

特斯拉表示,該公司會繼續獲利,但也提醒新產品可能影響獲利率。特斯拉在上海的新廠已開始試產Model 3,新產品跨界休旅車Model Y的生產進度也提前,預計明年夏季就會上市,而非原本預定的秋季。

該公司也表示,今年交車量有望超過36萬輛,落在其目標區間36萬至40萬輛的下限。特斯拉今年已連續兩季交車量刷新紀錄,只有稍早的第1季未達預期。該公司第4季還需至少交車約10.5萬輛,才能達到目標區間的下限。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開始獲利,非常不簡單。

第二、中國上海的布局,對於特斯拉未來前景,有很大幫助,因為馬斯克不擅長製造。

第三、但在此同時中國大陸電動車銷售反而開始放緩,補貼降低。

第四、不論如何,全球在兩年之內,電動車普及率會大為增加。

(The End)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