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9-04-09
創會理事長的話:智慧製造(1)

全球併購
由於全球經濟成長減速和政治不確定性攀升,導致2019年第一季全球企業併購交易大減,其中尤以歐洲和亞洲企業併購活動減幅最大。

根據Dealogic統計,2019年迄今(3月底止),全球企業併購交易金額達9,130億美元,較2018年同期大減17%。歐洲和亞洲企業深受政治不確定性加劇和經濟成長遲緩困擾,成為併購交易萎縮的主因。

2019年迄今歐洲併購交易額較去年同期驟減60%,至1,440億美元。英國脫歐前景混沌不明,促使企業暫緩併購計畫,法國黃背心運動也影響外資的投資意願。

歐盟執委會3月將歐元區2019年經濟成長預測由1.9%下修至1.5%。義大利政府正努力對抗經濟衰退,德國大型汽車廠則遭受獲利下滑威脅。

據Dealogic數據,亞洲2019年首季併購交易額減少23%,至1,650億美元。美國川普政府與大陸進行貿易戰,不僅衝擊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也削弱企業併購活動。

美銀美林全球併購部門主管巴羅諾夫(Steven Baronoff)表示:「美國以外地區面臨的問題影響企業高層的想法。」儘管如此,全球企業仍然積極尋求併購機會,特別是美國。

近幾年美國一直是併購市場的亮點,2019年首季企業併購交易額增加2%,至4,700億美元。金融業、科技和醫療保健產業為併購主力。

金融業併購交易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沈寂多年,近來又回復熱絡,大型交易包括BB&T以282億美元收購同業SunTrust銀行。

科技和醫療保健產業延續2018年的併購熱潮,知名交易包括美國金融科技公司FIS以350億美元收購付款處理業者Worldpay,另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以天價740億美元收購同業Celgene,寫下2019年迄今規模最大的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不能赴海外併購,對全球M&A影響巨大。

第二、歐洲很慘,併購活動居然比去年同期減少60 %,脫歐影響實在太巨大。

第三、亞洲金額少了23 %,也很可觀。

第四、美國是唯一維持熱度的市場。

第五、台灣2019年併購應該會特別熱。                                    

台日中結盟
日媒指出,日本顯示器(JDI)預計本周公布投資對象,點名台資企業宸鴻TPK-KY、淳安、富邦集團及中國國營基金絲路基金、中國嘉實基金將入股JDI,形成「台日中聯盟」,搶攻未來iPhone的OLED面板大商機。

針對外電消息,包括TPK-KY在內的國內業者均不予置評。不過,多家日媒過去多次報導TPK-KY與絲路基金為主的企業聯盟,將對JDI投資600億至800億日圓,約占JDI財務重建總金額1,100億日圓的三至五成,而此一投資金額與JDI對外公布的新聞稿一致。

JDI表示,正在與最大股東INCJ(原產業革新投資機構)合作,與外部企業聯盟進行談判,目標在本周內達成協議,增資的一部分將透過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向該聯盟籌資600億至800億日圓,另一部分將透過INCJ認購優先股,計劃總共籌資逾1,100億日圓,一旦達成協議,將會盡速對外發表。

目前蘋果iPhone的OLED面板由三星獨家供貨,蘋果為分散供應鏈風險,降低OLED面板價格,希望JDI加入OLED面板供應鏈,JDI卡在財務困難,急需金援紓困,向台、中企業求援。

據瞭解,JDI將獲得大陸官方及中國大陸絲路基金等資金支援,預計投資5,000億日圓蓋廠,興建一條OLED生產線,最快2021年量產,目標月產能400萬片,未來由JDI生產OLED面板、TPK供應相關觸控模組,打入蘋果供應鏈。

浙江官員與JDI高層將此次計畫命名為「鳳凰計畫」,希望JDI藉此如浴火鳳凰般起死回生。

法人指出,無論被點名的台資企業是否能順利入股,蘋果欲打破三星壟斷OLED面板的決心相當明顯,JDI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對台、日、中三方企業來說是投資好時機,對JDI則可贏來轉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OLED搞了一個台日中結盟,實在是很奇怪的組合。

第二、台灣有TPK、淳安、富邦投資,2家策略投資者,1家財務投資者。

第三、JDI長期必須靠中國大陸市場,否則沒有前途。

第四、JDI的OLED不知道技術有沒有成熟?現在只是靠蘋果訂單分散供應商的商機。

回台投資
台商回台投資熱潮不斷,台商爭相走告、好康逗相報,提出投資計畫或有意願評估者愈來愈多,不但台銀提撥1,000億元融資額度,經濟部次長王美花31日表示,預計下周五(12日)召開聯審會議時,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可望破千億元大關,創造就業有機會超過1萬人,下一步會切入尋找「隱形冠軍」台商回台投資。

另勞動部預計4/3公告上路,台商可提出申請3k5級制增額以外放寬10%外勞申請額度,目前約5~6家台商表達需求。

王美花表示,台商回台出現前所未有的熱絡,互相介紹相關方案,電子業更熟知地理區位,彼此調用閒置土地擴增產線,有很多案源是投資高附加價值、產業升級的產業,未來經濟部會尋找隱形冠軍的台商,爭取其回台投資。她說,經部從每周一次預審會,決定加開改為每周二次。

至上周為止,已有24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總投資金額約910億元,帶來超過9千個本國就業機會。王美花說,後續還有50多家廠商表達移轉產能回台意願、或評估返台投資、或增設產線等意願,本周清明連假停開聯審會,下周五(4/12)召開時,投資金額可望破千億元、創1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

據悉,台商回台投資建廠、購買設備等,最高貸款可達8成,國發基金匡列200億元額度,提供支付1.5%的委辦手續費,政院人士認為,這對企業是很大誘因,企業縮短在貸款利率和銀行討價還價的時間,讓台商回台程序大幅簡化,因此回台投資速度及案件愈來愈多。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也說,台商未來需求多少撥多少,不預設上限,目前台銀也大力配合,提供1,000億元融資額度,配合政府政策,但國發基金不再匡列一定規模額度。

此外,勞動部4/3將公告放寬台商回台聘僱外勞規定,除現有3K5級制額外僱用比例外,若仍有不足,給予申請額外10%空間,但上限不得逾40%,例如電子業上限加額外購買25%,台商可再額外增10%達35%。官員說,台商符合一定條件再額外每人繳交7000元就業安定費就可申請,這次採外勞預核制,核准引進外勞不超過初步招募外勞的一半,俟僱用本勞達1/2以上,再核准另一半外勞額度,且1年內免查核,1年後對台商展開本外勞比例是否符合規定。

王美花說,電子業需求較高,例如廣達在新北市第三廠擴建後,對額外增聘10%外勞應會有需求,但「額外」僱用外勞每人成本約4萬元,廠商須評估能否負擔。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回流速度加速,但仍以「製造」為主。

第二、製造必須走向高端,否則不一定是好事。

第三、台灣製造業未來必須加速走上「智慧製造」的模式。

第四、真正成功的模式是走出去海外併購,再引回台灣。

蘋果News+
蘋果公司尚未公布上周推出的Apple News+服務已吸引多少訂戶,但媒體報導披露,此訂閱服務上路兩天內就有超過20萬人加入試閱行列。

紐約時報報導,知情人士說,Apple News+上月25日推出,48小時內就逾20萬名iPhone、iPad和Mac用戶登記試閱,比雜誌應用程式(App)Texture極盛時期的用戶還多。去年蘋果買下有「雜誌版Netflix」之稱的Texture,據此打造Apple News+付費訂閱服務。

蘋果上周推出Apple News+,用戶月繳9.99美元即可閱覽約300本雜誌,以及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WSJ)等報紙,但不含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

紐時批評蘋果採取包裹訂價方式,認為這可能使加入的報社面臨訂戶流失風險,財務利益卻有限。

一些媒體則試圖尋求平衡點,例如「紐約客」(The New Yorker)允許經由自家平台訂閱雜誌的訂戶閱覽全部內容,對Apple News+訂戶則只提供部分內容。

WSJ採取類似策略,對Apple News+用戶提供商業和金融新聞,可透過該App搜尋,以及編輯精選的綜合、政治和體育新聞。

Apple News+提供訂戶30天試閱期,期滿消費者須付費,但一些人可能在試閱到期前取消訂閱。蘋果從Apple News+訂閱費抽成50%,其餘所得歸出版夥伴,這種拆帳方式引發爭議。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開始轉型服務,對蘋果是好事,對台灣是壞事。

第二、台灣NCC監管過嚴,未來是一大問題。

第三、未來趨勢會走上不同平台間的整合,台灣尚沒有這種意識。

第四、台灣政府和企業心態都必須轉型。

瑞幸
大陸共享咖啡「小藍杯」瑞幸咖啡,喊話要「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不料,4月工商登記「天眼查」曝光瑞幸咖啡已經抵押咖啡機、奶箱、奶倉等作債務擔保。

「低價、補貼,拉流量」成為共享經濟燒錢的致命傷,共享單車OFO的前車之鑒還在眼前,共享咖啡恐將步上後塵。

紅極一時共享咖啡「小藍杯」瑞幸,2017年底成立,短短一年多時間,在大陸22個城市開出2,073家門店,成為僅次星巴克的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兩個月前,瑞幸咖啡創辦人錢治亞還雄心滿滿,喊話今年將新開2,500家門市,「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不過「天眼查」曝光,4月工商公開資料顯示,瑞幸咖啡(中國)新增動產抵押資訊,擔保債權數額為人民幣4,500萬元。進一步發現,瑞幸動產抵押物均為咖啡機、奶箱、粉倉,抵押物品遍及全國多地門市,幾乎把目前所有門市的咖啡機、奶箱、粉倉都抵押出去了。

連咖啡機都抵押出去,顯見瑞幸目前很缺錢。缺錢原因正是瑞幸「低價、補貼,拉流量」實在太燒錢。

「餐飲邦」微信公眾號報導,瑞幸的迅速擴張,來自「新用戶首杯免費、分享獲贈、買五贈五」等燒錢補貼吸收用戶,和星巴克動輒人民幣30元一杯高消費相比,瑞幸咖啡用券後的價格經常不到人民幣10元。

餐飲管理專家陳子良指出,瑞幸咖啡的擴張模式和共享單車一樣,都是以大規模線下推廣補貼的方式,去拉客吸引流量,早前因有資本的撐腰,帶來趨利而入的流量飛速增長;但如果不能儘快找到流量變現的方法,狂歡後的資本抽身撤出,這場商業模式也就變成了坐吃山空後的「賠本賺吆喝」。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幸成為中國最大咖啡品牌,但是走燒錢模式,非常危險。

第二、大陸有錢有市場,但企業家不可以太高傲。

第三、否則遲早變得像ofo一樣,走上破產途徑。

第四、大陸企業失敗的第一步通常是夢想太大,像瑞幸現在已喊要超越星巴克。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