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9-02-26
 創會理事長的話:新經濟時代(2)

美光

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深耕台灣市場, 今年持續擴大徵才,強化智慧製造、先進封測和供應,成為美光全球卓越中心。美光副總裁徐國晉20日揭示美光深耕台灣四大方針,其中員工總人數將由目前7,000多人增至8,000人。

徐國晉指出,四大方針包括,強化台灣成為美光全球卓越中心,導人智慧製造、後段封測自動化;擴大徵才,與大專院校合作;多元融合,打造優質工作環境;重視在地承諾,透過基金會推動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的STEM教育。

美光主力產品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和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其中DRAM營收占比逾七成,DRAM生產工廠主要集中在日本和台灣。

徐國晉強調,美光將日本、台灣和中國大陸列為海外12個生產據點的卓越製造中心,但非常重視在台灣的投資,台灣已跳脫原本定位的卓越製程中心,再提升涵蓋後段封測和產品供應,成為全球卓越中心。

他強調,美光在整併華亞科和瑞晶後,已成為美國DRAM最重要生產重鎮,尤其將最先進的後段3D封裝和測試廠設在台灣,甚至把原本設計美國的先進封測研發試產線移至台灣,成為美光先進封測研發中心,顯示出美國對台灣的重視。

他強調,這也是美光台灣經營團隊的績效獲得總部肯定,包括前段晶圓製造順利導入1x製程量產;良率和生產交期很好,都符合計畫及技術導入量產順利;後段封測廠從無到有,很快通過各種品質認證和客戶認證。

他表示,雖然已揭露今年資本支出由原訂105億美元降至95億美元,但在台投資會持續進行。今年會持續擴大徵才,並配合人工智慧(AI)浪潮,導入智慧製造,涵蓋晶圓製造和後段封測,同時導入最新製程量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光以台灣為亞太區大中華總部,大手筆擴充製造和研發規模。

第二、中美科技大戰,美國不可能把高端IP放在中國大陸,台灣成為受惠者。

第三、從長期而言,台灣不可能不注意中國大陸市場。

第四、台積電南京廠已成立,未來台商要兩邊布局。

 

試管嬰兒

專門治療不孕症的錦欣醫療,已開啟赴港上市的步伐,主要業務為試管嬰兒,人均花費超過人民幣5萬元(約新台幣23.3萬元),將有機會成為大陸試管嬰兒第一股。

錦欣醫療在招股書,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大陸大約有4,770萬對不孕症夫婦,預計於2023年將增加至約5,620萬對。

新浪財經報導,錦欣醫療是一家輔助生殖服務供應商,公司擁有並經營成都西囡婦科醫院、深圳市中山泌尿外科醫院、美國的RSA中心、NexGenomics,並共同管理成都市錦江區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HRC Medical。輔助生殖屬醫療行業,向來是醫患糾紛的重災區,錦欣醫療也不例外,同時在中美兩地涉及34宗醫療糾紛。

輔助生殖技術類型主要有試管嬰兒技術(IVF)、人工受精技術二大類,錦欣醫療雖然兩大類服務都有提供,但是主要提供IVF。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前九個月錦欣醫療營收人民幣6.7億元,年增38.43%;2018年前九個月淨利潤人民幣2.02億元,年增33.77%。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少子化,賺小孩和女人的錢,商機很大。

第二、這是人口結構所帶來的機遇,投資應該很穩當。

第三、未來生技領域的商機越來越多,從老人到小孩,女人的懷孕到男人的勃起,從預防到治療,從看病到醫美,真的值得好好研究。

第四、值得關注的是人口紅利概念未來的估值為何?

 

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的公司柏克夏海瑟威連續5季坐擁1千億美元以上現金,但巴菲特3年前完成價值320億美元收購案後卻一直物色不到大型投資標的。眼看巴菲特即將在23日發表年度股東信,投資人期望股神能透露更多投資計畫。

2016年柏克夏海瑟威以320億美元收購航太製造商Precision Castparts後,就沒再進行過大規模收購案。過去兩年巴菲特釣到的魚比以往小隻許多,例如去年完成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收購案價格僅25億美元,原因是企業購併市場競爭激烈。

研究機構Preqin統計,去年6月底為止全球基金經理人管理的私人資金總額創下2.1兆美元紀錄,較10年前增加1倍。儘管柏克夏海瑟威現金量至去年9月底為止高達1,036億美元,但在競購時仍搶不過出手大方的私募基金。

Smead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史米德(Bill Smead)表示:「利率偏低再加上私募基金錢多到滿出來,自然讓柏克夏海瑟威更難找到理想收購目標。」

柏克夏海瑟威預定23日發表年度財報及股東信。由於巴菲特向來在股東信中談論投資策略與經濟評論,因此今年內容也受到華爾街關注。過去兩年巴菲特曾在信中抱怨,許多公司市值過高讓他難以下手。

事實上,巴菲特過去也曾有幾段時期因為企業市值過高而選擇觀望,例如1969年他就因此暫停私人投資。1990年代網路泡沫升溫時,巴菲特也對科技公司保持距離。

2000年代中期巴菲特投資態度再度轉為觀望,事後證明這是明智決定,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他趁機投資高盛及奇異電子,在這波市場動盪中大賺超過100億美元。

投資人期望巴菲特近兩年的耐心等候終將讓他再次釣到大魚。Northstar集團總裁亞瑟(Henry Asher)表示:「下次股市暴跌30%到40%並陷入低迷時,柏克夏海瑟威將獲得許多投資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就是重壓行業龍頭和美國之光。

第二、巴菲特押寶蘋果,曾賺了很多錢,但現在通通都吐回來了。

第三、巴菲特投資IBM,更是一敗塗地,投資6年最後以認賠收場。

第四、巴菲特是從公開市場上買,但現在私募基金太多錢,也會加入競爭投資上市公司,而且操作更靈活。

 

錢櫃/好樂迪

國內兩大KTV巨頭錢櫃與好樂迪22日同步宣布,錢櫃以每股67.7元、總價67.43億元併購好樂迪,好樂迪成為錢櫃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品牌繼續存在。完成私有化後,好樂迪暫定10月1日下市,興櫃掛牌的錢櫃則重啟上市計畫。

北部有三大連鎖KTV,分別是錢櫃、好樂迪與星聚點。其中1989年成立的錢櫃,全台有17家門市,包廂數全台第二。主攻客群為白領上班族,故客單價較高。董事長為媒體、娛樂大亨練台生。

1993年成立的好樂迪,主要客群是學生族群,平均消費較錢櫃低。門市數高達52家,且散布全台客地,是台灣包廂數最多的連鎖KTV,背後大股東也是練台生家族,還有國內老牌財經媒體財信傳媒。

自2003年以來,錢櫃與好樂迪就不斷互拋媚眼,但卡在公平會認定有壟斷之嫌,使合併案始終只聞樓梯響。

好樂迪與錢櫃昨日同步召開董事會,決議進行合併,錢櫃斥資67.43億元,以每股67.7元取得好樂迪所有流通在外股份,納為其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併購資金來源一半為自有資金、一半為銀行借款。據錢櫃2018年半年報,現金及約當現金為23.3億元、流動資產為46.2億元。

錢櫃發言人高心華強調,該合併案尚待公平會審查,通過後兩家公司才進入召開股東臨時會等合併程序,暫定好樂迪於10月1日下市。

高心華向公平會喊話,檢視這起合併案是否有壟斷時,盼能擴大認定「歌唱事業」。因為相較以往,唱歌的管道愈趨多元,不止汽車旅館可以唱歌,「唱歌電話亭」更是雨後春筍般湧現,已非連鎖KTV所能壟斷的。

錢櫃執行長連福財表示,汽車旅館、餐廳都在跨入KTV產業,複合式經營已成趨勢,錢櫃也將朝複合式經營方向前進,例如開設附設KTV設施的餐廳。

連福財強調,錢櫃門市集中於北部市場,中南部市場較無優勢,好樂迪在中南部門市眾多,合併有助錢櫃挺進中南部市場。

錢櫃22日宣布合併好樂迪,公平會對此表示,未來將以市場界定、市場市占率分析,以確保其結合的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之不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台灣,KTV是一個沒落的行業,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第二、錢櫃原來大股東沒有在高峰時期上市,在中國大陸收購兼併,非常可惜。

第三、另外一個問題,兩家公司都沒有創新,現在早就該進展到跨媒體平台的整合了。

第四、公平會應該允許合併,就像NCC不允許兩家電視台、有線無線和紙媒整合,怕成為巨獸,但台灣5G跨媒體平台的整合就發展得很緩慢,遠落後中國大陸。

 

香港/虛擬銀行

香港政府預計在近期對騰訊、螞蟻金服、小米等6家互聯網公司發放虛擬銀行牌照,讓互聯網公司也能夠進行銀行業務。外界分析,此舉或將對長期主導香港金融市場的傳統銀行構成威脅,互聯網公司與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受到消息影響,小米股價22日收盤時大漲4.75%,報11.92港元;騰訊股價也小漲0.23%,報344港元。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香港政府準備在未來幾周對騰訊、螞蟻金服、阿里巴巴、小米和眾安保險等6家公司發放虛擬銀行牌照,未來相關公司將更容易進行網路銀行業務,客戶可訪問更多其他數位產品和服務。

據高盛統計,香港銀行業務主要由四大銀行所壟斷,分別是:匯豐銀行、中國銀行香港、恒生銀行和渣打銀行。這四家銀行共佔香港所有零售銀行貸款業務市占率66%左右,信用卡方面的市占率則更大,但香港的客戶對銀行的滿意度卻低很多。

埃森哲諮詢公司調查顯示,2018年,僅有53%的香港人對銀行服務感到滿意,而美國和英國的滿意度分別為88%和78%。高盛指出,互聯網公司未來若持有銀行牌照,香港將成為「銀行與技術玩家之間的第一戰場」,預計兩者未來競爭將相當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金服和騰訊等公司過去幾年對數位支付業務進行革新,其中,支付寶和微信等應用程式均允許用戶放棄使用現金,並透過網路管理自己的存款以及其他數位服務,包括:食品配送、運輸服務等進行訪問。目前,螞蟻金服和騰訊已經在香港提供網路支付,若這些公司持有虛擬銀行牌照,勢必將成為傳統銀行最強的競爭對手。

此外,小米已經從智慧手機業務擴展到金融領域,通過網路銷售的管道,聚集相當大的數位用戶,而主打網路保險業務的眾安公司,也有大量尚未開發的用戶數據,兩者在金融領域都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不知為什麼,最近「純網銀」的話題又熱了起來。

第二、和台灣不同的是,香港可以讓網路業者如小米和騰訊做為網路金融機構的主導發起者。

第三、如同蘋果轉型信用卡,未來全球硬體廠商都需要切入服務業,打造智慧生態系。

第四、對台灣企業來說,不管是電子業或傳產,遊戲規則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蘋果信用卡

蘋果據傳與高盛合作推出聯名信用卡,最近幾周會先在內部讓員工做測試,預定今年稍晚推廣到一般消費者。這項新服務將搭配iPhone錢包功能,方便持卡人繳費及管理帳戶,且有助於蘋果和高盛拓展業務、開闢新營收來源。

華爾街日報21日率先報導兩家公司的合作案,報導指出此信用卡將與蘋果新的軟體功能結合,幫助用戶理財。彭博資訊引述消息人士說,最近幾周內將先發給員工做測試,隨後會正式對外開放。

報導指出,為吸引消費者辦卡,iPhone錢包應用程式將增添新功能,供持卡人設定消費目標、查詢已使用額度與回饋點數,甚至可能分析用戶的消費型態,並以推播通知,提供持卡人消費類別資料。

與蘋果合推的信用卡將使用萬事達卡(Mastercard)支付網絡。持卡人刷卡購物,絕大多數將享有約2%現金回饋,購買蘋果產品與服務的回饋可能更多。

早在去年5月,華爾街日報便報導,蘋果準備與高盛推出聯名信用卡,為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尋找新商機,並拓展營收來源,因應核心事業走下坡的困境,近年據悉積極拓展消費金融業務的高盛,則著眼於深化消費金融領域的經營。蘋果和高盛均拒絕評論相關報導。

調研機構顧能(Gartner)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去年第4季三星與蘋果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7.3%、15.8%,穩坐前兩名,但隨著排名第三的華為急起直追,蘋果市占率較2017年同期滑落逾2個百分點,三星也下滑近1個百分點。

顧能估計,去年第4季iPhone銷量為6,452萬支,較2017年同期銳減11.8%,創2016年首季以來最大縮幅。

鑒於iPhone買氣降溫,蘋果發展重心慢慢移往靠收費賺錢的服務事業。除了開闢財源,蘋果高層也希望這張信用卡能刺激市場接受度欠佳的Apple Pay使用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未來會從「硬體」,轉型「軟體」和「服務」。

第二、服務的關鍵是打造生態系,要有很多「智慧應用」。

第三、高盛因為沒有布局「消費金融」,所以近年輸給摩根士丹利,現已急起直追。

第四、蘋果和高盛聯名卡,品牌效應會更強。

(THE END)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