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8-12-24
創會理事長的話:數位轉型(2)

數位轉型

資策會面對內部改革挑戰與外部環境變遷,力求自我蛻變與創新。資策會自民國91年來積極推動創新前瞻計畫,以激發創新並跟上快速變化的產業趨勢。日前資策會舉辦107年度創新前瞻指導委員會議,董事長李世光表示,數位轉型契機浪潮來臨,資策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期望未來資策會透過創新,對台灣整體大資訊生態系有更多的貢獻。

雲服務、大數據、區塊鏈、IoT、5G與AI等新興技術興起,數位轉型成了每個人必需正視的問題。對此浪潮,資策會積極投入創新前瞻以及策略性計畫投資,目前已經啟動多項變革。

李世光表示,今年5月份,資策會舉辦2018 III Retreat會議,邀集國策顧問何美玥、首席評議家何建明、無任所大使陳正然等超過21位產政學各界專家與會給建議,除了讓資策會更能掌握數位轉型契機以外,也幫助找出產業大型亮點、強化選題能力,進而推動產業數位轉型。

資策會積極推動變革,陸續導入前瞻中心(ARC)、策略指導小組(SMG)、開放創新服務中心(OISC)等。另外,資策會也將在開放創新的理念下,編組各種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團隊,針對數位轉型的核心議題,持續深化與各界的技術交流及媒合活動。資策會表示,透過這些體制的強化,不僅可精進前瞻技術的研發能量,也能為產業界儲訓更多優秀的人才。

談到數位轉型,在美國矽谷成功創業4次、曾擔任宏碁獨董的資策會創前指委會吳錦城主任委員分享他對國際產業觀察指出,台灣不少人在創業選題時,常常會先從做技術,再決定如何應用在市場上。他認為,這個順序應該反過來,「最應該優先考慮要解決的痛點以及商業上的創新」,搶到市場先機之後,之後才是技術。此外,吳錦城也指出,在分析評估市場時,應擺脫只看「市場大小」的迷思,「許多人創業,第一個講的就是『市場要大』」「但市場很大,不代表你一定會成功。要看的應該是市場的成長潛力,以及你的切入點、能致勝的關鍵是什麼。」

當然,擁有技術是創造創新的關鍵條件,但吳錦城認為,「更重要的是不要單打獨鬥」。舉例來說,台灣很重視AI人工智慧發展,但到目前為止,產業中各家仍然自己發展自己的技術,尚未看到一個平台,若可以集合跨領域技術,將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吳錦城也表示,創業者在看市場時,千萬不要覺得「別人做過了、來不及了」。「十幾年前,中國網路剛開始發芽時,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積極到美國矽谷做報告,我當時就想,這些商業模式美國都有了,為什麼他們還要再做一次?」結果事實證明,這些中國網路巨人把美國的商業模式搬回中國後,仍然取得巨大的成功。吳錦城強調,「創業創新時,有時候當後進者,或是師法成功案例,並不全然是壞事。」

吳錦城最後指出,數位轉型議題刻不容緩,且很快地會對各產業造成極大的影響,台灣需要加快腳步跟上,「不早日加入數位轉型,日後難免就有會被淘汰的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數位轉型是管理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第二、這也是一種整合思維,台灣Device很強,但各種技術和裝置需要整合,才能發揮效用。

第三、除了技術(智慧)和應用(行業)的能力,還要有「金融」的能力,才能打造新公司資源整合平台,利用資本創造價值。 

第四、我們同意「解決問題的痛點」和「商業的創新」比技術更重要。

半導體設備

今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金額達620.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區排名上,韓國連續2年位居第一大市場,中國大陸排名首度上升至第二大市場,台灣則被擠至第三名。

設備業者分析,明年半導體市況受美中貿易戰影響而充滿不確定性,韓國因記憶體資本支出下修而導致設備市場較今年下滑,大陸基本上維持平穩,台灣以及北美主要是台積電、英特爾持續擴充7奈米及5奈米等先進製程產能而出現成長。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發表年終整體設備預測報告(Year-End Total Equipment Forecast),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金額將年增9.7%達620.9億美元,高於去年所創下的566.2億美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紀錄。SEMI預估2019年的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金額,估下滑4.2%達595.8億美元,但2020年將再出現20.7%的高度成長,市場規模將推升至719.2億美元,再度改寫歷史新高紀錄。

SEMI指出,今年晶圓處理設備市場銷售金額將年增10.2%達502億美元,包括純水裝置及搬送裝置等晶圓廠務設備、晶圓製造、以及光罩與倍縮光罩設備等其它前段設備市場,今年銷售金額可望較去年增加0.9%達25億美元。至於後段封裝設備市場規模將較去年成長1.9%達40億美元,半導體測試設備市場估將年增15.6%,達54億美元規模。

由今年設備市場地區別來看,韓國連續2年成為全球最大設備市場,中國大陸排名首度上升至第二大市場,台灣則被擠至第三大市場。

除了台灣、北美、韓國等地外,調查所涵蓋的所有地區都呈現成長,其中,大陸市場以55.7%年成長率居首,其次為日本市場以32.5%年成長率居次,東南亞及其它地區則成長23.7%,歐洲市場較去年成長14.2%。

展望2019年,SEMI預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將維持前三大市場且排名不變,其中,韓國市場將達132億美元,中國大陸市場達125.4億美元,台灣市場達118.1億美元。而明年預估只有台灣、日本、北美三個地區可望持續增長。2020年成長前景較為正向,屆時所有地區市場都可成長,成長幅度以韓國最大、中國大陸居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正式超越台灣,意義重大,未來兩岸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第二、台積電到南京設廠,會加速帶動供應鏈往大陸移動。

第三、兩岸關係不佳,半導體產業合作受限,明年台資半導體廠在大陸和陸企合資數目應該會減少。

第四、特別是中美貿易大戰,戰火升高,現在形成兩極敵對狀態,台灣廠商左右為難,但隨著台商回流,也有可能加大台灣布局。

AI人才

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高科技在各產業的應用迅速崛起,日本各行各業也瘋搶科技人才,紛紛祭出優渥年薪與提供其他誘因,和國際企業競爭稀缺的科技人才。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最大資訊商電信電話(NTT DATA)目前平均年薪為820萬日圓,而新版績效付薪制度則是無薪資上限,年收入有望突破3,000萬日圓(約26.6萬美元)。通訊軟體公司LINE也祭出1,000萬至2,000萬日圓(約17.7萬美元)的年薪,日本最大時尚電商Zozo則在4月公布,將以高達1億日圓(約88萬美元)的年薪,招募科技界的頂尖人才。

不只科技界求才若渴,日本其他產業同樣不落人後。平價快時尚品牌優衣庫(Uniqlo)正招募更多的科技人才,幫助升級公司的物流系統及需求預測機制,優衣庫甚至將獵才範圍擴大到矽谷及其他海外據點。近期還在徵才網站為IT職缺提供2,000萬日圓的年薪,薪資水準遠高於公司其他部門。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的統計,日本2020年在AI與資訊領域將面臨人才荒。科技人才嚴重稀缺,對此豐田早在2016年於美國成立開發智能技術的分公司,並挖角Google前機器部門負責人考夫納及其他知名研究員,一同加入新成立的AI研發團隊。

人力稀缺讓相關人才薪水節節攀升,近三年科技人才跳槽後的年薪平均上漲19%,增幅比所有產業平均高出11%。此外,至2017年夏季開始,許多IT新創企業「為公司內的資深工程師加薪約100萬日圓」。

國外企業同樣祭出高薪策略留住科技人才,Google及其它美國科技大廠的資深工程師年薪加獎金達30萬至35萬美元,表現傑出者則上看50萬美元。

日本受制於國內嚴格的薪資制度,和國外的薪資水平相比相形見絀,因此許多企業給予新進人才更多權限與自由,希望藉這些誘因吸引人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都缺AI人才。

第二、台灣AI人才性價比最高,一個工程師大約年薪10萬美元,矽谷要30萬美元,上海至少也要20萬美元。

第三、日本AI工程師年收入達到25萬美元,這很正常,日本硬體有基礎,發展AI條件極佳。

第四、未來跨界學習才是解決之道,也就是「行業AI化」,而非「AI行業化」。

長榮/高雄港

準高雄市長韓國瑜全力拚經濟之際,長榮海運11日與台灣港務公司簽署高港正建造中的第七貨櫃中心五座碼頭租約,將砸下逾百億元建置機具設備;而新碼頭租期最長可達60年,創下開港以來紀錄,宣示長榮進一步深耕高港決心。

據了解,七櫃配置裝卸能量為一年400萬TEU(20呎標準貨櫃),並可同時靠泊五艘2.2萬TEU大船,2023年全面營運後,以新增吞吐和吸納能力來看,目前為全球貨櫃港排名第15大的高港將有實力挑戰重返前十大港。

七櫃的租約簽署,由長榮海運董事長張正鏞與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宗榮代表雙方簽字。

張正鏞指出,新租約對雙方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未來高港第七貨櫃中心將是長榮的重要發展基地,長榮接下來有遠洋、區間航線的新船投入計畫,須要有更好的碼頭設施進行搭配。
台灣港務公司總經理郭添貴說,海運聯盟變化和船舶大型化發展,帶動遠洋航線船型放大到1.4萬TEU以上,目前市場上,1.8萬TEU以上的貨櫃船共有91艘,並還有46艘正建造中,將陸續交船。

這些船都配置在遠東─歐洲航線,甚至不久的將來,美西港口條件升級後,也會被放在越太平洋航線上營運,屆時,各大聯盟航商租用的碼頭必須要有能力同時掛靠二艘以上巨型輪。

而高港現有條件,不論碼頭水深、場地作業腹地等各方面均難以滿足巨型輪滿載彎靠需求,尤其是現有碼頭中,除陽明投資的高明碼頭外,都無法容納二條以上巨型輪同時到靠。

未來長榮進駐到七櫃後,這些問題可望獲得解決,並能吸納其他航商彎靠新碼頭,進而鞏固高雄樞紐港的地位。

港務公司指出,七櫃所配置的五座碼頭,將分二期交給長榮營運,第一階段在2022年先交付2.5座碼頭,接續在2023年再交2.5座碼頭。

據了解,七櫃總投資達420億元,其中,長榮配合工程進度推進,將啟動岸邊的橋式起重機和貨櫃場的門式跨載機等機具建置,其投資金額將超過100億元。

而總長度達2,415公尺、水深18公尺的新式深水貨櫃碼頭全面運作後,將可同時靠泊五艘2.2萬TEU超大型貨櫃輪裝卸,一年裝卸能量達400萬TEU。另雙方昨日也對七櫃租期做出20年的拍板協議,並可展延二次,最長租期達60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流真的存在,不只是小吃,連服務業、製造業和航運業都大舉到高雄投資。

第二、高雄港以往曾有輝煌的歷史,近幾年才逐漸沒落。

第三、高雄是連結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最佳中繼站。

第四、政治才是投資關鍵,兩岸關係回穩,不只對高雄是好事,對台灣都是好事,只要能証明這一點,2020政治的風向球就會定調,經濟100分,政治0分。

歐尚超市

進入中國市場18年的歐尚(超市)12日公司董事會決定將大陸市場的零售業務交由「兄弟公司」大潤發(量販)全面託管,形同實質退出中國市場。

第一財經報導,大潤發證實接受託管77家歐尚門市,估計保留歐尚品牌,而大潤發計畫全面接管歐尚中國大陸市場業務,包括打通後台體系、統一採購等。

報導指出,由於大潤發和歐尚背後有非常錯綜複雜的股權關係,所以一時間難以分家。不過實質上,歐尚中國和大潤發採購部已經著手合併。

在港上市的高鑫零售,當年就是將大潤發(量販)及歐尚(超市)兩大品牌的業績加在一起後掛牌上市,法國第二大零售業歐尚商業集團投資的歐尚中國,進軍中國市場18年來業績不盡如人意,不像大潤發一直是拉升上市公司成績的主力。

第一財經報導,歐尚董事會決定長痛不如短痛,昨天董事會商討為應對中國零售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決定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零售業務交由大潤發全面託管。

高鑫零售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共有472家綜合性大賣場,其中大潤發395家,歐尚門店77家。

聯商網報導,歐尚中國決定將華南地區五家店率先轉成大潤發模式來經營,這五家店包括廣州發發店、東莞店、肇慶懷集店、福建福清店以及梅州興寧店。

根據歐尚中國發布的內部通知顯示,除了大潤發幫助歐尚五家店進行經營模式轉變之外,其他如品牌、法人實體、員工勞動關係及最為重要的人員團隊都保持不變。

通知還提到,歐尚中國與大潤發將進行統一採購以及IT平台對接,確保初期五家店的轉型,在12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同時,歐尚其餘70多家店將進一步在近兩三年進行實質性的整合。

市場關注的是,高鑫零售2017年11月在阿里巴巴入股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而歐尚集團仍為主要控股股東。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尚撤出中國大陸,說明外資對中國市場存在有疑慮。

第二、中美貿易大戰升溫,絕對影響外商意願。

第三、台商已開始大舉回流台灣。

第四、大潤發和歐尚原來是兄弟公司,但大潤發已賣給阿里巴巴。

第五、大潤發一直做得很好,但歐尚進入中國多年,業績平平,說明外商還是水土不服。

蘋果/德州

為履行投資美國本土的承諾,蘋果公司周四宣布,斥資10億美元在德州奧斯汀(Austin)興建新園區,蘋果將因此成為奧斯汀最大私人雇主。蘋果未來5年還打算砸下100億美元,在美國增設數據中心。

蘋果的德州新園區預定座落在北奧斯汀(North Austin),占地133英畝,初期可容納5,000名員工,最終總人力擴充到1萬5千人。

該座新園區與蘋果原有的奧斯汀廠區,相距不到1英里,新園區將包辦工程、研發、營運、財務、銷售、客戶支援等眾多工作。

蘋果還宣告未來3年,打算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加州的聖地牙哥和卡爾弗城(Culver City )開設新廠區,這幾處將增聘逾1,000位員工。此外,蘋果還會擴張在匹茲堡、紐約、博爾德(Boulder)、波士頓及波特蘭的既有業務。

蘋果亦籌畫往後5年內,砸100億美元重金在美國增設數據中心,今明年先編列45億美元。這家iPhone製造商周四指出,最新一座數據中心就位在愛荷華州沃基市(Waukee),另外北卡羅萊納、亞利桑那、內華達等州既有的蘋果數據中心也予以擴充。

蘋果同時宣布,今年在美國本土的人力已增聘6,000人,到了2023年,蘋果可望替全美增加2萬個工作機會。

蘋果周四對外公布最新投資計畫,旨在兌現今年1月所做的投資美國本土300億美元的承諾。蘋果等產能重心在海外的美國企業,承受來自川普政府要求製造回流的政治壓力。

川普對蘋果生產線多在海外重砲批評,9月更警告蘋果,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iPhone等蘋果產品,恐面臨關稅伺候。

新款iPhone需求不如預期,加上川普政府上月揚言對進口自中國的蘋果產品課10%關稅,諸多負面消息衝擊蘋果股價,過去3個月累跌超過20%。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完全是蘋果要做給川普看的樣板投資。

第二、這是蘋果自己的第二總部,而不是鴻海威斯康辛的工廠。

第三、德州能源和人力資源豐富,也難怪連台塑都到那兒投資。

第四、蘋果建新總部卻沒有新策略,不像亞馬遜那樣振奮人心。

(THE END)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