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8-05-15
創會理事長的話:企業私有化 (2)

越FII,率先拿到A股IPO文件。業內人士分析,這和藥明康得從原先57.4億元的募集資金額,大幅降至21.3億元,縮水高達63%有關。


2017年在香港上市的藥明生物,是藥明康得集團從美股私有化後,將集團業務拆為三家公司的其中之一,昨日股價上漲4.75港元,漲幅6.74%,收盤為75.25港元。

中國新聞網報導,A股上市的藥明康得昨日開盤後,股價就大漲逾20%,因股價現異常波動,藥明康得隨即宣布暫停交易,自當日10時00分起恢復交易,收盤價為31.10元,較承銷價21.6元上漲9.5元,漲幅多達43.98%。資料顯示,藥明康得成立於2000年12月,為曾在美股上市的中資股,主要營業項目為小分子化學藥的發現、研發及生產的全方位、一體化平台服務等,是目前中國大陸規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小分子醫藥研發服務企業。

5月6日晚間,藥明康得披露2018年第一季財報,資料顯示,今年首季藥明康得的營業收入為21.4億元,年增21.1%,營收呈現快速成長趨勢。稅後盈餘為2.6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8.5%。

申萬宏源證券估算,就發行本益比與產業本益比而言,藥明康得的承銷價相對於產業本益比存在較大折價,預計上市後上漲空間較大。

分析師指出,目前藥明康得的本益比為65倍左右,藥明康得以22.99倍本益比、每股承銷價21.6元發行,在本益比達到65倍時,預期要有連續8根漲停板的表現,投資人每中1簽獲利即可接近4萬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藥明康得私有化價格極高,現在IPO價格相對便宜許多。

第二、大陸A股上市剛性規定23倍本益比,以致藥明康得IPO金額大輻縮水。

第三、藥明在美國私有化以後一分為三,一家在香港上市,另外一家還未上市,資本運作高明。

第四、這說明大陸生技產業正在快速興起。 


聯想
聯想集團主席楊元慶8日發布內部組織架構調整郵件,將原個人電腦和智慧設備業務集團(PCSD)、移動業務集團(MBG)整合成立全新的智慧設備業務集團(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

組織升級後,智慧設備業務集團,與原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協同發力「智慧設備+雲」和「基礎設施+雲」,迎戰智慧變革時代。

騰訊財經報導,楊元慶在內部信中表示,集團所處的行業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從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過渡到智慧物聯網(智慧IoT)的新階段,有必要對組織和資源進行調整,把「智慧設備(智慧IoT)+雲」業務,推向新高度,加速向智慧IoT和智慧化時代轉型。成立的智慧設備集團,將由聯想集團企業總裁、首席營運官蘭奇(Gianfranco Lanci)領導。

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將出任中國區智能設備業務集團負責人,向蘭奇彙報。

36氪報導,聯想在今年2月發布最新1季財報顯示,營收130億美元,創下過去三年來單季新高並直逼歷史最好水準,但卻沒有賺錢,反而虧損2.89億美元。

恆生指數日前宣布剔除聯想為成份股,聯想從2013年重回恆指以來,市值已下跌57%,市值減少59億美元,主因就是公司獲利不佳。

分析認為,聯想急需解決獲利問題,尋找PC之外的增長點,藉由組織的調整,讓資源集中到智慧設備領域,以創造獲利,這次組織調整,可看出聯想把希望押注在智慧物聯平台上。

目前聯想的PC業務依然穩健,保持全球最大PC廠商的地位,但手機業務朝令夕改也不見起色,3月發布的S5手機,被認為搭區塊鏈的熱點炒作概念。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想曾是大陸IT產學龍頭,現在卻輸給小米。

第二、聯想一直沒有走出PC布局,是一大失策。

第三、聯想手機策略是完全不成功的。

第四、現在已到物聯網時代,但聯想好像沒有明確的布局戰略。

第五、聯想和宏碁,有一定程度對比,都是過氣的明星,令人不勝唏噓。 


網家/商店街
台灣電商龍頭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8日宣布,旗下子公司商店街將正式下櫃,網家董事會決議將以每股44元的價格,於公開市場購回商店街流通股份,收購金額估計為新台幣3億元。

詹宏志表示,商店街將會以新創公司模式發展,未來將引進策略投資人,重新整理資本結構並布局海內外市場。

商店街個人賣場去年初與蝦皮購物正面對決,以免運費的補貼流血戰搶奪台灣行動電商龍頭寶座,導致去年每股淨損43.25元,大虧超過四個股本。嚴重的虧損也連累母公司網家,讓網家每股盈餘跌到僅剩0.31元,創十年來新低。

詹宏志表示,放眼全球網路公司,在追求成長過程中,都是先爭取用戶行為,再來是營收,最後是獲利。去年補貼戰告捷,帶領商店街個人賣場成台灣行動電商龍頭,今年第一季成交額達120億元、超取件次1,100萬次,創空前成績。

詹宏志以日本行動電商新星Mercari舉例,指出該電商與商店街發展進程相似,Mercari今年三月份剛完成新一輪增資,公司市值已超過20億美元(新台幣600億元)。

以商店街個人賣場每月成交金額40億元來看,已超過該電商,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不過,商店街以補貼打開市場,卻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去年第一季單季虧損300多萬元,到第四季迅速擴大為7億元。對此,詹宏志指出,免運費補貼是取得市場的必要手段,雖然商店街因行銷費用擴大而虧損,但業務也快速擴張。目前商店街個人賣場已將補貼門檻調高,但訂單動能不減,今年將會逐漸收斂補貼力道,同時致力讓已取得的用戶留在平台內。

網家、露天拍賣、日商伊藤忠等三家公司為商店街主要股東,持有76%股權,流通在外需購回的股份不超過24%,股東可在確定終止交易日的50天內表達收購意願。私有化完成後,商店街將調整資本以及組織架構,同時佈局海內外市場,未來不排除以全新架構重新回到資本市場。

詹宏志日前在股東會上表示,今年商店街將有積極財務規畫,並預計以私募辦理對商店街增資20億元,目前網家已備妥10億元銀彈,未來也將引進策略性股東,也不排除持續尋找規模更大、且認同網家價值的國際投資者,並進軍亞洲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商店街需要進行大規模策略和股權重組。

第二、一年虧掉幾個資本額,的確不應該再維持上市地位。

第三、我們同意商店街必須重新定位成「新創企業」。

第四、很多台灣企業都必須進行大改造,下市是重組的先決條件。

第五、私有化才能避免小股東干擾,並引進合適的投資人。


私有化
電商名人詹宏志旗下商店街計劃下櫃,因網家集團持有商店街76.12%股份,依照櫃買中心法令及作業程序,只要通過二道關卡,最快6月底就可以中止股票上櫃。

櫃買表示,因大股東網家集團持有商店街逾三分之二的股本,根據法令規定,無需召開股東臨時會,即可申請下櫃,但必須經過櫃買董事會中討論過關,並公告20天後方可下櫃。

櫃買強調,本次商店街下櫃並非轉赴海外掛牌,而是因不堪虧損,才會決定採此一方式下櫃,並於私有化後重新調整營運結構再次出發。

業者表示,其實企業下櫃的困難度相當高,根據櫃買中心現行法令規定,上櫃公司可以透過二種方式決定下櫃的命運;第一招就是,持股三分之二股權的董事召開董事會決議,第二招則是透過召開股東臨時會決議通過下櫃案。

商店街目前董事及監察人持股比重76.12%,已經可以強渡關山決定下櫃的命運,但公司還是敲定於6月25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顯示對此次下櫃案相當慎重,並採雙軌模式(董事會及股東臨時會)讓下櫃案能順利通過。

櫃買中心表示,由於商店街下櫃案需經過櫃買董事會討論通過及作成會議紀錄後,並進行公告逾20日才生效。按此流程推估,商店街最快將可以趕上櫃買中心月底召開的董事會進行審議,6月底可望中止上櫃。

台股私有化動作不斷,第一波台灣企業股權私有化發生在2007、2008年時,當時知名企業復盛、億豐及致伸三家公司為台股首度出現的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和大股東併購下市案。

在整合調整經營策略後,致伸已在2012年10月間重新上市,而億豐也在2015年12月間上市,復盛之後曾分拆成3家公司,而承接原先運動器材事業部的「復盛應用科技」2017年掛興櫃,也朝向上市之路邁進。

近幾年知名股權私有化案例,則包括漢微科、三汰-KY及冠科-KY等上櫃公司。其中,半導體設備廠漢微科曾是上市櫃股后,由於連年維持高獲利及產業前景佳,獲荷商艾司摩爾(ASML)2016年收購後下櫃;深耕中國大陸汽車零組件防鏽產品的三汰-KY,則因董事長驟世,加上第二代沒有接班意願,在2017年8月下櫃;而生技股冠科-KY則因日商收購而將在今年5月中止上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許多台灣企業需要重組,私有化是前提。

第二、台灣主管機關過去不歡迎私有化,未來心態和法規需要放寬。

第三、當年KKR投資國巨失敗,就是因為主管機關不允許其私有化。

第四、中國大陸企業在美國私有化後,都能很快再上市,形成良好循環。


M17
來自東南亞的互動影音媒體集團M17 Entertainment(M17)在美國時間5月11日提出申請,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以代號「YQ」首次發行股票(IPO)。預計發行美國存託憑證,募資1.15億美元;創投業界指出,M17 Entertainment最快可望5月底掛牌,預計發行單位與價格接近掛牌前才確定。

M17到2018年3月的年營收1.16億美元,僅募資1.15億美元,市場評估最後交易金額不僅於此,估值上看8億至10億美元,是具潛力的亞洲獨角獸。

M17主要收入來自2017年初合併亞洲最大影音直播平台17 Media,是華裔歌手黃立成創辦,2017年與來自新加坡的交友平台拍拖(Paktor)合併成為M17 Entertainment集團,包括直播、交友、電競直播等業務,集團若順利掛牌上市,可望成為台灣血統的第一家新創獨角獸,也是第一家挑戰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台系企業。

根據M17的相關資料,M17是「台灣基礎的公司(以17 Media為主要收入來源)」,到2018年3月底的一年內,業績為1.16億美元。根據M17公司提供的年報顯示,2016年4月到2017年3月底,M17營收9,007萬美元,較2016財報年度的7,685萬美元大幅成長;不過,也因為快速擴張市場,虧損金額從2016年每股虧損0.89美元擴大到2017年的每股虧損1.11美元。

17 Media成立於2015年,黃立成當時先做交友App服務「好麻吉」,發現市場有限,轉而發展直播App「17 Media」,以包含台灣在內的大東南亞地區為主要市場,迅速擴張,A輪獲得1,000萬美元投資,並透過創投協助,開發日本市場。

17 Media初期快速擴張,黃立成對網路內容也不設限,僅要求直播主自律,結果內容出現色情、暴力等犯罪內容,被Google Play和蘋果的AppStore下架,更被警方調查。創投資金投入後,增加人手調整內容,再度恢復上架後,持續帶動營收。

今年初,集團財務長顧尚修表示,今年目標是擴大業務和規模,拓展海外市場。目前主要業務17 Media是日本第二大、台灣第一的直播平台,最近和八大電視開拍直播互動節目,站穩台、日市場後,將進軍美、韓;還規劃電商直播17Shopping,今年進入市場。

台灣第一家在那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是2000年時的和信超媒體(Gigamedia),以經營Cable網路為主要業務,主要大股東是和信集團台泥辜家。但上市後不久就面臨網路泡沫化,那斯達克市場遭災、重挫,也影響了Gigamedia股價。後來辜家也逐步淡出和信超媒體經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台灣原創的獨角獸。

第二、成功關鍵在於這個平台一開始會面向全球。

第三、而且以全球華人為市場。

第四、M17引進新加坡策略夥伴,並在美國上市,才有這麼高的估值。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