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7-09-11
創會理事長的話:半導體群聚效應 (1)

開發金/中壽

開發金控5日公告,公開收購中國人壽8.8億股、25.33%股權,因投資人、大股東熱烈參與應賣,超出目標收購額度三成,昨天已達成就條件,全案順利完成。

中壽納為開發金子公司後,開發金今年將可認列庫存中壽股票一次性利益約30億元上下,加計認列中壽獲利,開發金今年獲利將可創下2004年中信辜家入主後的新高,挑戰110億元之上。

開發金公開收購中壽將於6日截止,預定9月13日完成收購中壽股票交割,屆時即持有中壽25.33%,再加上子公司凱基證券庫存中壽股票轉為開發金直接持有,中壽將成為開發金持股約35%的子公司。

開發金昨天公告,至昨天止參與應賣中壽股數已達到11.54億股,超過目標收購額度8.8億股約三成,開發金將依照依比例分配個別應賣人最終實際應賣股數。

開發金指出,凱基證庫存的中壽股票,將依照規劃轉為開發金控持有,如此開發金將會產生一次性利益可認列,目前初估約30億元左右,最終數字要看今天中壽股價而定。

中壽成為開發金子公司後,開發金可依持股比率認列中壽獲利,這部分為納中壽為子公司後的長期利益,而未來中壽與開發金各子公司間也將加強資源整合,提升金控的資金運用效率與槓桿比,提升開發金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法人指出,開發金今年前七月累計稅後純益47.8億元,中壽前七月稅後純益57.5億元,以開發金獲利加上一次性利益約30億元上下,以及來自中壽後續獲利的認列等挹注,如無重大突發利空,則開發金獲利將重返百億元之上。

開發金7月7日董事會決議公開收購中壽25.33%,每股收購價35元,收購總金額308億元,收購達25%即成功,自8月17日日起啟動收購作業,今天截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融整併是產業未來趨勢,投資人當然支持。

第二、開發金有了中壽,成為業務更完整的金控。

第三、台灣金融業需要加速整併,這才應該是主管機關重點。

第四、開發金從早期的投資公司,轉型成資產管理公司,再轉型商銀,現在又買下壽險,一路以來不斷轉型,相當漂亮。 


聯合科技
美國工業巨擘聯合科技公司(UTC)已同意以230億美元,收購飛機零件製造商Rockwell Collins(簡稱RCI),將創造一家能供應從機首到機尾零件的航空業巨擘,也凸顯航太零件產業整併潮流方興未艾。

兩家公司4日宣布,聯合科技將以每股140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Rockwell Collins,價碼比Rockwell Collins一個月前的股價溢價約20%;當時併購相關消息首度曝光。若計入Rockwell Collins的70億美元淨債務,整樁交易價值達300億美元。

Rockwell Collins 5日早盤股價漲1.2%至132.21美元,聯合科技股價則跌3.2%至114.11美元。

這也是航太業史上規模最大的交易案之一,雙方合併後的新公司將更有能力因應波音和空中巴士要求降價和增產的壓力,並能提供觸控駕駛艙儀表板與噴射引擎等更多元的商務客機零組件。

Tecop國際顧問公司總裁韋伯指出,藉由買下生產波音787夢幻客機航空系統的Rockwell Collins,「聯合科技將成為波音極重要的供應商,同時取得強勢談判地位,因應波音正在對供應商施加價格壓力」。

由於航太供應產業面臨飛機製造商要求降價與提高生產力、以加速生產空巴A320與波音737等客機的壓力,零件供應業正掀起整併潮。法國航空引擎製造商Safran今年初以87億歐元價碼收購航太設備製造商Zodiac,Rockwell Collins也才剛完成收購機艙內裝產品製造商B/E航太公司。

聯合科技預估,完成收購首年後,將帶動該公司經調整後的獲利上揚,第四年起產生每年稅前逾5億美元綜效,交易案預期明年第3季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航空業不景氣,航太業也要進一步整合。

第二、這個整合可以說完全互補,絲毫沒有業務重疊。

第三、航太製造業未來仍然相當重要,因為技術有突破性的變革。

第四、很可惜的是,台灣完全沒有進入全球大廠航太供應鏈。 


TPG/佳生
美國前三大私募基金「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4日宣布,收購台灣最大專業臨床試驗公司佳生控股集團多數股權,相關交易細節不予披露;業界指出,這將是大型私募基金收購台灣生技公司的首例。

TPG表示,該收購案對雙方均有利,其中,佳生集團可望擴大在大中華區的臨床業務,對TPG而言,也將有助該基金推展泛亞太地區醫療保健產業網絡,另外,在此案完成後TPG將委託佳生創辦人陳恒恕繼續擔任佳生集團董事長。

佳生控股集團是台灣最大的CRO公司,過去主要業務是受製藥、生技公司委託,執行藥品(包含新藥與學名藥)臨床試驗設計、服務等。佳生成立於1997年,目前在台灣、韓國和日本、中國大陸等地均建立據點,並有業務基礎。

TPG合夥人陳悅表示,陳恒恕及管理層打造台灣首屈一指的CRO公司,中國內地最新的監管法規要求將藥物質量提升至國際標準,醫藥行業隨之步入了由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這也意味著國內絕大多數仿製藥,需要重新通過「生物等效性測試」(bioequivalency , BE ),導致臨床試驗服務量能的市場將供不應求。

陳悅說,在大陸醫藥行業開啟巨大增長潛力之際,佳生在生物等效性測試領域20年的經驗以及在新藥測試上的機構和行業知識正值市場契機。TPG對與佳生合作的前景感到十分振奮,並將部署充裕資源以幫助集團其實現發展潛力。

陳恒恕表示,樂見雙方合作,且TPG在全球的投資網絡將有助於拓展佳生現有的服務,並實現長期發展願景。他對佳生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並期待能與TPG緊密合作,帶動集團發展更上一層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際私募股權基金會加速對台灣生技公司的併購。

第二、台灣生技IPO表現不佳,未來生技公司的最佳出路是被併購。

第三、TPG是大型PE,不會只做小項目,這個案子的估值應該不低。

第四、台灣在CRO上面有深厚實力,未來CRO和CMO都值得被外資併購。 


法德大陸廠
國際資金併購台灣生技公司頻傳,4日除TPG宣布收購佳生集團,中國大陸四環醫藥集團也宣布,投資台灣特色藥廠法德在大陸孫公司佛山德芮可製藥,投資金額上看人民幣4億元(約新台幣18.8億元),將分階段收購德芮可51%股權。

業界分析,大陸積極改革醫藥法規,包括加速新藥與困難學名藥在大陸上市,此舉將擴大市場規模,未來具有競爭力的台灣生醫公司,都可能成為大陸廠家收購對象。

四環醫藥分階段投資德芮可,業界認為,此次策略合作是近年來台灣特殊學名藥廠首次與大陸龍頭藥廠全面性合作,預料未來雙方將以德芮可為合作平台,同時進軍大陸及美國市場。

法德藥表示,過去一年來,由於大陸陸續頒布醫藥具體改革細則,其中對同時具備歐美核准品項且擁有大陸境內通過美國FDA查廠的生產線,將可以申請「優先審批」資格,加速藥品註冊審批流程,這是雙方合作主因。

據統計,四環醫藥在港股上市,市值港幣303億元(約新台幣1,180億元),為大陸醫藥產業市值前30大藥廠,年營收達人民幣30億元,為最大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應商之一,擁有接近500人的藥品研發、臨床、註冊團隊,以及超過3,000名分銷商,並覆蓋全大陸31個省市及自治區近10,000家醫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四環醫藥是一家陸資,為了避免審批麻煩,選擇併購法德大陸的子公司。

第二、這種台商出售大陸子公司的案子未來會越來越多,因為比較容易進行。

第三、台灣企業的性價比太好了,當然吸引陸資。

第四、買台灣公司大陸子公司,不僅取得技術、人才,語言不是問題,而且地理位置又近,公司透明度高,遠比併購歐美企業好。 


海航
中資收購德國企業再踢鐵板!《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報導,中國海航集團欲再次撒錢在海外併購,幾週前向德國保險業鉅子安聯集團(Allianz)提出入股提議,以成為關鍵投資人、甚至控有多數股權的大股東,不料遭到安聯管理高層直接回絕。據悉,德國政府對中資欲擴大在德國金融業影響力的企圖保持警戒,成為海航併購不成的關鍵主因之一。

報導指出,海航集團幾週前聯繫總部在德國慕尼黑的安聯集團,表達欲討論成為安聯關鍵股東、甚至收購其大多數控股權,安聯主要決策高層在諮詢海航股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後,拒絕這項收購提議。中投公司持有海航三%股權。

報導表示,海航欲擴張在德國金融業的影響力,讓德國政府保持警戒,尤其海航持續買進德國最大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股份,今年五月申報文件顯示其持股近十%,已成為德銀最大股東;任何欲收購安聯超過十%股權的投資者,都可能遭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嚴格審查其財務穩定和信用度。

海航是中國近年來最熱中海外併購的中企之一,業務範圍從傳統航空、物流延伸到金融服務領域,把資產管理和消費金融作為在國內外發展的動力。海航企圖收購安聯,反映中資在北京鼓勵下掀起進軍全球金融服務業的熱潮。

不過,德國政府為反制中資大肆收購,七月已修訂新規,擴大審查歐盟以外買家對德國重要基礎建設的產業收購,包含提供戰略性產業服務或軟體的企業;歐盟執委會本月稍後也將宣布措施,要求會員國嚴審外資併購歐企交易案,尤其是中企積極投資的敏感產業。

海航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陳峰被流亡海外的中國富豪郭文貴爆料,背後靠山為中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彭博報導,海航去年以來宣布的海外收購逾四○○億美元,包括希爾頓集團約廿五%股權在內,都靠著高槓桿操作來融資,質押十五家上市公司所持逾九成股票、至少二四○億美元,資金鏈斷裂風險升高,已被中國監管機構盯上。

安聯集團為德國具有一二七年歷史的老牌保險業者,官網年報顯示迄去年底的總營收達一二二四億歐元(約四.四兆台幣),營業利益一○八億歐元,管理總資產達近一.九兆歐元,員工數超過十四萬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海航最近出了事,不再是併購金童,反而成為票房毒藥。

第二、海航已買進德意志銀行10%股權,成為德國主管機關關注焦點。

第三、德銀被海航買了那麼多股權,現在海航出事,德國當局當然不會允許安聯再成為海航獵物。

第四、這說明了中國大陸企業經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政治風險永遠存在。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