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7-09-04
創會理事長的話:台企轉型 (1)

元大銀

元大金控併大眾銀行已近二年,但旗下元大銀遲遲未和大眾銀合併,關鍵卡在香港監理機關不准元大金直接承接大眾銀香港分行。

但據可靠人士透露,香港金管局已預審通過大眾銀香港分行大股東變更申請;明年1月1日,元大銀將與大眾銀正式合併,元大金也終於獲得期盼已久的香港分行據點,跨出布局大中華市場的第一步。

元大金發言人陳修偉證實,確實已通過香港金管局預審,目前進入委員會審查階段,對於結果「審慎樂觀」。同時也證實,考量兩家銀行合併後能有完整會計年度,合併基準日訂於明年元月。

金管會銀行局長邱淑貞指出,該合併案已獲金管會核准,金管會也協助元大金,透過各種管道向香港金管局溝通說明;目前看來,相關的資訊「香港方面都很清楚了」。

邱淑貞強調,元大金併大眾銀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增設海外分支機構,若能妥善處理大眾銀香港分行的問題,對這起併購案而言「會是比較好的結果」;陳修偉也說,併大眾銀除了提升營運綜效,元大銀能取得香港分行,「也是考量之一」。

金管會2016年1月核准元大金併大眾銀,但旗下的元大銀與大眾銀遲遲無法合併。據了解,原因在於,香港金管局要求元大金,不得直接承接大眾銀香港分行,必須申請變更大股東。

元大銀申設香港分行已有10年之久,消息人士指出,香港金管局審查過程嚴格,對大股東適格性、台灣金控法規等諸多疑慮,提出不少問題,並要求元大金鉅細靡遺回答,特別是金控法的相關規定。

元大金併大眾銀除了現金外,還有換股。據悉,香港金管局對台灣金控架構較不熟悉,因此詳細詢問,為何元大銀與大眾銀合併,換股標的卻是元大金股票?光這方面,元大金就做了非常多的說明。

另外,雖然元大金是申請變更大股東,但香港金管局以新設分行的標準進行審查,包括對元大金做企業實地核查(DD),亦花了不少時間。

銀行界人士表示,香港審批流程是,通過經辦人員預審後,再交由總裁委員會審查。通常在經辦人員審查階段會最嚴格,但只要通過預審,過關機率就非常高。

香港金管局還會先要銀行先自訂基準日,並在基準日前夕領取核准函,和台灣金管會「先核准、再跑流程」的程序相反。

據金管會統計,全體本國銀行在香港擁有二家子行、20間分行,大型的公股行庫及民營銀行,幾乎都在香港設有據點。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重鎮,又與大陸市場高度連結,成為國銀海外布局必經之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元大金是以證券為主的金控,因此還有可能買小銀行。

第二、香港金管會過去不允許元大直接承受大眾銀香港分行,代表香港已經有太多銀行,正開始緊縮,審批非常嚴格。

第三、台灣金控擁有大中華據點,才能展開許多新業務如人民幣。

第四、香港未來會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對金融機構而言,具有關鍵戰略價值。 


國電/神華
大陸國務院批准,大陸五大發電公司之一的中國國電集團與大陸最大煤炭業者神華集團合併,組成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兩大公司合併後,資產將超過人民幣1.8兆元(約新台幣8.1兆元),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26億瓩,成為大陸最大的發電業者,也是全球最大發電業者。

這是大陸央企的最新合併案,此前已有南北車、寶武鋼等央企合併案,大陸藉此提高央企的國際競爭力。

華爾街見聞報導,根據大陸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國資委)28日發布的公告,大陸國務院已批准該項合併案。

自6月5日以來,在大陸A股上市的中國神華和國電電力,已因公司重大事務已雙雙停牌至今。但未停牌的港股中國神華股價,在消息發布後一度跳漲4.5%。最終以每股19.6港元(約新台幣78元)收盤,上漲2.083%。

今年8月2日,在「第11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低碳減排論壇」上,大陸國電集團安全生產部處長關維竹表示,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的合併方案已上報大陸國務院,新集團名稱暫定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合併後,新公司總資產超過人民幣1.8兆元(約新台幣8.1兆元),負債率60%以上。

神華集團是大陸第一大煤炭生產商,業務以煤為基礎,涉及電力、鐵路、港口、航運、煤製油與煤化工等,擁有完整產業鏈,被業內稱為大陸最賺錢煤炭公司。

而國電集團則是大陸五大發電業者之一,其為綜合性電力集團,以發電為主,主要從事電源的開發、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業務還涉及煤炭、發電設施、新能源、交通等。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國電集團的新能源發展尤為出色,其中,風力發電裝機量近2,583萬瓩,位居世界第一。

分析認為,實現煤電聯營、煤電一體化,是解決目前大陸煤電矛盾的重要舉措。未來,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合併後,涉及資產超過人民幣1.8兆元,發電裝機容量將約2.26億瓩,將成為目前大陸最大的發電業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合併案打造了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發電業者,意義非凡。

第二、台灣的公營事業應向大陸學習,加速整併。

第三、把煤炭和發電業者合併,算是神來之筆,未來是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時代。

第四、「媒電一體化」是一個新概念,值得台灣學習。

第五、台灣由於能源危機,未來將進入「黑暗時代」,必須趕緊危機處理。 


台灣企業
蔡政府上台後力推「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但國內不少企業目前則面臨「衰退困境」,包括宏達電、宏碁、聯電等大型企業,過去十餘年來市值衰退為「中型企業」,華映、茂迪、威盛等「中型企業」則成為「小型企業」。專家指出,國內尤其是科技、面板和部分傳產業者正面臨結構性轉型,且有可能轉不過去的存亡危機,政府該做的是創造友善經營環境和趕緊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否則企業一開始衰退,應該「就回不去了」。

台灣董事學會分析二○○五到二○一六年間台灣一六二四家上市櫃公司市值變化,有八家大型企業縮水為中型企業,中型企業成為小型企業有四十四家。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說,這是很大的警訊。

董事學會調查,八家「大變中」企業的平均市值從期初的一○九點五億美元掉到廿七點六億美元;八家公司是宏達電、聯電、友達、鴻準、仁寶、宏碁、TPK(宸鴻),唯一的傳產業是遠東新。蔡鴻青說,不管是「大變中」或「中變小」的企業,最多就是科技和面板業,公司多是「代工」,以手機供應鏈來說,大客戶過去還有摩托羅拉,近年只剩蘋果;只要蘋果有新機,供應鏈跟著打上「蘋果光」,但若哪天蘋果沒了,恐怕真的會歲月無光。

蔡鴻青說,科技業早就面臨轉型的問題,純粹只做代工「看不到產業的長期成長性」。但值得關注的是,遠東新市值衰退除了和行業周期有關,也凸顯台灣整體化工、化纖業正面臨嚴重的關稅壁壘問題。

目前區域國家除了台灣,都積極簽署FTA,中國大陸、東協和南韓互簽FTA,東協國家輸入大陸、南韓輸往東協產品,許多都是零關稅。台灣業者本希望兩岸貨貿協商能降低「石化、面板、工具機、汽車」等商品銷往大陸關稅,但如今卻面臨兩岸關係停滯。

一名傳產分析師說,若台灣化工產品外銷區域市場關稅降不下來,業者又只留在台灣,說不定「一整個產業會全死光」。不過,遠東新在六月股東會後宣告將調整產能結構,未來要下壓台灣產能,提高大陸廠和越南廠產能。

台灣企業除步入衰退困境,上市櫃公司這兩年也「瘋減資」。蔡鴻青說,除了稅制考量,減資與企業衰退現象其實可連結觀察,因為企業減資就是告訴大家「我沒有成長。」但減資後,上市櫃公司規模變小,負面效應是「台灣資本市場也會越來越小」。

面對台灣企業的轉型難題,蔡鴻青指出,政府除應認真思考簽署FTA,該做的就是「提供友善的經營環境」,台灣企業不需要政府三不五時就創造一個「產業政策」,要的是一個「有水有電不反商」的投資環境,若這些基本指標都達不到,就不要怪多數企業想往外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企業規模變小,代表越來越沒有競爭力。

第二、另外一個原因是外移,策略性地縮減在台的規模。

第三、除了蘋果以外,台灣科技產業找不到新的成長點。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的本益比過低,台灣企業在本地上市沒有意義,紛紛往海外發展。

第五、未來台灣的中國概念股會轉往A股上市。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