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7-08-07
創會理事長的話:新零售趨勢 O2O (2)

百麗

製鞋市場不景氣,加上電商轉型失敗等多重因素,「一代鞋王」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從香港交易所下市,創始人鄧耀與執行長盛百椒出售全部百麗股份套現人民幣百億元(約新台幣456億元)離場。

澎湃新聞報導,早在4月底,百麗國際公告稱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約人所計劃的私有化價格為每股港幣6.3元,公司總估值為港幣531億元(約新台幣2,078億元)。這與市值巔峰時的1500億元(約新台幣5,870億元)相比,市值縮水近三分之二。

被稱為中國大陸最大的製鞋企業百麗國際在7月27日收盤後完成了私有化。百麗的兩位創始人,董事長鄧耀和CEO盛百椒均沒有參加此次收購,宣布出售全部的百麗股份。

報導指出,鄧耀和盛百椒總共持有25.74%的百麗股份,意味著最終以套現百億元而離場,百麗從此不再是百麗。此次百麗高達港幣531億元的收購金額,也刷新港交所的最高紀錄。

曾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目前83歲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鄧耀並沒有參與此次私有化,他賣出所持有的百麗國際全部股權,把自己創立了幾十年,經營一輩子的企業賣了出去。

鄧耀出生於1934年的香港的一戶普通人家,20來歲的時候進入香港皮鞋廠做學徒工。十年之後,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小型皮鞋工廠。迄今,鄧耀做了整整有60多年,也就是做了一輩子的鞋。

大陸的改革開放後,鄧耀看到了並把握住了大陸的大機會。在1980年左右,先是提供設計給大陸工廠,製成後再購回香港售賣。

當時,他是除國貨公司以外,唯一跟大陸工廠買鞋的香港人,而Belle(百麗)這個品牌,也在1979年於香港面世,名字取自法語Belle(美人)。

百麗曾不到兩天就開一家店,1992年剛創立時,百麗只是一家資產港幣200萬元的小廠,憑著迅速占領商場和街邊店等管道,經過短短15年的發展,2007年5月百麗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之初市值便高達港幣67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在百麗國際最輝煌的2013年,百麗的市值更是一度超過港幣15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鞋履零售商,「鞋王」的名號更加響亮。

從2014年到2015年開始,鄧耀所帶領的百麗國際受到了來自電商的巨大衝擊,讓80多歲的鄧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最後鄧耀決定接受高瓴資本為主提出的私有化方案,變相賣出了全部的公司股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本案當年有Morgan Stanley投資,是一支明星股。

第二、當年百麗的IPO也非常紅,股價大漲。

第三、電商來臨,傳統通路熱潮不在,會有一波洗牌。

第四、台商的大陸品牌概念股不多,有一家達芙妮,當年也有TPG投資,情況一樣很慘淡。


特斯拉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警告,該公司寄予厚望的親民車款Model 3,將進入大舉量產的「生產地獄」(manufacturing hell),受此衝擊周一特斯拉股價收盤跌幅多達3.5%。周二早盤一度下跌1.3%,但稍後拉至平盤上方。

穆斯克上周五在交車儀式上,將首批30輛Model 3新車,正式交給買車的員工,他同時宣布Model 3的預購量突破50萬輛。

特斯拉寄望Model 3大眾化後,能助這家燒錢的公司轉虧為盈,由過去給人的利基業者(niche player)印象,蛻變為可在汽車業呼風喚雨的大咖。

不過穆斯克在交車儀式前受訪時提出警告,「我們會經歷至少6個月的生產地獄。」投資人老早對特斯拉野心過大的成長目標抱持懷疑態度,穆斯克這番示警自然引起緊張關注。 特斯拉發豪語明年電動車總產量提高到50萬輛,是去年產量的近6倍,但多位汽車業專家認為,想達標是不可能任務。

特斯拉訂本周三發布第2季業績,屆時投資人便可知「生產地獄」是如何影響特斯拉的燒錢速度。今年為止,這家全球電動車龍頭支出超過20億美元。

穆斯克對特斯拉的生產挑戰提出示警之故,特斯拉股價周一收跌3.46%,報323.47美元。特斯拉股價今年6月攀抵386.99美元歷史新高,今年來累漲53%。

此外,穆斯克30日在推特上回應粉絲問題時,自曝處在無法放鬆的壓力下,暗示他可能有躁鬱症,讓外界一窺他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他發推文指出:「現實生活中,情緒高低起伏很大,時時處在緊繃的壓力下。」當有推友問他是不是得了躁鬱症,他回答「是」,但隨即解釋說:「或許不完全是醫學上定義的那樣,若遇上壞事,壞情緒常隨之而來。」 創辦特斯拉與Space X的穆斯克,儘管事業意氣風發,但也經歷過生意失敗的低潮,3段婚姻都以離婚收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Tesla的分水嶺,開始進入快速大量生產。

第二、就像當年iPhone起飛時一樣。

第三、但生產絕不能出錯,不能出現三星事件。

第四、台廠供應鏈應會受惠,但只是小惠。

第五、台灣在電動車只有代工,未能發展出自己的品牌,還是走上手機代工一樣的模式。 


新創公司估值
社群軟體Snap和食材外送業者Blue Apron控股公司在紐約掛牌上市後,原本預料會重現科技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榮光,如今股價卻雙雙跌破上市價,再度引發市場對新創公司估值過高的疑慮。

華爾街日報報導,Snapchat母公司Snap 3月以高於外界預期的價格掛牌上市時,首日股價飆漲44%,但到5月公布上市後首次財報、顯示用戶成長趨緩後,股價便顯露疲態。

Snap股價於本周一(7月31日)跌至新低,因一部份初期入股的投資人首度獲准出售持股。

同樣於今年上市的Blue Apron也難逃厄運,Dealogic的資料顯示,Blue Apron的掛牌價遠比外界預期價格低40%,但上市至今股價卻仍重挫逾30%,成為今年籌資至少1億美元上市公司中表現最差的公司,如今市值剩下不到13億美元。

隨著Snap和Blue Apron股價跌跌不休,創業者和投資人也日益質疑,未上市企業是否正經歷一波修正期,使其估值漸趨與上市企業一致。

他們也點名包括叫車服務業者Uber等許多身價被高估的公司,不僅虧損連連,長期成長和獲利的路線也都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分析師和承銷業者也認為,Snap上市後的差勁表現已引發後期入股投資人的擔憂。

許多新創公司靠多次籌資而衝高估值的循環,可能就此中斷。

IPO市場似乎搖搖欲墜。Dealogic的資料顯示,年初到7月期間美國共105件IPO案,總籌資金額約達300億美元,為去年同期近三倍,但亮麗數字的背後主因是比較基期低—去年是逾十年來IPO成長最慢的一年。

雪上加霜的是,IPO投資績效通常優於大盤指數的情況已不復見。資料顯示,今年截至7月28日在美國IPO的公司股價平均漲11%,僅略高於大盤標普500指數上漲的10%。

若單算在美國IPO上市的科技公司,其股價平均漲19%,也遜於標普科技類股的上漲22%。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科技股估值繼續向下修正不可避免。

第二、過去許多人被獨角獸這個名詞迷惑了,打腫臉充胖子。

第三、Snap是好公司,卻破承銷價,值得檢討,特別是首日股價還曾上漲44%。

第四、對大中華地區新創企業來說,這不是一件好事,雪上加霜。

第五、Uber的問題,讓很多人對新創公司充滿不信任,現在是冷靜的時候了。 


海航
中國大陸全面嚴查企業的海外收購交易,導致海航集團的資金匯出遭遇困難,目前至少有兩起海外併購交易受阻。一起是收購英國外幣兌換營運商,另一起是對瑞典瑞德酒店集團多數股權發出的強制性收購要約。

路透報導,海航去年4月宣布,同意以2.64億美元收購英國外幣兌換營運商International Currency Exchange(ICE)。當時海航大肆投資歐洲,積極拓展業務。

該交易原本預計在今年4月完成,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海航旅業至今未獲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僅允許海航將資金匯至海外,用於比收購ICE規模更小的收購案。

知情人士指出,宣布收購ICE時,中國政府還沒有針對資本匯出進行限制,但在今年稍早中國開始加強資本管制後,海航不得不申請監管機構的批准。知情人士認為,今年年底,ICE的交易可能才會完成。

另外,海航旗下公司去年12月宣布,以每股3.78美元,收購瑞德酒店集團所有已發行股票。在此之前,海航已擁有該酒店51%的股份。

但據海航6月公布的公告指出,尚未就這項要約收購結算獲得「必要的監管、政府或類似的審批、批准及決定」,並將此收購案推遲到今年9月。

消息人士指出,監管和政府審批主要指的是海航無法把資金匯出中國用於這起交易。消息人士並稱,如果海航無法完成收購瑞德酒店集團的交易,其所持後者51%的股份也會受到審查,以確定是否符合規定。

過去兩年,海航簽訂了約50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先後購入物流公司、酒店、甚至德意志銀行的股權。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其中尚有80億美元的交易仍未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又有兩筆交易資金匯不出去,海航危機真的很大。

第二、但整個中國大陸似乎都是如此,值得探討問題出在哪裡。

第三、海外有現金的企業,處在無比有利地位。

第四、海航這兩筆交易都和本業有關,仍被拒絕,說明中國大陸政策大方向已趨於保守,今年全球併購金額會大輻下降。

(待續)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