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專欄 > 協會專欄
資訊中心

Date: 2017-06-05
創會理事長的話:未來明星Amazon (1)

投資美國

國策顧問何美玥6月14日將率領菁英企業訪問團出席今年「選擇美國」(Select USA)投資峰會,企業家數81家、人數逾130人,規模創下史上最大,展現蔡政府強化台美經貿關係的誠意,包括石化、鋼鐵、電子資通訊、智慧機械、生技等企業將隨行。何美玥另率20多家廠商考察美投資環境,並赴休士頓參訪台塑集團美國廠,估台商近期赴美投資金額約達341億美元。

美國在台協會(AIT)已籌組台灣代表團,出席6月18~20日在華府旅館附近舉行的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響應川普總統「製造業回美國」政策,向台商招手。這次小英總統指定何美玥擔任團長,何美玥將提前14日出發,先赴休士頓及舊金山矽谷等地考察投資環境,了解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未來新興科技產業脈動,並以產業鏈結為投資考察目的。

據了解,何美玥先率領小型菁英企業團考察投資環境,隨行產業包括石化、鋼鐵、電子資通訊、生技、機械及航太等產業,台塑化、中油、燁聯等企業將同行。此行會赴休士頓台塑美國廠投資情形進行參訪,了解美國頁岩氣等廉價能源取得情形。

蔡政府這次全力響應2017年「 Select USA」論壇,參加的產業與家數規模史上最大,共有81家廠商、逾130人參加,有些企業老闆親自與會,展現台美加強產業及經貿合作強烈意願。川普總統推動「美國製造」,聯邦政府公布推動稅改計畫大綱,引起台商高度關注。

特別在石化、鋼鐵、紡織及電子等產業,政院經貿辦公室統計,台商對美國近期投資金額估達341 億美元,夏普鴻海日前宣布赴美投資中小尺寸面板,投資8,000億日圓、約70多億美元;台塑化在德州投資部分,已投入約50億美元,將規劃增資42億美元;另在路易斯安那州規劃2018年至2026年分2期投資92億美元,目前仍於購地及環評階段,面積約2,000公畝;中油也傳6月有意赴美考察。

另燁聯進行評估赴美東南部投資建廠可行性,若計畫經評估後順利完成,將是台灣鋼鐵業到美國設煉鋼廠首例;台灣航電在德州(Kansas city)及俄亥俄州投資導航、穿戴式裝置及航太電子等相關產業,評估在德州增資2億美元,預期增加超過1千人工作機會。

何美玥表示,赴美投資要有比較利益,一定要和全球布局及上下游供應鏈搭配有關,像鋼鐵已進行政策環評,一貫作業高爐煉鋼廠無法在台擴廠投資,美國市場就是可以選擇的考量,台商赴美投資屬互補性,對台灣經濟衝擊並不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企業投資美國無法阻擋,經濟部只好跳出來帶頭「促進」對美投資。

第二、企業不投資台灣,很重要原因是台灣投資環境不佳。

第三、台灣缺乏清楚的產業政策,號稱「創新」和「前瞻」,但卻沒有明確的配套措施。

第四、無論如何,企業赴美投資是一件好事,絕對比在台投資更有成功機會。 
 
 
中車/Skoda
新浪引述捷克「人民報」(Lidove Noviny)報導,中國最大的鐵路車輛製造商中國中車欲收購捷克電力機車製造商Skoda Transportation已進入最後談判。消息人士指出,中車擬斥資約300億捷克克朗(約合新台幣382.5億元),最快將於6月份簽署協定。

早在去年11月底,中國中車就傳出有意收購Skoda Transportation。據報導,Skoda Transportation 2015年的銷售額為6.77億歐元,擁有員工5千多人。若是收購成功的話,不僅代表海外布局再下一城,中車在歐洲市場上的占有率也將進一步增加。

中國中車於2015年由中國兩大國有鐵路車輛製造商「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合併而成。合併之後,中國中車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先前中國中車曾公開表示,「十三五」期間海外市場訂單總量要比「十二五」期間翻一番。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中車海外訂單總量要達到150億美元左右。

除了收購Skoda Transportation,目前中國中車在美國還有兩筆訂單。包括美國波士頓地鐵紅線和橙線列車採購合約,以及中國中車聯合體獲得的芝加哥13億美元、共846輛地鐵車輛合約。

智通財經日前報導,對於中國中車的海外擴張布局,大摩研究報告表示看好,並給予增持評級。該行表示,由於中國中車在國內鐵路市場有壟斷地位,新管理層可以專注於業務增長,並可加快發展海外市場及非鐵路相關業務。大摩認為中國中車將加速滲透海外市場或收購海外同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配合一帶一路,中車未來有許多大工程,前途不可限量。

第二、「軌道交通」的未來在中國大陸和海外,不在台灣。

第三、大陸以往機電業併購偏重歐美,特別是西歐國家,現在輪到東歐。

第四、Skoda是著名的機電車製造商,這筆交易對中國來說很有意義。 
 
 
外資零售業
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日前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據主要外資零售巨頭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7個主要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新開店數合計72家,較上年減少21家,關店數25家,較上年減少13家。

中新社報導,這項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開店方面,除了麥德龍新開店家數比2015年增多之外,沃爾瑪、大潤發、家樂福等外資零售巨頭的新開店家數均少於2015年,其中家樂福僅新開6家門市,比上年大幅減少11家,是新開門市數下滑最快的外資企業。

在關店方面,沃爾瑪、家樂福在2016年關店數均低於上1年,其中家樂福關閉5家門市,較上年減少13家,綜合其新開店情況,家樂福2016年在中國門店調整的幅度明顯放緩。

對此,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表示,從2016年度中國零售百強的資料來看,外資零售企業占百強市場的比例仍繼續下降。

2016年進入百強的外資零售企業共有19家(非電商),數量比上年增加3家,19家外資零售企業實現銷售額4,353.8億元人民幣(下同),占百強銷售總額的比例為9%,較2015年下滑0.9個百分點,降幅較上年有所收窄。19家外資零售企業銷售額年增5.9%,增速較2015年加快5.7個百分點。

另外,外資零售企業的單店銷售額下滑明顯。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19家外資零售企業單店平均銷售規模為6,389萬元,與2015年相比,單店平均銷售額下降8.7%,其門市數則年增16.1%。

報導稱,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零售百強銷售規模達到4.82兆元,年增長18.5%,增速較2015年下降3.9個百分點。

其中,6家電商銷售規模達到2.47兆元,年增速達到34.2%;6家「實體+電商」型企業也實現了年增長11.2%的增速,零售百強中其餘88家實體零售企業年增4%,相較上年略有提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放緩腳步,這是重要信息。

第二、電商的快速崛起是關鍵原因。

第三、外資在中國的定位也有很大的問題。

第四、馬雲號稱的「新零售」時代已經來臨,外資還沒有察覺到,包括台資。 
 
 
陸投資環境
海基會5月31日舉行2017台商端午聯誼,針對目前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日益嚴峻,部分與會台商反應如想撤資回台,海基會希望政府能給予退場機制協助。

對於新南向政策,台商表示政府除應給予多方協助外,也需要研究產業是否適合東南亞國家,而不是一味地讓台商跟進。

由海基會與桃園市政府合辦的2017台商端午聯誼活動昨於桃園舉行,約有220名台商回台參與,主辦單位除對台商進行有關台灣投資環境簡報外,也安排台商與經濟部等單位進行對談。

據海基會副秘書長兼發言人李麗珍轉述台商說法指出,目前大陸工資逐漸上漲、融資貸款困難,再加上中方頒布的「6號文件」,涉及查稅、環保工安檢查,讓台商在大陸投資環境越發艱難。台商除希望我方政府給予協助之外,還希望能就退場機制給於實質幫助。

台商指出,如果回台投資,希望能在土地的取得、環境評估與供電等問題,能有更具體的配套和優惠。另外,針對新南向,台企聯榮譽總會長張漢文指出,現在台商們若去當地投資,以後像是工作、法令等問題,很快就會浮現出來。
 
哈爾濱台商協會副會長徐正文表示,台灣應比照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是由政府帶頭,新南向也應該由政府帶領企業多去考察,並舉辦座談會了解投資環境。徐正文表示,不是每一個行業都適合南向,政府應該要找出來適合東南亞國家的產業。他指出,例如台灣很強的IT產業、醫療業,另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文創。他說,「政府要結集力量,帶大家一起去,才比較容易成功」。

珠海市台商企業協會副會長簡廷在表示,希望政府能在台商進行新南向投資時,給予好的「保護政策」,包括資金的運轉、資金的融資等福利。另外,還有東南亞國家資訊的取得,包括我們政府能與對方政府對接好,讓台商在當地投資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台商的專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競爭力不足,應該自然被淘汰,要海基會協助退場是笑話。

第二、台商轉型速度太慢,大陸現在已是高端一級戰場,「中國製造」和「中國市場」都是過去式。

第三、政府只會鼓勵台商新南向,但缺乏地區和產業重點。

第四、醫療、交通、農業,高端服務有在許多大陸投資商機,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 
 
 
亞馬遜
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股價周二首度升破1,000美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今年來科技族群領漲美股,漲勢又集中亞馬遜等重量級個股,加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A股股價周二升至997美元,爭相往千元大關邁進,專家認為,充當領頭羊的科技股氣勢旺盛而預告美股漲勢不止。

亞馬遜周三早盤直接以1,000美元整數開出,但隨後獲利了結賣單跟著湧現,盤勢也由漲翻跌,回跌至990美元,跌約1%;周二盤中最高1,001.2美元,雖然終場拉回至996.7美元,漲幅僅0.1%,但今年年累計已大漲35%,仍給多頭信心。

亞馬遜從1997年5月15日上市到現在剛好是20年,期間創造不少傳奇紀錄。亞馬遜在1998年和1999年間曾3度分割股票。若沒分割,其周二收盤價應相當於1.2萬美元。以當初每股18美元上市計算,20年來漲幅約666倍。
 
市場也有聲音指出,目前亞馬遜本益比是明年獲利預測的90倍,遠超美股均值,連蘋果、Alphabet、微軟和臉書都望塵莫及,從而認為其股價創新高,並非預示美股多頭繼續而是出現泡沫的訊號。

但有專家認為,其本益比高得嚇人,主要是股票3度分割後導致。

目前美股僅4檔個股股價逾1,000美元,即旅遊訂票網Priceline、建商NVR、航運商Seaboard、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柏克夏海瑟威。
 
以周二收盤價計算市值,亞馬遜約4,780億美元,是Priceline逾4倍,較柏克夏海瑟威高17%。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被視為今年富比士富豪榜上大贏家。根據富比士即時全球富豪排行榜,迄周二止貝佐斯以848億美元排行第3名,遠超第4名巴菲特742億美元。跟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885億美元,和第2名Zara老闆奧蒂嘉(Amancio Ortega)858億美元等差距愈來愈小。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現在估值為明年的90倍P/E,今年180 P/E,實在驚人。

第二、這說明美國資本市場對創新付出的超高溢價。

第三、貝佐斯不只有創新,更有管理的能力,非常難得,因為其本業是金融。

第四、台灣不要再只抱微軟和Google大腿,未來的超級明星是亞馬遜。

(待續......)

back top